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書訊 | 中國近現代史每周書訊第2期

書訊 | 中國近現代史每周書訊第2期

原標題:書訊 | 中國近現代史每周書訊第2期



近現代史每周書訊



書 名:《歷史·聲音·學問:近代中國文化的脈沿與異變》

作 者:王東傑


定 價:59元


出版社:東方出版社


作者簡介:王東傑,河南濮陽人,歷史學博士,現為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從事中國思想文化史、中國近現代史研究,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發表論文數十篇,著有《國家與學術的地方互動:四川大學國立化進程(1925—1939)》(2005,三聯書店)、《國中的「異鄉」:近代四川的文化、社會與地方認同》(2016,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等。


內容簡介:本書擷取了20世紀上半葉中國思想史和學術史的幾個片段,探討近代中國文化的結構性異變,以及崩解後的傳統碎片在此過程中發揮的催生、轉化與突破作用。


在其中可以看到:儒家的道德自省邏輯如何將社會進化論改造成為強大的行動機制、歷史觀的改變如何重新塑造中國人講述自己過去的方式、聲音文化的興起如何引發知識變革中的「聲音轉向」、「道」的意識怎樣參與現代學術理念和制度的型塑、科學概念怎樣刷新傳統宗教的形象、新舊文學怎樣直接間接地對新史學的科研實踐提供支援。


這番回顧表明,激活中華文化的自我更新能力,既依賴於對我們自身傳統豐富性和開放性的肯定,又依賴於對這些素質的強化和提升。



書 名:《垂虹問俗:田野中的近現代江南社會與文化》


作 者:[日]佐藤仁史吳滔張舫瀾夏一紅

定 價:42元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作者簡介:


佐藤仁史:現為日本一橋大學大學院社會學研究科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社會史和口述史。


吳滔:現為中山大學歷史學系(珠海)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歷史地理學、明清社會經濟史。


張舫瀾:現為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學會會員、江蘇省吳歌學會副秘書長。長篇敘事吳歌《五姑娘》的主要搜集整理者。


夏一紅:香港科技大學人類學哲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碩士。


內容簡介:本書是中日兩位學者繼《嘉定縣事——14至20世紀初江南地域社會史研究》之後的又一部合著,是兩人基於共同研究旨趣的十幾年合作研究的階段成果。書中記錄了兩人以江蘇吳江地區為中心的田野調查成果,集中反映了歷史人類學、社會經濟史等研究視角中對近現代江南地區社會文化的若干認知,可以彰顯中日學者對固有學術範式的追求和處理具體學術問題時採取的不同路徑。



書 名:《地方督撫與清末新政(增訂版)——晚清權力格局再研究》(增訂本)

作 者:李細珠


定 價:248元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作者簡介:李細珠,1967年生,湖南安仁人,歷史學博士。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史研究中心秘書長。出版專著《晚清保守思想的原型——倭仁研究》《張之洞與清末新政研究》《地方督撫與清末新政——晚清權力格局再研究》《變局與抉擇:晚清人物研究》,合著《中國近代通史》《當代中國台灣史研究》等,發表論文80餘篇,兼學術集刊《台灣歷史研究》執行主編。曾獲中國社會科學院優秀科研成果獎、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中國出版政府獎(集體)、國務院頒發政府特殊津貼,併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政治史、台灣史。


內容簡介:


本書從地方督撫在新政中的思想與活動的角度,具體考察地方督撫對清政府新政決策的參與及其影響,以及地方督撫與新政過程中社會變遷的互動關係,以此觀察清末中央與地方權力格局的演變態勢。


具體研究了十三個專題,基本內容如下:第一章,考察清末地方督撫轄區變革與改制,具體探討了清末新政時期裁撤漕運總督與蘇淮分省始末,關於察哈爾、熱河、綏遠、西康建省的動議,督撫同城的雲南、湖北、廣東巡撫的裁撤,以及東三省改制及其督撫建制等有關督撫制度與政區變革問題;第二章,是對清末新政時期地方督撫的群體結構與人事變遷進行專題研究,通過多方面的統計分析,可知督撫群體特性的負面因素較多,這些大都不利於清末新政的順利推行,而督撫群體內部的個體差異性,導致了各省新政發展的不平衡性;第三章,探討地方督撫與清末新政啟動的關係,認為對於清廷正式推行新政,地方督撫充當了頗為關鍵的角色;第四章,以裁革胥役、陋規與捐納制度為例,探討地方督撫與吏治改革的關係;第五章,探討地方督撫與清廷預備立憲之決策之間的關係;第六章,以直隸總督袁世凱與湖廣總督張之洞為中心,考察地方督撫與丙午官制改革的關係;第七章,以浙江巡撫張曾敭與秋瑾案為例,考察預備立憲時期民間輿論與官府作為的互動關係;第八章,以湖南巡撫岑春蓂與長沙搶米風潮為例,考察清末新政時期地方督撫應對災荒與民變的舉措,並從官紳矛盾的角度,探討清政府社會控制的效能;第九章,以兩江總督張人駿與江蘇諮議局為例,考察地方督撫與立憲派在諮議局的政爭;第十章,考察地方督撫、立憲派與清廷內部各派政治勢力之間圍繞國會請願與責任內閣制問題的權力博弈;第十一章,以光緒三十三年(1907)之滿漢問題奏議為中心,探討地方督撫平滿漢畛域思想與清政府滿漢政策的新變化;第十二章,從清末新政時期地方督撫權力的演變,探討晚清權力格局的變化,修正晚清中央與地方權力關係「外重內輕」說,提出辛亥鼎革之際中央與地方權力關係實際上已演變為「內外皆輕」的權力格局;第十三章,具體探討辛亥鼎革之際地方督撫之出處及其與清末民初政局變動的關係問題,認為辛亥鼎革之際「內外皆輕」權力格局之總體表徵是中央與地方一併流失,中央無法控制地方,地方無力效忠中央,其直接後果是清廷中央與地方均無法有效地應對革命,致使清王朝走向覆亡之路,其另一個嚴重的後果是掌握軍隊尤其是新軍的軍人勢力的崛起,出現軍人干政,導致民國初年的軍閥政治。


這些專題基本上按時序排列,從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角度反映了清末新政的發展進程與晚清權力格局的演變態勢。



書 名:《近代山區社會的習慣、契約和權利——龍泉司法檔案的社會史研究》

作 者:杜正貞


定 價:88元


出版社:中華書局


作者簡介:本書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龍泉司法檔案整理與研究」成果為基礎,是「龍泉司法檔案研究叢書」推出的首部學術專著。透過社會史的視野,結合族譜、契約等民間文獻,本書考察了繼承習俗、法律的演化關係,地方宗族的應對;女性在近代法律變化中的策略與行動;從訴訟檔案出發回到契約活動的現場,在現代國家努力管控土地山林資源的背景下,討論地方確權習慣和產權秩序的變化。本書不僅記錄法律制度、政治變革與社會經濟、基層生活、民眾觀念變遷之間的互動機制和過程,也關注人們怎樣用法律的語言來陳述自己的生活和遭遇,為自己的行動創製意義。


內容簡介:杜正貞,2001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歷史系,獲碩士學位。同年進入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主修中國古代史,輔修中國近代史,2005年12月獲哲學博士學位。現為浙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專業方向社會史、法律史,研究興趣涉及基層社會組織、鄉村生活和民間信仰等。



書 名:霓虹燈外:20世紀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


作 者:[美]盧超然


定 價:65元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作者簡介:[美]盧漢超,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UCLA)歷史學博士。現任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艾倫人文學部教授。曾在紐約州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清華大學、哈佛大學、柏林洪堡大學、台灣「中央研究院」等院校任全職或客座教授, 並任中國留美歷史學會會長、《中國歷史評論》主編、美國福特基金會和美國學術團體理事會評審、上海社會科學院特聘研究員等職。主要研究領域:中國近代社會經濟史、城市史。主要中英文著作有《赫德傳》《霓虹燈外》《叫街者》《一個共和國的誕生》等,其中《霓虹燈外》獲美國城市史學會著作獎,《叫街者》獲美國第三世界研究學會塞西爾·柯里著作獎,《一個共和國的誕生》獲中國旅美歷史學會學術榮譽獎。


內容簡介:《霓虹燈外》是一部系統研究近代上海市井生活的著作,在城市史、上海史、社會生活史等領域有著無法迴避的地位。第一部 「尋求都市夢」梳理了近代上海城市發展轉變的過程,分析了民國時期上海各社會階層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層次,並以人力車夫為例,描摹了移民群體在當時的生存狀態。在第二、三部「立錐之地」和「上海屋檐下」,盧漢超以細緻的筆觸再現了上海棚戶區及石庫門裡弄的生活場景,對上海中下階層市民的居住空間和日常生活進行了深入的敘述和細緻的描摹,為我們展現了一幅近代上海市井生活的「清明上河圖」,全方位體現了傳統力量在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非凡韌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近現代史研究通訊 的精彩文章:

南開大學第二屆中國近現代史工作坊
贈書|走進民國川西秘密結社組織「袍哥」,揭開那些塵封已久的往事

TAG:近現代史研究通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