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明君清官比昏君貪官更壞嗎?

明君清官比昏君貪官更壞嗎?

這個問題原本是文革年代「懷疑一切」的背景中提出來的。

矛盾、衝突彼伏此起,問題一堆堆發生,於是忽然想起那日子裡大街小巷熱鬧異常、辯論聲一片,還有人提出「明君、清官比昏君、貪官更壞」的稀奇古怪說法。

一次去廣場看火熱的「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比現在的超市還熱鬧。這裡熙熙攘攘的人群看大字報,那裡三三兩兩的人議論,辯論中一個個爭得面紅耳赤、汗水淋漓,有圍成一堆聽慷慨激昂的講演的,還有喊叫聲中傳單四處飄。

我撿了一份,傳單的題目竟然是「明君清官比昏君貪官更壞」。我好生奇怪,這樣的言論也允許,不怕亂了嗎?後來才懂:不亂不治,亂是為了達到更徹底的治。

明君清官比昏君貪官更壞嗎?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如果說假明君、假清官比昏君、貪官更壞我理解,真正的明君、清官比昏君、貪官更壞嗎?奇談怪論。

兒時,沒有明君、昏君與清官、貪官的概念,看傀儡戲時只分好人和壞人,明君清官是好人,貪官昏君是壞人。我喜歡看戲台上明君清官慈眉善目,長長的黑須飄髯,討厭貪官昏君凶神惡煞,臉上一隻難看極了的白鼻子。

突然之間說清官明君比昏君貪官更壞、好人比壞人更壞,我實在不能理解。細看文章才知道,原來如此!

幾十年培養成了循規蹈矩的思維模式,對於「明君清官比昏君貪官更壞」就是不能接受。後來的「炮打司令部」,愕然;再後來的「打倒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更冷不丁一驚。

再再後來,運動愈演愈烈,「當權派」幾乎等於「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到處是官員戴高帽子、掛牌子、遊街、示眾。難道「洪洞縣裡沒好人」?

那年代的官有壞的,他們愛「改造」別人,喜歡抓群眾的錯,好揪人家的「小辮子」,以及「打棍子」「戴大帽子」……然而他們的個人品行還比較正,社會風氣也相當純,貪污腐敗的傳言還極少,***的「小道消息」也不多。

所以,對「揪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頗有些轉不過彎來,於是當了「保守派」和「鐵杆老保」。中央文革明確表態以後才漸漸地參加到造反派的活動中去。

漸漸的有了些新的認識,然而對「明君清官比昏君貪官更壞」還是不能接受。

明君清官比昏君貪官更壞的理由是:明君清官對百姓的態度溫和,是為了蒙蔽、欺騙百姓,為了更長時間的維護封建統治,他們做一些改良讓步,是為了緩和矛盾,使百姓能夠忍受,繼續死心塌地的接受剝削。這話當然不錯。

還有一個說法是,階級鬥爭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剝削階級的剝削越殘酷,反對剝削的人就會越多,統治階級的壓迫越殘酷,推翻統治者的隊伍就越能壯大,就越官逼民反,越把百姓逼上梁山,越讓百姓下決心推翻他們,于越能提早改朝換代。如果統治階級剝削階級的壓迫剝削緩和了,百姓就會麻木不仁,革命的進程就可能推遲,這話照說也沒有錯。可我還是似通非通。

後來才漸漸明白,「明君、清官比昏君、貪官更壞」的說法不對,顛倒了壓迫與反壓迫,剝削與反剝削的因果關係。

階級鬥爭是階級壓迫導致的必然結果,有了階級壓迫就會產生階級反抗,不需要也不能希望階級壓迫帶來階級反抗。反抗和鬥爭是百姓被壓迫中自自然然發生的,不能人為,不能為政治需要而期望階級壓迫,更不能製造階級鬥爭,不能期望犧牲百姓的利益和生命得到階級反抗,更不能用挑撥關係,通過加碼階級斗矛盾而人為出階級鬥爭。

有人為的階級鬥爭,那是為了個人或者集團利益,別有用心製造出來的。巴不得統治者對人民的壓迫更殘酷,認為越殘酷越好,於是採用各種各樣的手腕製造矛盾。那是不負責任,不顧百姓的死活而人為的階級鬥爭。

哪能盼望階級鬥爭越尖銳越好,哪能巴不得百姓過不了日子,哪能期望百姓活不下去,哪能盼望百姓被逼上梁山呢。

「巴不得」百姓吃苦受害的想法不地道、不道德,巴不得百姓被壓迫得喘不過氣來,巴不得百姓水深火熱中,巴不得百姓被殺、被刮、被餓死,巴不得統治者越來越殘酷是一種邪惡,目的絕不是為了百姓。不期望百姓平安快樂而巴不得百姓日子過不下去哪是為百姓喲。

那是政治家的私心雜念,希翼用百姓的血跡為自己搭橋鋪路,好踩過他們的血跡攀登。抱這樣目的非惡,為達到目的而挑撥離間、製造混亂,多少百姓因此死於非命呵。

農民起義軍就愛製造矛盾,利用殺人、放火、栽贓,唆使窮人殺地主豪紳而挑起地主豪紳報復,迫使窮人無家可歸而不得不參加義軍。百姓可憐呵,掉腦袋、灑鮮血、家破人亡、無家可歸。

明君、清官即便目的是為維持統治者利益而退讓,讓百姓的日子好一些有什麼不好呢,百姓的生活得到一定的改善有什麼不好呢,怎麼也不能說「明君清官比昏君貪官更壞」。

統治者變得開明、溫和是好事,改良、讓步或者減輕百姓一些負擔是好事。改良也好,改革也好,改善了群眾的日子就是好事。

百姓的利益、生命、財產是衡量的標準,無論哪樣的政治,都應以廣大群眾為標準、衡量點,用百姓的血肉鑄造階級鬥爭,以求得趕快推翻統治者,是不仁不義的想法。

現在的改革開放,無論屬於什麼樣的性質,實質上就是緩和矛盾。反貪反腐為了什麼?為了緩和矛盾,放開群眾的手腳讓他們賺錢為了什麼?為了緩和矛盾,改善群眾的生活為了什麼?還是為了緩和矛盾。

如果真正的改良了、改革了、改善了、改進了、改好了,百姓的日子真正的好起來了,有什麼不好呢?

巴不得官員越來越腐敗,巴不得貪官越來越多,巴不得百姓的日子越來越苦,巴不得百姓越來越水深火熱中,巴不得百姓的日子越來越不好過,這樣的人決不是好心眼。一定是別有用心,希翼用百姓的血汗為自己搭橋鋪路,讓他們踩著千萬人的屍骨和血跡攀登。

哇嚓嚓,不得了、不得了,臭名千古的奸臣貪官嚴嵩、魏忠賢、高俅、和珅、武三思、楊國忠、秦檜……都來了,他們要求落實政策,要求旌表,要求給他們立牌坊、掛匾額,他們說,要不是他們壞得頭頂流油,要不是他們窮凶極惡,哪能遭農民起義推翻,歷史哪能進步。

哇嚓嚓,不得了、不得了,暴君昏君夏桀王、商紂王、周幽王、秦始皇……都來了,他們要求旌表,要求給他們立牌坊、掛匾額、表彰,他們說,按辯證的觀點,要不是他們窮凶極惡,哪能被推翻,歷史哪能進步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姓談歷史 的精彩文章:

《周公與桃花女》用不同神話文本梳理婚嫁習俗起源
黃馬褂浮想,為何黃馬褂可以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TAG:百姓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