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這所學校培養人才為啥這麼牛?有哪些值得借鑒的「通用密碼」? | 特別關注

這所學校培養人才為啥這麼牛?有哪些值得借鑒的「通用密碼」? | 特別關注



在很多人眼中,中國科學院大學

(簡稱國科大)

是一所有些神秘又有些「另類」的大學。




為什麼這麼說?

與國內大多數高校不同,國科大的學生層次是倒三角形的,研究生多、本科生少。目前,國科大在學本科生僅1500餘人,而在學研究生超過4.9萬名,其中博士生佔52%。




你知道嗎?在這所神秘又「另類」的大學裡,曾誕生新中國第一個理學博士、第一個工學博士、第一個女博士、第一個雙學位博士。




那麼,作為一所在新中國教育史上創造了多個「第一」的高等教育機構,國科大

與其他高校培養的研究生有什麼不同?這所大學

之所以人才輩出,靠的是什麼?

成功的背後又給我們

帶來了哪些啟示?




答案都在

中教君家的記者帶來的獨家揭秘里!





在幹細胞與生殖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國科大研究生進行體細胞核移植(克隆)實驗。楊天鵬 攝



國科大培養的人才有多牛?




4年前,國科大開始招收本科生,為了紮實做好人才培養工作,學校將招生數限定在400人以內。儘管招生人數少,但因為定位在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國科大在培養方案和培養計劃的制定上毫不含糊,調研了國內外若干高校的課程設置、培養方案,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國科大本科生培養方案。




這所孕育於改革開放之初,誕生在「科學的春天裡」的大學,40年來逐漸成長為我國規模最大的研究生教育機構,成為我國高層次科學技術人才培養的重要力量。在國科大玉泉路校區教學樓大廳的牆壁上,工工整整地懸掛著108位院士的照片,他們是自1978年建校至今,國科大所培養的優秀學生代表。




來自國科大的統計顯示,

40年來,國科大已累計授予16萬餘名研究生碩士、博士學位,其中授予博士學位近8萬名;授予本科生學士學位290名。

國科大培養的學生有108名當選為兩院院士,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有25%是國科大的畢業生。在讀研究生已經成為科技創新的重要生力軍,中科院每項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都有國科大學生的參與和貢獻。




今年2月,英國自然出版集團公布了2018年自然指數綜合排名,國科大表現搶眼,位居內地高校第5位,較2017年上升3位;全球高校排名第28位,較2017年上升44位。

對照2017年的自然指數,國科大在2018年取得了顯著進步,不僅內地高校排名顯著提升,被統計的優質科研論文數也增加402篇,增幅超過32%。



國科大之所以人才輩出,靠的是什麼?




國科大的校園沒有邊界,因為它是同中國科學院100多個研究所「融合」在一起的。40年來,

國科大之所以人才輩出,正是得益於40年來在人才培養實踐中探索出的「科教融合」培養模式。




如果把人才培養層次比喻為一個金字塔的話,本科生為塔基,碩士生為塔身,博士生為塔頂,而高層次科技創新型領軍人纔則是位於塔頂上的明珠。

國科大借「科教融合」培養模式,就是要培育這些熠熠閃光的明珠。




說到「科教融合」模式,就不能不提國科大的前身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的1951年,就由中科院、教育部聯合發布了《1951年暑期招收研究實習員、研究生辦法》,拉開了新中國研究生教育的序幕,中科院當年招收了95名,佔全國總數276名的三分之一。1955年8月,國務院頒布了《中國科學院研究生暫行條例》,隨後的人民日報社論指出:「正規的研究生制度的建立,首先由中國科學院開始。」到了1964年9月,中科院在研究所密集的北京中關村地區試辦「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




「不過,那個時候中科院的研究生培養還沒有形成規模,並在『文革』期間中斷了招生和培養。」

國科大原黨委書記

鄧勇說,「直到1977年鄧小平同志主持召開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決定恢復研究生招生和高考制度,中科院才在全國最早恢復招收研究生。」




幾經周折,1978年10月14日,研究生院首屆研究生開學典禮在北京語言學院禮堂舉行。「研究生院成立之初,就初步制定了導師制等教學制度,李政道、彭桓武、劉東生、葉篤正等一批著名學者親自為研究生授課。」鄧勇說。




一長串的大師級學者名單,讓簡陋的研究生院成為學界碩大的「名人堂」。

這在當時的學術領域,簡直就是全中國最為亮麗的改革開放的風景線。




為了幫助記者加深理解國科大「科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意義,

鄧勇解釋說:「從當今世界科技的發展歷史看,無論在發

達國家還是在我國,高水平科技創新與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密切結合已成為規律,高校與科研機構加速靠攏的趨勢日益明顯,

由師生組成的探究學習共同體,成為知識創新與傳承的匯聚點。




「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與國家噴氣推進實驗室的高度融合。」鄧勇說,這種「科教融合」的模式,不僅催生了大量原創科研成果,也有力地支撐了國家創新人才後備隊伍建設。




由「科教融合」培養模式造就的大批高水平科技創新人才,在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歷史進程中發揮了難以估量的作用,並由此鞏固了中科院在國家創新發展中的戰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教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靠什麼支撐?




獨具特色的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


——「

我希望團隊授課制度達到的效果就是,一門課的任何一部分都是由這個方向最高水平的專家來講,讓學生們學習到最前沿、最專業的知識。





國科大本科生的培養方式為「三段式」,前1—3個學期,學生主要以學習數學、物理、計算機等基礎課程為主,從教學深度到教材選擇,國科大的數學、物理課一向被公認「難」,但學生從中受益匪淺,更為4—6學期的專業課程學習打下了堅實的數理基礎。7—8學期,他們可以選擇到世界知名高校訪學或直接進入導師的課題組從事科學研究,完成畢業論文。





「感覺就像武俠人物,一開始在自己不知道的情況下,背誦了很多貌似沒用的心法,等武功達到一定境界,才意識到這些心法的寶貴。」國科大首屆本科生寧尚龍曾這樣分享體會。




院士、國家重大科研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重點實驗室負責人等知名科學家,以課程主講人或授課團隊成員的身份,為國科大本科生、研究生授課,「不是什麼新鮮事兒」。關於國科大獨創的團隊授課制度,國科大副校長郭正堂院士說:「

我希望團隊授課制度達到的效果就是,一門課的任何一部分都是由這個方向最高水平的專家來講,讓學生們學習到最前沿、最專業的知識。




不僅是團隊授課制度,建校40年來,國科大不斷創新教育教學管理,伴隨著「科教融合」體制機制的不斷深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教學和人才培養體系。




與本科生「三段式」培養模式略有不同,研究生「兩段式」的培養模式,便是國科大從建校之初就一以貫之的「獨創」模式。其核心內容是,研究生在完成一年的基礎課程集中教學後,進入國科大分布在全國的116個培養單位,在導師的課題組中開展科研實踐,將所學理論知識真正轉化為實踐方略,和導師一道將中國乃至世界的科研難題由「無解」變「有解」「可解」。




寧尚龍所說的那些「貌似沒用的心法」,就是這樣從一線科學家們的課堂中,走進了外人看來「高深莫測」的實驗室,並發揮著巨大作用。每天泡在實驗室,參與重大課題的科研工作,對研究生的成長十分重要,學生畢業前不乏高水平的科研產出,有的學生一畢業就成了領軍人才。




在國科大,除了知識創新外,保障教學和做好人才培養也是重中之重。

為了保證一流的科學家上講台,國科大專門建立了崗位教師制度,保證研究所的一線優秀科學家能夠給研究生和本科生上課。




國科大崗位教授、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王秀傑說:「國科大最大的優勢,就是來上課的老師都有做出優秀成果的經歷,他們把自己的科研經歷結合專業知識傳授給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自然而然就明白了一流的科研應該怎樣做。」




近兩年,隨著科教融合學院建設工作的推進,國科大再次啟動教學改革,其核心就是調整和完善研究生課程體系。




「調整後的研究生課程體系包括專業核心課、專業普及課、專業研討課、科學前沿講座、公共必修課和公共選修課六大類。」國科大教務部部長張元勛介紹說,自2015年秋季學期開始,國科大各學院已全面實施新的課程體系。




在新的課程體系下,課程門類極大豐富。僅以2017至2018學年為例,國科大開設了核心課、普及課、研討課等各類課程達1966門。




低調奢華的教師隊伍


——在師資方面,國科大稱得上「奢華」。在國科大,每年有六七十位院士上講台授課;對於本科教學,更是作為重中之重,院士頻頻出現在講台算得上是「標配」。





在本科生的課表裡,有一門名為「發現生命奧秘」的專業普及課,剛看到這門課的授課團隊名單時,國科大2016級生物專業本科生李昊表示「被驚到了」。授課團隊名單如下:




中國基因組學科學家、科技部重大科學計劃轉錄組研究首席科學家于軍解讀和拓展「2015年諾貝爾化學獎生命科學相關問題」;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王艷麗講授「基因組編輯技術」;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許瑞明研究員講解「染色質與表觀遺傳、生命科學的發展方向」……




「這麼多大專家為我們講解生命科學領域很多的前沿科學進展,讓我對生物究竟是做什麼的有了基本的認知,它比專業課更深刻。」李昊說。




在很多人眼中,國科大的教師隊伍很是奢華,是很多高校可望而不可即的「夢之隊」。




一線的科學家就在學生身邊。有學生開玩笑說,課堂上見到這些名師大家不意外,平時去食堂吃飯,端了一碗湯,一不小心灑了,可能就灑在了某個院士身上。




40年來,一代代科學家走上講台,在為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也使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代代綿延。

曾榮獲國家最高科技獎的「黃土之父」劉東生院士,從建校開始,堅持授課近30年,89歲高齡仍在三尺講台上一站就是兩三個小時;由席南華院士領銜,袁亞湘、周向宇院士及10餘位「傑青」組成的本科數學教師團隊,開創了本科數學教育培養體系。




眼下,國科大又參照世界一流大學師資標準建立學術榮譽體系和長聘體系;同時,中科院出台《院「十百」等人才與國科大學術榮譽體系和長聘體系對接工作方案》,支持以「雙向雙聘」方式,進一步做強國科大人才隊伍,挖掘研究所人才優勢,快速推進國科大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新階段。




通過「雙聘」方式將研究所優秀科研人員納入國科大學術榮譽體系和長聘教職體系,夯實了國科大專任教師隊伍。

截至目前,國科大3000餘名教師隊伍中,有兩院院士153人、「傑青」460人;國科大10170名在崗研究生指導教師隊伍中,有兩院院士238人、博士生導師6000餘人。



國科大人才培養模式

給了我們哪些啟示?




在很多人看來,國科大「科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之所以能獲得成功,主要源自中國科學院下屬的眾多科研院所為其提供了超高水平的師資和高質量的科研實踐平台,國內其他高校很難效仿。




然而,國科大常務副校長王艷芬卻不這樣認為。在她看來,

國科大「科教融合」模式蘊含的開門辦學、特色發展、實踐育人等辦學理念,符合高等教育發展規律,是國內高校邁向一流、走向國際的真正基石,也是辦好一所大學的「通用密碼」。



密碼一:整合一切資源為培養人才服務


在國科大採訪時,問及國科大的特色所在,聽到較多的是其開放辦學的理念。

2012年9月6日,中國科學院院長兼國科大校長白春禮院士在國科大第一次工作會議上表示:「國科大同中科院各研究所實行『共有、共治、共享、共發展』體制。」





師資隊伍的「海納百川」,是國科大教學改革中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2014年,丁仲禮出任國科大校長,推動國科大建立了「三元」教師隊伍,即國科大校部的教師、從各個研究所高標準遴選的崗位教師,以及研究生導師,前兩部分,構成了國科大專任授課教師隊伍。此外,還有一些來自著名學術機構和高校的兼職教師。




在國科大的另一品牌課程「暑期學校」中,更是把每個領域裡世界頂級的科學家請到國科大。




不僅是師資共享,改革後的國科大成為中科院100多個研究所共同擁有、共治共享的大學,尤其是各研究所有了科教融合辦公室以後,大部分學院的院長都由牽頭成立學院的研究所所長或常務副所長擔任,黨委書記由校部人員擔任,學院和研究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決定學院的教學、管理等各項事務,變成了「一家人」。




國科大開放辦學的理念還體現在合作辦學方面。

基於中科院廣闊的國際科技合作平台,國科大與德國馬普學會、法國國家科研中心、俄羅斯科學院、美國科學院以及60多所世界著名高校建立了密切聯繫和合作關係,與丹麥科教部及8所高校聯合創建了「中丹學院」。國科大響應教育部的號召,於10年前啟動科教協同育人行動計劃,與國內高校共建了170餘個各種類型的精英班,鼓勵教師到高校講課。聯合培養學生。例如,國科大醫學院的主承辦單位動物研究所與河北大學簽約成立「生命科學星辰班」,採取「2.5年+1.5年」模式,聯合培養本科生中的拔尖創新人才。




國科大的共享理念不只限於校內。學校鼓勵授課教師寫出一批數量較多的高質量的精品教材為全國使用,讓優質教學資源在全國共享。目前,國科大投入大量人力和財力支持教材建設。研究生課程中共有近500門核心課。「授課教師都是各自領域內全國最高水平的專家,經過若干年的努力,他們都能夠出版一本高質量的教材或教材參考書,屆時,不僅國科大的學生能用到,其他高校的學生也能使用,對改善全國教材狀況有很大幫助。」國科大副校長郭正堂院士說。




啟示






無論是開放辦學,還是「共有、共治、共享、共發展」,抑或是合作辦學,歸根結底,國科大的做法是將一切資源整合起來,為培養人才服務。而人才培養,是所有高校辦學的根本目標,從這個角度而言,國科大「科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對國內其他高校的借鑒價值在於打破體制機制限制,統籌用好社會資源辦學。



密碼二:立足實際特色辦大學


如果不是走進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內深入採訪,我們很難想像這個研究所還承辦著科學院的幹細胞與再生醫學創新研究院和國科大的醫學院,而且這個醫學院居然不是以臨床醫學專業起步。




成立於2015年的國科大醫學院由中科院動物所牽頭承辦。「我們依託中國科學院的科研實力和研究平台,面向醫學行業的未來發展,在人才培養方面進行前瞻性布局。」動物所科教融合辦公室主任李明說,「我們主要是培養醫生科學家或科學家醫生,就是具有醫學背景的高層次醫學研究人才。另外,我們還培養精準醫療、再生醫學等新興醫療領域的高端複合型人才。」




換句話說,國科大醫學院不單是要培養能拿手術刀的職業醫師,這樣特色鮮明的辦學理念,正是國科大「科教融合」培養模式所倡導的。




不只是醫學院,改革5年來,國科大和中科院下屬相關研究所共同籌建了未來技術學院、人工智慧學院、納米科學與技術學院、網路空間安全學院等,這些學院的辦學都跳出常規高等教育的格局,嘗試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




在王艷芬看來,高校建設不能同質化發展,而要特色辦學,不斷定位,不斷凝練目標。「不能別人建一個海洋學院,我們也建一個,那最後變成有限資源無限擴張,變成了撒胡椒面。我們要集中精力,利用好自己的優勢,辦好幾個學院,辦出特色。」




國科大的優勢顯而易見,是其高水平的師資和科研隊伍,因此,學校把目標定位於培養高水平人才。王艷芬認為,國科大是在為未來培養人才,為十幾年、幾十年以後的中國培養人才,因此,學科、學院、人才培養都要有前瞻性,為未來中國的「硬實力」佔得先機。




王艷芬還對各學院提出了「各個一級學科有所差別的獨具特色的培養方案」,希望在選課、培養環節保持靈活性,「既保證了一個一級學科下學位的含金量一致,又突出了不同研究所的研究特色。這樣出去的學生都是化學一級學科培養出來的,拿著化學的學位,但他是大連化物所的學生,還是長春應化所的學生,能看出有所不同」。




啟示






國科大「科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中的目標是培養高層次科技人才,所以其專業定位較高。從國科大的經驗出發,地方高校則應當在專業和人才培養方向上,向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方向調整,儘力辦好本科特色專業,而非一股腦兒地向研究型大學靠攏,辦自己不擅長的專業。



密碼三:實戰中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2018年畢業季,國科大首批基礎醫學博士畢業生田紅嶺開始到同濟大學做博士後。讀博3年間,她真刀真槍參與了國家級科研實踐。




2015年9月,因為「頭腦靈活、執行力強、科研紮實」,「實踐十號」衛星空間生物實驗的項目幸運地落到了在讀博二的田紅嶺和讀研二的師妹錢娟娟的頭上。緊接著,2017年,她們從「實踐十號」接力到「天舟一號」,又擔綱「微重力環境下肝幹細胞培養實驗」項目。




錢娟娟說:「

有些人可能窮極一生,都見不到一顆衛星的發射;也有些人可能一輩子,只能參加一次這樣的大項目。而我們卻在兩年的時間裡,連續參與了兩顆衛星的發射實驗!




田紅嶺也說:「這兩個項目讓我見識到優秀的人是什麼樣的,是怎樣做事做人的。」田紅嶺也有過「基礎差、底子薄」的菜鳥時期,幸好,她的導師趙勇一直不放棄。她印象最深的是:「為了訓練我的思維能力,每次實驗結果,導師都要我至少寫出10條結論,不論想到什麼都可以寫出來。這種訓練慢慢激活了我的思路,不再像剛開始那樣,腦子裡沒有任何想法。」




「這就是國科大人才培養與其他大學的不同。

我們會根據學生的特點設計個性化的培養方案;注重學生的科研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開展實戰化的培養,在實際的科研實踐中完成教學任務。簡而言之,我們不是在『教中學』,而是在『做中學』。

」中科院動物所副所長、國科大博士生導師喬格俠研究員說。




今年2月8日,國科大地球科學學院更名為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成為國科大辦學理念指導下的又一里程碑事件。與國科大同歲的地學院,被譽為「中國地學人才搖籃」,40年來攜手全國33個研究所,培養地學人才3.7萬餘名,其中兩院院士26名,副部級及以上領導人7名,教授、研究員數千人。同時,地學院的教師們也一直進行著行星科學探索,從嫦娥工程到火星計劃,為我國的深空探測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也形成了國內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行星科研群體。




黨的十九大報告將深空探測列為國家戰略,標誌著中國的大規模行星探測已經拉開序幕,這需要大量的行星科學人才支撐。「行星科學姓地,不姓天。」國科大地學院院長、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長吳福元院士指出,行星探測地學院責無旁貸。承擔中國火星探測任務的首席科學家萬衛星院士,就是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主承辦所——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地學院召集幾代科學家召開內部教學會議,規劃中國地球與行星科學發展。缺人缺師資怎麼辦?學院發揮優勢,從全國乃至全球尋找名師。課程怎麼規劃?根據學科前沿和國家戰略導向設置並開展研究,讓學生進入項目和課題。




在實戰中為未來培養人才,服務國家戰略,這就是科教融合的特色和優勢。

」國科大地學院副院長、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長魏勇說。




啟示






國科大的人才培養特色是科教融合,學生因此得以在國家重大科研項目中真刀真槍施展拳腳。這與高職院校倡導產教融合,鼓勵學生了解最前沿的市場環境,接觸最前沿的行業設備,掌握熟練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道理如出一轍。






來源 | 《中國教育報》2018年11月20日第01版《

培育金字塔頂的明珠

——國科大「科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透視(上)

》、2018年11月21日第01版《

找准辦大學的「通用密碼」

——國科大「科教融合」人才培養模式透視(下)


本報記者 | 蔡繼樂

易鑫 

黃鵬舉 


責任編輯 | 賈文藝





更多精彩資訊,請點擊閱讀原文,下載中教之聲APP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報 的精彩文章:

教師節將至,這位女老師的照片刷屏了!老師們,原來你在這樣付出著…… | 特別關注
一張照片感動無數家長!俯下身子,才能收穫更好的孩子!| 特別關注

TAG:中國教育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