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條河是如何改變美國國運和南北格局的?

一條河是如何改變美國國運和南北格局的?

全文共4784字 | 閱讀需8分鐘

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蹟的工程有很多,紐約州北部的伊利運河(Erie Canal)便是其中之一。這條運河連接了哈德遜河畔和伊利湖,全長843千米,沿途經過三十多個船閘,河道寬12米,最初的深度約1.2米,於1825年十月建成,耗資約700萬美元(約合現在的1.6億美元)。從規模和建設難度上看,伊利運河在那些號稱世界第八大奇蹟的工程里都不算出眾,但它的建成讓美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格局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對推動美國的歷史進程起到了關鍵作用。

伊利運河示意圖

修建一條連接東西的水路

北美是一個物產豐富的大陸,其腹地的大平原沃野千里。然而,北美的東西向交通一直以來都困擾著那片土地上的人們,其中,距離大西洋大約三四百公里處,有一條南北走向綿延上千公里的阿巴拉契亞山脈。能夠通過這座山脈的道路少之又少,而且無一例外地曲折難行。拜阿巴拉契亞山的崎嶇地形所賜,在19世紀之前,從紐約乘坐馬車前往九百公里以外的底特律,需要花上一個月,平均到每天的路程只有30公里,比步行快不了多少。

阿巴拉契亞山脈

既然陸路不好走,有人就想到了水路。然而縱觀北美東部的河流,例如康涅狄格河、哈德遜河、特拉華河、利哈伊河等,大多數都是南北走向的,若論東西走向的主要水路,只有五大湖——聖勞倫斯河這麼一條。五大湖水域廣闊,互相之間也有河道相連,照理說通行船隻毫無問題,一旦五大湖的水路打通,那麼美國腹地的中西部地區及大平原,便和大西洋對接上了。可惜的是,在伊利湖和安大略湖之間,有一道船隻無法越過的屏障——尼亞加拉大瀑布。這條氣勢恢宏的瀑布向人類展現了大自然的神奇,卻同時也給試圖利用五大湖作為水道的人類出了一道難題。

阻礙航運的尼亞加拉大瀑布

尼亞加拉大瀑布位置示意圖:它阻斷了從大西洋直接進入五大湖上游區域的天然水路

到了19世紀初,美國的煤鐵等重工業開始起步,此時,在東海岸的工業和商業的發達地區和中西部的原料產地之間開設一條捷徑,便迫在眉睫了。於是,伊利運河委員會於1810年成立,負責規劃和籌建運河。

伊利運河委員會隸屬於紐約州政府,名義上的主席是美國的開國元勛、美國《憲法》序言的作者古弗尼爾·莫里斯,但實際上管事的是時任紐約市長的德維特·柯林頓(DeWitt Clinton)。柯林頓上任後立即帶隊去測繪規劃運河的路線,經過幾個月的努力,他們向紐約州提交了一份規劃報告。次年,紐約州根據這份報告,修改了一系列相關的法律法規,為運河的建造鋪平了道路。柯林頓如此熱情地規劃伊利運河,其中一大原因是他在競選美國總統,而伊利運河是他所能想到的能給美國帶來最大實惠的工程。然而在1812年,柯林頓競選失敗了,而且美英之間爆發了戰爭,伊利運河的修建被迫擱置。

德維特·柯林頓

1815年,戰爭結束之後,伊利運河委員會召集舊部,重啟了這個項目。然而因為戰爭,紐約州的財政陷入了困境,沒有足夠的資金來支持運河的修建。1817年,柯林頓當選第六任紐約州州長,他代表紐約州向聯邦政府陳述了修建伊利運河的種種好處,遊說聯邦政府提供資金。在他的努力下,麥迪遜總統批准了支付伊利運河修建預算的四分之一,同時他也找到了一些外來的援助,設立了運河基金。雖然錢還是不夠,但柯林頓仍舊讓伊利運河的修建工程按計劃展開了。

運河開始修建後,遭到了很多人的質疑。有的質疑來自柯林頓的政敵,特別是在政見上和他勢不兩立的坦慕尼派(Tammany,原為慈善組織,後捲入政界,反對柯林頓所在的聯邦黨)和鹿尾派(Bucktails,專門反對修建運河的一個組織),他們不顧一切地利用運河向柯林頓潑髒水,聲稱修建運河是勞民傷財之舉,並將這條運河稱為「柯林頓的大水溝」。還有的質疑是比較有理有據的,比如有的人把修建中的伊利運河和18世紀修建的波多馬克運河進行對比,來質疑伊利運河的意義和作用。

切薩皮克-俄亥俄運河示意圖

波多馬克運河是弗吉尼亞及馬里蘭的一系列運河的統稱,其中最主要的是切薩皮克-俄亥俄運河,但它是一項典型的規劃失敗的工程。因為技術和資金的限制,它原本要從華盛頓建到匹茲堡,以連接大西洋和俄亥俄河,但實際上只修到了馬里蘭西北部的小鎮坎伯蘭,就因為無法翻越阿勒格尼高原(阿巴拉契亞山的一部分)而終止了。它的沿線除了原本就可以通航的華盛頓以外,再無重要城市,只有一些煤業小鎮。雖然它替代了通航不利的波多馬克河上游、加快了阿勒格尼高原上的煤炭運往大西洋的速度,但總體來說,這項工程無疑是虧本的。

切薩皮克及俄亥俄運河,1924年,運河終止運行,1971年,美國政府將運河開闢成為國家歷史公園,供遊客參觀。

對於第一種質疑,柯林頓嗤之以鼻,而對於第二種質疑,柯林頓也不為所動。伊利運河的線路是他親自帶隊規劃的,沿線的莫浩克河谷和塞內卡湖等,都是在阿巴拉契亞山中可以借用的天然水道,因此他對伊利運河全線的成功建設充滿了信心。然而,最初的建設和反對派預測的一樣,困難重重。兩年過去了,規劃全長八百多公里的運河,只有奧內達湖到尤提卡的24公里河段建成通航。照這個進度下去,伊利運河需要三十年才可以建完,人們的熱情和信心都不斷滑坡,伊利運河很可能要步切薩皮克-俄亥俄運河的後塵,成為一個爛尾工程。

柯林頓仔細分析了施工進度緩慢的原因,他發現最大的障礙有兩個:第一是沿途要經過許多原始森林,千百年來在泥土裡盤根錯節的樹根,非常難以挖掘,第二是勞動力嚴重不足,工程前線急缺人手。對於第一個問題,柯林頓和工程師們研討之後,發明了一種新型的掘根機。這種掘根機由三個輪子和一條軸組成,兩側的輪子比中間的輪子略大一點,軸上則套有鉸鏈和鐵鉤。在河道經過的原始森林裡,當樹木被砍伐後,工人們就讓牛或馬拖動這種掘根機前進,這一過程會產生很大的力,軸上的裝置就能將樹木殘餘的根部剷除。這項發明後來被用在了很多工程上,被稱為伊利運河挖掘機。

伊利運河挖掘機(圖片來自Koeppel, 2009)

對於勞動力的匱乏,新一批來自歐洲的移民幫了柯林頓大忙。在修建運河的工人中,來自愛爾蘭的移民擔任了主力。這些愛爾蘭人追隨著前輩,於19世紀10年代後期,從愛爾蘭北部的烏爾斯特地區,來到美國謀生。在這支生力軍的幫助下,伊利運河的修建速度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這些工人們也為運河的修建做出了巨大的犧牲。

改變格局的通道

1825年,伊利運河全線開通,它的貫通在美國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美國人也正式感受到了工業時代的來臨。運河的過路費為紐約州帶來了持續可觀的財政收入,它還給紐約州及整個美國帶來了很多變化。首先,最明顯的變化就是交通。伊利運河的開通,讓大西洋的船隻可以直接進入伊利湖,進而前往上游的休倫湖、密歇根湖和蘇必利爾湖。由於伊利運河的成功,賓夕法尼亞、俄亥俄、伊利諾伊等地紛紛開始建造運河,紐約北部也建起了更密集的運河網路。這些運河跟五大湖以及可通航的天然河流相連,讓船隻可以從東海岸直接進入密西西比河流域,從而將整個美國東部的水路連成了一個網路。

伊利運河聯通大西洋、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流域的示意圖

1850年代的主要運河示意圖(紅線,圖片來源:維基公共)

在地緣格局上,伊利運河導致了兩個十分顯著且重要的變化:第一是新奧爾良等一些老牌港口城市地位的下降,第二是紐約州北部以及五大湖沿岸的港口和城鎮(例如奧爾巴尼、羅徹斯特、伊利、底特律等)地位的提高。從前的北美第一大港新奧爾良扼守著美國中部大平原上的唯一水運通道,形成了交通上的壟斷,而在伊利運河開通之後,這一壟斷不復存在,南方最後的一顆明珠也就此黯淡了下去,加劇了美國南方在經濟和政治地位上的相對落後。

而五大湖沿岸則得到了極大的開發,豐富的煤炭、鐵、銅等資源得到了利用和開發,於是五大湖沿岸成為了美國工業化進程的大本營。在19世紀20到60年代,匹茲堡、揚斯敦、克利夫蘭、密爾沃基等工業城市紛紛興起,一座座礦場和煉鐵爐在阿巴拉契亞山背後的中央低地平原上拔地而起,地理位置重要的芝加哥,更是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一躍成為了繁華的大城市。

19世紀中葉的伊利運河(作者:19世紀英格蘭裔美國畫家喬治·哈維,來源:羅徹斯特大學)

描繪1857年的蒙農加赫拉河谷鍊鋼工業區(匹茲堡附近)的圖畫(作者:19世紀中葉的美國畫家Edmund N. Tarbell)

從伊利運河裡獲益最大的城市,要屬紐約。在伊利運河開通之前,東海岸的紐約、波士頓、費城、巴爾的摩甚至諾福克都有成為經濟和商貿中心的可能,然而伊利運河開通之後,紐約成了進入中部大平原的捷徑,其地位可以媲美曾經的新奧爾良,這是其它幾座城市所沒有的優勢。由此,許多駛往那幾座城市的輪船,紛紛改變方向,朝著紐約集中,而商人們也隨之搬遷大本營,往交通和物流最暢通的紐約靠攏。從此,紐約成為了美國的商業中心,後來發展為全球金融中心、世界級城市,其地位無可替代。

除了城市格局的改變和工業的興起之外,伊利運河對美國的經濟還有更深遠的影響。比如,伊利運河讓美國的經濟逐漸轉化為由消費者主導的經濟,為後來的美國經濟格局奠定了基調。伊利運河建成之前,生活在中西部和大平原的人們,基本上是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他們生產的糧食,除了一部分運往新奧爾良出售,剩下的都自產自銷。他們的傢具、生活用品和衣物也大部分靠自己製作。伊利運河的修通讓東海岸到中西部的運輸變得更快,而且耗費降到了十分之一,因此,許多以前只在東海岸才有的商品,可以被運送到曾經很荒涼的中西部。中西部的居民們生產的農副產品也可以大規模地送往東海岸發達地區。這樣一來,大平原上的耕地越來越多,東海岸和中西部的商品交換也越來越多。中西部的人們不再自給自足、自產自銷。於是,美國的經濟逐漸地轉向了消費者主導的經濟。

第二次大覺醒運動示意圖

在文化上,伊利運河的開通給了第二次大覺醒運動一個很好的傳播途徑。第二次大覺醒運動是19世紀初的一次重新振奮美國人宗教熱情的文化運動,紐約州西部是它的核心區域之一,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伊利運河的開通。在運河兩岸興起的小鎮上,各個教派紛紛派人去這些教堂尚未普及之處傳播福音,而一些新興的教派也在這片新興的土地上生根發芽,這其中就包括後來發展迅猛的摩門教。除了宗教在伊利運河沿線傳播之外,很多新的思潮也在運河沿線涌動,例如早期的女權運動、廢奴運動和烏托邦主義等,都在那一帶新興的城鎮里找到了最初的支持者。因此,伊利運河的建設為美國文化格局的改變起到了推動性的作用。

南北對立的催化劑

伊利運河給美國帶來的另一大改變卻不那麼正面:它加劇了美國南北對立的格局。

在運河修建之前,南方人沿著密西西比河北上,在伊利諾伊和印第安納的南部建立起了種植園,同時也把奴隸制帶到了這些地區。伊利運河建成之後,中西部地區成了工業大發展的核心地帶,伊利諾伊、印第安納和俄亥俄等州先後進入了大工廠時代,機器和煙囪逐漸替代了農業莊園,成為當地的經濟支柱。

南北對立

由於新建的工廠需要工人,工廠主們便看上了在莊園里幹活的奴隸,他們建議這幾個州廢奴,解放黑人,讓他們成為自由勞動力,去工廠上班。他們的想法得到了北方各州的支持。當地蓄奴的莊園主們感覺受到了威脅,他們對於廢奴是堅決反對的,而他們也得到了南方各州的聲援。於是,分別代表北方和南方對於奴隸制觀點的兩派人,在這幾個州的南部地區狹路相逢,形成了劍拔弩張的對立局面,社會矛盾急速激化。由於涉及到雙方的核心利益,這個矛盾在當時是不可調和的。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快速工業化的俄亥俄河流域,包括肯塔基以及弗吉尼亞的西部,以及處於中西部外圍的密蘇里州。

19世紀中葉的俄亥俄河谷工業區(作者:威廉·佩林)

到了1850年代,緊鄰密蘇里州的堪薩斯領地因為蓄奴和廢奴之爭而爆發衝突,後來於1854年簽署了堪薩斯內布拉斯加法案。這個法案表面上化解了矛盾,實際上是將南北矛盾勉強掩飾,推遲了大規模衝突爆發的時間而已。解放黑奴只是一句道義上的口號,真正導致後來南北戰爭的,是種植園與大工廠之間的經濟和勞動力之爭。而讓這個矛盾蔓延至整個美國的導火索,便是伊利運河的修建。

南北戰爭形勢圖,橙紅色為北方各州,藍色為南方各州,粉色為沒有加入南方聯盟的蓄奴州,其中包括密蘇里、肯塔基和弗吉尼亞西部(後來的西弗吉尼亞)

儘管伊利運河加劇了美國的南北對立,但總的來說,建造它的利是遠遠大於弊的。從它建成的那一天起,阿巴拉契亞山到密西西比河之間的廣闊區域,特別是五大湖周圍的中西部地區,便不再是美國的邊疆,而和東海岸一樣,成為了美國的核心地帶。它所觸發的經濟和社會的變化,也使美國踏上了向強國發展的第一步。很多人將伊利運河的開通,視作美國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正式開端。

1860年代,伊利運河完成了擴建,其寬度和深度幾乎都翻倍,讓更大型的船隻可以通行。雖然在鐵路和公路網發展成熟之後,伊利運河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它一直發揮著自己的作用。1918年,運河再度擴建,並被納入了紐約運河系統的一部分。擴建後,運河的深度達到4米,寬度達到37米,可以通行更大的船隻。改造後的運河直到今天仍然可以通行,雖然它的交通價值已經不高了,但它成為了紐約北部的水上消遣場所,河面上來往著觀光船隻和快艇。同時,它也是紐約北部和西部一些地區的灌溉水源。

今日的伊利運河上,行駛著很多遊艇

本文原載「澎湃新聞」,原題為「改變美國國運和南北格局的水路:伊利運河」,內容有刪減。

· 有一種愛叫做點贊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那個為特大冤案平反的中國警察,他的凄涼餘生被曝光後,很多人開始行動了……
錢乘旦:史學終究是史學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