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頭3不要、洗澡3不宜、泡腳3不該!注意這些小細節,秋冬少生病
每個人家裡,都有一個愛嘮叨的人。
「這個不能」、「那個不要」,我們聽了太多這些勸誡,總覺得煩得不行,時間久了也覺得不過是那麼回事。
但是,等到哪天,自己真的不舒服、有了小毛病時,卻發現這些話說得確實有點道理。
今天,就給大家啰嗦幾句關於洗澡、洗頭、泡腳、走路的小知識,希望大家看看注意下,都能有一個健康的身體!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洗澡三不宜
1、不宜緊閉門窗
最近秋冬季節,溫度較低,不少人在浴室里洗澡時緊閉門窗,生怕漏了一點風進來。
但是,洗澡的環境本就悶熱潮濕,氣壓較低,時間一長很容易讓人缺氧,發生頭暈眼花、暈倒等意外。
另外,如果還在使用老式熱水器的,如果不注意通風,也很容易發生一氧化碳中毒。每年到這個季節,總有人因此發生意外,看看最近的一則新聞↓↓↓
TIPS:洗澡最好不要緊閉門窗,該開排氣扇就開排氣扇,也要給門窗留出縫隙。
2、水溫不要太燙
洗澡水溫過高,會過多帶走皮膚表面的油脂,使得本來在冬季就容易乾燥的皮膚更加乾燥,甚至刺癢、皸裂。
而洗熱水澡時,皮膚表面血管擴張,血液涌至皮膚,腦部及內髒的血液供應會相對減少。這種情況下,容易導致心慌、胸悶、頭暈等不適,嚴重的還會出現低血壓,甚至休克。
TIPS:洗澡溫度最好以40℃左右為宜,不要過燙;對於已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等基礎性疾病的人,也要特別注意不能洗「高溫澡」。
3、空腹飽餐不宜洗澡
洗澡會消耗體能,空腹狀態下洗澡容易導致低血糖,從而出現頭暈、四肢乏力,甚至暈厥等。
飯後立即洗澡也不好,血液集中到身體表面,會使腹腔血液供應減少,影響消化。
TIPS:最好飯後半小時再洗澡,更利於飯後消化;另外,盡量避免空腹洗澡。
洗頭三不要
1、不要用指甲抓撓頭皮
很多人洗頭喜歡下狠勁,用手指甲用力撓搓頭皮。但這麼做很容易抓斷頭髮、甚至抓傷頭皮,從而導致頭皮損傷、感染等問題。
TIPS:建議洗頭時最好使用指腹輕輕揉按,再徹底沖洗乾淨;如果覺得頭皮長有痘痘或有瘙癢感,可及時去醫院皮膚科室診治。
2、不要洗太頻繁
愛乾淨清潔是好事,但如果洗得太勤,反而會洗掉頭皮的皮脂保護層。
洗得過勤,往往引起局部皮脂減少,大腦中樞便接收到錯誤信息,指揮頭皮讓皮脂分泌增多。同時,失去了皮脂腺保護,也會使皮膚免疫功能異常,更容易讓頭皮出現脂溢性皮炎,甚至濕疹化和脫髮。
建議:可以根據個人頭髮出油情況,選擇合適的洗頭頻率↓
- 一般在南方,油性皮膚人群每周洗3次頭比較合適(根據季節或個人情況可靈活處理),中性皮膚人群每周兩次;
- 北方相對乾燥地區的人,每周洗一次頭即可。
3、不要頭髮沒幹透就睡覺
經過一天的勞累,很多人到了晚上洗頭後,沒等頭髮干透就累得直接躺下睡覺。
但是,睡覺頭髮濕漉漉的,在其自然乾的過程中會帶走頭皮的溫度,容易傷風受涼。在夜間睡眠狀態中,人本就處於低抵抗力狀態,這時病毒或細菌也更容易乘虛而入,造成上呼吸道感染,出現頭痛等感冒癥狀。
TIPS:洗完頭後可先用毛巾擦拭,再用吹風機(選擇中、低擋風速)吹至八成干,然後自然風乾。吹頭髮時,吹風機口離頭髮不要太近,每處停留時間不宜超過3秒。
泡腳三不該
1、時間不應該超過20分鐘
有人特別怕泡腳時間太短達不到效果,一泡就在盆里浸好久。
但是,泡腳時間太長,泡得滿頭大汗反而會泡過頭,也沒有這個必要。尤其對老年人來說,泡腳時間太長,容易引發出汗、心慌等癥狀。
TIPS:一般泡腳時間控制在15~20分鐘左右,頭部微微汗出即可。
2、泡腳溫度不應該太高
有些人喜歡把泡腳水弄得燙燙的,覺得溫度越高越好。但是,這樣做很容易造成低溫燙傷。
一般來說,水溫如果超過45℃,浸泡時間長,就會有低溫燙傷的風險;超過50℃,即使是短時間,也容易造成皮膚起水泡等損傷。
TIPS:泡腳時,最好以溫度40℃左右為宜。
3、有幾類人不應該泡
天冷泡泡腳,能促進血液循環,安神助眠。但是,這也不是人人都適宜的養生方式。
像一些本身患有疾患的人,泡腳反而會引起局部血管擴張,使病情更為嚴重↓↓↓
TIPS:對於以下3類人,最好不要泡腳。
1.患有動脈炎、靜脈炎以及動靜脈血栓的患者;
2.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患者,因皮膚感覺減退、體內高血糖狀態,泡腳很容易燙傷、甚至潰瘍;
3.足部有潰瘍、炎症、皮膚病等。
走路有三忌
1、不要盲目追求萬步
通過走路的方式進行鍛煉,本來值得推薦;但盲目追求一萬步,讓自己受到損傷,可就得不償失了。
特別是有些人剛開始鍛煉,不知道循序漸進,往往身體不舒服了還在忍痛走。這樣反而會對膝關節造成傷害,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關節本身就有些問題,更會加重癥狀。
TIPS:其實比起走多少,走路的姿勢和速度更為重要↓↓
姿勢:走路時應保持挺胸收腹,肩膀自然下沉,兩手自然擺臂。
速度:一般來說,最佳的步行速度是>120步/分鐘,身體不好或年齡較大的可酌情降低速度。
2、不要含胸低頭
不少人走路習慣性握著手機,經常都是低著頭、看著地板在走。
但長期這種走路方式,會使頸部的肌肉群過於緊繃;另外,在含胸時肺部受壓迫,呼吸也會變得短促,容易影響心肺功能。
久而久之,形成習慣容易造成脖子前傾,輕者可能感覺頸部酸乏,嚴重的甚至會出現脖子疼、頭痛、手麻、頭暈、失眠等癥狀。
TIPS:走路應該直視前方,背部稍稍向後「收攏」,這樣可以防止肩頸背部出現疼痛。
3、不要飯後立即散步
有句話叫作「飯後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但是這也不是說一吃完飯後就馬上去散步。
飯後的消化過程,會讓消化道血流量大量增加,這會讓心、腦等重要器官血供減少。如果此時匆忙起身,反而會影響消化,長期下去容易誘發功能性消化不良。
特別對於老年人、有心臟疾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疾病的人,更得注意不要飯後立即散步,容易引起血壓降低、心腦供血不足,出現頭昏眼花、乏力等癥狀,嚴重的還可能突然昏厥跌倒,有生命危險。
TIPS:剛吃完飯,建議最好先靜坐10分鐘,休息一會兒再去散步;對於有高血壓、動脈硬化、高血壓等疾病患者,最好延長休息時間到半小時再散步。


※一打噴嚏、大笑、咳嗽就「漏尿」!在崩潰的邊緣不能釋懷,快幫我
※癲癇發作不一定抽搐、吐白沫!寶寶突然有這個異常,可能就是癲癇
TAG:家庭醫生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