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觀察者網一周軍評:美國航母「神出鬼沒」的玄機

觀察者網一周軍評:美國航母「神出鬼沒」的玄機

原標題:觀察者網一周軍評:美國航母「神出鬼沒」的玄機


  本周,在全球沒有爆發大規模激烈軍事衝突的情況下,美國航母作為全世界海上最強大的作戰平台,其部署周期的變化成了所有在沿岸可能遇到美國航母的國家索要關注的問題。在冷戰結束後,美國海軍平均每隔幾年就要調整一次航母的部署周期,對於受美國航母影響的國家而言,也是一次需要對應調整的重大機遇。


兩個「神出鬼沒」的樣板


本周,美國海軍報道了「杜魯門」號航母打擊大隊再次進入地中海執行前沿部署的消息。之所以說是「再次」,是因為該艦在今年4月就已經在部署中進入過地中海了。美國海軍同時還確認了「杜魯門」的部署屬於「神出鬼沒」的新部署形態的試驗。這讓人對其部署的安排尤為關注。


另一方面,「里根」號航母打擊大隊在上周與「斯坦尼斯」號航母進行聯合訓練之後,本周與後者分道揚鑣進入南中國海,隨後在本周四停靠香港。雖然港台媒體都將航母的停靠政治化到所謂中美談判之間「服軟」什麼的方向,但那顯然是政治常識和軍事知識雙重缺乏的臆想。撇開美國航母停靠香港的政治意涵,」里根」號本身的部署節奏,也對亞太地區海上力量的配置有著很大的關係。

「里根」號航母打擊大隊在香港停靠了4天


筆者此前曾經對兩艘航母最近的行動情況做過敘述,在此整理如下:


「杜魯門」於2016年9月1日至2017年7月21日進行了為期10個月的「預定增加可用性維修」;從2017年7月到2018年2月一直在美國東海岸進行包括各種訓練,以恢復航母上各部門和艦載機部隊的作戰能力;2018年4月11日,該艦及其航母打擊大隊啟航出海,並在4月23日後進入地中海水域;航母在地中海部署到了6月29日,隨後在7月初前往比斯開灣,並在7月21日返回母港諾福克;短暫修整一個月後,航母在8月28日再次出海,先在東海岸進行恢復訓練,隨後穿越大西洋,並在10月進入北海水域,並隨後北上進入挪威海,參加北嶽海軍在這一地區進行的「三叉戟接點」聯合軍事演習;10月29日,該艦開始向南機動,11月5日抵達直布羅陀海峽附近,並在隨後進入地中海執行巡航任務至今。

「杜魯門」號參與了在挪威的「三叉戟接點」演習


「里根」號則在2017年12月3日完成年度部署任務後返回橫須賀,隨後一直進行維護和保養,於5月11日短暫出海進行海試,並在5月28日正式出海開始2018年度海上部署;該艦先是在菲律賓海以東,關島附近洋面進行相關的訓練,在6月7日到16日與印度、日本共同舉行了馬拉巴2018聯合軍演;在6月下旬進入中國南海,並在那裡逗留到7月初,隨後該艦從巴士海峽離開南海,沿著沖繩以東海域邊走邊訓練,於7月24日回到橫須賀;此後該艦在橫須賀修整了21天,期間兩次離港進行防颱風部署,並於8月14日開展部署,先前往中國東海,再在9月前往菲律賓海舉行艦隊防空演習,9月下旬,該艦向東前往關島水域,於10月9日-10日與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出雲」號直升機航母進行聯合訓練;此後「里根」號航母打擊大隊返回沖繩以東海域,巡航並等待從美國本土出發的「斯坦尼斯」航母打擊大隊;11月14日-16日,「里根」號航母打擊大隊和「斯坦尼斯」 號航母打擊大隊在菲律賓海會合,組成包括10艘護航艦艇在內的雙航母編隊並進行了聯合對空、對海和反潛演習;11月19日,與「斯坦尼斯」分道揚鑣的「里根」號航母打擊大隊走巴士海峽進入南海;11月21日,「里根」號停靠香港。

抵達香港當天的「里根」號


什麼是「神出鬼沒」

對於這兩艘航母的部署行動,美國海軍對「杜魯門」的行動有著明確的認定,稱其是新的航母部署模式的試驗;但對「里根」號航母航母的部署模式究竟屬於什麼情況,美國海軍卻並沒有明說。從時間上看,如果以「杜魯門」號的部署狀態作為標準,則這種兩次3個月左右的海外部署,中間間隔1個月的母港修整的狀態早在「里根」號2017年的部署中就出現過類似的樣本——2017年「里根」號在5月16日至8月9日和9月8日至12月3日先後兩次進行了近3個月的海上部署,其間隔也正好是30天。

「杜魯門」在實際部署前準備了很久


這種分析方式不僅和美國軍方的官方分析相符,也和今年5月初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提出的航母部署「神出鬼沒」要求時所描述的內容相符合,也就是將美國航母目前一次持續8個月的海外部署任務一分為二,改成兩次分別持續3個月的部署行動,至於兩次行動之間,目前看來比較可能是以一個月的在港部署來進行銜接。在港部署過程中,航母雖然停泊在母港內,但艦員並不像航母進行例行維護時一樣解散下船,回到自己岸上的家中和親人團聚,艦載機部隊也不是轉場到海軍航空站,而是繼續在航母上維持部署和維護,以確保航母艦員團隊處於較高的戰備狀態,從而縮短其再次出海後恢復到實戰水平的時間。

雖然是兩段部署,但實際上的部署時間並沒有減少太多


這種部署作為2018年5月才提出的內容,在「杜魯門」號上的運用應該算是首次,而2017年「里根」號的部署雖然在形式上與這一精神高度契合,但反而不大可能是「未卜先知」。由於「杜魯門」號的部署尚未完成,因此第二次部署時間究竟要持續多少時間目前還未可知。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杜魯門」號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倒是沒出什麼大問題,但該艦從2017年7月下旬完成維護到2018年4月11日正式出海執行部署,在人員和組織的恢復性訓練以及部署前的預備工作中耗費了9個月的時間,比起實際在海上部署的時間可能還要長。儘管這在某種程度上要歸因於「杜魯門」號航母在前一輪部署中的過度損耗,導致其維護時間超出了通常情況,加上需要為全新的部署形式做精心準備和調整,但這種「神出鬼沒」的部署形式在標準情況下需要多久的準備,目前就連美軍自己可能也沒個准數。


不過在航母運用的角度看來,此次所謂的「神出鬼沒」的部署可能也有另外的一層含義,那就是在戰役層面上航母的快速機動。目前美國海軍的航母部署體制雖然是2014年才確定的,但其基本的「全球巡航」模式在冷戰結束後就已經建立。美國航母在護航艦隊的簇擁下,對全球各個海區進行武裝大巡遊,並在熱點地區附近徘徊出現,展示美國強大的國力和影響力。在這種情況下,航母在行動中所涉及的範圍是相當重要的。一艘美國航母在進入地中海部署之後,按照慣例是要繼續進入紅海,甚至前往波斯灣,為阿拉伯半島乃至整個中東的美國國家利益奔走。

美國航母在亞太要乾的事情就更多了

而與這種傳統相悖的,則是「杜魯門」號在本輪部署中的有限目標與高速機動。該艦在4月11日到7月21日的部署中,僅僅在地中海水域進行了巡航,既沒有進入紅海,也沒有去波斯灣,這讓該艦能夠以較短的時間完成部署,同時也能夠在地中海維持較長時間的巡航,給地中海水域的俄羅斯和敘利亞軍隊以更大的壓力;而在本次巡航中,「杜魯門」號在7天內從挪威海機動到地中海,航程接近7000海里,幾乎讓艦隊以20節以上的航速不停歇跑了一周,在戰略上達成了極大的突然性。


這種突然性與冷戰時期美國航母編隊的運用有著頗多神似,但相比冷戰期間的作戰環境,冷戰後美國在歐洲和地中海水域進行類似行動時的壓力和難度都要小得多。冷戰時期,由於蘇聯海軍會組織以多艘驅逐艦為核心的「跟蹤群」時刻緊盯美國的航母戰鬥群,同時上報航母的位置和航向等情報,美國航母想要做到「神出鬼沒」首先得要躲開蘇聯艦艇的盯防。當年美軍常用的招數之一,是以艦隊中同樣能夠保持高速航行,且噸位一樣巨大的快速戰鬥支援艦為「替身」,假扮為航空母艦,並以戰鬥群中部分艦艇為其加裝提供掩護,隨後利用航母的高速度,在核心護航艦的包圍下趁黑夜高速離開編隊,脫離與蘇聯跟蹤群的接觸後轉移到其他方向進行活動。而在當代的作戰環境下,由於俄羅斯軍事力量的衰退,美國海軍的航母只要遠離俄羅斯力量部署的海岸,脫離與俄軍沿岸兵力的接觸,基本就能保證航母在大西洋上的匿蹤狀態。

冷戰時期的「神出鬼沒」比現在要複雜多了


類似的,冷戰時期的NORPAC-82就是反映這種「神出鬼沒」威力的案例。美國航母在嚴格的無線電靜默和高速機動以及精巧的航線選擇之下,雖然沒有像國內一些段子里說的那樣「對彼得巴羅夫斯克進行了模擬攻擊」,但航母順利進入攻擊陣位並發起了一次「鏡像攻擊」卻是不爭的事實,這表明即使在冷戰時期的高壓狀態下,蘇聯即使有能力對美國航母編隊發起毀滅性的打擊,也經常要為無法即使探測到美國航母感到煩惱甚至陷入困境。


面對東亞的「無解」與「壓力」


當然,美國海軍這種冷戰式的航母「神出鬼沒」在西太平洋上可能就不大好使,一來「里根」號的母港橫須賀距離中國實在太近,美國航母差不多隻要出港就必然會被發現,二來中國近年來構建以反艦彈道導彈為核心的反介入作戰體系,對包括第二島鏈以東海域在內千餘公里內的海域構建有包括海岸雷達、地波雷達、天波雷達的監視體系,在輔助以衛星、偵察機、水上和水下平台等其他的偵察手段支持下,在一二島鏈之間甚至第一島鏈內活動的美國航母,自然很難完全匿蹤。


至於從美國本土出發的航母,由於從美國本土到西太平洋相距近萬公里,從珍珠港出發也超過7000公里,比東海岸到歐洲要遠2000-5000公里。如果運用神出鬼沒的部署,光是在航渡過程中一來一回就要折騰近一個月的時間,對於一次部署只有3個月的美國航母來說,這樣遠的距離就不適合這樣的短期部署了。

航渡時間也是部署時間,這其中損失對美國頗為不利

儘管如此,「神出鬼沒」在歐洲的成功使用仍然能讓西太平洋的美軍收到實際效果。通過在歐洲實施「神出鬼沒」,美國理論上可以利用一個航母打擊大隊,橫跨第二艦隊和第六艦隊的管區,對俄羅斯多個戰略方向施加壓力。這樣一來,美國理論上可以將更多的航母從東海岸太平洋區域調到西海岸,投入到西太平洋方向上,增加對這一方向上的戰略存在。儘管這看起來像是拆東牆補西牆,但對於美國海軍來說,只要能通過這樣的部署形式,在西太平洋方向上多投入一個航母打擊大隊,那麼這樣的調整就有其價值。


但如果從冷戰後美國航母的部署計劃演變發展的過程看,也許所謂的「神出鬼沒」並沒有那麼理想。


從1994年前美國海軍航母的「設計維修周期」模式,到1994年到2003年的「增量維修計劃」模式,再到2003年到2006年的「艦隊反應計劃」模式,經過2006年到2014年延長的「艦隊反應計劃」模式,最終發展到2014年至今的「艦隊反應優化計劃」,美國航母編隊的部署模式主要做的是兩件事情:一是儘可能地延長航母編隊本身一次部署的持續時間,從冷戰末期的6個月延長到現在的8個月;另一個則是縮短維修時間佔據航母全壽命中所佔的比例,通過增加單次維護的時間,儘可能讓一次維護後的航母能夠在延長部署時間的同時,還能延長其處於戰備維持狀態的時間,一次航母使用周期的時間,從冷戰時的21個月延長到「艦隊反應優化計劃」時的36個月。

其實當代美國航母多艦合練的機會並不多


周期和部署時間的延長,在增加了航母本身的可用時間的同時,也在逐漸簡化航母本身的部署形態。由於一次周期長達3年,這也就意味著在戰略上,航母編隊的執勤路徑和出現位置更加可以預測,也更加缺少突然性。馬蒂斯提出的航母「神出鬼沒」的要求,很大程度上也是出於希望扭轉這種情況的想法。


但這種調整在客觀上會帶來美國航母實際可用于海外部署時間的縮短。雖然這種短期部署能夠增強美國航母行動的突然性和不可預測性,但這種不可預測是以實際在前沿部署時間的縮短來實現的。無論是幾個戰略方向之間的轉換,艦艇的高速航渡,還是從本土母港前往大西洋次數的增加都需要時間。這種「神出鬼沒」毫無疑問是要讓美艦的航母「疲於奔命」的意思。

類似的問題,中國馬上也要面對了

但從一開始,美國海軍把部署時間越拖越長的第一動機,就是因為航母數量的減少。為了讓更少的航母執行和原本一樣(甚至可能更多)的任務,美國海軍才選擇讓航母「加班」幹活的。也就是說,所謂的「神出鬼沒」本質上與美國海軍希望航母執行更多任務相矛盾。今年5月份,美國海軍已經在西太平洋遭遇過一次持續時間超過一周的「航母真空」,而如果美國航母還要更多的「神出鬼沒」,那麼未來這樣的尷尬經歷,可能會只多不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