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中國為何要建核動力破冰船?美刊:探索「極地絲綢之路」可能性

中國為何要建核動力破冰船?美刊:探索「極地絲綢之路」可能性

原標題:中國為何要建核動力破冰船?美刊:探索「極地絲綢之路」可能性


參考消息網11月25日報道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網站近日發表題為《中國為什麼要建造核動力破冰船?》的文章稱,中國正在積極建造一艘核動力破冰船。


文章稱,雖然中國在北極沒有任何領土,但北極融化的冰的確提供了中國想要的東西:資源和航線。因此,中國已經開始競標一艘核動力破冰船,中國媒體稱這將是建造核動力航母的第一步。


據中國軍網報道:「它將是中國首艘核動力破冰船支援船,它將能夠破冰、在極地開闢航道並提供電力。」


文章稱,中國加入了俄羅斯、美國、挪威和加拿大等其他國家的行列,做好了迎接北極地區可能帶來財富的準備。這艘核破冰船將加入最近下水的中國首艘國產「雪龍2」號破冰船以及更早以前在烏克蘭建造的「雪龍」號破冰船的行列。

文章指出,中國不會是第一個擁有核破冰船的國家:去年,俄羅斯推出了世界上最大的、排水量3.3 萬噸的「西比爾」號破冰船。相比之下,美國只有一艘海岸警衛隊的破冰船,儘管美國計劃建造更多破冰船。


文章稱,中國的興趣更多的是商業性的。正如歐盟-亞洲中心的一份簡報指出的,早在1925年,中國就簽署了有關北極的國際條約。


文章介紹,中國2018年早些時候發布了首份北極白皮書,闡述了北京的北極政策,包括北極環境保護、科學研究和參與該地區的國際治理。


文章稱,和其他國家一樣,中國對北極變暖所帶來的發現原材料的可能性表示期待。最重要的是,新的航道有可能成為像中國這樣以出口為基礎的國家的生命線。白皮書說:「隨著冰層融化,北極地區的開發條件可能會逐漸改變,為海上航線的商業使用和該地區資源的開發提供機會。該地區的商業活動將對全球航運、國際貿易和能源供應產生相當大的影響,帶來重大的社會和經濟變化。」


文章認為,中國正努力復興經由中亞至歐洲的古絲綢之路貿易路線,但它同樣擁有一條「極地絲綢之路」的可能性。一艘能夠執行長期任務的核動力破冰船將是一個強大的資產。


【延伸閱讀】港媒:中國將目光投向北極航線 「冰上絲路」正在成形


參考消息網11月4日報道港媒稱,「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已經5年,人們對北極地區以前難以進入的部分的探索了解並不多。出人意料的是,中國對北極的探索和開發的確取得了一些進展,實際上還使一些海上航線變得可操作,這可能是取得進展的又一指標。


據香港亞洲時報網站10月25日報道,相比「一帶一路」倡議的其他方面,這方面的宣傳要少得多,現在正是報道北極地區及其艱難的海上航線最新情況的好時機,這一海上航線在一年的大部分時間裡都處於冰雪的覆蓋下。被稱為「冰上絲綢之路」的這一部分,通常被認為是「一帶一路」倡議的「延伸」,「一帶一路」倡議中將該部分發展計劃稱為「海上合作願景」。


報道稱,這一非同尋常的項目是在全球開始經歷氣候變化,全球變暖致使極地地區的冰川開始融化的時候出現的,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正是溫度的上升使得北極地區變得可以靠近。如今,夏季時,有三條傳統貿易路線使得輪船可以穿越北部海域。首先是北極地區的西北航道,它沿著加拿大和阿拉斯加海岸線延伸。其次是北部海域航線,沿俄羅斯海岸向下。最後一個是中央北極航線,從冰島一直延伸到白令海峽,這裡仍厚厚地覆蓋著冰蓋。


報道還稱,投資這些北極航線歸根到底可以在運輸貨物時節省資金和時間,因此它可能會成為一個可行的商業貿易機會。 這些冰冷的海上航道提供的安全可靠的替代路線,可將歐洲與中國之間的航運時間縮短20天。「冰上絲綢之路」使得航行時間變短,該航線沿著俄羅斯海岸線航行,將東亞與歐洲連接起來。在進行水域航行測試時,中遠航運的船隻經由北極東北通道航行。相比之下,經由南海到印度洋和蘇伊士運河的傳統路線不再可行,因為船隻經常受到海盜襲擊。

報道指出,這些新的可能受到認可,「冰上絲綢之路」被正式納入了「一帶一路」倡議,並在《北極政策白皮書》中分享了其中的細節,並將其描述為其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北極地區的石油和天然氣開發已經開始,「冰上絲綢之路」現在擁有了更大的現實意義,因為它提供了較短的供應路線並加強了能源安全。不過,這裡仍面臨一些艱巨的挑戰,由於北極地區氣候惡劣且偏遠,因此需要使用特殊設備、尖端技術和高技能專家來確保平穩運行。不僅如此,船隻只能在夏季經由這些航道行駛,儘管有些特殊的油輪有時會在冬季進行跨越北極的運輸。


報道表示,最終,到2020年,按價值計算,中國貿易的5%-15%可能會沿北極航道運輸。大體上,由於天氣的限制,這些航線較適合運輸石油、天然氣和乾貨等擁有較靈活交貨計劃的貨物。到目前為止,全球航運中有不超過2%使用了這些航線,預計到2030年將增加到5%。儘管如此,但是俄羅斯的貨運量在過去一年已大幅增加,莫斯科預計到2030年將增加10倍。中國擁有俄羅斯亞馬爾液化天然氣項目很大一部分股份,該項目每年供應近400萬噸液化天然氣,這些地區的發展對中國也是有意義的,其利益與俄羅斯的利益是一致的。


報道稱,一旦北極航線全面投入運營,亞馬爾項目可使俄羅斯在全球液化天然氣市場中的份額增加一倍。北極解凍也可使俄羅斯獲得更多該地區的礦物和其他珍貴資源。俄羅斯總統普京計劃投資助航設施和港口,宣布有意將其打造成「真正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運輸路線。」與此同時,位於加拿大最北端邊緣的「冰上絲綢之路」西北航道需要更多時間才能成為一條常規的貿易路線。


報道還稱,通過開發這些北部海域航道,中國已經開闢了最偏遠的北極地區,並作為先驅者積极參与開發。從長遠來看,這些偏遠地區可以從投資和更好的設施中獲益,因為出口往往受到物流問題、航運延誤和關閉的不利影響,特別是在丘吉爾和馬尼托巴等地。


報道認為,一旦該地區更容易進入,就可以沿北極航線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以及開發商業機會。(編譯/許燕紅)


(2018-11-04 00:08:01)


【延伸閱讀】俄媒:中俄看重北極航道價值 北約潛艇出沒欲嚇走潛在客戶


參考消息網10月6日報道俄羅斯《消息報》9月27日刊登題為《北極海上航道或能挽救全球貿易》的文章稱,27日,全球海運翹楚丹麥馬士基航運集團的冰級集裝箱船「Venta Maersk」號順利抵達聖彼得堡港,它成為全球第一艘運營該航線的非俄羅斯商船。此次航行對於俄羅斯和全球的意義何在?


文章稱,西方媒體很關注「Venta Maersk」號的這次北極探險,不只惦記貨物,而是意在旁觀這條航線是否盈利、適合航行。這些「友人」的良苦用心不難理解:何必要替這幫俄羅斯人宣傳呢?莫斯科正躊躇滿志,恨不得將東亞和東南亞,尤其是中、日、韓等國出口歐洲商品的主要運輸業務都攬到本國海域中去。


文章指出,不管怎樣,全球對俄北極地區的興趣的確與日俱增。隨著全球變暖、俄北冰洋沿岸地區冰層的融化,令越來越多的專業人士堅信,北極海上航道前景燦爛。

首先,較之從釜山、上海、橫濱出發,經印度洋、通過蘇伊士運河、再進入地中海的傳統路線,北極航道的里程要短三分之一。


其二,北極航道要安全得多。眾所周知,從馬六甲海峽到亞丁灣之間的地區,是海盜活動最猖獗之處。雖然媒體對海上亡命徒滋擾商船的報道有所降溫,但類似行徑從未緩和。


其三,傳統線路上海關林立,畢竟途經近15國,難免有養尊處優的腐敗官員坐地漫天要價,既降低了貨物運輸速度,又增加了最終成本。然而,若是通過北極航道,商品從中國賣家到歐洲買主手中,只需經過俄羅斯一國的領海,只在進入處,即符拉迪沃斯托克,以及出關地,即摩爾曼斯克或是阿爾漢格爾斯克,貨物才需接受海關檢視。


文章稱,至於安全問題,俄羅斯已從國家層面給予高度重視。目前,俄羅斯正在北極地區內打造一條由機場、雷達站和軍港組成的綜合性防務鏈。


文章稱,近十年來,全球變暖引起的冰層融化令先前完全無法通行的北極航道變作通途,中國的大型國企中國遠洋運輸總公司(COSCO)最早發現商機。自2013年起,它派代表對當地進行了30多次考察,北京開始在俄北極沿岸投資大型基建項目,並參與油田勘探及開發。對於經濟體量如此巨大的中國來說,北極絕對屬於其地緣政治拼圖中非常重要的一塊。當然,在俄羅斯心目中,北極更加重要,畢竟當地資源的開採和加工佔到了GDP的3%。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曾援引著名極地專家洪佩特的話稱:「北極是俄羅斯的未來,它將成為最重要的資源供應地。北極海上航道若是利用率不斷提升,還能充當所開採資源運往亞洲及歐洲的重要交通走廊……目前,俄擁有在此確立自身遊戲規則的權利和機遇,畢竟北極航道最適宜通行的區段都在它的領海內。」


文章稱,之所以是「目前」,因為西方國家也虎視眈眈,欲將北極變成「國際公共使用區域」。


此外,北約潛艇也頻頻在北極出沒,顯然意在製造緊張氣氛,嚇退部分潛在客戶。


文章稱,俄羅斯兩艘Arc7冰級液化天然氣(LNG)油輪「弗拉基米爾·魯薩諾夫」號和「愛德華·托爾」號,首次在沒有破冰船護航的情況下,抵達了中國江蘇的如東港,全程只用了19天時間,若是經過蘇伊士運河,則需35天之久。


文章稱,一言以蔽之,北極航道大概永遠都無法取代蘇伊士運河作為歐亞海運主動脈的地位,然而,至少在將俄北極地區的自然資源運往亟需它們的東南亞國家方面,北極航道是不可替代的。

通常來說,為實現商業盈利,大型集裝箱船在行經蘇伊士運河的途中會依靠若干港口,不斷地卸舊貨、裝新貨。當然,北極航道恐難適用這一商業模式,但它對於運送石油和液化氣的大型油輪來說,無疑是最佳選擇,畢竟停靠口岸越少,成本就越低。(編譯/童師群)


(2018-10-06 00:13:01)


【延伸閱讀】「天恩」號穿越北極圈引英媒關註:中國打造「冰上絲綢之路」


參考消息網9月7日報道英媒稱,一艘按極地探險要求特製的3.6萬噸中國貨輪完成了其穿越北極圈的處女航,成為中國打造「冰上絲綢之路」遠大抱負的最新標誌。


據英國《泰晤士報》網站9月5日報道,東北航線是由於全球變暖才得以打開的。之前北京已經派出過航行穿越東北航道的貨輪,但「天恩」號是自帶破冰能力的貨輪。


「天恩」號於8月4日從連雲港啟程,在橫渡白令海之後穿越了白令海峽和北冰洋。該貨輪5日晚停靠法國魯昂港口。


報道稱,北京希望成為北極航道的主要實踐者。「天恩」號可以在厚度為80厘米的冰層中航行。北京今年1月發布《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該政策白皮書稱,全球變暖使北極航道有望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運輸幹線。中國願與其他國家一道建設「冰上絲綢之路」。


報道指出,中國在北極圈內不存在任何領土聲索,但渴望參與該地區的開發。北極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和礦產資源,並且可以提供一條東北亞和北歐之間的戰略紐帶。


報道稱,中國擁有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經過努力爭取,北京在擁有8個成員的北極理事會獲得了永久觀察員的資格。


北極有三條航道:東北航道是東北亞和北歐之間的最短線路。該航道與途經馬六甲海峽、印度洋和蘇伊士運河的傳統航線相比可以節省12天時間。「天恩」號船長陳祥武表示,通過縮短三分之一的航行距離,該航道能夠節約300噸燃料,從而使中國的出口產品更加便宜。

報道注意到,中國在2013年派出了第一艘穿越北極的貨輪。在一艘破冰船的幫助下,「永盛」號貨輪克服了浮冰和危險狀況的阻礙抵達鹿特丹。從那以後,中國已經派出約10艘貨輪執行穿越北極的航行。


報道稱,海上條件嚴峻,而且極地航道只能在夏季航行。在「天恩」號進入北極地區數天後,它曾遭遇一片密集的浮冰。船員們試圖改變航線以避免撞上浮冰。船長曾下令把貨輪的航速降低到每小時僅3海里,但是隨後的幾小時還是險象環生。「這就像是在車流中進行汽車追逐一樣。」


「天恩」號貨輪8月20日凌晨在東西伯利亞海域穿過大面積浮冰(英國《泰晤士報》網站)


(2018-09-07 00:14:01)


【延伸閱讀】熱浪來了,北極海冰還好嗎——聽專家詳解北極海冰的秘密


新華社「雪龍」號8月7日電 題:熱浪來了,北極海冰還好嗎——聽專家詳解北極海冰的秘密


新華社記者申鋮


在中國第九次北極科學考察中,海冰觀測是考察的重點內容之一。今年全球多地的高溫天氣會導致海冰加速消融嗎?北極還有多少海冰?海冰消融又會帶來哪些影響?針對上述問題,新華社記者專訪了中國第九次北極科學考察隊首席科學家助理、中國極地研究中心研究員雷瑞波。


局部高溫會導致海冰加速消融嗎?


今年夏季,全球多地出現高溫現象,北極圈內的一些陸地地區也難逃熱浪侵襲。人們不禁猜測,局部地區的高溫天氣會導致北冰洋的海冰加速消融嗎?

對此,雷瑞波表示,科學界普遍認為,全球氣候變暖是導致近年來北極海域海冰覆蓋面積減少的主要原因之一。然而,今年局部地區的極端高溫天氣是否直接導致海冰減少,還有待觀測和研究。


「從目前的海冰狀況來看,位於大西洋扇區的海冰向北退縮明顯。例如,中國北極科考站——黃河站所在的斯瓦爾巴群島還有格陵蘭島北部等地區的海冰退縮明顯。」雷瑞波說。


他表示,這些地區的海冰退縮較大,有可能與北歐斯堪的納維亞地區和北歐海在今年7月持續受到高壓控制、氣溫異常偏高有關。除氣溫外,還有多個其他因素會引起海冰的消融。另外,夏季海冰的消退程度還取決於冬季海冰的生長量。「因此,需要開展更多的觀測和研究,才可以最終得出結論。」


北極有多少海冰?


雖然今年的北極冰情還有待觀測,但近40年來,北極海冰快速減退,是地球表面發生的最顯著變化之一。北極海冰的快速變化成為北極科考的重要內容之一。7月31日,考察隊正式進入冰區,開始觀測海冰。


雷瑞波表示,從考察隊觀測到的情況來看,今年夏季楚科奇海冰情與2016年夏季相當。「目前來看,我們所觀測海域的海冰處於近幾年來的正常水平,海冰面積和密集度也沒有明顯減小。」


從北冰洋的整體情況來看,雷瑞波說,截至7月31日,北冰洋海冰覆蓋範圍達到了自1979年以來的第四低值,只比2007年、2011年和2012年同期高。


「北冰洋海冰覆蓋範圍年最小值一般出現在9月中旬,因此,今年北極海冰(覆蓋範圍)是否會出現歷史最低值還取決於未來1個月的天氣。」雷瑞波說。


歷史上,北冰洋海冰覆蓋範圍最小值出現在2012年9月,為341萬平方公里。


海冰有哪些作用?

在陸地上,植物花期的提前或延後,是所在地區氣候變化的一個佐證;在海洋里,海冰減少或增加,也是所在海域氣候變化的一個體現。


雷瑞波說:「海冰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上層海洋或大氣氣溫的變動會直接影響海冰融化或生長。海冰增多或減少容易觀測,因此成了識別北極氣候變化的『風向標』。」


「海冰還是北冰洋氣候的『調節器』。」雷瑞波說。在夏天,海冰通過自身消融吸收太陽輻射和熱能,可以緩解夏季北冰洋地區的升溫;在冬天,海冰通過自身「生長」,釋放熱能,可以緩解冬季北冰洋地區的降溫。正是由於海冰的存在,北冰洋並不是北極地區夏季最熱和冬季最冷的地方。


雷瑞波表示,鑒於北極在全球氣候變化中的重要地位,直接體現北極氣候變化的北極海冰也成了全球氣候變化的「風向標」。


海冰消融將帶來哪些影響?


鑒於全球氣候變暖,北極海冰呈現消融趨勢。假如海冰繼續消融,會帶來哪些影響和後果?


據雷瑞波介紹,海冰加速消融,海洋反射太陽輻射的能力減弱,上層海洋吸收了更多的熱能,導致北極氣候以全球水平約兩倍的速度變暖。「也就是說,如果全球氣溫平均升高2攝氏度,北極地區的氣溫或將升高4至5攝氏度。」


他表示,北極海冰減少會通過一系列的反饋作用,誘發北極海洋、海冰、大氣系統快速變化,例如開闊水域的增多和沿岸凍土的融化會加速海岸的侵蝕,影響原住民的生存環境。


海冰的減少還會對北極的生態系統構成威脅,產生海洋酸化和永凍帶污染物大範圍擴散等重大環境問題,影響海洋生物可利用的光合作用總量,影響大型哺乳動物的生存環境,如北極熊可能由於海冰退縮失去賴以生存和捕食的場所。


海冰消融對北極域外地區也會帶來負面影響。「北冰洋海冰的減少,也在一定程度上誘發了如2008年冬季中國南方的凍雨以及近年來北美、北歐地區的暴雪等災害性天氣。」雷瑞波說。

更為嚴峻的是,海冰變化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個導火索,或將引發全球海洋和大氣的一系列變化,如影響大洋環流和北半球西風帶強弱等。


「海冰的減少是一個未知的變數,將打破地球上很多事物運行的規律,而我們對於這個變數了解太少。因此,需要對北極地區進行全面、深入的連續觀測和研究。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準確地把握氣候變化脈搏,為預測和應對提供科學支撐。」雷瑞波說。

(2018-08-07 15:13:3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參考消息 的精彩文章:

十一「黃金周」赴美中國遊客銳減 外媒:貿易戰影響美旅遊業
特朗普訪問匹茲堡遇襲教堂遭嗆:仇恨總統,離開我們的州!

TAG:參考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