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太極「勾手」之正誤

太極「勾手」之正誤

文|網路 編輯|禪音

清溪潺流

 天禪3

巫娜 

00:00/05:38

說到太極拳的「鉤手」 (勾手),也許有人會說:鉤手誰不會,還用你說?不就是五指尖撮攏在一起,腕關節順屈自然下垂而成「鉤手」嗎。此話不錯,這是我們所看到的(包括許多太極拳書籍)大多數太極拳者在演練太極拳時所展示的「鉤手」,也是拳術中最普遍的鉤手(見圖1)。

凡是拳術,大多都有鉤手。掌、拳、鉤是「手」在拳術中的基本手形,在技擊搏鬥中各自有不同的作用。掌、拳的作用無須多言,鉤的作用主要用於擒拿。於是就有了專司擒拿技藝的「鉤手」。其手形:五指依次併攏,拇指背朝上,其餘四指微向掌心彎曲,並以小指為主,順小指一側的掌緣屈腕為鉤。這種手形的特點不見明顯的鉤尖,而是四指尖形成鋸齒狀,故而也稱為「鋸齒鉤手」(見圖2)。

「鉤手」的作用從任何拳術的技擊意義上講都是擒拿技法,其主要技術技勢是叼、拿、鎖、扣,太極拳的鉤手也不例外。「鉤手」在太極拳推手或者散放時得機得勢地叼、扣、鎖、拿住對方肩、肘、手、腕等部位,使其進入死角狀態而不能進行轉換變化。鉤手有抓筋、拿脈、鎖骨、截勁等作用和功效,使被「鉤」者痛徹肺腑、有深透入骨之感。鉤手叼、拿、鎖、扣技法如果與擊、打、跌、放綜合起來運用,更能體現太極拳技擊特有的威力和魅力。但是,如果以圖1所表示的鉤手手形來體現太極拳「鉤手」的神奇威力,那是基本辦不到的。太極拳應有太極拳的鉤手,而太極拳的鉤手是根據太極拳獨有原理和技擊要求而設計並得到實踐檢驗的。那麼,什麼是太極拳正確的鉤手呢?太極拳鉤手手形用文字表述應為:手腕自然下垂,先小指,依次無名指、中指、食指蜷曲,拇指貼於食指梢節,小指緊貼掌根緣,捲曲掌中為空心,成為鉤手(見圖3)。

這種鉤手有別於其他拳種的鉤手。筆者在教學和實際運用中深刻體會到,這種鉤手講究順勢順勁的手指纏絲,更便於叼、扣、鎖等擒拿技勢的發揮和手腕背部的擊打,符合太極拳原理。那種五指尖撮攏自然下垂的鉤手,在太極拳實際運用中作用不大或其作用可忽略不計。文字表述有限,實際操作優劣便知。 但值得注意的是,五指尖撮攏自然下垂的「鉤手」,為什麼練太極拳者普遍用之?筆者查閱了眾多太極拳書籍,如1921年許禹生的《太極拳勢圖解》、1925年陳微明的《太極拳術》、1929年姜容樵的《太極拳講義》、1931年楊澄甫的《太極拳使用法》等,在講解「單鞭」勢時,要麼「手腕下垂,五指微攏作鉤型」,要麼「五指旋即垂下變為吊(叼)手勢」,沒有具體描述和專門的手形圖示。

就是當代太極拳大家陳小旺1 985年出版的《世傳陳式太極拳》在第五式「單鞭」中也說:「右手五指捏齊成鉤手經左掌心向右上方搠起。」太極拳大家陳正雷在1997年出版的《陳式太極拳》中說:「勾手,是指五指尖捏攏,屈腕放鬆,不能用力形成死彎。」以上大師、大家的描述以及歷代傳授,無疑形成了圖1所示「鉤手」的普遍共識。難道這些大師、大家另有隱晦?筆者曾經請教過一些太極拳名家,他們對於鉤手的說法也奠衷一是。倒是馮志強、顧留馨另有一說。馮志強1990年出版的《陳式太極拳精選》講:「勾手,屈腕,拇指、食指、中指尖輕輕捏攏,無名指與小指微屈下垂。」並附有照片(見圖4)。

顧留罄在1982年出版的《太極拳術》中說:「鉤手是先小指,依次將無名指、中指、食指卷屈,小指緊貼掌根,拇指貼於食指梢節之上。「這正是圖3的手形。由此看出,馮志強和顧留馨所說的鉤手手形基本一致,筆者很贊同,而顧留馨的表述更為詳細。楊式和陳式太極拳的鉤手都是在乘勢轉圈中作「鉤手」狀,只是陳式太極拳手指依次捲曲,腕部和指節的旋轉幅度較大。而楊式太極拳在乘勢轉圈中五指尖捏攏下垂,故也稱之為「吊手」。從這~小小區別中,也能看出陳式太極拳在套路、推手和散放中保持了擒拿技勢較多的特點。

太極拳的擒拿有叼、拿、鎖、扣、抓、截、掛、帶等多種手法技勢,並不局限於反筋背骨,而是更注重於拿對方的勁路。太極拳的擒拿不僅需要一般意義上的擒拿技術,更要有拿勁路的技術,因此,太極拳擒拿手形的「鉤手」也應該有別於其他拳術。

由此可見,無論從理論上講,還是從推手、散放的實踐來看,筆者以為圖3所表示的「鉤手」手形,才是太極拳比較正確的「鉤手」。

(廣告)

溫馨提示:《太極》微信公眾號部分內容文章通過網路整理,如有侵權請您聯繫我們會在第一時間處理或刪除;貴在分享,感恩支持!

其他平台轉載請註明:(來源:《太極》微信公眾號 微信:taijichanyi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極taichi 的精彩文章:

手聽腳了腰胯領動四肢才練到位
秋季乾燥,溫水加一物,排出體內毒素。醫生也在經常喝!健康滋潤!

TAG:太極taich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