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織金城,人世難得一口好鍋

織金城,人世難得一口好鍋

1914年前的織金叫做「平遠」,而今清織高速把貴陽到織金的交通時間縮短到40分鐘,「平遠」早已不遠。

織金是個好地方,有六中河與三岔河在此交匯,支嘎阿魯湖風景如畫,織金洞氣象萬千。

織金城裡有個人——晚清名臣、宮保雞丁的發明者丁寶楨;

織金城裡還有座廟——國家級文物、有四百多年歷史的彝族古建築、貌若虎頭、號稱「天下第一」的財神廟;

織金有奇石——這裡盛產大理石,尤以「晶墨玉」和「殘雪」兩個品種著名,織金石雕明清時有貢品之譽,獨創「雕焊」工藝,所填石料與刻圖石料結構如金屬焊接般牢固,且全無雕琢痕迹,妙如天工……

但是織金城裡最受歡迎的,其實是一口砂鍋,堪稱無價寶,卻日日廉價出售。

家庭作坊里,仍然保持著原始的工藝方法

一代宗師

織金是座老城,老城有個東門,東門邊上有條老路,兩邊多有民國建築,至今完好,叫作「東升路」。

記得「東升」這個路名的人不多,人人都叫它「砂鍋街」。織金砂鍋不簡單,源起宋代,早被列入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燒鍋,看太陽,三月春,家家開窯,九月秋風起,活路就歇了。一口鍋,要經過72道工序,好比孫悟空的72般變化,從舂砂到和泥,從成胚到燒鍋,每道工序,都要全力以赴。

敢在砂鍋街上立字型大小的,個個都是老把式,隨便哪家,都有超過一甲子的功力。龔朝勇的老祖爺就是個砂鍋匠,爺爺79歲才停手,還有「獨臂大俠」高保全,打砂鍋打了60多年。而74歲的李順槐是高手中的高手,是織金砂鍋遺產傳承人。

李順槐先在木車的圓盤上,均勻撒上釉泥和煤灰,然後拿出提前用白膠泥和煤砂按比例混合而成的泥團,套上磨具定型,然後把鍋胚放到另一台木車上的細灰坑裡,拿泥團蘸水,刮擦鍋壁,扶腰、捏邊、開嘴,一口漂亮的砂鍋就漸漸成型了。

塑好形的泥胚,太陽晒乾後上地爐,用大砂缸蓋住煅燒。所謂地爐,是在地下挖坑為膛,風機在下面呼呼地吹,煤火在地上熊熊地燒。過不了一刻鐘,泥胚已是通紅,用鐵鉤鉤起,放到另一個地爐上,用鋸末或木柴燒而熏之,一口古樸滄桑、略帶金屬光澤的砂鍋就這樣新嶄嶄擺到了面前。

經過高溫燒制的砂鍋

李順槐本姓劉,4歲那年沒了娘,父親又受了傷,於是過繼給一戶李姓人家。李家男人是個砂鍋匠,把一身武藝都傳給了李順槐。李順槐也聰明,能弄出很多別人燒不出來的花樣,少林小砂鍋、鼎罐、烙鍋、藥罐,都是拿手好戲,又薄又輕,十分趁手,雙層蒸缽更是獨門絕技。到了16歲那年,李順槐的砂鍋,已經成了整條街上賣得最貴的砂鍋。

李順槐最壓箱底的武功,是對火候的把握。燒砂鍋的時候用一個大泥鍋蓋住,泥鍋上有洞,通過洞口冒出的火色,李順槐總能判斷出最佳的取鍋時間,「燒鍋,說是只要五分鐘,其實要看洞才得吃,洞口冒綠火了就要揭鍋,因為火厚火薄說不準。」火力好,燒出來的砂鍋表面像緞子一樣,遠看還以為是口鐵鍋。

天下獨絕

人人都說織金砂鍋好,為什麼好卻眾說紛紜。

其實和原材料有關。織金砂鍋用兩種料,一是煤,二是高嶺土。

煤有三六九等,是古代植物埋藏於地底形成的黑色沉積岩,主要成分是碳,最初是泥炭,在高溫高壓下依次轉化為褐煤、次煙煤、煙煤、無煙煤。其中無煙煤碳化程度最高,雜質最少,堅硬、緻密且有高光澤。一般都把煤當作能源,織金匠人獨闢蹊徑,把煤變成了手工藝品的原料。

織金處於「織納煤田」之上,優質無煙煤儲量超百億噸。織金的高嶺土也是極品,白度值超過90%,極為純凈。

無煙煤燃燒產生的高溫,是煙煤燃燒溫度的三倍以上。1700度以上的大火中,高嶺土中的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鋁,以及無煙煤中的碳,結合成特別的軀體,讓織金砂鍋有了天下獨絕的品性:耐酸性好、穩定、有較好的吸附性。

貴州鄉村過去大多交通不便,而畢節身處烏蒙腹地,多高山草原,村民生活艱辛,牛羊豬都放養在山坡草場,又因喀斯特地貌發育較好,礦物質豐富,有良好的過濾效果,水質極佳,產出的豆腐極好,生長的高山冷涼蔬菜,更是營養豐富。這樣的頂級食材,放在織金砂鍋中燉煮,至鮮至美,無與倫比。

織金砂鍋的工藝如何源起,今天已無從考證。但是在湖南雙峰縣羅堂村,當地仡佬族村民還流傳著古老的煤砂罐燒制工藝,和織金砂鍋工藝極為相近。當地同樣盛產優質高嶺土和無煙煤,同樣有著豐富的仡佬族文化。

織金砂鍋和其他砂鍋的最大差別,在於用煤而不是石英砂作為添加,又不入窯,露天就可獲得接近2000度的煅燒溫度。自然和人力不經意的攜手,得出讓人驚訝的文明結果。

這麼好的砂鍋,唯一的缺點,是賣得太便宜。可以想像未來織金砂鍋的正確打開方式,是用了納米等創新工藝,加以當地特有的民俗文化包裝,輔以人工智慧溫控技術,美輪美奐,在米其林三星大廚手裡,烹制絕味大餐。

小小的砂鍋手藝是匠人們養家的手段

人世恩情

砂鍋街上,人情是另一道溫潤的風景。稱呼文化人,都要在姓後面加「先生」兩個字。

李順槐收過一個徒弟,姓余,大家記不得名字,只叫他「余先生」。

「余先生,你是去散步啊?」「大嬸你好,我這是去學校接孩子放學。」余先生從省外來,知書達理,是織金城裡有名的文化人。

有一天余先生突然敲了李順槐的門,想學砂鍋手藝。

李順槐知道,余先生和老婆雙雙失去了工作,生活艱難。看著這個年紀比他還大20多歲的人,一口一個「師父」,李順槐雖然同情,但還是回絕了,認定他做不了這份「苦力活」。

余先生每天都來看李順槐做砂鍋,看見他燒好的砂鍋一個勁兒地誇「真好看,真輕巧,李師父真厲害!」李順槐口渴了,他就去屋裡倒水,把他的大搪瓷茶缸抬到面前;李順槐想咂煙鬥了,他又四處去找火機給他點煙。

李順槐看在眼裡,決定傾囊相授。

於是余先生靠著這門手藝,在最艱難的日子裡,讓老婆和6個孩子沒餓著飯。

余先生一直活到了94歲才去世。余先生講義氣,逢年過節就要拿著餅子和糯米,孝敬比他年輕20歲的李師父。這是砂鍋街上的人世恩情。

砂鍋成品

砂鍋街是有講究的。燒鍋如做人,講的是腰直口正、靠的是手藝精湛。李順槐不貪財,曾有個沾親帶故的買家來家裡拿了兩口砂鍋,一個帶耳子的,一個是蒸缽,只收對方10塊錢,這個人轉手賣給外國人,得了80美金。

李順槐不偷懶,74歲不停手,和妻子陳昌芬手搭手,只要太陽好,泥胚幹得快,一天可以燒60個砂鍋。

砂鍋街人人有手藝,想出人頭地,要靠真本事。過去有李順槐創新蒸缽,成為一代名匠;而今有了個叫做王增榮的年輕人,創新出砂陶茶壺,一把要賣上千元。砂鍋街上總是車水馬龍,織金城不慌不忙,不卑不亢,人和人打招呼,都有風度,溫溫糯糯,像心底放了口砂鍋一樣。

(金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封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人物檔案:張文輝
今日涼風至 這些白露民俗你都了解嗎?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