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失敗者成大救星:三支王朝末年的外族精銳武裝

失敗者成大救星:三支王朝末年的外族精銳武裝


失敗者成大救星:三支王朝末年的外族精銳武裝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在北亞和內亞世界的混戰之中,總會有一些不如意的失敗者和內鬥中的叛逃者。這些人或者在本族內鬱郁不得志,或者對於新崛起的強權心懷不滿,選擇南下被俘虜與收編,成為了後者不可多得的寶貴軍事資源。由於人生地不熟,再加上熟悉敵我雙方的行情,這些人往往是南方政權寄予厚望的救命稻草。但他們的到來,往往無法改變北方政權的碾壓性軍事優勢。所以在南方政權被擊敗後,這些少數派的下場往往十分悲慘。

今天的文章介紹的就是三支這樣的軍隊:五代的契丹直-金國的忠孝軍-南宋的通事軍。

五代十國的契丹衛隊


失敗者成大救星:三支王朝末年的外族精銳武裝

安史之亂前後的唐朝就不得不嚴重依賴外族部隊



公元756年,幽州節度使安祿山舉兵反唐。幽州的各路外族成為叛軍的中堅力量。在安祿山與史思明死後, 很多叛亂的番將在唐朝的招撫政策下, 搖身一變, 成為手握重兵統帥或地方豪強。

同時,還有部分契丹、回鶻等族的將領或入朝為官,或戍守各地。比較有名的李光弼,就是其中的一員。顯然,在安史之亂後,回鶻人和契丹人先後扮演著局勢左右者和秩序輸入者的角色。


失敗者成大救星:三支王朝末年的外族精銳武裝

安祿山自己的突厥-粟特混血



與此同時,安祿山對於契丹、奚族、突厥和粟特等游牧人口的利用, 也啟發了唐朝的其他節度使和地方豪強。如唐朝皇室成員李錡在江淮地區獨霸一方,就用善於騎射的北方契丹和奚族移民組建了騎兵衛隊來「挽硬隨身」。自己還效仿胡人酋長,把這些人收為義子。遠離邊區的江淮尚且如此, 在河北和燕雲等胡人聚居區就更加尋常了。

由於唐末和五代的戰爭,燕雲地區人口銳減。公元10世紀,被契丹人擄掠的中原人口約有70-80萬人之多。其中,燕雲地區是契丹擄掠的主要地區,也是人口流失最多的地區。這給了各路少數民族進入燕雲地區以機會。經過粗略的估算,在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之前,燕雲境內已經至少有30萬各種外族。


失敗者成大救星:三支王朝末年的外族精銳武裝

五代的大小勢力都招募外族部隊作為精銳



此外,燕雲內的大部分地區屬於典型的農牧混交區。這裡多山地丘陵,少平原沃土,氣候又相對寒冷。農業生產在於平原與的河谷地帶比較發達,山區丘陵基本為畜牧業生產地。從秦漢時代起,這裡的百姓都具有兼營農牧業的特點。所以在唐朝中後期遷入在燕雲地區的各少數民族,加重了燕雲地區畜牧業的成分,使本地的畜牧業有了很大的發展。

在唐末五代和遼初的戰爭中,農業人口大量流失,但畜牧業卻在這一時期有了發展。戰爭使大片耕地變成荒地,正好為牲畜提供大面積的草場。一些原本適宜農耕的地區也變成了牧區。胡族百姓在這一過程中,由過去的游牧變成了定居放牧,甚至開始從事粗放的農業。


失敗者成大救星:三支王朝末年的外族精銳武裝

燕雲地區成為了保存唐風最盛的地區



人口流動的結果,就是燕雲地區的地域文化和社會風俗日益胡化。比如根據唐末墓志銘《唐故范陽盧秀才墓誌》的記載,20多歲的燕趙秀才盧霈不知道孔子和周公是誰。只知道騎馬打馬球和狩獵,和游牧鄰居的風俗十分接近。

在服飾上,該地區漢人女子上身外衣多為直領左衽長袍,是吸收了契丹服飾的結果。在飲食文化方面,燕雲地區的漢人在與契丹等少數民族雜居交往中,既吃糧谷又開始吃羊肉和食用乳酪。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


失敗者成大救星:三支王朝末年的外族精銳武裝

《唐故范陽盧秀才墓誌》揭示了讓士大夫們驚恐不已的事情



在婚姻習俗方面。燕雲地區的漢人也出現了有著游牧色彩,但違背儒家道德的妻姐妹婚。就是姐姐死後,妹妹嫁給姐夫。丈夫死後,兄弟繼承丈夫的妻妾也有發生在漢兒當中。在匈奴和契丹等少數民族中間,經常存在不限輩分的婚姻習俗。

這樣的習俗與游牧民族的遷徙和征戰傳統大有關係。即使男性戰死沙場,也不用擔心遺孀和女性親屬們無人照顧。因為是家族聯盟內部的通婚,所以聘禮之類的財物會在本家內部流動,肥水不留外人田。


失敗者成大救星:三支王朝末年的外族精銳武裝

燕雲地區的特殊地緣環境 決定了與內地不同的民風



雖然這被漢人視為亂倫行為,但由於長期受到契丹等族的熏陶,燕雲的一些漢人逐漸接受這種婚俗。相比於中原和更南方的江淮地區,此地的漢人逐漸習慣了與胡族鄰,乃至共同生活甚至並肩作戰。由一開始的對立情緒變成了不太排斥,並學習了左衽和騎射等各種胡俗。

因此燕雲地區成了胡漢優質兵員的出產地。北方藩鎮和五代軍閥,都以豢養北方牧民的精銳部隊為榮。比如後唐的沙陀皇帝李存勖在公元918年舉行大閱兵,麾下集結的十餘萬部隊,就有來自塞內和塞外的奚、契丹、室韋、吐谷渾的部隊。他也是當時擁有外族部隊最多的軍閥。


失敗者成大救星:三支王朝末年的外族精銳武裝

大量的外族部隊是李存勖稱雄一時的基礎



具體到燕雲十六州境內,最具有軍事潛力的是燕山和軍都山以北的雲、應、朔、儒等諸州。在這些州軍中居住的人口中,很多是依附唐朝的游牧民族部落和胡化漢人。他們藉助邊鎮的保護,躲避草原和東北邊疆的部落戰爭。居住在此地區的部落人口,有數目眾多的契丹、吐渾、室韋以及沙陀突厥等。北方的軍閥們都十分重視對這些人的拉攏與爭奪。誰能得到這些人的支持,誰就能在中原爭霸中佔據上風。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晚唐和五代的河北與山西軍閥們,根據民族群體和武器樣式的特點,從燕雲地區的外族定居者和契丹等族的俘虜中篩選精兵,組織了精銳部隊。比如魏博鎮組建了著名的長槍部隊, 號稱「銀槍效節都」。因為契丹人喜歡使用銀葉片裝飾起來的精美箭筒,所以劉仁恭把麾下的契丹騎兵稱為「銀胡祿」。


失敗者成大救星:三支王朝末年的外族精銳武裝

盧龍節度使劉仁恭也喜歡招募契丹人為軍中精銳


而在後唐的禁軍體系里,還有後唐將領趙德鈞父子的麾下,則有被稱為「契丹直」與「銀鞍契丹直」的騎兵隊。這些人是契丹騎兵中的佼佼者,本身武藝出眾而且有一定財富。所配備馬具鞍以銀葉鑲嵌, 故名「銀鞍直」。在軍裝華麗、喜歡炫耀軍容的五代十國時期,軍閥們也很喜歡用金銀綢緞武裝這些外族戰士,炫耀軍威。

在兵種分工和戰鬥風格上,他們與塞外的同胞有類似的組織和分工。大致分為偵察敵情的攔子馬騎兵,收集補給的打草谷騎兵和正面作戰的戰騎,還有負責通信的驛騎。在亦農亦牧的燕雲地區,他們有條件繼續游牧生活。也可用打獵這種休閑方式,來練習馬術和武藝。契丹騎兵喜歡利用氣候入侵,趁著嚴寒的冬季南下中原。這些人深知這一點,而且能夠忍耐嚴寒。所以可以適應契丹人的冬季入侵,並迅速做出相應的反應,成為了五代政權對抗契丹的利器之一。


失敗者成大救星:三支王朝末年的外族精銳武裝

契丹部隊的戰鬥力 迫使耶律德光將之屠殺殆盡



最後,趙德鈞麾下的銀鞍契丹直,因為遼太宗耶律德光的圍困而被迫投降。耶律德光還特意問這支精銳的契丹部隊何在,將他們一次性誅殺殆盡。可見這支軍隊曾經給遼國南下中原造成過極大的困難。

到了10世紀後期, 在繼承了五代禁軍體系的北宋宮廷侍衛中, 依舊保存著「契丹直」 的編製。但是在北伐燕雲之後和其他禁軍一樣死亡慘重,最終倖存的數目很少。所以成了「設而不用」 的招降機構, 起著招慰俘虜與分化遼國政權的作用。但他們不可避免地成了彰顯王朝威儀的外族武士,變成象徵性的擺件。最終混入漢人之中。


失敗者成大救星:三支王朝末年的外族精銳武裝

五代統治者關係表 反映了武力的不斷退化




金國的忠孝軍


失敗者成大救星:三支王朝末年的外族精銳武裝

金人的忠孝軍 就是一支中亞與北亞人組成的流亡者部隊



在金國末年,女真人組建過一支善戰的外族武裝「忠孝軍」。這個漢化的名字下,其實是一群來自青唐、北亞和西域的流亡者。

金朝政府之所以組建忠孝軍,是因為當時金朝面臨著內外交困的局面。內有紅襖軍起義、契丹的叛亂、蒲鮮萬奴的割據自立。外有蒙古、西夏的滋擾,又與南宋挑起戰端。而此時金朝兵源匱乏,尤其是騎兵數量銳減。女真人自己的武德也被定居生活和漢化所腐蝕。所以在秩序洗牌後,金國需要另外開闢新的兵源。


失敗者成大救星:三支王朝末年的外族精銳武裝

面對蒙古入侵的女真人 早已失去了武德



此外,由於早期蒙古人崛起的過程中經常屠城,對抵抗者執行嚴苛的殺戮政策。往往會把防禦不了的區域或者認為沒有價值的區域變成焦土。因此,在飽經戰亂的亡國者和俘虜們看來,金國統治下的黃河以南的區域,反而成了地獄隔壁的天堂。利用這一心裡,金國政府繞開了那些宗室權貴,從流亡者中組織新軍。這就是忠孝軍誕生的背景。

忠孝軍從將領到部眾都是由逃離蒙古佔領區的歸來人組成的。完顏陳和尚及蒲察官奴, 都是被蒙軍俘獲後伺機南歸的。忠孝軍的民族成分也非常複雜。其中有有從蒙古統治區內逃亡來的吐蕃人和党項人,也有分布在河東和山西的吐谷渾人,還有信奉聶斯托利派基督教的乃蠻部眾。甚至有來自西域的高昌回鶻和西遼境內的回鶻人,以及信奉了伊斯蘭教的喀喇汗國突厥或其他的中亞突厥人。這些加入忠孝軍的非金國臣民,被金人稱為「歸順人」。


失敗者成大救星:三支王朝末年的外族精銳武裝

忠孝軍的重裝部隊 曾多次擊敗蒙古對手



另外一些人則是以前金國陝西和河朔地區的編戶齊民。他們九死一生地逃出了蒙古佔領區,被金人稱為「歸正人」。這樣的區分方法和南宋對於投降者的劃分非常類似。畢竟,此時的金國正在重蹈宋末的某些覆轍。已經漢化的女真人用「忠孝」、「歸正」這樣的字眼,命名經歷過北亞秩序洗牌的流亡者。無疑是希望依託這些新鮮血液來重新整頓秩序的。


金哀宗就是在這些人的幫助下率先奪取了皇位。上台之後,面對內憂外患,他十分依仗這些流亡者。因為他們在本國沒有根基,絕對不會返回蒙古統治區,而且又比較善戰。所以只能成為女真皇帝的救命稻草。


失敗者成大救星:三支王朝末年的外族精銳武裝

忠孝軍的印章



金朝初年以騎兵橫行天下。但是在蒙金戰爭時, 群牧監的馬匹在契丹帶路黨的指點下,皆為蒙古所得。金軍被迫由騎兵為主轉變為以步兵為主。這對與蒙古騎兵對抗是十分不利的。因此組建忠孝軍就是重建精銳騎兵。女真朝廷對於忠孝軍的馬匹供應非常重視。為每個忠孝軍士兵都配備了1匹戰馬+1匹從馬,所用戰馬由樞密院統一配置。


失敗者成大救星:三支王朝末年的外族精銳武裝

來自各蒙古征服地區的忠孝軍士兵 非常善於執行重騎兵衝擊



戰術上,忠孝軍試圖恢復金朝初期,女真騎兵堅忍的持久作戰的傳統。宋人承認和大部分契丹與党項騎兵相比,女真騎兵的優勢就是重甲+硬弓和善於持久作戰。即使初戰失利也能屢敗屢戰,絕不輕易退出戰鬥,所以給宋軍造成了很大的威脅。在組成忠孝軍的各族群中,吐蕃、乃蠻、党項等都有過各自的重騎兵傳統。這些歸降者能逃過蒙古騎兵的追殺搜捕,本身就需要以過硬的騎術為前提的。所以忠孝軍的選拔條件就是騎術和騎射技巧。

在選拔之後,為了保證士氣的旺盛,在很多世襲猛安謀克的軍餉都不齊全的情況下,忠孝軍將士的軍餉是普通金軍的三倍。最後金哀宗從開封出逃到蔡州的路上,忠孝軍也不斷得到皇帝的賞賜。皇帝還准許他們多攜帶一些財物,可見對於這些流亡者的重視。


失敗者成大救星:三支王朝末年的外族精銳武裝

在守城戰中 忠孝軍也給蒙古人造成了很大麻煩


在戰鬥中,當敵我兩軍人數相當時,忠孝軍往往會先在兩翼部署騎射手來夾射敵軍,然後讓己方的近戰部隊去衝擊敵陣。但是隨著局面的惡化,和敵我兵力對比的懸殊,忠孝軍多數時候是作為精銳突擊部隊。利用堅忍持久的特點,直接衝擊蒙軍。比如在大昌原之戰中,完顏陳和尚就帶領400名忠孝軍騎兵沖入蒙軍陣中。最後擊潰了蒙軍,為金朝取得了金蒙戰爭中一次較大的勝利。

此後,忠孝軍作為金國末年的精銳部隊,還協助其他金軍取得了衛州之戰和倒回谷之戰的勝利。但是在三峰山之戰中,忠孝軍和其他金軍一起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主將完顏陳和尚殉國。忠孝軍可供周旋的餘地也隨之變小,在必要的時候他們也會參與守城戰鬥。


失敗者成大救星:三支王朝末年的外族精銳武裝

經歷過九死一生的忠孝軍 在個人武藝上勝過了普通蒙古人


即使遭到了重創,忠孝軍在對蒙古和南宋的戰鬥中,依舊有著可圈可點的表現。比如在歸德之戰中,從蒙古軍營中脫身的蒲察官奴憑藉對蒙古軍的了解,趁著蒙古軍背水紮寨的機會發難。他帶著450名忠孝軍,攜帶早期的管型噴射器火槍,採用兩面夾攻的戰術劫營。遭到突襲的蒙古軍在黑夜中自相踐踏,還有很多人溺水身亡。這一路蒙古軍損失了3500多人,主要將領紛紛戰死。忠孝軍在焚毀了蒙古軍的營帳後,得以全身而退。

後來金國遷都蔡州,南宋加入了蒙古對金國的扼殺。在與南宋的戰鬥中,忠孝軍憑藉著兇悍的游牧民長相與北亞和西域風格的裝備,對宋人造成了極大震撼。曾有100多名忠孝軍騎兵,模仿蒙古語人的口音,讓南宋軍誤以為他們是蒙古人。結果南宋軍看到他們後就一觸即潰,望風而逃,被這100多騎兵斬首數百人。

最終,這些精銳部隊大都在蔡州保衛戰中戰死。雖然他們在效忠政權里的地位十分重要,但依舊成為無力阻擋歷史車輪前進的犧牲者。


失敗者成大救星:三支王朝末年的外族精銳武裝

忠孝軍最終還是倒在了蒙古人的鐵蹄下




南宋的通事軍


失敗者成大救星:三支王朝末年的外族精銳武裝

金國滅亡後 命運的洪流又壓向了戰鬥力羸弱的南宋



很快,南宋自己的國防形勢已經十分危急。在優質兵員極度匱乏的情況下,南宋方面想盡了一切手段招募外族兵。除了文天祥手下的苗族和侗族等蠻族戰士,還有回鶻人愛里八都魯率壯士百餘人、老幼115人和馬264匹降宋。名將孟珙接受了這支小部隊,創置了飛鶻軍,可見南宋此時的兵力匱乏。

這些人的存在,其實體現了另一個事實,那就是南宋很注意挖金國和蒙古的牆角。在這樣的背景下,南宋成立了從蒙古佔領區逃亡而來的流亡部隊「通事軍」。「通事」的本來意思就是翻譯員。最早來自於遼國。由於鼎盛時代的遼朝佔據了北方的廣大地區乃至與蒙古高原, 以少數契丹人統治著漢族和其他民族的多數。為了溝通語言, 具備了國際視野的契丹人當然需要大量譯員。所以官方設立了負責翻譯工作的通事官。


失敗者成大救星:三支王朝末年的外族精銳武裝

由於缺乏精銳兵源 宋朝將領對流亡者是來者不拒



南宋把這些人稱為通事,是因為這些人的語言與南宋人不通。即使是中原地區的漢人, 也與南方方音有較大差異。他們在進入南宋後,與當地人溝通時大多需要通事進行翻譯。而一旦他們掌握南方方言, 自身也能充當翻譯和偵察員的角色。所以這群人不可避免地具有外族色彩。

1251年,負責荊湖地區防務的李增伯發布了招募北方遊民和外族武士的榜文《詔諭北人通事榜文》。榜文中提到了蒙古統治集團內部正為大汗寶座展開激烈爭奪。當年夏六月, 拖雷系蒙哥最終成為蒙古第四任大汗, 並血腥鎮壓了反對派, 蒙古政局恢復穩定。趁著這一混亂時機,南宋發文布告荊湖地區蒙古軍中的「中原遺民和他國壯士」:包括女真人、契丹人、西域的回鶻人和突厥人、西夏的党項人以及河北漢人等。甚至包括中亞乃至東歐的某些族群。


失敗者成大救星:三支王朝末年的外族精銳武裝

戰俘也通事軍的來源之一



在長期交戰中,南宋方面見識過蒙古人從中亞等地正法來的外族戰士。也看到了某些回鶻人和突厥人處於蒙古軍中的底層。這些人不僅萬里離鄉,而且家園被毀和家人天各一方,所以對蒙古人有所抱怨。這些人到了南宋,無疑成了被精心愛護的秘密武器。有的西域人還與收留者建立起了比較親近的關係。哈剌魯人沙全,原名抄兒赤,五歲時被宋軍俘獲,十八歲時留劉整帳下。宋人給他改名沙全,後隨劉整降元。

有的南宋將領麾下還有成建制的外族軍。比如本來是南方人,但是少年時被擄掠到河朔地區的宋將姜才。他在年長後南歸,麾下就有一支由北方各民族部落民組成的精銳部隊。


失敗者成大救星:三支王朝末年的外族精銳武裝

張弘范險些就被南宋的外族士兵陣斬



1275年,元軍進逼瓜州。姜才帶兵出揚州橋,與元軍隔岸對峙。元將張弘范率十三騎誘敵深入, 姜才麾下一名身披特殊鎧甲的回鶻勇士,揮刀上前直撲張弘范。而在一年前的荊湖戰場上,南宋方面曾經多次派遣一個高鼻樑的西域人帶隊,從水淺的地方涉水過江,到江北去盜竊蒙古人的戰馬。一次大約可以偷盜兩三百匹。在經過了這樣的幾次操作之後,這個西域人在一次行動中不幸被捕。然後蒙古人就知道了宋人渡江的秘密淺灘。

除了回鶻人和西域人,一些畏懼戰敗懲戒的蒙古將士,還有一些處於草原歧視鏈底層的部落也是可以被動搖的對象。《元史》就曾承認,南宋經常招募叛逃的蒙古人作為「通事軍」,給他們以極好的待遇。所以每次作戰都給宋人打頭陣,拚死與自己的同胞廝殺。因為畏懼被蒙古方面的懲罰或者侮辱,這些變節者只能選擇為目前效忠的政權拚死作戰,贏得一席地位。


失敗者成大救星:三支王朝末年的外族精銳武裝

加入宋軍的蒙古人 戰鬥員意志遠比編戶齊民出生的士卒強



這些最終被歷史洪流吞沒的失敗者,在南方成為了香餑餑與大救星。無疑昭示了一點,北亞和內亞的秩序輸入東亞,是歷史的必然趨勢。在逐漸失去世界視野和外部輸入通道後,內亞世界鬥爭的失敗者來到南方,都能成為漢人的保護者與屏障。於此同時,漢人自己卻在各方面越來越萎縮。直到王朝步步後退,終結於崖山為止。(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