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士誠的破城之殤

張士誠的破城之殤

原標題:張士誠的破城之殤



□ 吳波/文

走進蘇州城北的報恩禪寺,在高高聳立的北寺塔後有一座碑亭。亭中之碑通高3米、寬及其半,碑上卻看不到任何文字,碑面只有一幅以嫻熟刀功深深刻就的、類似於傳統家廟裡「吉慶喜神」圖案的浮雕。圖中有正殿、配殿、廡殿等建築群體,有118位神態各異的人物。這些人物,衣褶流暢,眉目傳情、鬚髮纖毫盡顯,是一幅石刻浮雕中的精品。


細看這幅浮雕,從上到下可分四個部分。上端是天空,空中祥雲飛動,雲中並列站有12位人物。第二層中間有一座重檐殿閣,殿前有五級台階。殿中端坐3人,應該是浮雕中的主要人物。襆頭華冠,服飾奢華。中間一位的左右各有一執扇侍者。殿閣兩邊有配殿,配殿內各安坐兩人,面前置桌案,上有壺觴杯盤之類宴飲的器具,身後也各有侍者。殿前設階三級,中間為平台。平台上有一身著胡服、作晉見狀的人物。殿後旌旗招展,象徵著有密集的軍事營壘。第三層左右兩邊為廡殿,各端坐3人。廡殿正中為通向正殿的寬闊通道。中間有浮雕的寶馬,作蹴鞠盤旋狀,馬前有兩個穿胡服、為侍者模樣的人,正舉著寶物作進殿獻寶之態。最下層布列許多武士,穿甲胄,執武器,或立或蹲,似兵似將,各極其態……


此碑上端光平,原先似有題額,左上角亦有題銘之跡,可惜已被剮去,無隻字留存。此碑原稱「隆平造像碑」,或標「報恩寺石龕造像」。據考證,此碑當為元末富商沈萬三出資,為吳王張士誠所刻。圖中表現的是至正十九年(1359),元朝廷為表彰張士誠運糧有功,命兵部尚書伯顏帖木兒為他賜御酒和龍衣,受元朝封賜時的場景。此碑現被稱為:張士誠記功碑。


張士誠像


元末農民起義的數支隊伍,和其他朝代的起義軍不同,沒有像明末李自成和張獻忠那樣舉行「雙龍會」,共商反明大計。在元朝還沒滅亡之時,起義軍之間已經打得不可開交。張士誠翦滅了劉福通,陳友諒兼并了徐壽輝……至正二十三年(1363)七八月間,朱元璋又在鄱陽湖上與陳友諒決戰,打敗了兵力數倍於自己的梟雄陳友諒。朱元璋甚至連陳友諒的後代也沒放過,來了個斬草除根。目的就是為了能爭取得到更多的土地,以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


陳友諒被滅之後,天下還有誰能與朱元璋抗衡?只有張士誠了。也許張士誠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他才會集中人力財力,拚命地修築平江城,在平江城內囤積儲備足夠食用數年的糧草。他集中精力意圖保住他經營多年的江南半壁,放鬆了對其他地方的防務。所以那一年,朱元璋輕鬆地拿下了徐州、鹽城、泰州、通州,甚至還有張士誠起家時的根據地高郵,蠶食了張士誠在長江以北的所有地盤。


至正二十四年(1364)正月,朱元璋自立為「吳王」。漢字這麼豐富,朱元璋為什麼獨獨看中這「吳」字,要起一個和張士誠一樣的名號?說明朱元璋已下定決心滅掉張士誠,因為天下不可能同時存在兩個「吳王」。


至正二十六年(1365),朱元璋經過充分準備後,開始發兵進攻張士誠。但在先攻平江,還是先攻杭州的問題上,他與幹將徐達、常遇春等產生了分歧。徐達和常遇春的意見是直接攻打平江城,只要平江城拿下,張士誠地盤上的其他守將,將不戰而降。這項提議朱元璋沒有同意,在關鍵時刻就顯現出朱元璋的戰略眼光。他認為,應該先打杭州,因為先打平江,其他地方的兵馬,就會迅速前來支援。平江城本身,經張士誠多年固築,號稱「天下第一堅城」。張士誠有很強的意志力,又有堅守的充分準備,平江就會很難攻克。所以應該吸取元朝名臣脫脫進攻高郵失敗的教訓,先剪除張士誠的所有羽翼,讓平江孤立無援,這樣拿下平江城,也就指日可待了。大政方針已定,接下來的戰事,驗證了朱元璋決策的英明。徐達、常遇春統領二十萬大軍,迅速拿下了湖州和杭州。張士誠為保平江,在湖州與杭州頻頻告急之時,也沒出城馳援。據守在浙江的與張士誠同時起兵的幹將李伯升、昭勇大將軍、浙江樞密院判官,以及張士誠「親如睇附,任側股肱」的女婿潘元紹,稍戰即降,都投誠到了朱元璋的門下。從而平江真正成了一座孤城。

至正二十七年(1357)一月,總攻平江城的戰役打響了。朱元璋調集了數十萬大軍,將平江城圍了個水泄不通。他派徐達攻葑門,常遇春攻虎丘,郭興攻婁門,華雲龍攻胥門,湯和攻閶門,王弼攻盤門,張溫攻西門,康茂才攻北門。還安排耿炳文攻城東北,仇成攻城西南,何文輝攻城西北。朱元璋在平江城外布置了十一支攻城部隊,自己居中調停指揮。如此的攻城態勢,在古今戰例中都是很少見的。


平江城不是很高、號稱很堅固嗎,朱元璋就在城外建造了許多木塔,高度遠遠超過平江城。城內的行動真是一覽無餘、盡收眼底。木塔上還能放箭、開槍。將士們把最先進的襄陽炮搬上了木塔,不停地向城內射擊、開炮。


張士誠和守城的將士們一起奮勇抗擊,在極端嚴酷的形勢下,苦撐了八個月。儘管朱元璋一直宣傳:只要張士誠開城投降,我朱某決不殺你,還會善待你和你的家人。張士誠還是很有骨氣的,根本不聽他那一套。城破之日,他還堅持巷戰。最後,看看實無回天之力,他只能將自己的妻兒姬妾趕上精心修築的齊雲樓,一把火將她們統統燒死,然後在房樑上挽上繩結套向自己的頸項,準備自縊了卻自己可謂豪氣的一生。


稱張士誠為豪傑,是絕對夠格的,但他最後城破家亡也是命中注定的。他早年提著腦袋從事私鹽販賣,受盡了元朝統治者的欺辱和壓榨。在不堪承受之時揭竿而起,但他也許從來沒有想到過要獨霸天下。所以在奪得蘇北一小片土地時,小富即安的思想就佔據了主要地位,以致過早地稱王,引來了脫脫大軍的圍剿,陷自己於幾乎覆滅的境地。當他攻下平江,奪得江浙大片土地的時候,這種思想又冒了頭,所以才做出恢復錦帆涇,重修響屧廊,招吳中美女八千人充作宮娥,過起了比春秋吳王更為糜廢的生活。


縱觀張士誠的一生,他有三項決策是極端錯誤的。首先,是襲殺了自己的同盟軍——紅巾軍一支的首領劉福通;第二是投降元政府,希望朝廷能給他一個正式的名份。在元朝統治者行將滅亡之時,竟輸送給他們糧食三十六萬石,分別由方國珍與沈萬三通過海道運往元大都。糧食不僅是民生不可或缺的必需品,而且是最重要的戰略物資。三十六萬石不是個小數目,這對垂死的元政府是多麼的重要。本文開頭所寫的「張士誠記功碑」,正是他降元、向元朝輸送糧食後,得到元朝統治集團嘉獎時,轟動熱烈場面的真實寫照。這也使張士誠抗元英雄稱號染上了污漬,使他失去了一部分抗元志士的人心。第三,便是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時,張士誠未能伸出援助之手。當時有人就向張士誠建議:「乘時進取,則霸業可成……明公欲閉城自守,其終能乎?(《太祖平吳錄》)」張士誠根本沒有聽進去。當時如果張士誠出兵,陳友諒絕不會全軍覆滅,而很可能形成朱、陳、張三足鼎立的局面,元末的歷史也將會改寫。但是張士誠的個性完全被朱元璋看透,認為「此人器小」,決不會出兵讓自己開闢第二戰場,分兵應付。以致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朱元璋才敢發動聚殲陳友諒的鄱陽湖決戰,並獲得了決戰的全勝。張士誠完全忘記了唇亡齒寒的古訓,認為只要對老百姓好一點,把城牆修造得堅固一點,便能安安穩穩割據,逍遙自在地過上帝王般的生活,他實在是想錯了。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張士誠目光短淺,還真夠不上梟雄的稱號。他雖為豪傑,破城是註定了的,只是遲早的事。


平江城破了,張士誠將城修得再堅固也無濟於事。數十萬軍隊將城團團圍住,即使不打,城內的人也將活活餓死;那麼多人進城,不打張士誠也會被「擠」死。


城破之時,張士誠仍負隅巷戰。實在沒有挽回敗局的希望時,他一把火燒掉了曾經歌舞昇平、富麗堂皇的齊雲樓,讓自己的妻妾兒女全都葬身火海。自己想投環結束生命,卻被趕到的朱元璋的士兵救了下來。


在押解去應天府(南京)的路上,張士誠不說一句話,不吃一口飯,毫無奴顏,只求一死。朱元璋去看他,和顏悅色地勸他投降。張士誠只說了一句話:「天日照爾,不照我而已。」意思就是:你比我強不到哪兒去,只是上天眷顧你,而沒有照顧我罷了。

朱元璋見他死不言敗,死不屈膝,實在是無藥可救了,賜他一根弓弦,讓他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也許朱元璋心裡明白,張士誠並不是自己真正的敵人,敵人和真正的仇人應該是元朝統治者。張士誠曾經和他一樣,是抗擊強暴的起義者。他甚至還為張士誠的堅強意志感動過,他們本應該成為抗元戰鬥中的兄弟。但誰讓你成為我朱元璋稱霸路上的攔路虎?因為稱霸路上實行的是淘汰賽,最後勝出的,只能有一個。


城破之日,曾經為張士誠大唱讚歌的人開始緊張了。他們生怕張士誠抗擊朱元璋會連累到自己,意圖盡量撇清自己與張士誠的關係,他們立即想到了那塊「張士誠記功碑」,趁事未發,迅速剮去了碑上所有的文字。沈萬三們更想投靠新主子,不單在新主子面前表現得奴顏媚骨,還準備散盡家財,為朱元璋修造南京城,出資犒勞打下平江城的將士們。沒想到朱元璋自有他的想法:犒勞將士是我朱元璋的事,你沈萬三有什麼資格來犒勞我的軍隊?難道還想收買人心?像這樣沒骨氣、卑躬屈膝的人,只能去死。


城破之後,朱元璋曾將蘇州的大量士人發配到自己的老家——安徽鳳陽,讓他們到那裡去發展經濟。將不少富戶流放到蘇北貧困地區,回蘇州成為了這批人祖祖輩輩的夢想。直到今天,還有不少蘇北地方把昨晚做美夢說成是「你昨晚到蘇州去啦」,到蘇州去,幾成這批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美事。


張士誠死了,一具高大的身軀倒地,再也爬不起來了。他雖沒有留下什麼載於史冊的豪言壯語,但他仍不失為一條好漢。朱元璋看重他的,也正是這一點。朱元璋與他還真有點英雄惺惺相惜的意味。平江城破之前,他再三申斥,「戒飭士卒,毋肆虜掠,無妄殺戮,毋發丘壟,毋毀廬舍。」屠城成性的常遇春,對平江百姓,也沒敢像他在別的地方那樣恣意殺戮。張士誠死後,朱元璋還命人備以棺木,讓他歸葬到平江城東的斜塘(今蘇州工業園區內)。「聞士誠母葬姑蘇城外,慎毋侵毀其墓」,所以張士誠母親曹太夫人墓和親家鄭國公潘德懋墓都保護得很好,全都沒有亂加挖掘。平江士人為紀念張士誠祭燒的「狗屎(九四諧音)香」也一直沒被禁絕。前文所寫的「張士誠記功碑」,也許因為有這些「戒飭」而沒有被砸毀,所以才能一直保存到今天。




原載於2018年11月11日《姑蘇晚報》A1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姑蘇晚報 的精彩文章:

黃埭往事
蘇大校園驚現小狐狸覓食,成為校園新晉網紅「蘇妲己」

TAG:姑蘇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