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解放軍打仗真的靠人海戰術嗎?

解放軍打仗真的靠人海戰術嗎?

作者:Niggham

此番聊聊所謂的「人海戰術」。

「人海戰術」這個詞,最初應該是國民政府抹黑共軍的文宣套路。「不是兄弟不努力,奈何共匪是蟲族」,和黃世仁啊劉文彩啊一個意思,純屬胡說八道。

但這個詞確實非常生動到位,在廣為流傳的過程中已經逐漸褪去了貶義文宣的色彩。現如今,不但是網友喜歡用來描述「英勇無畏」的文藝腔調,就連文化水平較低的老兵,都會頗為自豪地說:「我們那會用的是人海戰術」。

現實中的人海戰術

我們就直接用這個生動的詞,來代指要聊的戰術形式。怎樣的形式呢?

第一,以近戰乃至白刃戰為主要火力輸出。第二,為了進入近戰乃至白刃戰的射程,要主動近敵。第三,近敵時採取波浪式衝鋒,無論前排怎麼撲倒,後排只管一股腦地往前拱。

第四,波浪式衝鋒的每一波,往往都採用較密集的隊形(當然不會密成神劇里那樣人擠人,但會比正常的散兵隊形密)。怎麼樣,基本說暈了吧。還是「人海戰術」這個詞更形象吧。

革命戰爭年代,人海戰術在相當長時期都是我軍主要的戰術打法。

影視劇中yy的人海戰術

近代中國的必然選擇

在抗戰前的近代中國,各路軍閥的裝備和技戰術水平,其實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經典」狀態。由此產生的戰爭形式,自然也就較為原始簡單。

畫風一般是下面醬紫的:

兩軍對陣,攻方先機槍掩護,象徵性地壓制守方火力,若是壕點的還會打幾發炮彈壯膽。同時丘八門則貓著腰蜂擁而上,玩命地往對頭陣地上沖。

守方這邊,除了機槍陣地,一般的工事不會太複雜,有條溝就算是比較認真的了。對頭壓過來,機槍先摟火,離近了步兵就放排槍,再近點就甩手榴彈。

北伐戰爭期間的軍隊

攻方衝鋒時開不開火無所謂,反正就是拉栓的手動步槍,開槍也響不了幾聲,還不如腳底下靈活點實惠。等攻方終於衝上來(很多烏合之眾半路上就作鳥獸散了),機槍停火以免誤傷,丘八們用近距離射擊乃至白刃戰決出勝負(這時花機關和手槍是神器)。

血腥的近戰一般不會持續太久,因為傷亡實在太快,很快就會有一方喪膽而逃的。而雙方的軍官,命苦的要在前面帶敢死隊,官大的則在後面帶督戰隊。

這種模式下,火力神馬的其實只是壯壯聲勢而已,最後還是丘八們攪到一塊,短兵相接決出勝負。軍隊間比拼的,就是誰的亡命之徒多,能更快地把對方壓垮嚇尿。而山呼海嘯的「人海」,顯然就是其中最有效的制勝方式,沒有之一。

你看那會最能打的馮先生、張大王、馬家軍等部,也沒見裝備多精良,或者戰術多高明——無非是治軍有方,健兒效死,靠著一股敢打敢拼的狠勁,用人海衝垮對手。

土地革命戰爭:紅旗在人海中飄揚

具體到工農紅軍,更是人海戰術的翹楚。

一來無產階級子弟兵,本就覺悟更高更可塑,又有思想政治工作加成,部隊戰鬥作風賊好,敢於刺刀見紅。二來紅軍長期被封鎖在內陸,裝備差火力弱,子彈都要省著打,確實沒有別的更有效的制敵方式。

長征中的紅軍

三來紅軍的基層乃至中高級指揮員,大多是泥腿子參軍,業務水平和學習能力都比較有限,也更適合人海戰術這種「一學就會,一用就靈」的簡單套路。

君不見,尋淮洲、曾士峨、王友均、賀炳炎等一票高級將領,不都是帶頭打衝鋒給打折的,戰場畫風可想而知。這種戰術層面上「如山」的人海衝鋒,配上戰役層面上「如水」的運動急襲,始終貫穿於紅軍先由巧變拙,再由弱到強,又由死轉生的戰鬥歷程。

宿將如李明瑞、董振堂來了,便覺果然是「天下武功出人海」。「高知」如劉伯承、左權來了,必須老實「與中國實踐相結合」。就算後來李德指導,支撐點啊短促突擊啊吹得天花亂墜,也不過當個背鍋俠。好容易溫坊傳喜訊,一問,「輕重機槍完全未用,只以手榴彈、刺刀解決了戰鬥」。

曾任紅軍軍事顧問的李德

抗日戰爭:人海戰術的局限性

抗戰軍興。日軍窮凶極惡,論火力能直接把八路給「火化」了,所以我軍作戰時必須創造條件快速接敵,不給敵人發揮火力的機會。

抗戰初期,平型關、神頭嶺、長樂村、楊村等一系列勝利,除了次要戰場上必要的誘敵與阻擊,主戰場上無一例外,全都是伏擊、奇襲的套路。只要槍一響,大夥立馬撒丫子跟鬼子攪到一塊,你飛機大炮再牛逼,近戰中完全用不上,大家都是一命換一命,誰怕誰。

抗日神劇中的八路軍裝備

但隨著抗戰的深入,人海戰術的局限性,也集中暴露了出來。

一是必須依賴奇襲的先機快速近敵,否則就會在日軍的優勢火力下蒙受慘重損失。比如百團大戰中圍攻關家堖,幾千長征老紅軍,頂著天上飛機地上槍炮,向固守的幾百日軍發起人海衝鋒。可直殺了個血流成河,也沒挨著人家的邊,慘不忍睹。

二是人海戰術對部隊素質要求極高,只有少數過得硬的精銳部隊才玩得起。如前所述,人海戰術比拼的,其實就是血戰到底的勇氣。而勇氣這種東西,說便宜也便宜,政委紅口白牙就能激發出來。

百團大戰

但說寶貴就是最寶貴,非得技術、經驗、作風、士氣等方方面面都到位,才能達到最佳。隨著我軍的飛速發展,老主力也被迅速「稀釋」,再沒了玩人海的本錢。若是反掃蕩中哪部讓日軍咬住圍上,被迫人海突圍,也多是折戟沉沙的結局,全沒了抗戰初期的風采。

解放戰爭與抗美援朝:向現代化打法轉型

到了解放戰爭時期,國軍步步緊逼,我軍戰術上逐步從舊式人海戰術過渡到了新式的散兵隊形與協同作戰。

各個相對獨立的大區,情況又各不相同。西北、華北兩塊,對陣的胡、傅匪軍在抗戰中均沒怎麼「進化」,裝備、技戰術仍較為原始。相應的,我軍「升級換代」的外在壓力也就不辣么緊迫。

解放戰爭

故而這兩塊,戰術層面上,依然還是「人海對人海」。以至於後來95師東進塔山,那畫風,可稱是近代中國人海戰術的最高潮,趙登禹看了會流淚,許世友看了要沉默。

關外這塊,則「進化」得比較徹底。最初,關外國軍都是最能打的百戰精銳,簡直比日軍還兇猛。我軍唯有「一路向北」,戰略上「讓開大路佔領兩廂」運動急襲,戰術上則「提倡打硬拼戰」靠人海招架。

但101和手下很清楚,人海的目的在於空間換時間,等新兵老炮都齊了,就該換「新式整軍運動」了。戰役層面上,還是一點兩面,集中力量打殲滅戰的老套路。但到戰術層面,現如今火力在炮不在人了,炮集中就好,人則要注意「三三制」,隊形要散要厚,不做無畏的犧牲。

遼瀋戰役

華東這塊,裝備雖好,戰績雖佳,但對人海戰術的依賴較為嚴重。戰爭初期,面對裝備和技戰術都更先進的國軍,我軍蒙受了慘痛損失,急得胖帥疾呼「打幹部仗(指當官的帶頭打人海衝鋒)是肉彈主義要不得」。

後來隨著戰局不斷「爬坡」,各部倒也都自下而上地緩慢轉型著,但總給人一種「人海能打贏,我轉型幹嗎」的感覺。故而華野犧牲多得近乎恐怖,除了敵情嚴重外,也有戰術過於簡單過時的原因。

最後是晉冀魯豫劉鄧部。這伙本來基礎最好,也有朝氣善於學習,但苦於裝備一直較差,火力跟不上,沒有戰術轉型的條件。後來又千里躍進大別山,重武器全賠光,就更是只能喊著「燒鋪草」「亮劍」了。惜哉。

在大別山合影的劉伯承和鄧小平

到了抗美援朝戰爭,一方面老大哥送來了重武器,我軍有了比人海更有效的進攻手段。另一方面聯軍火力也太恐怖,基本斷絕了人海衝鋒的可能性。由此,我軍基本上告別了人海戰術,開啟了軍事現代化的進程。

勇敢作風永不過時

隨著砥平里的屍山血海,原始的「人海戰術」之於我軍,可以說終於成為了歷史。但人海戰術所代表的勇敢作風,卻早已融入到了我軍的軍魂之中,代代傳承。

朱日和閱兵

誠然,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戰爭的各種軟硬體都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勇氣」在勝負的天秤中,似乎越來越不重要。然而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戰場上仍離不開步兵(不在於是否靠腿走路,而在於「組成戰線」的職能)。步兵最寶貴的美德,始終是勇敢,始終是無畏的衝鋒

君不見,在金城,在東海、在達旺,在珍寶島,我軍壓倒敵人的首要秘訣,仍然是一往無前的堅決衝擊(當然,隊形和波次肯定不是「人海」了)。反之,在白馬山,在復和縣,差的也就是那一口「刺刀見紅」的精氣神。

珍寶島

所以,作為一名納稅人,一名中華兒女,我希望我們的子弟兵,在「東風獵獵」的同時,也能永遠傳承大無畏的勇敢作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冷熱軍事史 的精彩文章:

忠誠與叛逆交織,帝國蕃將:唐朝皇帝手中鋒利的雙刃劍
日本人為何不能真正地反省二戰?

TAG:冷熱軍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