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君士坦丁堡之戰,按理說千年拜占庭家底應該很厚,但它只有七千兵

君士坦丁堡之戰,按理說千年拜占庭家底應該很厚,但它只有七千兵

原標題:君士坦丁堡之戰,按理說千年拜占庭家底應該很厚,但它只有七千兵


上次說到土耳其10萬大軍把君士坦丁堡圍了個水泄不通,而城內防守的兵力卻只有7000人,還有2000人是僱傭軍。


你可能會覺得奇怪,為什麼曾經橫霸整個地中海的拜占庭帝國,會淪落到這種地步?用我們常說的話就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前面講過:為了應對外敵入侵,拜占庭採取軍區制,但這個制度到了後期,就變成了地方割據。地方軍閥零零散散佔據的地方,在統一行動的土耳其人面前根本抱不成團,最後都被各個擊破。所以,到1453年的最後時刻,拜占庭已經沒法從其他地區調兵,只能靠首都的衛戍部隊拚死抵抗。


七千人對十萬人,在一般人看來這仗還用打嗎?實際上,這仗不僅打了,而且還持續了好幾個月,這真叫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蹟了。那麼拜占庭是靠什麼抵擋十倍於自己的敵人的進攻呢?這裡有個重要因素:君士坦丁堡三面臨海,背靠陸地。土耳其人真正可以發起持續地面進攻的,只在拜占庭背靠陸地這一面,但正是這一面,君士坦丁堡的城牆卻十分堅固。因為在上千年當中,拜占庭需要抵禦不同外敵的衝擊,所以在一代代的皇帝任內,都在加固城防,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也不例外。


對於這一點,他的對手穆罕默德二世當然知道。所以他特意花重金雇請專家研發秘密武器。什麼秘密武器呢?那就是:火炮。其實,火炮早在1453年以前就被發明出來了,但由於它的射程短、威力小,之前並沒有被大範圍應用。但由於君士坦丁堡的城牆太過堅固,所以穆罕默德二世特地邀請世界各地的能工巧匠來建造更大體量的火炮。這其中就包括一位匈牙利的工匠,叫做烏爾班。


有意思的是,這位造炮專家烏爾班在戰爭開始以前,本來先來朝見的是君士坦丁十一世,但問題在於,拜占庭這時候已經拿不出足夠的錢供養工匠(我竟不自覺想到了崇禎皇帝)。無奈之下,這位造炮專家只能「跳槽」到了奧斯曼人這一邊。很快,在穆罕默德二世的支持下,烏爾班就針對君士坦丁堡的城防設計出一種巨型火炮:這種炮有8米長,可以把半噸重的花崗石球射到1.5公里左右的地方。雖然命中率非常低,並且一天只能打出七發炮彈,但君士坦丁堡的城牆畢竟是有限的,而火炮卻可以批量生產。


所以當這個消息傳到拜占庭,君士坦丁十一世感到厄運臨頭。除了繼續加固城牆、清理護城河,也沒有什麼其他辦法了,最後的一線希望,就只有盼著西方能夠派兵來支援了。這裡的西方指的是什麼人呢?就是以羅馬教廷為首的西歐各國。在當時的情況下,如果西歐能夠向拜占庭伸出援手,按理說君士坦丁堡也不會丟,至少還能再堅持很長一段時間,但最終,援兵還是沒有來。



為什麼援兵沒來呢?拜占庭和西歐不都是信仰基督教?並且我們以前也說過,拜占庭是西歐的東大門,又怎麼會眼看著拜占庭在危難的時刻袖手旁觀呢?這還要從基督教和拜占庭社會的內部說起。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以後,原本統一的基督教內部開始出現分化。在東部實行政教合一,基督教的教皇聽命於拜占庭皇帝,稱作東正教,而西部由於沒有皇帝,所以羅馬教皇是最高宗教領袖,稱為天主教。


在一些宗教儀式上,這兩派確實有一些區別,但本質上他們信仰的是同一個上帝、同一部聖經,與其說是教義上的分歧,不如說是領導權上的鬥爭,這種鬥爭一直持續到了拜占庭末期。由於連年征戰,國力衰弱,拜占庭一方已經傾向於和解了。拜占庭皇帝意識到:只有維持一個統一的基督教世界,才能對抗信仰伊斯蘭教的土耳其人的進攻。所以,早在君士坦丁十一世的前幾任皇帝,帝國剛剛出現危機的時候,拜占庭就派出使者前往羅馬教廷,請求支援。


出於合縱連橫的考慮,儘管羅馬教皇提出東正教要聽命於天主教的條件,但為了共同抗擊土耳其人,拜占庭皇帝還是咬牙答應了。因為,作為國家的最高領導人,他們最清楚現在的局勢:如果單純靠拜占庭自己的力量,是無論如何都沒法阻擋土耳其人的。面對強敵的威脅,必須放下分歧,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但不幸的是,這一點在拜占庭帝國內部,並沒有達成共識。在拜占庭民眾頭腦中,國家危亡,那是很遙遠的事。因為他們只能看到眼前的一畝三分地,只關注每天祈禱、禮拜是按照什麼樣的儀式。他們認為只有東正教才是最正宗的信仰,而西歐的天主教屬於異端邪說。民眾從心理上無法接受所謂「異端邪說」,而東正教的神職人員,又害怕丟掉手中的權力,所以,對皇帝的戰略意圖,始終不願意去理解。


說到這,我們可以引申來思考一下,其實不只是一個國家面臨危難的時刻,統治者與老百姓的思考不在一個層面上,這種矛盾,就很像我們在一個組織里,組織的領導人和組織里的普通參與者,接受到的信息往往是不一樣的,所以做決策的出發點也不一樣。組織越大,高層和基層的想法就越容易出現分裂,而當分裂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影響整體發展,這是很值得我們很多正在成長中的組織反思的。



在這個問題上,拜占庭就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反面典型:儘管皇帝是出於對國家利益的考慮,想要聯合西歐,但老百姓不理解啊,他們看到的只是:我們每天的生活受影響了。為什麼要聽那些討厭的西歐傳教士的佈道?為什麼要遵照他們的儀式而不是我們的?為什麼皇帝要帶頭向西方妥協?為什麼我們不能靠自己?

當這些情緒越來越非理性的時候,就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慢慢演化成了衝突。最嚴重的時候,拜占庭內部甚至發生了宮廷政變,差點把皇帝推翻。所以,拜占庭皇帝很多次向西方的這種示好態度,最終也沒有落到實際行動,反而加深了雙方的不信任。教皇的援軍沒有到,而這個時候又趕上英法百年戰爭、西班牙收復失地運動、日耳曼各個邦國混戰一片。所以,在最後的時刻,君士坦丁十一世只能孤軍奮戰,獨自面對強大的土耳其人。(未完待續,稍後送上)



題外話:讀書可以擴充我們知識邊界,獲得更多看問題的視角,但盲從是要不得的...


喜歡我的文章就果斷關注轉發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百八文化百科 的精彩文章:

你有沒有思考過,家庭對於我們而言到底是怎樣的存在
拜占庭的文化既有東方基督教特徵,又保存了古希臘古羅馬的精髓

TAG:六百八文化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