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嶽麓書院:弦歌不絕到如今

嶽麓書院:弦歌不絕到如今

每每說起一類事物,我們總喜歡評各種「四大」,可是,很多時候卻都沒有定論,原因無他,候選者實在是太多。

比如,就有人評選起「古代四大書院」的時候就出現了這樣的現象,眾說紛紜,難分伯仲。但如果將位於湖南長沙嶽麓山的嶽麓書院列為其一,大家肯定都沒有意見

說起嶽麓書院,我覺得可以從一幅對聯說起:院以山名,山以院盛,千年學府傳於古;人因道立,道以人傳,一代風流直到今。

這副對聯,道盡了這家書院的前世今生,文化淵源,並引發了這樣的追問:是什麼讓這千年學府「一直風流直到今」?

(一)院以山名:納於大麓,藏之名山

嶽麓書院有一幅對聯:納於大麓,藏之名山。

撰寫這幅對聯的人名叫程頌萬,是清代時任嶽麓書院的學監,對聯的意思不難懂啊,書院被浩瀚青翠的樹林所掩映,藏在地大物博的深山之中。

但其實這兩聯的背後藏著典故。「納於大麓」一詞出自《尚書》,「納於大麓,烈風雷雨弗迷。」堯使舜入于山麓之中,風雨不使之迷路。

「名山」在古代漢語中指的是有名的大山,南嶽衡山有七十二峰,回雁峰為首,嶽麓峰為尾,所以這裡用「名山」代指嶽麓山。

公元年,也就是宋開寶九年,嶽麓書院創立了。史載嶽麓書院的第一任山長名叫周式,以行俠仗義著稱。他主事嶽麓書院不到三年,就已聲名遠播,連遠在汴京的皇上宋真宗都對他產生了很大的興趣。

公元年,宋真宗在汴京召見周式,想封他一個「國子監主簿」的官,但周式無意於仕途,執意要回嶽麓書院教書。宋真宗當時還算開明,沒有為難他,還贈送了馬匹和不少書籍,並題了「嶽麓書院」四字相贈。

這四個字現在還掛在嶽麓書院的大門正上方。

這樣的名山深麓,館閣樓台,正是修身養性的好地方

(二)人因道立:惟楚有才,於斯為盛

說完宋真宗的那塊御匾,就不能不說御匾兩側的另一幅對聯:惟楚有才,於斯為盛。

從對仗技巧上來說,這是一個流水對。這幅對聯寫成於清嘉慶年間,當時書院大修,完工後,學生們請當時的山長袁名曜撰寫對聯。

他就出了一個上聯「惟楚有材」,這四個字看起來簡單,意思也容易懂,卻不容易對出下聯,因為這一句是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下聯最好也能有出處。

眾人苦思下聯時,貢生張中階脫口而出「於斯為盛」,語出《論語·泰伯》,意思是在書院尤其興盛。

誠如斯言,從這個凝聚著夢想的書院中,走出了許許多多才華卓越的求學者

宋朝時的嶽麓山,便有「道林三百眾,學院一千徒」的民謠,因受學院名額限制,不少湖湘之地的求學者都以「終生不得卒業嶽麓為恨」。

南宋從這裡走出去的湖湘學派名重一時;明末就讀於此的王夫之,後來終成為偉大的思想家。

清中期以後,國家飽受內憂外患之苦,從嶽麓山下走出去的魏源、陶澍、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等,或開風氣之先,或創不世之功,均名震天下。

「惟楚有材,於斯為盛。」嶽麓書院大門這副睥睨時空的對聯,永遠讓人只能仰視。

作為一種地域文化現象,湖湘文化已卓然獨立於世。而嶽麓書院培養的無數人才,更是湖湘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巨大歷史貢獻。

(三)瀟湘洙泗:文化命脈何以傳承

嶽麓書院還有另外一個別名,叫做「瀟湘洙泗」,洙水和泗水之間便是孔子聚眾講學的地方。所以,「洙泗」在後世也被用來代指儒家聖人孔子的教誨。

瀟湘洙泗,意思很明顯,這是瀟湘之地的文化命脈所在

關於這個名字的由來,還有一段故事。說是在南宋時候,擔任書院主講的人名叫張栻,大儒朱熹都不遠千里,從福建過來找他切磋《中庸》,兩人同時坐在講堂之上,互不相讓。

據說,那一次的「朱張會講」持續了三天三夜,前來聽講的學生近千人,這個地方也就有了「瀟湘洙泗」的稱號。

一千多年的風雨侵蝕,王朝更迭,豪族興衰,這個書院卻古老而又常新。那究竟是什麼,讓這個地方文化命脈傳承至今呢?

這當然離不開那些以文化傳承為己任的巨學鴻儒們,正是他們一代代的經營,使得這所千年書院煥發出強烈的文化吸引力,無數求學者受感召不遠萬里前來求學,創造了一代代文化歷史的奇蹟。

而把嶽麓書院叫做「瀟湘洙泗」,說的不僅是學術,更是士人精神。《史記》里有記載:「孔子困於陳蔡之野: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孔子講誦弦歌不衰。」

正是有這種精神的支撐,才有「弦歌不絕」的傳承。

關於嶽麓書院有這麼一段記載,宋朝末年,蒙元軍隊圍攻潭州城。圍城之前,嶽麓書院山長尹谷率領書院學生堅持讀書,不廢學業。

戰爭越發激烈,師生們毅然放下書本,拿起武器,與軍民一起登城共守。城破,嶽麓諸生數百人,絕大部分捨生取義。尹谷舉家自焚,以身殉國。

嶽麓書院的亭台館舍在這場戰爭中化為廢墟,可是,卻並沒有使嶽麓書院掩埋在歷史的灰燼之中。

十年之後,嶽麓書院重新恢復。這也讓我們更加相信,嶽麓書院的偉大之處,不僅僅因為它名震天下,也不僅僅在這裡有鴻儒巨學,更在於,從這裡傳遞出的東西,能夠突破時間距離,讓人性中的一己私慾在歷史道義和社會擔當面前退居其後。

所以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嶽麓書院能夠經歷千年流傳至今了,因為士人精神和處世原則,是永遠都不滅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事親以敬:十月胎恩重 三生報答輕
勞逸結合:生命除了被消耗 也應被保養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