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第四屆「全國新聞學青年學者優秀學術成果評選」表彰儀式在京舉行

第四屆「全國新聞學青年學者優秀學術成果評選」表彰儀式在京舉行

會議現場。本網記者 張賽/攝

11月24日,第十一屆(2018)中國新聞學年會在京舉行,本屆會議主題為「中國新聞學研究與教育百年暨新聞教育改革四十年」。年會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新聞學研究會共同主辦,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研究中心承辦。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黨委書記周勇致辭。

本網記者 張賽/攝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鬍百精緻辭。

本網記者 張賽/攝

開幕式上,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黨委書記周勇,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執行院長鬍百精,教育部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和藝術學學部副秘書長兼新聞傳播學科召集人、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新聞學研究會負責人鄭保衛先後致辭。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強月新主持開幕式。來自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等高校的百餘位專家學者與會,為推動中國新聞學學科建設和新聞教育改革,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聞學學科體系建言獻策。

教育部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和藝術學學部副秘書長兼新聞傳播學科召集人,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新聞學研究會研究負責人鄭保衛致辭。

本網記者 張賽/攝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強月新主持開幕式。

本網記者 張賽/攝

在主旨演講環節,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鄭保衛教授,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輿論研究所所長雷躍捷教授,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強月新教授,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劉潔教授,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新聞評論》首席專家趙振宇教授分別圍繞「親歷與思考:中國新聞改革四十年」「建設中國特色新聞學的資源,路徑和方法」「主流媒體傳播力的理論研究、建設路徑及本質思考」「超越空間:中國馬克思主義新聞學的世界因素」「關於新聞學專業特色教育的實踐與思考」內容做主題發言,本環節由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新聞學與傳播學專業委員會新聞學研究會聯絡負責人、中國傳媒大學海南國際分校籌備處副處長唐遠清教授主持。

第四屆「全國新聞學青年學者優秀學術成果評選」表彰儀式。

本網記者 張賽/攝

第四屆「全國新聞學青年學者優秀學術成果評選」表彰儀式。

本網記者 張賽/攝

本屆年會舉行了第四屆「全國新聞學青年學者優秀學術成果評選」表彰儀式,共有7部專著和13篇論文受到表彰。年會共推出一場高峰對話及三組分論壇研討,與會學者圍繞「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國特色新聞學建設」「新時代中國新聞學學科發展與創新」「中國新聞傳媒改革及發展四十年回顧」等內容展開深入討論,回顧中國新聞學研究與教育百年風雨歷程,總結新聞教育改革四十年成就經驗,展望我國新聞學科與新聞教育未來發展。

附錄:第四屆「全國新聞學青年學者優秀學術成果評選」受表彰者名單

(一)受表彰的7部專著及作者名單

1.劉勇(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1978年1月出生):《中國報紙新聞文體嬗變(1978-2008)》,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1月版;

2.庄曦(南京師範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1979年11月出生):《流動兒童與媒介:移民融合中的傳播與社會化問題》,社科文獻出版社2016年12月版;

3.牟怡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特別研究員、博導,1980年9月出生):《傳播的進化:人工智慧將如何重塑人類的交流》,清華大學出版社2017年5月版;

4.姬德強(中國傳媒大學國家傳播創新研究中心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1982年9月出生),《數字化中國:有線電視數字化的政治經濟學》,中國廣播影視出版社2016年3月版;

5.徐桂權(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副教授,1983年7月出生):《從群眾到公眾:中國受眾研究的話語變遷》,人民日報出版社2016年4月版;

6.任媛媛(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1983年9月出生):《都市報轉型與媒介價值重構》,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7年2月版;

7.吳璟薇(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助理教授,1984年9月出生)《德國新聞傳播史》,人民日報出版社2017年4月版。

(二)受表彰的13篇論文及作者名單

1.鍾智錦(中山大學傳播與設計學院教授、博導,1978年3月出生):《內地網民情緒記憶中的香港澳門回歸》,《新聞與傳播研究》2017年第1期;

2.李曉靜(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副教授,1978年6月出生):《社交媒體用戶的信息加工與信任判斷——基於眼動追蹤的實驗研究》,《新聞與傳播研究》2017年第10期;

3.彭華新(深圳大學傳播學院新聞系副教授,1978年8月出生):《社交媒體中的自髮式「記者聯盟」:身份、環境、倫理》,《國際新聞界》2017年第7期;

4.魏海岩(遼寧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副教授,1978年9月出生):《中國古代官報入史考》,《新聞與傳播研究》第24卷;

5.劉培(北京城市學院公共管理學部傳播系副教授,1979年6月出生):《群體傳播時代UGC新聞信息網路傳播健康機制研究》,《傳媒》2017年第1期;

6.牛靜(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副教授,1980年1月出生):《世界主義、民族主義與全球媒介倫理的建構》,《新聞與傳播研究》2016年第2期;

7.丁騁(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1981年12月出生):《解放初報紙分工政策的實施考察及其意義解讀》,《文化與傳播》2017年第3期;

8.王創業(武漢體育學院新聞傳播學院講師,1982年1月出生):《社會資本與媒體記憶:對比視野下媒體中的甘惜分、寧樹藩紀念內容分析》,《國際新聞界》2017年第5期;

9.姚建華(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傳播學系副教授,1982年8月出生):《當代中國社會轉型中「不穩定」的知識勞工——一項基於中國出版產業編輯人員的經驗研究》(Precarious knowledge workers in China』s social transformation—A study of editors in the Chinese publishing industry),《社會學研究》(英文版)2017年第3期;

10.葉俊(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員,1986年7月出生):《美國的新聞干預主義:起源、本質及其作用機制》,《新聞與傳播研究》2017年第11期;

11.王敏(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1986年10月出生):The Defining Approaches and Practical Paradox of Sensitive Data: An Investigation of Data Protection Laws in 92 Countries and Regions and 200 Data Breaches in the World,(《敏感數據的定義模型與現實悖論:基於92個國家和地區的數據保護法規以及200個數據泄露案例的對比分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017年第11卷);

12.馬克秀(青島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1987年2月出生):《數字出版的媒介學思考》,《現代出版》2016年第4期;

13.王茜(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1988年11月出生):《打開演算法分發的「黑箱」——基於今日頭條新聞推送的量化研究》,《新聞記者》2017年第9期。

會議現場。本網記者 張賽/攝

與會學者合影。本網記者 張賽/攝

原標題:第十一屆(2018)中國新聞學年會在京舉行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何迪雅 排版編輯:何迪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政治學一流學科建設難在哪兒?怎麼推進?23位專家學者有話說
開創理工類大學新聞傳播教育的新典範,華中科技大學做到了!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