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生活給了她磨難 剪紙卻為她打開人生的另一扇窗

生活給了她磨難 剪紙卻為她打開人生的另一扇窗

封面新聞記者 王越欣 李慶

剪紙,又稱刻紙,作為中國最古老的民間藝術之一,至今已有上多年的歷史。一把剪刀,幾張紅紙,在民間剪紙藝人的手上,百般變化,創作出一張張寓意豐富的剪紙作品。在眉山彭山區,有這樣一位剪紙藝人,她僅用一隻左手,一把刻刀,便能創造出美麗而精緻的圖案。更令人驚嘆的是,在她的巧手下,一幅幅動物像栩栩如生,一個個人物造型活靈活現。

1959年8月,曾華容出生在眉山地區城關鎮。母親是教師,父親在文化館工作,生長在這樣一個令人艷羨的書香世家,曾華容的人生原以為順遂美滿。可曾想,1歲時的一次意外,改變了她的人生。

「那個時候父母在彭山工作都很忙,沒什麼時間照顧我。」曾華容回憶說,1歲左右她被送到奶奶家,但奶奶當時在糖酒公司上班,兩個叔叔搞機修,都很忙,難免照顧有疏忽。一次,曾華容意外掉到火盆里嚴重燒傷,造成右上肢肢殘。

這次意外後,曾華容又回到了父母的身邊。為了讓女兒能夠像正常人儘快入學,曾華容從5歲開始,便跟著在文化館當美術幹部的父親學習左手寫字,經過2年的日復一日不間斷的學習,曾華容終於如願考上小學。但在9歲時,曾華榮卻再次被送去奶奶家。「因為父母覺得我很依賴他們,什麼都是他們給我弄好。奶奶忙不會照顧那麼細緻,所以父母為了培養我獨立生活的能力,就把我送去奶奶家鍛煉。」

曾華容說,在奶奶家,她就自己學著用左手做飯、洗衣服、料理家務等等。父母的苦心沒有白費,從小到大,無論是生活還是學習,便再也難不倒曾華容。「那個時候同學朋友都很好,還經常幫助我。所以我的心態一直都很好。」天性樂觀的曾華容從不怨天尤人,微笑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磨難,儘管只有一隻手,曾華容做事也並不會做得比別人差。

高中畢業後,曾華榮進入彭山區文化館從事圖書館的工作,在這期間,曾華容在父親的指點下,開始自學工筆畫和油畫。而這次學習也為曾華容後來選擇剪紙藝術打下了基礎。1997年,經過崗位調整,曾華容從事起了民間工藝工作。為了儘快適應新角色,曾華容決定學一門傳統技藝。由於一隻手畫畫很不方便,曾華容就選擇了和繪畫相通的剪紙,同時也選擇了一隻手更好掌控的刻刀來做剪紙工具。而當父親得知女兒的想法時,卻並不支持。

「那個時候很多人都覺得剪紙上不了檯面,就是剪著玩的。父親又覺得剪紙入門容易,想要做精卻很難。」曾華容說,雖然父親不同意,但從小要強的她卻依然堅持自己的決定,開始鑽研剪紙藝術,而這一堅持,便是21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封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八旬老人尋初戀 有生之年想再見一面獲家人支持
佛羅倫薩旅遊新規 遊客街上吃東西或面臨4000元罰款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