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葡萄牙帝國的海上花列傳II

葡萄牙帝國的海上花列傳II

撰文│劉鈍(清華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編輯│程莉

阿維斯王族於1415年在休達開始崛起,一百六十三年後在休達附近滅亡,它的發展軌跡是一條對稱的弧線。在此期間,葡萄牙人在全世界快速推進,越走越遠,超過了歷史上的任何其他民族。他們沿著非洲西海岸南下,繞過好望角,於1498年抵達印度,1500年抵達巴西,1514年來到中國,1543年登陸日本。

—— 克勞利《征服者:葡萄牙帝國的崛起》

葡萄牙海上帝國的故事,也就是阿維斯王朝(House of Avis)的故事。前篇提到的1415年休達之戰,是帝國擴張的起點,航海王子恩里克(Infante Dom Henrique,1394-1460)正是從那時開始了對海洋與非洲的經營。恩里克是若望一世與菲利帕王后的第三個兒子,繼任的兩位國王杜阿爾多一世和阿方索五世分別是他的哥哥和侄兒。恩里克歿後,若望二世與曼紐爾一世繼續海上擴張,葡萄牙帝國的勢力達於極盛。而在曼紐爾一世統治期間,東方鄰居西班牙實現統一併開始走向海洋,歐洲兩強在弘揚基督福音的名義下瓜分世界。1578年葡王塞巴斯蒂安一世在「三王會戰」中喪命,三年後葡萄牙被西班牙吞併,阿維斯王朝的最後一位君主安托尼奧一世(António I,1531-1595)只當了32天的國王。

葡萄牙阿維斯王朝世系

若望一世(Jo?o I,1357-1433,1385-1433年在位)

杜阿爾多一世(Duarte I,1391-1438,1433-1438年在位)

阿方索五世(Afonso V,1432-1481,1438-1481年在位)

若望二世(Jo?o II,1455-1495,1481-1495年在位)

曼紐爾一世(Manuel I,1469-1521,1495-1521年在位)

若望三世(Jo?o III,1502-1557,1521-1557年在位)

塞巴斯蒂安一世(Sebasti?o I,1554-1578,1557-1578年在位)

恩里克一世(Henrique I,1512-1580,1578-1580年在位)

安托尼奧一世(António I,1531-1595,1580年在位33天)

建立橋頭堡

聖文森特角位於歐洲大陸西南端,從一片怪石嶙峋的懸崖上向遠眺望,就是波濤洶湧的大西洋。對於15世紀以前的歐洲人,那是一個神秘恐怖而無邊無垠的未知世界。奪取休達之後,恩里克王子就在這裡建立了航海學校,又在附近的拉各斯修建海港與船塢。一次又一次,他目送葡萄牙的探險船隊從這裡經過,駛向大西洋深處和非洲西部沿岸。

聖文森特角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恩里克王子像

葡萄牙宮廷歷史學家祖拉拉(Gomes Eanes de Zurara,c.1410-1474)所著《發現與征服幾內亞編年史》手稿的卷頭畫,現存巴黎法國國家圖書館

1418年,兩位曾追隨恩里克征戰休達的航海家扎爾科(Jo?o Gon?alves Zarco,c.1390-1471)和特謝拉(Trist?o Vaz Teixeira,c.1395-1480),指揮一艘小帆船沿非洲西北海岸向南航行,被不期而至的風暴吹到距里斯本西南方1000公里開外的馬德拉群島。回國後他們立即向王子報告,並申請前往開拓那個大洋中的蠻荒之地。這兩人分別被賜予一個大島作為封地,兩年後,載著移民、牲畜、糧食和種子的三艘船抵達馬德拉群島。殖民者砍伐並燒毀雨林,被火燒過後的土地變得異常肥沃,他們又從克里特、西西里引進甘蔗、葡萄等作物,使得這一孤懸在大西洋中的火山群島成為葡萄牙在大西洋的第一個南進基地。

馬德拉群島首府豐沙爾上的扎爾科像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馬德拉群島位置

圖片來源:百度地圖

這裡插進一段或許是葡萄牙人捕風捉影編造的逸聞。1420年第三艘帆船的指揮官叫佩雷斯特羅(Bartolomeu Perestrelo,c.1395-1457),儘管不享有馬德拉群島的發現權,由於其父是恩里克王子的密友,也被封為聖港島總督。佩雷斯特羅的一個女兒菲莉帕(Philippa)於1479年嫁給了哥倫布,後者當時還籍籍無名。傳說他在聖港島上住了兩年多,仔細研究過已故岳父的航海日誌和海圖,為以後大展鴻圖打下了基礎。

1427年,一個叫德希爾維斯(Diogo de Silves)的葡萄牙航海家發現了亞速爾群島。1431年,恩里克王子的近臣巴爾達亞(Afonso Gon?alves Baldaia ,c.1415-1481)來此經營,不久就將它變成又一個重要的海外殖民地。亞速爾群島西距里斯本約1200公里,距北美洲海岸3200公里,是大西洋航行的重要中途站,也成了日後葡萄牙與西班牙爭奪海洋霸權中的一個地標。

1433年若望一世去世之後,恩里克的航海計劃得到後面兩任國王的支持,他的船隊繼續南下,到達早已為人所知的加那利群島一帶。葡萄牙人趕走了法國與卡斯蒂利亞王國(西班牙王國的部分前身)的勢力,成為那一帶海域的新主人。1433年埃亞內斯(Gil Eanes)航行到加那利群島,翌年穿越航海家視為「魔鬼之海」的博哈多爾角(Cape Bojador,今西撒哈拉海岸北端,北緯26°8′),在此之前許多船隻都在此遭遇海難沉沒。1435年埃亞內斯繼續南下將航線延伸至北回歸線以南。1436年,巴爾達亞從博哈多爾角登陸進入「黑非洲」內陸。

1441年,恩里克王子手下的特里斯陶(Nuno Trist?o)和貢薩爾維斯(Ant?o Gon?alves)穿越北回歸線抵達布蘭科角(Cape Blanco,今茅利塔尼亞西北海角,北緯20°46′),他們抓到了10名黑人並販賣為奴。從此葡萄牙殖民者開啟了一樁最骯髒的買賣——依靠奴隸貿易集聚財富,恩里克王子從中抽取四分之一的紅利,以便支持他的航海事業和贖回戰爭中的人質。販奴的歷史由來已久,遠的羅馬時代不說,早在9-10世紀,阿拉伯人就在非洲北部開始了這一罪惡勾當,不過有組織的大規模長途販運,始作俑者當是大航海時代的葡萄牙人。

19世紀法國畫家的一幅作品

真實情況要比畫面悲慘得多

Fran?ois-AugusteBiard《非洲西海岸的販奴船》(c.1833)

現藏英國Hull市Wilberforce House 博物館

1445年前後,葡萄牙人已經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西海岸站穩腳跟,迪亞士家族的第一代航海家迪尼斯(Dinis Dias)到達非洲大陸的最西端,他命名為維德角(Cabo Verde,今塞內加爾首都達喀爾附近,北緯14°55』),葡語就是「綠角」的意思。繼而他又發現了塞內加爾河,葡萄牙人沿著大河深入非洲腹地,今日塞內加爾、甘比亞、馬里、幾內亞、獅子山一帶陸續成為了他們的勢力範圍。葡萄牙人又從甘比亞河口進入內陸,然後折向南方,到達今日幾內亞比索一帶。1455-1456年,恩里克王子僱傭的義大利探險家和奴隸販子卡達莫斯托(Alvise Cadamosto,c.1432-1488)兩次駛往西非海岸,發現了維德角群島。

維德角群島、加那利群島、亞速爾群島、馬德拉群島,這些離岸大島成了葡萄牙在非洲西海岸探險和掠奪的前進基地。

Patenir工作坊《葡萄牙克拉克船隊駛過岩石海岸》

現藏格林尼治英國國家海事博物館


向南,向南

前篇還提到,住在威尼斯的本篤會修士毛羅(Fra Mauro,c.1400-1464)曾經為葡萄牙王室繪製了一幅世界地圖,彼時1459年。毛羅是當時最好的地圖繪製者,從圖中左下方(原圖方向為上南下北,本文已將其翻轉180°)可以看出,沿著比歐洲大很多的非洲大陸西海岸,有一條通暢的水道,一直南下會到達一個通往印度洋的入口。這樣一條潛在的航道,對恩里克王子及其繼承人具有極大的誘惑。向南,向南,成了新崛起的葡萄牙海上帝國的進軍口號。

威尼斯僧侶毛羅1459年繪製的世界地圖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460年恩里克王子去世的時候,葡萄牙的勢力已經延伸到赤道附近的海域。佩羅·埃斯科巴(Pêro Escobar)於1471-1472年間發現了幾內亞灣的聖多美、安諾本、普林西比等島。「胡椒海岸」(今賴比瑞亞)、「象牙海岸」(今象牙海岸)、「黃金海岸」(今迦納)、「奴隸海岸」(今貝南),這些地名無不透露了殖民者對非洲掠奪和奴役的歷史。

1482年,探險家迭戈·卡奧(Diogo C?o,c.1452-1486)的船隊抵達剛果河口(南緯6°03′),之後一年多他們都在剛果河流域探險。卡奧1485年的第二次遠航則行至南緯22°的西非海岸。根據當時最好的地圖,他相信不遠就是非洲大陸的南端。但他沒有繼續南下,而是深入非洲西南內地今納米比亞、安哥拉一帶進行考察。順便提一下,在卡奧船長的兩次航行之間,有一位膽大妄為的熱那亞人建議葡王若望二世向西航行尋找印度,國王徵求了卡奧和其他專家的意見,卡奧和專家們都認為那是異想天開,於是這位叫哥倫布的水手轉向西班牙王室兜售其計劃。

卡奧每到一處新的土地,就豎起一根象徵基督教征服與葡萄牙王權的padr?o石柱。後來的殖民者相繼仿效,今日非洲東西海岸許多地方仍存遺迹。

葡萄牙殖民者在今納米比亞海岸豎立的紀念石柱,銘文寫道:「自創始起第6681年,自我主耶穌基督降生以來第1482年,最高貴、最卓越和最強大的君主,葡萄牙國王若望二世,派遣他的宮廷紳士迭戈?卡奧,發現了這片土地,並豎立起這些石柱。」

下一位出場的重要人物是巴托洛繆·迪亞士(Bartolomeu Dias,c.1451-1500),他出生於航海世家,父親迪尼什就是前文提到的那位最先抵達維德角的歐洲人,祖父若昂曾追隨恩里克王子遠征非洲,他的兩個弟弟佩羅和迭戈也都是有名的航海家。巴托洛繆·迪亞士本人是皇家騎士,曾擔任皇家倉庫的主管,自己就擁有一艘戰船。1487年8月他奉若望二世之命,率領三艘卡拉維爾帆船南下,1488年3月12日抵達靠近非洲最南端的一個地角,當時海面上正掀起狂風巨浪,迪亞士遂將此地命名為「風暴角」,並在附近崖石上刻下葡萄牙王室的紋徽與若望二世的名字。1488年12月,迪亞士等人在經過一年零五個月的艱苦航行後返回里斯本。若望二世將那個海角改名為「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南緯34°21′),希望由此看到非洲的盡頭並找到通往印度的航路。實際上,非洲大陸的最南端是距好望角東南147公里的厄加勒斯角(Cape Agulhas,南緯34°49′42″,東經20°00′33″),那裡才是大西洋與太平洋的真正交匯點。

迪亞士船隊駛達好望角

圖片來源:The Sea: its stirring story of adventure,peril & heroism,Vol.2 (London,1887)

1497年,迪亞士受命於新王曼紐爾一世,再次登船遠航,沿途進行殖民貿易。1500年他加入卡布拉爾遠征隊並擔任分艦隊指揮官。5月12日迪亞士率領的四艘船在海上見到彗星,水手們深感恐懼不安,但他堅持航行。5月24日,船隊在好望角附近的洋面上遇到大西洋颶風,迪亞士及其夥伴葬身海底。

位於倫敦南非高級專員署前的迪亞士雕像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位於倫敦南非高級專員署前的迪亞士雕像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尋找祭司王約翰

葡萄牙帝國沿著非洲西海岸向南擴張的時候,歐亞大陸交接的地方發生了一件令整個基督教世界蒙羞的大事。1453年拜占庭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被奧斯曼土耳其攻陷,從此經由亞洲大陸和紅海通向東方的商路落入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手中。這就意味著,威尼斯、熱那亞的商人們再也不能像從前那樣方便地獲得東方的珠寶、絲綢和香料了——特別是用於腌制烹飪肉類的香料,對於遠航的水手至關重要。

恩里克王子去世後,葡萄牙的航海探險停滯了一段時間,直到1481年,恩里克的侄孫若望二世登上王座,非洲計劃又獲得新的動力。若望二世身材高大,長臉黑須,表情憂鬱,有一種不怒而威的氣質,被葡萄牙人稱為「完美君王」。他的野心是成為基督教世界的世俗領袖,具體目標有三個:一、繼續深入非洲腹地開發新領地;二、找到通往印度的新航路;三、尋找祭司王約翰。

佚名《完美君王若望二世》(1500年左右)

圖片來源:EscolaPortuguesa

大約從12世紀開始,歐洲就流傳著一個關於祭司王約翰(Prester John)的傳說,據說他是《聖經》中提到的東方三博士的傳人,統治著一個信奉基督教的強大王國,有著龐大的軍隊和數不盡的財富,也是穆斯林和其他異教徒的死敵。至於祭司王約翰是何人、其領地在何處,隨著時間和世界格局的變動則在不斷變化,有人說他是中亞聶思脫里教派的領袖,有人說他是耶穌使徒聖多瑪在印度的追隨者,還有人以為他是蒙古大汗的後人。到了15世紀,祭司王約翰的形象常常被認為是統治衣索比亞的某個基督教國王。對於葡萄牙國王和他的水手們來說,除了攫取土地和財富的誘惑之外,還有一個冠冕堂皇的意識形態方面的原因,那就是與遠方的基督徒建立聯盟,以便共同抵禦穆斯林勢力的威脅。

若望二世派出了多支探險隊,企圖穿越撒哈拉沙漠,或沿著內河去尋找黃金和基督教王國。葡萄牙人的卡拉維爾帆船在剛果河與塞內加爾河逆流前行數百英里,最終受阻於瀑布、激流和峽谷。與此同時,國王任命的專家委員會否定了哥倫布上門推銷的西航建議;不過若望二世僱傭了一位佛拉芒探險家,准許他自費向西航行40天,並擁有任何新發現土地的管理權,但是這一計劃無果而終。

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地圖(1375)

上面的祭司王約翰坐在西撒哈拉沙漠中

現存巴黎法國國家圖書館

西班牙波托蘭地圖(16世紀)

其上顯示約翰的王座位於非洲東部

現存牛津博德萊圖書館

若望二世的繼任者是曼紐爾一世,他被史家稱為「幸運君王」。有了前面數十年的積累,曼紐爾手下的探險家們完成了三項偉業:

一、拓殖東非海岸;

二、開通印度航線;

三、「發現」巴西。

曼紐爾一世則被冠以一大堆榮銜,包括「大海此岸的葡萄牙及阿爾加維國王」、「大海彼岸的非洲之王和幾內亞的領主」、「衣索比亞、阿拉伯半島、波斯與印度的征服者」、「航海與貿易之王」等。

佚名《幸運君王曼紐爾一世》(16世紀)

圖片來源:Escola Portuguesa

描繪曼紐爾一世偉績的木版畫:左上方是阿維斯王室的紋章,右上方是渾天儀,中間的橫標上寫著「仰仗天堂的上帝和人間的你」,僧侶、學者和武士們簇擁在他周圍,遠方是海船和新發現的陸地。

圖片來源:克勞利《征服者:葡萄牙帝國的崛起》

1500-1510年間的里斯本港


達伽馬揚帆印度洋

1492年,哥倫布率領的西班牙船隊向西航行,抵達加勒比海與中美洲一帶。面對西班牙在海上的挑戰,葡萄牙王室決心加速探索通往印度的海上航道。精力充沛、野心勃勃的貴族瓦斯科·達伽馬(Vasco da Gamac.1460-1524)應運而出。

在此之前,遠在羅馬的教皇就宣布所有因探險與征服而死的水手免罪。1497年7月8日是聖母瞻禮日,也是宮廷星占家為遠航水手們選定的良辰吉日。達伽馬將由里斯本啟航,率領四艘船和140多名水手,踏上探索通往印度的航程。人們蜂擁走上街頭為他送行,基督騎士團的神父和僧侶在海灘上列隊恭候。下面這幅壁畫表現了啟程前的若干細節:達伽馬跪地接受曼紐爾一世與王后的聖喬治旗,大主教前來祝福,身旁那位黑鬍鬚的人是服務於葡萄牙王室的猶太學者扎庫托(Abraham ben Samuel Zacuto,1452-1515),據說達伽馬遠航時就帶著由他製作的航海天文表。

Henry Amshewitz《達伽馬離別葡萄牙》(1936)

現存南非約翰內斯堡

Witwatersrand大學威廉·卡倫圖書館

達伽馬乘小艇離開海灘登上旗艦《聖加百列》號

圖片來源:克勞利《征服者:葡萄牙帝國的崛起》

循著10年前巴托洛繆·迪亞士發現好望角的航路(實際上迪亞士一開始也在船隊中,駛過維德角後與達伽馬分道揚鑣執行另外的任務去了,他的兩個弟弟則留在達伽馬船隊繼續航行),一路南下探索繞過非洲的航道。

經過將近4個月長達4500多海里的航程後,船隊終於駛近好望角。由於擔心遭遇暴風,水手們無意前行,但是達伽馬堅強的意志戰勝了恐懼與騷動。1497年聖誕節前夕,達伽馬率領的船隊闖過驚濤駭浪的海域,繞過好望角駛進西印度洋。1498年1月初,船隊來到非洲東南海岸今屬南非納塔爾省的地方,隨後逆著海流北上,抵達贊比西河口。2月24日,船隊駛入莫三比克海峽,之後將近一個月的時間裡,葡萄牙人都在莫三比克一帶活動,在這裡他們遇到了許多穆斯林,得知阿拉伯人的勢力早已達到東非海岸。4月初船隊北上抵達今肯亞附近海域,在一個叫馬林迪(Mallindi)的地方受到當地酋長的熱情接待,後者想與葡萄牙人結盟以對付宿敵蒙巴薩(Mombasa)。

馬林迪酋長為達伽馬提供了一名優秀的導航員,他就是出生於阿拉伯半島的航海家艾哈邁德·伊本·馬吉德(Ahmad ibn Mājid,1421-c.1500)。馬吉德有著豐富的航海經驗,更重要的是他還熟悉阿拉伯人和印度人之間的貿易情況。

4月24日達伽馬的船隊從馬林迪啟航,乘著季風渡過浩瀚的印度洋,於5月20日到達印度西南部大港卡利卡特(Callcut)。卡利卡特今屬喀拉拉邦,是印度與中國和伊斯蘭世界貿易的中心,也就是中國史籍所載之南毗國(宋)、古里佛(元)或古里(明),幾十年前鄭和的船隊曾多次停經這裡,1433年歸國途中鄭和染病,最終也歿於此地。

達伽馬從當地人那裡獲悉,中國人曾多次到過這裡,他們人很多、船很大,還以明朝皇帝的名義冊封了土王。當地還有一些長相貌似中國人的居民,據說是當年鄭和隨從的後代。薩莫林(Samorim)是當地土王的稱號,原本掌控著阿拉伯商人與東方的香料生意,因此對葡萄牙人的到來保持戒心。達伽馬的人在卡里卡特港及附近海域停留了三個多月,他們背著薩莫林驅趕和攻擊阿拉伯商船。達伽馬為人驕橫跋扈、狂暴兇殘,他的部下與當地人之間不斷摩擦,甚至互相扣留人質,但是最終沒有發展到大動干戈的地步。就達伽馬一方來說,主要是遠途來奔,情況不明實力也不夠;就薩莫林而言,雖然覺得這伙西洋人比阿拉伯商人寒酸,但他們船上的火槍火炮確實厲害。

一位隨行的葡萄牙文書記錄了初次見到薩莫林的印象:「國王膚色棕褐,身材魁梧,已經上了年紀。頭戴一頂鑲有寶石和珍珠的帽子,耳朵上也掛著珠寶。他身穿精緻的棉布上衣,紐扣是用金線縫綴的碩大珍珠。他腰部圍著一塊白色棉布,只到膝蓋,手指、腳趾都帶著鑲嵌著寶石的金戒指,手臂和腿上也帶著金鐲子。」下面這幅畫就表現了達伽馬與薩莫林初次會面的場景。

Veloso Salgado

《達伽馬覲見印度土王薩莫林》(1898)

現藏里斯本葡萄牙地理學會

1498年8月底,達伽馬帶著香料、珠寶和數名被他劫持的高種姓印度人返航,但直到10月5日才駛離印度沿海。途中歷經磨難,除了壞血病、惡劣天氣與暴亂陰謀外,他們根本不懂季風的規律,能夠倖存下來純屬運氣。1499年9月,遍體鱗傷的兩艘船回到里斯本。這是一次史詩般的遠航,船隊離家一年零九個月,航程2.4萬英里,出發時的船員死亡了三分之二。但是他們的確帶回了肉桂、丁香、豆蔻和胡椒,還有印度的紅寶石。大喜過望的曼紐爾一世下令舉國歡慶,賜封達伽馬為「東印度海軍司令」,並向教皇報告發現了信奉基督教的印度。

這裡還要插入一個細節:在歸來的航程中,船上出現了一個可疑的人,經審問得知是一個出生於波蘭的威尼斯猶太人,受雇於薩莫林的北方敵對鄰邦果阿(Goa)。他後來坦白了自己的任務並在船上接受洗禮,改名為加斯帕爾·達伽馬。關於印度的許多信息都來自這個改宗的猶太商人,這個人也成了葡王向基督教世界吹噓自己影響力的一個寶貝。他後來再次改名為阿爾梅達(Gaspar de Almeida,c.1444-c.1510),為葡萄牙人攻佔紅海口和經營印度發揮了重要作用。

António Manuel da Fonseca

《瓦斯科·達伽馬像》(1838)

現藏格林尼治英國國家海事博物館

後來達伽馬又兩度遠航印度。在1502-1503年的第二次印度探險中,他帶著火力充足的艦隊,沿途燒燒搶掠,以恐怖手段攻擊阿拉伯商船,在東非和印度西南沿岸建立起許多殖民據點,從而鞏固了葡萄牙在印度洋上的霸權地位。1519年被達伽馬被封為伯爵,1524年以印度總督身份第三次遠航,當年12月在卡利卡特附近的科欽(Kochi)去世。

達伽馬第一次遠征印度航線圖

圖片來源:克勞利《征服者:葡萄牙帝國的崛起》

在達伽馬完成第二次印度遠征之後,曼紐爾一世還派出勇猛兇殘的阿爾布開克(Afonso de Albuquerque,c.1453-1515)前往東方。此人被稱為「東方凱撒」和「海上雄獅」,先後攻佔了果阿與馬六甲,加上從阿拉伯人那裡奪來的霍爾木茲海峽,葡萄牙牢牢地控制了前往亞洲的水上通道。後來阿爾布開克被授予「果阿公爵」的榮銜,他還曾兩度派使前往廣州,試圖敲開中國的大門。而明王朝統治下的中國,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嚴禁民間下海通蕃。

佚名《阿爾布開克像》(1545年後)

現藏里斯本國家古代藝術博物館

1543年以後,葡萄牙勢力也開始進入日本,葡萄牙人被日本人稱為「南蠻」(Nanban),下圖是日本畫家繪製的葡萄牙帆船。

狩野內膳《停泊在長崎港內的葡萄牙克拉克帆船》

(17世紀初)

現藏神戶市立博物館


「教皇子午線」和卡布拉爾的美妙偏航

1493年3月3日,一艘破船駛入里斯本附近專門停泊外國船的賴斯特羅港,船長是剛從美洲回來的哥倫布。不知是路過歇腳還是有意炫耀,這個曾經吃過閉門羹的傢伙夸夸其談、趾高氣昂,宣稱自己剛到過印度和日本。有人提議把他悄悄幹掉,若望二世覺得從道義和外交上都不妥,畢竟西班牙方面已經獲悉哥倫布歸航的消息。但是葡萄牙國王給西班牙國王及王后發出一封措辭強硬的信,抗議西班牙侵犯了他的領地。

1454年教皇尼古拉五世(Pope Nicholas V,1397-1455)曾頒布敕令,承認在非洲西海岸發現的領土歸屬葡萄牙。1479年葡、西兩國在大西洋以加那利群島為標誌南北劃界,西班牙退出該線以南的地區。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葡萄牙認為西班牙破壞了教皇授予的保教權,揚言不惜以軍事手段來奪取西班牙聲稱的新土地。

1493年教皇亞歷山大六世(Pope Alexander VI,1431-1503)進行了干預,作為西班牙人,他認為哥倫布的發現有利於基督教的傳播,因此承認西班牙有權掌握經過維德角群島100里格(約600公里)的子午線以西的全部土地,該線以東則為葡萄牙所有。但是若望二世擁有更好的天文學家和數學家,他們力主將此線再向西方推一些。1494年,由教皇亞歷山大六世仲裁,葡、西兩國在西班牙小鎮托爾德西利亞斯(Tordesillas)簽訂了一個條約,雙方同意在維德角以西370里格處劃界。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由列強瓜分世界的條約,那條分界線被稱為「教皇子午線」。葡萄牙認為自己在非洲與東方的利益得到了保障,西班牙看到了向西發展的機會,二者皆大歡喜,其後100來年相安無事。

「教皇子午線」示意圖

黃線:1479年的南北分界線

虛線:1493年教皇亞歷山大六世建議的東西分界線

紅線:1494年托爾德西利亞斯條約劃定的「教皇子午線」

達伽馬首航歸來一年半年後,曼紐爾一世派出了一支由13艘船、1200人組成的龐大船隊再次前往印度,總指揮是貴族出身的外交官卡布拉爾(Pedro álvares Cabral,c.1467-1520),目的是平息達伽馬遠航引起的風波,以便與被誤認為是「基督徒」的薩莫林修復關係。有了達伽馬的經驗,船隊出發的時間不再由宮廷星占學家決定,而是取決於季風。參加過1497年遠征的一些經驗豐富的水手也被重新招募,包括改宗的猶太人加斯帕爾·達伽馬(阿梅爾達),他的語言能力和對馬拉巴爾海岸一帶政情民俗的了解對葡萄牙人至關重要。曼紐爾一世的御醫、另一位改宗的猶太人約翰也隨船出行,他的任務是研究南半球的星空,以便為日後的遠航提供天文方面的參考。此外,船上還有若干方濟各會修士,他們的目的是向東方傳播天主福音。總之,在當時的西方人眼中,這是一場憑藉技術優勢的海上十字軍聖戰,也標誌著葡萄牙帝國在東方的活動從偵察轉為全面的商貿與殖民。

佚名《卡布拉爾像》

圖片來源:História do Brasil

(Rio de Janeiro: Bloch,1980)

卡布拉爾船隊於1500年3月9日出發,曼紐爾一世親臨現場,並登上小艇將水手們一直送到特茹河口。穿過維德角後,按照達伽馬提供的經驗,船隊需向西航行,划出一個圓弧後轉向南方,直到好望角出現在正東方時再折向東航行,這樣可以充分利用海流並避開近岸的暗礁。但是由於風向的關係,航向偏西進入大西洋深處。4月21日,船員看到西方出現一塊陸地,實際上抵達今巴西東海岸的賽古魯(Seguro),他們成為最早到達巴西的歐洲人。一艘小船被派回葡萄牙,向曼紐爾一世報告這一發現,隨船文書在報告中狂妄地聲稱這是「巴西歷史的開始」。

在巴西修整九天之後,卡布拉爾的船隊重新出發前往印度洋,後面的故事本文就省略了。

Aurélio de Figueiredo《巴西的發現》(1900)

現藏里約熱內盧巴西國家美術館

根據1494年劃定的「教皇子午線」,卡布拉爾們抵達的巴西東海岸屬於葡萄牙勢力範圍,這一點曼紐爾一世必需感謝父王及其身邊的天文學家——他們當時並不知道西半球有一塊巨大的陸地,但是堅持將分界線西推270里格,這一主張使葡萄牙在南美洲佔有一席之地獲得「法理」依據。其實葡、西雙方當時都不知道地球到底有多大,更缺乏準確測量經度的方法。西班牙默認了葡萄牙在巴西的權利,沒有想到現今巴西疆域的大部分其實屬於他們自己的「西部」勢力範圍。今日拉丁美洲只有巴西的官方語言是葡萄牙語,其他大小國家都說西班牙語,也歸因於卡布拉爾1500年的偏航。

又過了20來年,受雇於西班牙國王的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Fern?o de Magalh?es,c.1480-1521)完成環球航行,東半球的勢力劃界問題出現了。1529年葡、西兩國又簽訂了薩拉戈薩條約,用以明確「教皇子午線」在東半球的對跖位置。

然而,一些新興的海上力量相繼崛起,荷蘭、英國、法國的君主都無視這種劃界,據說法國國王弗朗索瓦一世(Francis I,1494-1547)就曾嘲諷道:「什麼教皇子午線?讓我們看看亞當的遺囑里有沒有寫過。」 海上帝國是靠炮艦來支撐的,葡萄牙如此,後來者也不例外。

參考資料:

Crowley,Roger.2015.Conquerors: How Portugal Forged the First Global Empire. New York: Random House.

Page,Martin.2002. The First Global Village: How Portugal Changed the World.Lisboa: Casa das Letras.

克勞列著. 陸大鵬譯. 2016. 征服者:葡萄牙帝國的崛起.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夢隱.2016.大發現紀念碑與鄭和下西洋圖卷.科學文化評論.13卷4期.

宋宜昌.2006.決戰海洋:帝國是怎樣煉成的?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

更多內容:http://www.zhishifenzi.com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商務合作請聯繫

business@zhishifenzi.com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分子 的精彩文章:

9萬年前混血女孩被揭秘
高錕諾獎演講:《古沙遞捷音》| 經典重溫

TAG:知識分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