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淘汰千年的兵種在歐洲卻被當個寶,結果慘遭蒙古大軍瘋狂屠殺

中國淘汰千年的兵種在歐洲卻被當個寶,結果慘遭蒙古大軍瘋狂屠殺

原標題:中國淘汰千年的兵種在歐洲卻被當個寶,結果慘遭蒙古大軍瘋狂屠殺


在很多人心中「蒙古西征」就是就是一場蒙古輕騎兵橫掃歐洲重騎兵的故事,其實蒙古大軍並不全是輕騎兵,而歐洲也沒有這麼多錢為每個人裝備鐵甲。


公元三至四世紀馬鐙在中國出現,並傳至歐洲後,騎兵才逐漸取代戰車和步兵,成為最具殺傷力的兵種。中國幅員遼闊,國家要維持一個數量龐大的常備軍,歷朝歷代多以步兵為主,輕騎兵只佔少數,然而歐洲卻在重騎兵的道路越走越遠。


為了減少損失、提高衝擊力,歐洲人不斷給騎士和戰馬穿上更重、更厚的裝甲,最後每名騎士必須攜帶若干僕人才能順利上下馬。高昂的成本直接導致了騎士封建采邑制度的興起,可是騎士一旦成為國王或是領主的臣屬,就無法成為國家常備軍。


因缺乏必要的戰陣操練,他們在戰場上如一團散沙。瑞典學者多桑在他的蒙古史中對此提出了嚴厲的批評:

「夫以少數攜重甲之騎士,及無數半裸露之鄉民,不知戰術,不知服從,統率不能一致,恃此軍隊以抗久經戰陣習知戰術之蒙古輕騎,故每戰必敗。」

在中世紀的歐洲,交戰雙方如果能夠投入上千名騎兵,那絕對稱得上是「重要戰役」。同歐洲軍隊中只有少量重騎兵一樣,蒙古軍隊中輕騎兵也沒有想像中的多。


美國學者杜普伊在《武器和戰爭的演變》中記載:

「典型的蒙古軍隊中大約有百分之四十是從事突擊行動的重騎兵。他們全身披著盔甲,盔甲通常是皮製的,或者是從敵人那裡繳來的鎖子鎧甲。」「蒙古軍的百分之六十是輕騎兵,他們除了戴一頭盔外,身上不披鎧甲。輕騎兵的任務是偵察、掩護,為重騎兵提供火力支援,肅清殘敵以及跟蹤追擊。」


蒙古的重騎兵是相對於不穿鎧甲的輕騎兵而言的,其機動性還是遠遠超過歐洲的重騎兵的,所以即便對決歐洲最精銳的騎士團,他們也能依靠運動戰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屠殺。


歐洲騎兵總是寄希望於用一次集中衝鋒徹底解決矮小、瘦弱的蒙古騎兵,但蒙古人並沒有傻到用血肉阻擋鋼鐵洪流。當歐洲騎兵接近時,蒙古騎兵就一邊撤退一邊回身射箭。蒙古人的複合弓比歐洲最厲害的長弓拉力還大,射程長達兩百多米。


這樣蒙古騎兵看似在逃跑,其實卻將笨重的歐洲騎兵當成活靶子。運動戰中厚重的裝甲反而成了歐洲騎兵的最大累贅,隔一段時間就要休息或是重整隊列,而手持長槍、重斧或狼牙棒的蒙古重騎兵通常會在此時,藉助兩翼輕騎兵的火力掩護髮起衝鋒。


近戰是歐洲騎兵最擅長的,但因沒有力氣助跑,長矛無法發揮作用,只能笨拙地揮舞著長劍迎敵。蒙古長槍有倒鉤,可以輕易地將他們從馬上拖下。騎士重甲在身,倒地後只能任人宰割,即便躲過長槍,重斧和狼牙棒等鈍器則也能隔著鋼板給他們致命打擊。


?所以重騎兵在戰場上只不過是個昂貴的花瓶,中國僅在南北朝時短暫地流行過重騎兵,而歐洲卻要等到十三世紀,被蒙古騎兵痛毆過才反應過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料不輯 的精彩文章:

身為世界第一黑幫成員卻窮困潦倒,流氓團伙因何淪為恐怖幫凶的
屯數十萬大軍不見煙火,蒙古馬為何是成吉思汗最好的糧倉

TAG:史料不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