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什麼才能讓我們真正快樂?——索達吉堪布傳講《勝道寶鬘論》25課筆記

什麼才能讓我們真正快樂?——索達吉堪布傳講《勝道寶鬘論》25課筆記






有兩件事情在課前說一下。


 


第一件事,今天星期三,星期六沒有課。下周的課跟之前基本相同。星期一、二講《維摩詰經》,星期三講《勝道寶鬘論》,星期四、五講密法(密法班可以聽,不公開),星期六講《孝經》。大約還有一兩堂課《孝經》就全部講完了,《勝道寶鬘論》餘下的課也不多了,大概還有兩堂吧,後面的內容也比較簡單。





每一本講義都來之不易




還有一件事情,我昨天沒來得及說。《觀無量壽經》的注釋、《心經》的注釋以及《藥師經》和《普賢行願品》等講義,大家平時也都在認真學習。今天我想說明的是,最近這幾本講義都正式印刷、裝訂成書了,我特別感謝所有發心人員,包括打字、校對等在內的每一個發心人員。

 


一會兒,請把發心人員的名單給我,我也作個迴向吧。以前,發心人員名單會收錄在書和光碟里,但因為很多發心道友不太願意這樣「出名」,後來就沒有收錄了。所以,我希望以後在文字、音頻、視頻、光碟等製作完成後,將發心人員的名單和所做的事,彙報一下,凡是在文字方面作過發心的人員名單,都給我作迴向。雖然我做不了其他什麼事,但我可以發願迴向。


 


對我個人而言,這些課也耗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不管備課還是講課,整個過程我都十分關注。否則,即使課程內容淺顯易懂,若沒有認真對待,也是無法講述清楚的。講完後,如果能擬成文字、音頻、視頻,也許會令有緣的人得到一些利益。即使沒得到利益,也不會有任何損害,我是這樣想的。


 


從某種意義上講,我是發自內心、由衷地表示感謝。他們的堅持與付出,是用世間的價錢無法衡量的。就算花錢僱傭他們來做這項工作,亦是十分困難的。但很多道友一直堅持不懈、無怨無悔。以前我講過一些較為簡短的課程,都已經擬成文字了。

我覺得這很不容易,若一堂課的內容全都要擬成文字,要花大量的時間。趁我們現在各方面都比較方便,要盡量以各種方式把課程內容保存下來,也許這樣做,對將來的眾生應該有些意義和價值吧。

不管怎樣,就我個人來說,我在佛學院呆的時間比較長,對佛教教義的聞思修也一直沒有間斷,所以,對有緣的眾生應該會有一定的利益。

 


對我而言,所有的供養之最就是「法供養」。

法供養,一部分是指年底的背考和講考;還有一部分,就是我們做各種弘法利生的事情,我覺得這也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這可能是最長遠的法供養吧。


 


比如,在背誦一部論典時,有些發心人員常對我講:「年底的時候,心裡比較傷心,別人都能流利地背誦,我卻背不出來。」但

從利益眾生的角度講,我以前也是不斷地在學習、背誦……後來覺得自己翻譯一些論典,會不會更好一點呢?因為翻譯出一部論典,也許在我死後,再過十年、二十年,這部論典還會在人間流傳。


 


我最近也發願翻譯。有些堪布問我能否翻譯《雜阿含經》,把它譯成藏語。我看到《雜阿含經》版本雖然特別多,但翻譯成藏語的,卻很少見到。我很長時間沒用藏語講過課了,對我而言,譯成藏文可能沒有譯成漢語簡單。雖然我的母語是藏語,但人的習慣就是如此,這麼多年以來,我已經養成了使用漢語的習慣,覺得藏語翻譯成漢語相對更容易。

 


我原來翻譯《觀無量壽經》時,就花了很長時間,因為有時個別內容,需要思考良久。之後又翻譯《弟子規》,感覺挺累。但我這次還是祈願護法神加持,圓滿翻譯《雜阿含經》。雖然自己在藏語方面所做之事不太多,但也想嘗試。因為《雜阿含經》裡面的內容,確實很適合喜歡簡單的邏輯思維的現代人。不像大乘佛教,要麼是非常有智慧的人喜歡;要麼是比較愚笨、迷信的人才會信仰。所以,中等根機的人對大乘佛教很難生起信心,也由這樣的現況所決定。


 


《雜阿含經》也是《阿含經》的主體內容,《阿含經》包括很多經論,如《大智度論》、《涅槃經》(沒有藏文譯本)、四部《阿含經》(基本上也沒有藏文譯本),這方面我也有翻譯的想法。


 


在佛法方面,不管是翻譯、講課,還是閱讀,我一直饒有興趣,不會喜新厭舊,信心一直穩固,也想多翻譯幾部經論。

但由於人的身體、精力、年齡和壽命等有限,尤其人老了以後,可能會糊塗,再加上也不知道何時離開世間,所以一切都不是很確定,反正一直在努力當中吧。


 


我今天想要說的是,最近這幾部法都擬成文字了,特別地感謝發心人員!學院里和外面的發心人員中,確實有相當一部分人,對佛法知識的理解及世間的文筆,都非常優秀。他們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才華弘法利生,雖然依此得不到名聲和財富,但從功德方面,確實為眾生做了一件意義重大的事,這對佛教徒非常重要。

 


昨天我忘了說這些話,今天認為還是有必要給大家補充一下。


 


以後不管是整理講記,還是其他方面的資料,我都會拿到這裡給大家看看。這樣一來,僧眾會作加持,尤其是白法護法神會歡喜。我們不久前剛剛供完護法,護法神肯定處處都會作加持,他們強大的加持力,對於修行人特別重要。


 


我翻譯《雜阿含經》的事情,也希望僧眾多多加持、垂念我(眾笑),也請護法神、空行、本尊等加持,只要對眾生有利的事情都要加持我。以前喬美仁波切和無著菩薩都發願:「如果我生病對眾生有利,但願我生病;如果我住世對眾生有利,但願我住世;如果我死亡對眾生有利,但願我死亡。」所以,做翻譯等對眾生有利的事情,希望僧眾和白法護法神加持我;如果對眾生沒有利益的事情,希望不要順利。否則,做事會比較波折,也不容易圓滿成辦。


 


(上師舉起一本書)你們看這本書,看起來好像不算什麼,就像演一個連續劇,雖然只有十幾集,但背後那些演員不知道花費了多少時間,辛苦了多少個日日夜夜。同樣,不管翻譯、寫作還是講課,背後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如果我把講經的時間,用在建築等方面,可能會有許多有形有色的「成果」呈現在大家面前,但聞思修行卻是無形無相的,它的效果無法展現,儘管如此,作為修行人還是需要有所追求,對吧?這是上課前想說的事情。




《勝道寶鬘論》


 


(上師念傳承)


 


今天我們講「超勝之十法」,是《勝道寶鬘論》中第二十四個主題。


 


上次課講到「不需之十法」,最後一條教言是:

「如果所行均是利他,就不需要成辦自利。」這很重要。

我們學習的是大乘佛法,而大乘最究竟的精華要義就是利益眾生。如果所作所為以利他心攝持,自利也會無勤得以成辦。


 


在座的各位,不管是居士還是出家人,以後一定要有利他心。

所謂利益眾生,並不一定是高居法座,對成千上萬人講經說法,更重要的是,每一個人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當中,盡心儘力為身邊的有緣眾生做一些有利的事情。即使無法利益他們,也盡量不要害他們,不要擾亂他們的心,正如法王如意寶對我們的教導:「莫舍己道,勿擾他心。」


 


「勿擾他心」,至關重要。

無論你是什麼身份,身邊定會有各式各樣的人。每個眾生的根機意樂各不相同,有些與你相處融洽,有些則不然。作為學習大乘佛法的行者,不管身邊的人是否「有理」,你都要無條件地饒益他們,最基本也要做到不擾他心。這是利他的重點。


 


與此同時,最好隨力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大乘佛法的弘揚,並不僅僅是講經說法,比如,向有緣者推薦一本好書;或者在坐車、乘飛機時,好心勸陌生人行持善法、斷除惡業;看到一個旁生時,念一句觀音心咒;遇到一個可憐人,發善心行持財布施;還可以做一些「心理慈善」。當今很多有錢有地位的人,雖然財物豐盛,但內心非常困惑痛苦,他們需要的是佛法真理的疏導。現代社會比較冷酷,大家都不太願意主動幫助別人,對於那些特別困惑焦慮、傷心絕望的人,我們要特意地去接近他們,伸出援手。


 


可能你們覺得,我有時候脾氣不好,但捫心自問,我還是盡心儘力地在幫助的身邊人。

其實如果無所求,一個人獨處是最快樂的。但為了盡量地讓更多人結上善緣,我每天還是要接待各種各樣的人。

我剛才講到,做慈善不一定非要以金錢的形式,現在的時代更需要「心理慈善」,尤其是那些經濟比較富足的人,就像《中觀四百論》中講的:「勝者為意苦。」他們的心裡很痛苦。因此,我們要盡量開導、幫助他們。


 


如果有些人莫名其妙地情緒低落,我們可以想辦法寬慰他,比如給他講個故事等等。以前我們佛學院有位堪姆,本來非常開朗,每天唱金剛歌,但是突然得了心臟病,心情一下陷入低谷,我們就送一些糖果給她。剛開始她有點不高興,說:「不要給我糖,我又不是小孩!我心情不好!」但吃糖久了也慢慢好起來了。即使有些修行了不起的高僧大德,也會在某段時間陷入心靈的困惑,這很正常。


 


我遇到很多人,無論出家還是在家,不管富貴還是美貌,都有心理的困惑,而且往往越有錢越痛苦。因此當我看到特別富貴或者特別美貌的人,一方面會隨喜他們財物富裕、眾人欽慕,但另一方面又往往心想:「這些人肯定有非常痛苦的一面,只是表面上看不出來罷了。」因此,如果其他方面我們無能為力,能在心理方面對他們進行安慰和疏導,盡心做一些有利之事,這也是很重要的。希望大家時時刻刻,恆常不忘利他心。


 


想要追求佛法真理,學習特別重要,而且無論遇到何種情況,都不能間斷學習。藏地有一本很出名的歷史書叫《青史》,作者是廓諾·迅魯伯,他是一位很著名的譯師。八十歲時依然孜孜不倦地學習,有些人問他:


「你八十多了還學什麼,怎麼到現在還學不完啊?」


「是啊,還沒有學完,因此還要不斷努力。」他笑著答道。


「那你什麼時候才是個頭啊?」別人又問。


「成佛的時候才能學完。」廓諾·迅魯伯譯師回答。


既然前輩大德們都是如此,所以我們大家也要不斷學習,這是非常重要的。




我讀中小學的時候,放學回來後在帳篷里油燈下看書,我的叔叔半夜三更醒來時抬頭見我還在看書,就抱怨起來:「哇,你還在看書!」然後很煩躁地翻身又繼續睡了。他們休息得比較早,因為是藏地,那時又沒有燈,可能八九點鐘就睡下了。


 


後來我出家了,一次中途回去,大概半夜一點左右,我又在油燈下看書,於是他又開始很煩地看著我——「哎,你出家之後還要看書阿?你的這種痛苦可能全世界的人都沒有!」(眾笑)現在我的那個老叔叔早已經死了。


 


有些人可能因為缺乏智慧吧,覺得為學習付出一點都不值得。其實不管你是什麼身份的人,都必須要有不折不撓的精進心。


 


現在很多佛教徒都落入形式化,主要是由於智慧不夠。如果我們世出世間的智慧比較不錯,基礎打得好,那整個佛教團體的水平就會突飛猛進 。我們學好佛法和世間法,並且二者都不偏墮,就會比較方便,不會做一些愚昧之事。


 


放眼世界,現在全世界的宗教徒中,猶太教的教徒是最愛學習的,基督教徒次之,我們佛教徒呢?藏地的在家居士一般不是特別有文化,這在歷史上也看得出來,但藏傳佛教歷代大德是非常熱愛學習的,從很多傳記中可以了解這一點。他們為佛法經歷了非常多的苦行,所以我們這些後學者一定要延續他們的這種精神,在學習方面下足功夫。


 


大乘弟子不同於其餘各乘的佛教徒,除了自己修行外,還應做一些利益他人的事情,根據具體情況,做什麼都可以。佛教群體中有些人說:「現在的人不愛發心。」其實我們作為佛教徒不能這樣,希望每個人,包括我們喇榮的這些道友,為了學院、僧眾或團體,至少在一件事情上去發心都好。事情不論大小,對你來講,都是一個弘法利生的機會。當然,也不是說要去做超出自己能力以外的事,像天天搞慈善、化緣這些,我們也是看不慣的,有時候還會給別人帶來很多痛苦和困惑。除了自己的事情外,哪怕我們每個人為自己的班級、法師或身邊的朋友、道友做一點小事,這也是好的。先從一點一滴開始,慢慢來吧。


 


我們說「利益一切眾生」,一開始,「一切眾生」可能做不到,那先小範圍發心,再慢慢將善的行為擴大,這樣可能會好一點。


 


前面說到:「如果所行均是利他,就不需要成辦自利。」我們還沒有達到「無需自利」的境界時,暫時的自利還是需要。但自利的同時不能忘記利他,如果所作所為全是自利,那我們如何學習大乘佛教?不能只是口頭上說說而已。


 


所以,如果你有能力、有智慧,應該做幾件利他的事情,比如可以列成工作表,對照自己完成的情況——除了個人的聞思修行以外,我還該做哪幾樣事情?


 


我們這麼多的佛教徒,如果能將能力積聚起來,從大的方面講,對整個社會、國家、民族,乃至全人類、所有眾生都可造福,團結的力量可以創造不可思議的未來。


 


《勝道寶鬘論》非常殊勝,沒想到今年能把這部論傳完,我很高興。由於去年沒有出成國,我才有時間來翻譯這部論,今年也因為出國較少,於是才講完了,對我來講,反而因禍得福,收穫的人生價值可能意義更大。希望大家學習這部論後,對人生也都能有一個新的思考,這很重要。如果無論學了什麼論典都一直原地踏步,那是不行的。


 


以前我放氂牛的時候,有些氂牛很奇怪,不在前面也不在後面,只在中間磨磨蹭蹭,平時你幾乎不會看到它們,可能直到這些氂牛死的時候才

覺得:「哦,原來我的氂牛群中還有這隻啊,它是蠻聽話的……」當然,一方面這樣很好,但最好還是需要有一點進步——這個比喻不知道恰不恰當(眾笑),好像有點不是特別恰當,但也行吧。我再解釋一點應該會更好,但今天沒有時間了。(眾笑)


 


下面講超勝之十法。


 


 


1、所有六道眾生之中唯有暇滿的人身最超勝。




六道眾生中,唯有暇滿的人身最為超勝。

這裡好多都是從佛教徒自身的修行上講的。這部法是修行竅訣,修行的法門和聞思的法門二者還是有天壤之別。


 


聞思法門是什麼呢?比如學中觀、因明和《俱舍論》時,我們一定要開發自己的智慧,挑戰各種懷疑,拚命思考,分別念越多越好。因為聞思階段,要給別人提出問題,提出尖銳的觀點,有任何疑惑都要說出來。


 


但修行時,分別念就會越來越少。我們依靠前輩大德的教言,放下分別念,進而精進修行。

《勝道寶鬘論》講了一些竅訣性的教言,有時候可能不像學因明或中觀那樣顯得邏輯性很強,但它有獨特的甚深意義。


 


包括三惡趣、三善趣在內的六道眾生,每一個都有不同的身份,而所有身份中,具有修行機會、遠離八無暇、具足十種自圓滿和他圓滿的,就是人類的身體。這樣的人身是最超勝、最好,也是最有意義的。


 


這樣的人身到底怎樣超勝呢?因為能夠修行佛法,所以這樣的身份是最超勝的。如果較為籠統地講,有些人會懷疑:「你是不是說得有點過分?」有些人是會這麼想的。但我們說的是事實,修行一段時間後你就會知道。


 


我們知道,地獄、餓鬼、旁生、阿修羅和天人,每一類眾生都有不同的痛苦,那人類的情況如何呢?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價值觀,有的人認為有錢很好,有些人認為有名聲很好,但事實並非如此。其實覺得「有錢人必定快樂」只是一些窮人的想法,真正的有錢人,其實並不是很快樂的。


 


我以前想過,現在全球三十六個億的財富都掌握在世界上八個人手裡,但如果我擁有如巴菲特、比爾蓋茨等的財富,會給自己帶來什麼?我會快樂嗎?會不會活得更有意義呢?其實很難說。


 


從世界地位上說,美國應該是全世界公認的最強大的國家,那美國總統快樂嗎,我倒是看他天天都不快樂的樣子,特別痛苦。無論是德國、日本還是英國,他們的領導人會不會快樂呢?可能也未見得。就算是去演講,下面那麼多人罵他,也顯得非常傷心。


 


地位不一定能讓人真正快樂,顏值高的又如何呢?

有的明星粉絲無數,說一句話好幾千萬人都立刻轉發,那他心裡快樂嗎?也未必。


 


所以,

真正對今生來世有意義的,就是皈依三寶、獲得解脫。有這種機會的人身確實是非常有意義的。

當然,沒有信仰、不學佛的人也有另外的價值觀,我們在此不談。但從修行方面來講,就像《文殊師利問經》中說的:「若依佛法僧,及以四聖諦,勝安隱歸依,一切苦解脫。」如果我們有機會皈依佛法僧三寶,學習「苦、集、滅、道」四諦,有機會在一切痛苦中得到解脫的這種人身,是最有意義、最超勝的。





 


俗話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只有自己得到三寶加持和佛法的甘露妙藥,才知道所有人身當中,還是能修行的人身最快樂、最有意義。

這不僅對今生,乃至對生生世世都是有意義的。作為修行人,我們應感榮幸至極。


 


對我自己而言,確實覺得在自己的人生中,遇到了這麼好的一些善知識,自己也是通過這樣的出家身份修行,此生無怨無悔。

無垢光尊者也說(上師念藏語),三界之中,生而為人,以前也有很多次,但身披袈裟,卻僅僅是這一次,應該歡喜。


 


在家人一定要好好信仰三寶。暇滿難得,全部具足十八個暇滿功德的這個人身,是非常超勝的。出家人也一樣,知足少欲對修行是很好的助緣,有這種機會的時候千萬不要錯過!


 


有些人剛到喇榮,可能該做什麼還不是很清楚。來到這裡,不是為了追求什麼房子庄不莊嚴、裝修好不好,如果每天都是忙這些,我覺得沒有什麼意義。在一代代的修行人中,曾經特別執著房子的人,出去以後也沒有什麼造詣。在這裡,大家哪怕呆一個月也好,三天也罷,都要好好地聽一部法,好好思維、學習。我們不會永遠住在這裡,誰都不要想「我要永遠住在這裡」,「我的家在這裡」,不是這樣的。作為一個大乘佛教徒,我們在這裡是為了修行,一旦得了法,就要去利益眾生。


 


以前的印藏大德去那爛陀寺時,並沒有忙著裝修他們在那爛陀的小房子,他們並沒有這樣做。現在我們還可以看到一點遺迹,確實那個時候很艱苦,但他們只需要一個暫時的住宿而已,最主要的是為了得法。得到正法後,他們就會回到藏地、漢地以及各自的國家。所以大家到漢地也好、藏地也罷,或其他地方,不管到哪裡,都不要忘了自己是為了求法而來的。


 


我們看到有些留學生到西方國家以後,有的學得特別好的,也並不會對飲食生活十分關注;而有些條件比較好的人,在那裡買豪車、買別墅,根本不學習,後來處境也不盡人意,由於胡作非為,在國外犯了法,被關監獄,回來以後又被關監獄,總之發生各種各樣的事情。相比之下,在人生中能夠修行,機會是多麼地珍貴。


 


現在想修行,也許各方面多少會受到限制,可能不會那麼方便,但佛教徒內部也不要過於緊張,冬天可能會好一點。總之,大家還是要低調,一定珍惜這來之不易的修行因緣。


 


常聽旁邊道友們說:「一晚上都在『砰砰砰』地用釘子釘什麼啊?!」我不太清楚(眾笑)。不管你夜裡在「砰砰砰」地修什麼,把「修心」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這是最重要的。大家好不容易來到這裡,還是要以修行為主,珍惜來之不易的暇滿人身。


 


2、 所有不具佛法的俗人中,唯獨具有佛法的行人最超勝。


 


有可能只有我們修行人才承認這個觀點,其他宗教或沒有信仰的人就不承認,還會認為我們說得太絕對了。

其實作為有信仰的修行人,會從內心深處接受這樣的觀點,這也是修行人應有的「佛慢」。


 


如果沒有信仰,每天只是在渾渾噩噩中度日,無論你是商人也好、教育者也罷,到最後可能也並沒有多大的意義。而作為一名真正的佛教徒,他們的人生卻迥然不同。


 


當然,其他宗教的信仰者也是這樣認為的,他們認為自己的信仰是最重要的,人生最好的真理就是自己的信仰,這樣的信仰每一個人都願意維護。


 


宗教信仰不同於其他任何世間理念,是根深蒂固的一種習氣吧,這跟前世的因緣、今生的串習以及後天的教育有關。


 


甚至有一些人為了不捨棄信仰,連自己的生命都可以毀滅,這在東西方的歷史記載中都有。從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的歷史上看,他們之間的戰爭非常多,目前為止也一樣。猶太教從公元五百年左右起,一直在國家中佔據統治地位,後來基督教和他們起了衝突,為了使基督教徒放棄他們的信仰,猶太教經常通過殘酷的手段加以鎮壓:比如將其餵食老虎、喂毒蛇、精神虐待等等,但有些宗教徒死也沒有放棄自己的信仰。歷史上外道徒是這樣的。


 


每一個宗教徒都會覺得自己的信仰非常非常重要,佛教徒也是如此堅定

。但作為佛教徒,有些人只是形象的修行人,內心並沒有真正的信仰,因為他們無法了知究竟真理,對大乘佛法所講的菩提心、空性的教義也一無所知。

其實,和那些寧願去死的人比起來,唯有自己信心堅定,並真正行持佛法的人,才最難能可貴。

能做到這一點,得到了這樣的人身,才會無論如何也不會放棄。


 


大家也可以觀察自心,看能不能在修行中獲得一些境界?修行人若真正得到了一些境界,他便會真正意識到修行的高貴和偉大,無論什麼時候也不會退失。


 


有的人在學習過程中比較飄,不能踏踏實實深入聞思修,表面上蜻蜓點水學一點,對於這種人我也沒辦法。他可能到了一定的時候,就只能不斷地換道場、換所修學的法門。


 


世間人也是這樣,有的學習特別不堅定,去年有個新聞說,有個大學生轉了十幾次校,卻被十幾個學校開除,最後還觸犯了法律。有些人不斷換傳承、換上師,這說明自己根本沒辦法好好修行。就像蚊子叮人,有種蚊子很厲害,遇到「食物」就看準一處,吃飽喝足以後就「嗡嗡嗡」飛走了,但有的蚊子就不知道嘴巴出了問題還是怎麼回事(眾笑),這裡咬一點、那裡咬一點,最後可能被人趕走甚至拍死,總之什麼都得不到。


 


我們這裡也經常有人不斷換班、換班……換了一堆,最後生一大堆邪見。但有些人卻不同,一直一步一步學,特別踏實,聞、思、修行各方面都很穩定,很有規律,總是以非常認真的態度來對待。


 


可能人各有別吧,心很穩重的人往往不容易改變,一旦作出一項決定,從不輕言放棄。


 


現在的年輕人比較浮躁,一會兒想這個、一會兒想那個——今天要做什麼事情,到了明天主意又改變了:「不行不行,我還是……」「不行,我要出家!」「出家就算了,我要先看書……」就這樣,每天都冒出不一樣的念頭,就像輪番播報的新聞,最後令人眼花繚亂(每個國家的新聞都是這樣的)。如果心態像新聞頻道的內容一樣瞬息萬變,可能不太好。

我們應該要學會先詳細觀察,逐漸增上智慧,修行要穩定、持續終生,不要經常換來換去,否則對自己是弊大於利的。


 


日本很多企業非常成功,有的是好幾百年的老公司,如果像有的人,今天做這個賺不了錢就換一個,明天賺不了錢又換一個,那換來換去最後將一無所獲。我家鄉的小縣城裡也有很多小商店,有的餐廳、商店好像隨時都在換老闆,這樣根本不行。


 


因此修行人應該始終如一。


 


3、 所有道乘中,精華義的此密乘最超勝。


 


所有的道乘當中,密乘最為超勝。當然,每個人的信仰可能不同,但密法確實非常深奧,

如果你要學習,密法是所有法當中最殊勝的。


 


當然有些人不一定承認,他覺得顯宗是最殊勝的。漢地弘一大師在《佛教宗派大概》中說,剛開始他也曾誹謗密法,覺得不能理解,密法的很多儀規也認為不合理,但十幾年後知道自己犯了很大的錯誤,也進行了懺悔,並訓誡後人:不要以儀規為主,要以教育為主。


 


佛法中,教育很重要的,為什麼讓大家要經常聞思修行,不讓大家天天念咒語就行了呢?咒語念得再好,過段時間遇到了其他人、換個環境,就特別容易變。

有些人可能在一個環境當中暫時是不會變的,但是換了另一個環境就會改變。


 


佛陀曾說過,像舍利弗那樣的人才不會受環境的影響,其他的人很容易受環境的影響。我們有些人在這裡時念皈依顯得特別虔誠,每天拿著轉經輪——「南奎內色那卡岡瓦耶……」(上師模仿,眾笑)但過一段時間,換了一個上師,換了一個環境就全放棄了,這時態度也不同了,連表情都變了。修行人要是這樣肯定是不合理的。


 


弘一大師最初對藏傳佛教頗有微詞,認為念誦儀軌像是搞形式主義似的(可能受當時文本流通的限制,他也沒機會系統接觸密法,最多可能是唐密),但他後來還是明確說明了自己對密法的認知並不準確。


 


所以剛開始我們認為密法不殊勝不要緊,但不要因此而裹足不前、輕易放棄密法。

其實漢地很多大德都推崇密宗,包括

《印光大師文鈔》里說:「密宗一法,不可思議。」

昨天《維摩詰經》里也有諸多「不可思議」,《文鈔》裡面也說「密宗的法是不可思議的」,裡面有很多殊勝加持、不共傳承等等。

所以密法在所有乘中是最超勝的,我們要知道這並非口說無憑。


 





密法班的人可能深有體會,從他們聽課的態度上也感覺得到,基本上聽密法時大家都能做到絕不缺席。聽顯宗的時候人就時而多時而少,城市的人好像有點輕視顯宗,態度上也比較隨意。

不過密法確實也是受護法神守護的,比較秘密,所以大家在各方面謹慎一些是很好的。


 


在座有些是密法修行人,有些雖然還沒有開始修行,但希望也不要誹謗密法。不是因為我自己修密法就這麼說,不是這樣的。

我們要評論一個真理,需要自己弄懂以後才有資格,我想,即使聞思多年的人,對佛法的了解可能也不足千分之一。

我學了五部大論、密宗得《大幻化網》等法本,但審視自己的時候,可能還未了知浩瀚佛法海洋中的千萬分之一,但我還是代表佛教徒給別人講經說法。有些人對密法可能只是道聽途說,連一部論典都沒有學過,若我是萬分之一,你可能與我也差不多。如果了解只有萬分之一的人,卻妄圖誹謗密乘的所有法,真是很愚痴的,這種人絕對不能代表整個佛教。


 


我覺得很多人非常隨意地說自己是佛教徒的代表——「我們佛教怎樣怎樣……」佛教深奧廣大,

普通人是很難去代表佛教徒這樣發言的。

尤其是密法,浩瀚如海。龍猛菩薩在龍宮取出《般若經》時,看到龍宮裡的法比人間的還多得多;當年,阿底峽尊者從印度初來藏地,看到桑耶寺那座特別大的藏經堂中的經續時,也是震驚不已。其中的梵文本及藏文譯本的經續,都是在印度佛教未遭毀滅之前,由大成就者及譯師們,從鄔金、香巴拉等剎土,以及印度各地迎請而來的,連印度佛法最興盛的時期也無法與之相比。


 


我們藏地的密續的確是浩如煙海,我也時常暗自感嘆:自己短暫的一生當中時間和精力有限,實在無法遍嘗法乳甘霖,只能發願希望下一世更有智慧,能更多地學習這些經論。


 


因此,對於密法的精華義,就像我昨天課上引用的佛經教證所說的那樣:「宣說甚深微妙法,倘若於此未生信,亦不隨意作詆毀,當念法性不思議。」

即使對這些甚深法義生不起信心,也不能輕易誹謗,應當思維法性是不可思議的。大家可以回憶一下。


 


4、 與所有聞所生慧、思所生慧相比,一剎那的修所生慧更超勝。


 


漢地明朝時期,許多國師皆側重聞所生慧及思所生慧,缺乏修所生慧,因此,國師中腐敗現象十分嚴重,以至於當時漢地的佛法漸趨隱沒,這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件。因此,我們佛教徒不論是在家居士還是出家人,首先應當了知聞思的重要性,因為我們需要以聞思指導修行。薩迦班智達曾說:「沒有聞思而去實修,就像斷臂之人想爬上懸崖一樣,無疑是痴心妄想。」 反之,倘若始終沒有實修,僅有聞思的智慧,也是無濟於事的。


 


我們學院在選拔堪布、堪姆以及考評學位時,主要是以筆考的成績來衡量的。雖然修行的境界十分重要,卻也無從考評,任誰也無法用語言描繪說出大圓滿不可思議的境界。但修行確實十分重要。


 


清辨論師的《般若燈論釋》中云:「諸修真實者,今雖未得果,將來決定得,如業不假勤。」

意為:真實的修行者,暫時也許一無所獲,但將來一定能夠得果,就像業力不會消亡,當因緣會聚時,也一定會感得其果。大圓滿法中也有此類教言:真正大圓滿的修行者,即使即生中沒有成就,來世或後世也終將獲得成就。


 


修行僅在嘴上說說或是文字上寫寫是不行的。不論是人身難得,還是是壽命無常,這些法義哪怕僅用幾分鐘,甚至一剎那,也應當用心思維。有些人缺乏實修,只是有口無心地念叨「無常、無常、無常」,這是不行的。鸚鵡學舌時也能說出:「無常!無常!」(上師模仿,眾笑)人怎麼教,它就怎麼說,但鸚鵡的相續中沒有觀修法義。


 


我自認為無常觀修得還可以,有時看著中學時期的畢業合影,也會思維:「當時班裡大概有十五位同學,現在已有五人離世了,三分之一的人都離開了,也不知道自己還能在這個世界停留多久。」


 


總之,

修所生慧十分重要,其功德也無可比擬。 


 


5、 與行持所有有為善法相比,一剎那的無為善法更超勝。


 


「有為善法」,也即有相的善法,比如供燈、磕頭、轉繞、幫助他人等等。

不可否認,這類善法具有一定的功德,但卻無法與一剎那無為的善法相比。


 


「無為善法」,即並非依靠因緣造作,如觀修無緣大悲心和無相的空性,其功德不可思議。

世俗的善根與勝義的善根在究竟意義上有著天壤之別。


 


話雖如此,世俗的基礎仍然十分重要。若將所有世俗的善根都棄之不顧,一味地尋求安住,結果往往僅是安住在阿賴耶識中,卻自認為已經開悟,這是徒勞無益的。

反之,倘若能真正通達空性的甚深奧意,並於真正的空性境界中安住,功德則將遠遠超越一切世俗的有為善根。


 


宋朝的釋延一所撰寫的《廣清涼傳》中說:「若人靜坐一須臾,勝造恆沙七寶塔,寶塔畢竟壞微塵,一念凈心成正覺。」

意為:倘若一個人能於一剎那間安住於空性之中,其功德遠勝過建造恆河沙數的七寶佛塔。因為七寶佛塔畢竟是有為法,終究會消失殆盡,然而安住於空性之中的一念清凈心,乃至菩提果間也不會毀壞。





 


因此,專註於空性的見解、尋求空性的法門才是最了義的,這一點至關重要。

前兩天的課上我曾講過,米拉日巴尊者在遺言中叮囑惹瓊巴,應當尋求了義法。了義法即空性法,若以現和空區分了義和不了義,現顯的一切法是不了義的,空性法則是了義的。修行人若是整天耽著於世俗的善根,對勝義善根毫無興趣,這是捨本逐末的行為。


 


現在有些法師在行持世俗善法方面可謂舉世聞名,但顯現上卻並未傳授弟子們勝義之法。因此,他的弟子們也終日忙於一些有相的善法,對無相的般若空性法門全然不知,這是不太合理的。

般若法門乃是斷除生老死病的唯一妙法,這一點大家應當謹記。


 


見解上的了知並非真正的開悟,若能通過聞思佛陀二轉法輪的教義,認真學習龍猛菩薩、月稱菩薩、佛護論師、靜命論師、清辯論師等大德所開顯的義理,長期精勤修行,定能以此般若空性法門摧毀輪迴的根本,我希望大家都能對此有所感悟。


 


6、 與修所有有緣等持相比,一剎那的無緣等持更超勝。


 


「有緣等持」,即有相的修法。例如觀佛像、觀生圓次第等修法。「無緣等持」,則是無相、無緣,於三輪體空的境界中修持三摩地,禪定中遠離有、無等相,安住於本來清凈、遠離四邊八戲的境界之中,其功德非常超勝,利益無窮。


 


修行時,大家既要修一些有緣的等持,例如修金剛薩埵、阿彌陀佛,念誦咒語以及漢傳的各種修法等,也應當重視修行無緣等持,也即殊勝三摩地的修法——無需任何觀想,於自己心性的本來面目中自然安住,以此認識自心的本性,這是最為殊勝的修法。


 


7、 與享受一切有漏安樂相比,一剎那的無漏安樂更超勝。


 


「有漏法」,指與有漏之門相連,幻變無常且始終不離痛苦的法。例如依靠世間的財富、情感等有為法所獲得的暫時快樂,都是有漏的安樂。


 


「無漏安樂」,並非由因緣造作,而是真正從內心獲得的大樂智慧。如《正法念住經》云:「一切有漏法,無常苦不實;若得無漏法,乃名不動樂。」

意為:一切有漏之法,皆是無常、痛苦且並非實有的;倘若獲得無漏法,也即「大樂智慧」,這才是真正「不動」的安樂。





 


8、 與相續中生起所有覺受安樂相比,顯現一剎那的證悟更超勝。


 


我們相續中有時會生起一些修行的覺受,例如,暫時的安樂、光明、空性等等。

安樂的覺受即獲得四禪定的快樂;光明的覺受是能將眼前的桌子、瓶子等法中極細微的微塵都能觀得清清楚楚;空性的覺受則是在一段時間內安住於空性之中。

但若能真正認識心的本性,哪怕只有一剎那的證悟,也遠遠超勝前面提到的一切覺受。


 


不論是覺受還是證悟,希望大家都不要說得太多。

真正的修行人,除非有特殊的必要,否則連夢境都不會輕易向他人提及。

近些年總體情況要稍好一些,幾乎很少再聽到一些無稽之談。前幾年經常有人胡說八道——「啊,我是阿彌陀佛派來的」,「我是觀世音菩薩派來的」。


 


我在非洲時也曾想:「為什麼佛菩薩們都雲集在亞洲呢?非洲也很需要人手。那些自稱是佛菩薩派來的人,也應該去非洲大陸利益眾生。雖然他們行為舉止有些不太正常,也許一時不被人們接受,但既然是阿彌陀佛派來的,他們肯定很厲害的。阿彌陀佛不會派一些不三不四的人來。」(眾笑)


 


總之,倘若你真的獲得了證悟的境界,則功德遠勝過一切覺受。


 


9、 與行持所有刻意作的善行相比,一剎那無刻意的行為更超勝。


 


在密法當中,修行到了一定的境界,則無需刻意勤作,許多事情都將自然而然地成辦。

而我們凡夫人則仍需刻意、造作地行持善法——護持正知正念,不違犯戒條,不逾越規則等等,有許多條條框框的約束。但對於初學者而言,以正知正念攝持自心、保護自己的善根,這是十分重要的。


 


無刻意的行為需以證悟為前提,在無有任何執著的境界中任運而行,這是最為殊勝的。

但倘若沒有證悟的境界,甚至連世俗善根的基礎都沒有,便肆意妄為,這便是一種瘋狂的行為,結果也可想而知。不論顯宗還是密宗,對這類瘋狂行徑都是不開許的。


 


顯宗也有此類公案:當年馬祖禪師開悟後,曾經有人請教他應當如何修行,馬祖禪師答道:

「飢來吃飯,困來眠。」

此人大惑不解:「這些我們凡夫人每天都在做啊,怎不能如您一般獲得證悟呢?」馬祖開示道:

「你們被分別妄念所縛,吃飯時要分辨味道好壞,睡覺時耽著身體是否舒適,而我,吃飯就是吃飯,睡覺就是睡覺,因此不同。」


 


對證悟者而言,睡覺時會安住於光明境界當中,吃飯時也是在一切皆為清凈壇城中無勤任運行持。由此可見,聖者與凡夫也許從表面看來別無二致,但內在卻有著天壤之別,就像黃銅與銅鏡,表面上看雖是同一種金屬,但功用與價值卻截然不同。


 


我時常在想,維摩詰居士表面看來,也不過是一位普通的在家居士,但其內在的境界確實是凡夫人望塵莫及的。

蓮花生大師也是如此,上師如意寶曾說:「對於不了知如何依止善知識的人而言,也許認為蓮花生大師不過是一位普通的居士,甚至行為上還有些古怪,但其內在證悟的境界的確是我們無法想像的。」

有些人也許會認為上師與普通人無異,法本不過就是一般的書籍。自身若沒有任何的修行境界,看到的也只能如此。


 


在依止的上師的過程中,我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上師的教言有著非比尋常的加持力,法本的殊勝性也絕非一般書籍可以比擬。比如,《勝道寶鬘論》的內容看起來好像只有二十多個不同的主題,每一個主題裡面又有十條教言,但它真正所起到的加持和力量對於每個人都是不同的。

我們都受過教育,這樣短短的文字可能誰都會說,但要說對我們行為方面起到的作用,則一本小說或者講傳統文化的書,就不一定有這樣的力量。所以,在文字背後還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叫作「加持」。諸佛菩薩的語言都是如此,有一種隱秘的神奇力量。


 


這些都是將刻意之善和無刻意之善的差別在這裡說明。


 


今天沒有現場翻譯,可以不用為他們考慮,否則我講得太快,會讓他們有些痛苦。沒有翻譯還是好一點,我自己說得越快越好,怎麼講都可以,沒有任何顧慮。所以我今天說的內容多一點,速度可能還要快一點。


 


最後一個。


 


10、 與所有發放財布施相比,不執一切事物更超勝。


 


本來進行上供下施、財物布施是非常好的,但這個跟不執著一切比較起來,後者確實更為殊勝。


 


有些道友雖然是修行人,但每天都為了各種各樣的事情忙得一塌糊塗:今天給自己蓋房子,明天給他人蓋房子;今天給別人化緣,明天給自己化緣……還不如有些知足少欲的人,瑣事不多,過著非常清凈、圓滿的生活,生活比較圓滿,雖然表面看起來沒有進行上供下施,但是這樣的生活確實更超勝。


 


有些道友每天忙於在郵電局取東西、搬快遞,事情特別多。最近我們這邊的郵電局取消了,很多道友傷心地說:「我有好多好多包裹啊,這下怎麼辦啊?」非常著急。


 


一方面,我們可以做一些善事,但另一方面,如果利用無為法的善根好好地聞思修行、知足少欲,尤其是在寂靜的地方或者高等佛學院可能會更超勝。


 


居士們的善根不同。有些一直在有相的事情上下功夫,只要一提起無相的空性,就不說話了,開始吃東西,什麼興趣都沒有,裝作不知道(眾笑);稍微講一些有相的東西,就立即睜開眼睛醒過來了。


 


這裡講,還是要發放財物布施。一方面,布施是四攝之一,也是六波羅蜜多之一。《大乘經莊嚴論》裡面從不同層次宣講了六度,但更重要的是不執著一切。


 


如果能放下一切進行安住,自己好好地從內在求更高的善法,在內心上真正發起出離心、菩提心以及空性見解,以及生起對上師三寶的信心,確實與有相的善根還是有一定差別。比如我發自內心真正去聞思……到最後我對上師三寶產生一個不退轉的信心,那麼,在有生之年,這個信心是不會改變的,乃至生生世世,這個習氣都會一直存在。


 


但有相的善根就不同了。雖然做了很多善事,比如每天把十幾個包裹背來背去,今天給僧人發襪子,明天發口罩,特別熱情,但過一段時間真正遇到一些事情的時候,自己的信心能不能穩固也不好說。


 


雖然有相的善根和無相的善根有一定差別,但我們並不是否認所有有相的東西。

因為如果完全否定有相的東西,可能很難生活;但在真正的功德方面,如果能達到無相、一切不執著,並且安住在法性或自己本來面目當中,這也許是最好的。


 


達波瓦尊者給我們講的法,有時候太高,有時候又有點低,這樣也無妨,我們可以自行參照一下。


 


今天講到這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怡苑?心靈樂園 的精彩文章:

你是否想過:「我的出生是個錯誤」?
媽媽,謝謝您生下我!

TAG:靜怡苑?心靈樂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