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你對什麼時候該結婚的理解是錯的

你對什麼時候該結婚的理解是錯的

時間不會等你




每天多一點真愛




彭縈   改變自己主創


 

創業者 | 撰稿人 | 性格分析師




上個月我們看了字字扎心的「你會和錯的人結婚」感受頗多,今天的文章是什麼時候應該結婚?

心理學婚姻觀念下,什麼樣的人才是真正做好了結婚準備的呢?






你對什麼時候該結婚的理解是錯的


原文:

When is one ready to get married?

作者:

Alain de Botton



翻譯:謝熊貓君


來源:

謝熊貓君(ID:mrxiexiongmao)


 

前不久我們推送了一篇名為

《你會和錯的人結婚》

的文章,今天推送續篇。

曾幾何時,結婚是在你獲得一定財務和社會成就後自然而然的事情。當你有了自己的房子,有了一定的榮譽,幾頭牛,一畝地,你就該結婚了。




但是,在羅曼蒂克的思潮席捲社會後,這一切顯得太勢利和算計了,新的關注點變成了情緒。

人們開始覺得「感覺正確」才是美好姻緣的真實展現。

「感覺正確」裡面,包含了對方必須是「那個對的人」,必須彼此能夠完美的理解對方,必須雙方都不想再和別人睏覺。




這些想法雖然感人,但被現實證明會有很大幾率造成婚姻的最終瓦解,而這樣的結果讓數百萬原本謹慎善良的情侶遭遇了情緒的浩劫。

作為對於這種想法的修正,我提議以下的這些原則。這些原則在脾性上更加古典,並且能幫助雙方來決定是否適合結婚。




原則一:


當我們放棄了完美主義




這不僅僅是說我們要承認我們想要結婚的對象是不完美的。我們還要了解他們具體的不完美的點:他們有惹人厭的地方,難相處的時候,時不時的不理性,有時會無法理解或者體恤我們的感覺。




婚姻誓言中應該加入這麼一句:「我願意和眼前的這個人結婚,雖然他會經常讓我無法集中心智。」




但要注意,這些個人的缺陷不應該被當作個例。別人並不會更好,每個人都很糟糕,我們這個種族天生是有缺陷的。任何一個和你走到一起的人,都會在一些很嚴重的方面有著極度的不完美。




要趁早殺死「和另一個人在一起會很完美」的想法。

「只存在一種婚姻,那就是夠好的婚姻。」




在考慮結婚前多談幾次戀愛,能幫你更好的認識到這一點。

多談幾次戀愛不是為了找到「對的人」,而是讓每個人都能第一手的發現,在很多時候,即使是一開始看起來最棒的那些伴侶,湊近了看也是有各種問題的。



原則二:



當我們放棄被別人理解




愛情的開端,總是有一種深刻和強烈的被理解的體驗:對方了解你寂寞的內心;你不需要向對方解釋一個段子的笑點;你們有共同厭惡的人;對方和你有一樣的性癖好。




這是不會延續的,另一個應該被加入婚姻誓言中的句子應該是這樣的:

「不管對方看起來有多麼了解我,我的心智中總會有很大的部分是對方,或者任何人,無法理解的。」




如此,我們不應該指責愛人在解讀我們內心時候的失職,他們只是無能為力罷了。他們沒有辦法理解我們究竟是誰,我們究竟需要什麼,而這是很正常的。




沒有人能夠很好的理解任何人,也就無法與任何人產生完全的共情。




原則三:



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是瘋狂的




這個原則看上去很反直覺,畢竟我們自我感覺很好,很正常,瘋狂的應該是別人。




但是成熟的基礎,是主動意識到一個人自己的愚蠢。有人會長時間的失控;有人會無法擺脫過去;有人會產生無用的投射;有人會永遠的焦慮。簡單的來說,每個人都是傻逼。




一個人如果不能經常和深刻的為自己感到尷尬,那肯定是因為這個人沒能好好的了解自己。




原則四:


當我們準備好去愛,而不是被愛




我們總是把「愛」當成一件單一的事情,卻

常常不能區分這個字所表達的「愛人」與「被愛」這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

我們應該在願意「愛人」的時候結婚,而不應該糾結於那種對「被愛」的不自然、不成熟的執著。




每個人小時候都只知道「被愛」,這使得很多人錯誤的把「被愛」理解為常態。對於小孩子來說,父母總是時刻能夠提供舒適、指引、娛樂、食物、清潔,以及絕大多數時候會溫暖而愉悅的對待自己。




父母不會對小孩子展露自己的欲言又止、欲哭無淚,也不會讓孩子看到照顧孩子一天後疲憊倒衣服也不脫就入睡。父母與小孩子的關係幾乎完全是單向的。




父母不會因為小孩子沒注意到自己的新髮型而生氣,不會因為小孩子沒有問他們白天工作累不累而沮喪。父母和孩子都在「愛」,但是小孩子所不知道的是,雙方的愛是處在兩個極端的。




成年後,當我們最初開始渴望愛情的時候,我們幾乎都是想要父母曾經提供的那種「被愛」。




我們想要在成年世界裡重塑那種兒時的被服侍和縱容。在我們的內心,我們想像著有那麼一個人會理解我們的需求,提供給我們想要的,同時又懷著無比的耐心,和我們產生共情,無私的對待我們,讓一切變得更美好。




這種想法自然是會造成災難的。要讓一段婚姻順順利利,我們要堅定的和兒時的自己說再見,把自己變成父母的姿態。

我們需要學會把自己的需求放在對方的需求之後。




還有一件事要明白。當一個小孩子對父母說「我討厭你」的時候,父母不會麻木,或者震驚,或者感到威脅,乃至於離開家門。




因為父母明白,孩子的話,並不是經過深思熟慮和耐心尋索後給出的關於這段關係的深刻解讀。




說出這句話的原因可能是小孩子的肚子餓了,可能是一塊樂高找不到了,可能是父母不讓小孩子玩電腦遊戲,或者是身上有些小痛小癢。




父母會變得很擅長看透小孩子表面的話語,轉而去聆聽那部分因為孩子太年幼而不知道怎麼表達的真實意圖:孤獨、疼痛或者害怕。




父母明白,面對這些感受時的孩子,可能因此而很不公的對慈愛可靠的父母表達憎恨。




我們能看透小孩話語的的能力,在伴侶身上卻得不到什麼發揮:我們總是急於憤怒地反駁伴侶的話,而無法聆聽到他們語言下面真實的表達。




第三個應該被加入婚姻誓言的句子應該是這樣的:

「只要在我有能力的時候,我會效仿小時候照顧我的父母,用同樣的方式來照顧我的伴侶。




這個任務不是個不公平的苦差事,也沒有偏離愛的本意。相反,這是唯一配的上愛這個詞的感情。」



原則五:



當我們準備好做家政




羅曼蒂克的人,本能上從情感的角度去看待婚姻。但是夫妻兩人一輩子一起生活要處理的事情,更加類似於運作一個小企業。




他們需要做出排班表、清潔、車接車送、烹飪、修補、丟棄雜物、僱人幹活、辭退、修復關係、做預算等等。




這些事情在現今的社會中都是沒有光彩可言的。那些不得不做這些事情的人,往往對此感到無奈,並且覺得是自己生活出了問題才淪落到做這些事情。




然而這些事情才是真正符合「羅曼蒂克」這個詞本意「有利於愛情的延續」的。它們應該被視為成功婚姻的基石,並且應該收穫更多來自社會的讚譽,應該像攀岩和賽車一樣光彩。




婚姻誓言中一個核心的句子應該是:

「我接受熨衣板的榮耀。」




原則六:


當我們明白性和愛是一體的,


同時又不是一體的




羅曼蒂克的觀點中,性和愛是密切相關的。但婚姻中,性和愛的共存只會維持幾個月,或者在比較好的情況下,一、兩年。




這不是任何人的錯,婚姻還有其它的重要元素(陪伴、家政、下一代等等),所以性會受到影響。只有當我們能夠接受性的不可避免的大幅度消退,我們才是為婚姻做好了準備。




如此,雙方都必須要一絲不苟的避免讓婚姻是「為了性」而產生的。而且雙方還要從一開始就準備面臨對婚姻最大的挑戰——出軌。統計上來說,這個事情發生的概率是很高的。




一個人只有在背叛對方和被對方背叛時候能夠成熟的表現自己,才能稱得上是為婚姻做好了準備。

對於婚內背叛,沒有經驗又不成熟的觀點是:





性不一定是愛的一部分,性可是是快速而又無趣的逢場作戲,就像打網球一樣,兩個人不該試圖去互相擁有對方的身體,性只是一點小樂子,所以一方不必太在乎另一方出軌。




但這是在刻意忽略人性堅不可摧的本質。沒有人可以身為婚外情的的受害者,然後不覺得剜心刻骨。他們無法忘卻這樣的遭遇。




這種情緒當然沒有意義,但這不是關鍵。我們身上的很多東西都沒什麼意義,但是我們依然要尊重這些東西。




出軌的人要準備好尊重和原諒伴侶的極端的嫉恨,所以也應該儘可能的忍住去和別人發生性關係;一旦發生了性關係,應該做一切的努力不讓別人知道;而一旦真相被伴侶知道,要用超常的耐心來應對。




他們不應該試圖去說服伴侶嫉恨是不對的或者不自然的,抑或是資產階級的建構。




同樣的,我們也該做好被伴侶背叛的準備。也就是說,我們要儘力去理解伴侶在和別人發生性關係時候的內心所想。




有人可能會誤以為唯一的可能性是伴侶想要羞辱自己,或者所有的愛情都已消失了。




但是事實是,伴侶可能只是想要更多的,或者和平時不一樣的性生活。但是要能認識到這一點,就好像學一門外語或者樂器一樣困難,需要很多的練習。




只有當一個人能接受下面這兩樣非常難接受的事情的時候,這個人才應該結婚:





1. 相信伴侶能夠真正的把性和愛分離


2. 同時,相信伴侶會因為倔強而不能把性和愛分離




兩個人都需要掌握這兩點,因為在兩個人的一輩子中,都可能需要展現這兩點能力。




比起「不和別人發生性關係」的誓詞,對這兩點能力的掌握,才是對於婚姻更有用的。




原則七:



能夠愉快的接受對方的教導,


並且冷靜的教導對方




只有當我們接受,我們的伴侶在很多重要的領域,會比我們更有智慧、更講理、更成熟,我們才應該結婚。




我們應該渴望從伴侶那邊學到東西,我們要忍受伴侶指出我們不懂的東西。




我們在關鍵的時刻,要把伴侶當作老師,自己當作學生。




同時,我們要隨時擔負起教導伴侶特定事物的任務。這種教導應該像一個循循善誘的老師,不應該是喊叫、情緒失控的訓導。婚姻應該作為一個互相教育的過程。




原則八:



意識到情侶間不會總那麼合拍




羅曼蒂克的愛情觀強調,「對的人」意味著和我們有一樣的品味、興趣和生活態度。




這在短期可能是真的,但是在長期來看,這種合拍性的重要性會大幅降低——兩人之間的不同會不可避免的湧現。




最適合我們的那個人不是和我們有共同品味的人,而是那個能機智地和我們協商品味不同的那個人。




與其追求完美的互補這種虛無的想法,倒不如把能夠容忍差異的能力作為識別「對的人」的標誌。

合拍性應該是愛情的結果,而不是愛情的前提。




夫妻生小孩之前參加一些育兒課,是個現在普遍被人接受的觀念,發達國家受過教育的人都把這當作正常的事情。




然而在結婚前去參加婚姻課,還沒有普遍的被人們接受。而這一情況的後果,我們現在日常都在見證著。




是時候埋葬羅曼蒂克的婚姻觀,轉而像準備演唱會一樣,為婚姻做練習和綵排。要知道,婚姻比起演唱會來可要複雜很多,需要更多的系統性指導。




本文授權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謝熊貓君(ID:

mrxiexiongmao


作者:謝熊貓君。知乎用戶謝熊貓君。發些菜譜、有趣的科學知識和趣味見聞。


封面圖 by Francesco Bongiorn




今天你做了什麼改變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我管理系統」。往往有的時候不知道為什麼別人的一句話就會觸發到你的怒點,不知道有的時候為什麼工作不順心就會對自己生氣。我對此感同身受,但是我一直認為生氣就是一個工具,要學會利用這個工具才能不讓情緒影響自己。上期的會員語音,我和大家分享了情緒為什麼會產生、面對情緒時我們應該如何處理,上期的語音主題為

「不要試圖改變他人——如何管理你的情緒20181111」

。下面是精選的會員反饋:




@會員 均波


謝謝彭縈, 女性本是感性的, 你卻用理性的語言把情緒講的很透徹。情緒管理很重要, 無論是工作中還是生活中, 特別是婚姻中。 我以前是一個易怒的人, 會為了一些小事情發脾氣,女兒的出生,讓我反思到這個缺點, 慢慢的改正了很多, 感受到了管理好自己的情緒的益處。 從這一期的語音中, 明白以後在情緒管理方面再做哪些改變。 整段的語音很流暢,也很清晰,個人認為如果框架明確一些, 更加便於理解。 希望能聽到彭縈對情緒管理進一步講解的語音!




@會員 起司小姐


「很多情緒的問題,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有本事就改變現實,沒本事就調整自己的期待。」覺得很有道理,現在因為博士論文壓力,自己身體不佳,工作又天天加班,父母期待快點結婚生子,面對各方面的壓力,而我卻希望自己各方面都做到完美,真的不可能。


彭縈:輕鬆些反而會好很多。




@會員 Roger


彭縈本期的語音中的一句話戳中我的痛點:憤怒生氣是應為因為對方說的都是事實!生氣是人根本的情緒化表現,但是生氣之後,我覺得應該更多地冷靜反思,將這個被指出來的不好的事實,將之改變解決掉,以後就不再會有這個事實了。




@會員 描小姐


聽了讓我很有收穫的一次語音。我過去就是一個總喜歡改變他人的人,就拿我自己的感情來說吧,我總是對他抱有很大的期待,希望他配合我,希望他不要總去喝酒,希望他不要和酒肉朋友過多交往,希望他不要打麻將。他一旦做不到我就會很生氣,會不開心,以前都沒意識到自己的這個問題很不好,導致我們之間漸行漸遠。看來我要學著調整自己的期待,或者改變自己,不管別人怎麼樣,我先把自己做好,先讓自己成為自己喜歡的人,也許他會看到我的改變,之後也會慢慢改變,或者說降低以前做這些事的頻率。





現在就加入會員




「自我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門課。

近期彭縈會和改變自己的會員分享「更新你的自我管理系統」共五期專題語音來迎接新的一年,用新的思維來講述自我管理在職場、情感、生活中的運用,使得我們如何才能成為情商更高、工作效率更高、更熱愛生活的人。

語音專題有「不要試圖改變他人——如何管理你的情緒20181111」、「如何有效管理你的精力」、「如何打造自己的個人品牌」、「如何管理你的時間」、「如何做好人生的斷舍離」,快來加入我們吧。




點擊「閱讀原文」加入,即可完整收聽「

更新你的自我管理系統

」系列五場語音。






想知道

會員

能得到什麼?↓↓↓點擊閱讀原文,10 秒鐘加入我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改變自己 的精彩文章:

平庸的人才分70後80後90後,優秀的人都一樣
傻逼三定律,和10條牛逼指南

TAG:改變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