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名學者獲2018年國家傑青、Nature揭示吃「糖」阻止腫瘤生長……|BioWeek一周事
1
塵埃落定!199名學者獲2018年國家傑青
日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發布《關於公布2018年度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的通告》,2018年國家傑青名單正式塵埃落定。經過網路函評、會議答辯、網上公示和評審委員會評定等環節,共有199名學者入圍2018年國家傑青獲資助名單。
TOP 10!2018全球十家市值最高的葯企,強生蟬聯No.1
11月19日,GEN網站推出「Top 10 Pharma Companies of 2018」榜單,羅列了今年全球十大市值最高的製藥公司。其中,強生蟬聯第一,輝瑞、諾華緊隨其後。
首家!牛津大學海外物理學和工程學研究中心在蘇州工業園區正式揭牌
11月22日上午,牛津大學高等研究院(蘇州)(Oxford-Suzhou Centre for Advanced Research,簡稱OSCAR)在蘇州工業園區正式揭牌。OSCAR是牛津大學建校800多年來,首家海外物理學和工程學研究中心,由牛津大學數理學部建立,將拓展數理學部的研究工作,提高其研究的影響力。
快40倍!世界首台全身掃描儀最早明年6月投入使用
傳統的PET在影響圖像質量的低信噪比(SNR)、成像時間長以及輻射劑量高等方面的缺點,一直被業內所詬病。近日,世界上第一台全身掃描儀EXPLORER首張人體三維圖像亮相,這是醫學成像掃描儀首次能夠同時捕獲整個人體的3D圖像。
這7款藥物2018年Q3表現出人意料!羅氏、AbbVie、安進……
近日,BioPharma Dive總結了7月到9月表現最出人意料的7款藥物,賽諾菲/再生元、羅氏、AbbVie、安進、Clovis、葛蘭素史克以及禮來等均在列。其中,賽諾菲/再生元的Dupixent、葛蘭素史克的Shingrix、禮來的Trulicity表現均高出市場預期,相反,一直被看好的羅氏的赫賽汀、AbbVie的Humira、安進的Repatha、Clovis Oncology的Rubraca表現卻不盡如人意,低於市場預期。
國內首個基因編輯治療基地啟動!有望2019年開展針對β-地貧的臨床試驗
地中海貧血又稱海洋性貧血,是一組遺傳性溶血性貧血疾病。通常患有嚴重地中海貧血的人需要終身定期接受輸注紅細胞和去鐵治療。基因編輯技術的出現和發展,讓地貧患者免於輸血和異體細胞移植成為了可能。11月18日,國內首個採用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的治療基地由博雅輯因在廣州南沙舉行啟動儀式,有望2019年開展針對β-地中海貧血症的臨床試驗。
2
Nature重磅:吃點「糖」,腫瘤就停止生長了
吃點「糖」,腫瘤就停止生長了?聽起來不可思議,但科學家們已經在小鼠中證實了這一點。11月21日,最新發表在Nature雜誌上的一項研究中,由Kevin Ryan教授帶領的團隊揭示了一種叫做「甘露糖」的分子是如何干擾癌細胞能量供應的。
抗癌新突破!眼見為實!病毒也可「雙殺」,徹底摧毀腫瘤「防禦塔」
病毒治癌又有新突破!來自牛津大學的科學家們最近發表了一項重要成果:開發出了首個具有「雙殺」作用的抗癌病毒。這一新療法不僅可以殺死癌細胞,還能殺死腫瘤的「保護傘」——成纖維細胞。
Cell:吃幾分飽合適?棕色脂肪和腸激素會「告訴」大腦
我們通常會認為,肥胖多與「脂肪」有關。然而,最新一期《Cell》上一篇文章卻給出了不同的結論——有一類脂肪可能與減肥有關!科學家們發現,這類脂肪與腸道激素互作,進而向大腦傳遞「吃飽了」的信號。
Cell突破:癌症免疫療法「不夠牛」?「魔剪」CRISPR發力了!
如何讓癌症免疫療法更有效?這是很多科學家正在探索的問題。上周,來自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研究者們獲得了一項突破成果:開發出了一種基於「魔剪」CRISPR的新技術——SLICE,有望大大提升免疫療法的抗癌能力。
壽命延長7倍!乳腺癌藥物治療致命性肌管疾病療效顯著
他莫昔芬(Tamoxifen)是一款經FDA批准用於治療乳腺癌的藥物。日內瓦大學聯合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的研究人員近日發現,他莫昔芬大大抑制了一種嚴重的遺傳疾病——肌管性疾病的發展。不僅如此,動物模型研究還顯示,經該葯治療後小鼠的預期壽命延長了7倍!
新證據!多食果蔬,或降低男性記憶衰退風險
當下,越來越多的人注重養生,「多食果蔬」成了其中一個重要環節。現在,一項最新研究為這一建議「正名」,它揭示多吃水果、蔬菜以及果汁可能會降低男性伴隨年齡增長而記憶衰退的風險。
Cell子刊:一天中,何時「燃脂」更多?
影響我們卡路里消耗和存儲的因素不僅在於食物本身,還有一天中我們飲食和休息的時間。最近,一項研究發現,人們在休息時燃燒的卡路里的數量會隨著一天的時間而變化。靜息時,人們在下午晚些時候和晚上早些時候要比早晨多消耗10%的卡路里。
為了更好地感知世界,大腦進化出了兩套時間機制 |PNAS
基於兩點,我們一般會對馬上要發生的事情進行一個準確的時間預測:一是根據過往經驗,主要針對非周期性事件(如綠燈前一秒時腳已經放在了油門上);二是根據節奏,針對周期性事件(如鋼琴演奏時手腳的完美配合)。這兩者對我們感知和享受世界的能力都至關重要。近日,科學家發現它們分別由大腦兩個不同機制來調解的。
Nature子刊:「越怕咖啡苦」卻越愛喝?基因決定的
苦味是自然進化而來的預警系統,可以保護我們身體免受有害物質的侵襲。通常我們認為,對咖啡苦味特別敏感的人應該會少喝咖啡。但事實卻恰恰相反,最新研究結果表明,對咖啡因的苦味越敏感的人卻越愛喝咖啡,而且這是基因決定的。
Nature關註:「迷你大腦」發出類似早產兒的腦電波
《Nature》封面最新報道了一項研究,美國科學家們在實驗室中培養的「迷你大腦」首次自發地產生了類似早產兒的腦電波。這一發現有助於科研人員對包括癲癇等疾病在內的早期大腦發育的研究。
首次揭示!Nature子刊:為何「胖子」更容易得癌症?
數據顯示,全球有超過19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這給社會帶來了巨大的健康和經濟負擔。因為,肥胖會引發大量的不良健康影響,如癌症、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一系列的感染。那麼,為什麼肥胖的人更容易患癌症呢?最新發表在Nature子刊上的一篇新論文回答了這個問題。
別怪嘴!一看到食物,大腦、肝臟就會做出「進食準備」| Cell新發現
通常,我們垂涎櫥窗內的美食時,會不自覺地咽口水和感覺更強烈的飢餓感。其實,這些吃貨深有同感的反應並不是身體「準備迎接」食物的第一反應。近期,一項新研究揭示,在小鼠看到或者聞到食物的瞬間,其大腦神經和肝臟都做出了「處理營養」的準備。
本網站所有註明「來源:生物探索」的文字、圖片和音視頻資料,版權均屬於生物探索所有,其他平台轉載需得到授權。本網所有轉載文章系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確註明來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轉載的媒體或個人可與我們聯繫(editor@biodiscover.com),我們將立即進行刪除處理。所有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Nature封面:嬰兒腸道微生物建成「3步驟」,母乳餵養很關鍵
※官宣|歌禮與羅氏簽署在華獨家合作協議
TAG:生物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