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湖廣熟,天下足」,明代經濟有哪些階段性特點?

「湖廣熟,天下足」,明代經濟有哪些階段性特點?

作者: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雷曉凡

大明王朝近三百年的漫長歷史,在社會各領域均有著不少巨大的成就。明代的經濟也是後世津津樂道的史學話題之一。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的認知,以分門別類的方式和大家聊聊明代經濟的階段性特點。囿於篇幅,不能面面俱到。

明代鼎盛時期版圖

大明王朝定鼎之初,由於元末全國範圍的農民戰爭破壞,經濟凋敝,農田荒蕪,經濟局勢十分混亂。明廷的整治自然先從經濟的基礎農業開始。明太祖洪武年間主要實行三大政策,即休養生息、移民墾荒、屯田政策。到萬曆年間,明廷所控制的耕地面積超過七百萬頃,這就為明朝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明代農業的發展也離不開科技與工具的進步因素。而且番薯、南瓜、蠶豆、土豆、玉米、棉花等美洲高產作物在16世紀以後陸續傳到中國。在人口增長較快的明清兩代,高產的糧食產量某種程度上不僅僅填飽了廣大農民的肚子,也極大地延緩了社會矛盾和重提的爆發。由於經濟作物在長江下游的普遍種植,南宋時代所謂「蘇常熟,天下足」,晚明時期已經轉變為「湖廣熟,天下足」。

明代華麗的衣冠就是手工業發達的證明

明朝前期官營手工業在朝廷支持下一度興盛,但後來卻不斷萎縮,而民間手工業卻日益壯大。尤其到明朝後期,除了鹽引制下的鹽業外,大多數手工業都擺脫了朝廷控制。臨清、景德鎮等地的崛起,就和當地手工業有著緊密的關係。萬曆年間臨清鈔關年徵收船料商稅銀八萬餘兩,居全國之冠,而這個數額又佔全國課稅額的四分之一,令人驚嘆當地的手工業及其貿易之盛況。

荷蘭人約翰·紐霍夫在1665年所畫的臨清舍利寶塔

農業的恢復與發展和手工業的勃興促進了商業的興起,明初期奉行「重本抑末」政策到明代中葉逐漸淪為一紙空文,海禁政策也一度打破。嘉靖、萬曆間明朝對外出口的數額就已經十分龐大。貨幣經紀逐漸壯大,這就為張居正改革奠定了金融背景,「一條鞭法」極大地促進了白銀在中國的流通。發達的經濟在士大夫及富商間流傳開競相奢靡的風氣。據英國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的研究,1600年明朝生產總量為960億美元,佔世界經濟總量的29.2%,晚明中國人均GDP在600美元。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明代經濟的發達狀況。

參考資料:

張廷玉等:《明史》

牟復禮(Frederick W. Mote)、崔瑞德(Denis Twitchett):《劍橋中國明代史》

樊樹志:《晚明史:1573-1644年》

[英]安格斯·麥迪森:《中國經濟的長期表現》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桂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今日講座:蔣經國與「上海打虎」
秦涼之變發生的背景是什麼?對西晉產生了什麼影響?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