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個偏僻小村莊,全國無數家庭來這裡尋親,驚動中央高層立即批示

一個偏僻小村莊,全國無數家庭來這裡尋親,驚動中央高層立即批示

一座無名烈士紀念碑,四周是一座座的墳頭,整整齊齊地排列著,每列墳塋中間都種上了常青樹,鬱鬱蔥蔥,一排排墳塋躺在一片綠色中……

這裡一共有174座墳頭,所有面積剛剛好十畝,這174座墳塋里安躺著700多位新四軍烈士。

最重要的一點是,這700多人,都沒有名字。

這裡是安徽滁州定遠縣觀寺鄉王小廟村,也是國內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無名烈士墓群。

每年都會有尋找曾經抗戰的烈士親人,每年有同樣因為名字無法尋找失望歸去的人們。

每年清明都會有學校活著社會團體組織的紅色義務教育,教育結束,留下孤涼冷寂。

偶爾,也會有政府官員過來視察,一般是中央某位領導過來的時候,當地政府領導陪同。

在這三個人來到這裡之前,甚至過去了30年,這裡都是無人管理,沒有政府補貼,沒有財政補助,沒有修繕經費。

如今,一個已經去世,還有兩位已經變老,只為了不讓700烈士心寒,他們接力在這裡守護者無名烈士墓群。

(梅發勝擦拭墓碑灰塵)

鄉間的紅色墓地,700位無名烈士

一座座墳塋是用黃土堆成的墳墓,和當地老百姓的墳墓沒什麼兩樣,只是排列整齊、有序。

據當時老人介紹,抗戰的時候,三天兩頭打一次硬仗,仗打得十分殘酷,經常有重傷員被送到新四軍二師設在王小廟的醫院治療。

由於皖東根據地長期遭到敵人封鎖,醫院買不到葯,醫療設備又十分簡陋,許多重傷員得不到及時搶救治療而犧牲了。

定遠是淮南路西根據地的中心地區,有著光榮的革命鬥爭歷史,許多著名的戰役戰鬥都發生在這裡。

當年,勁旅之一的新四軍二師與淮南地區的人民群眾血肉相連,同敵軍進行大小戰鬥3000多次,其中粉碎日偽軍數千人以上規模的「掃蕩」和進犯多達200多次。

但是,付出了大的代價,傷亡2萬多人,犧牲縣團級以上幹部40餘人。

那時候,新四軍部隊從紅軍時期傳下來一個優良傳統,叫做「活著不丟槍,死了不丟 屍」。

多位烈士儘管沒有棺材,但都尋來席子埋葬。

戰事吃緊,一些團以上的干 部犧牲後,師里有記載。

一般幹部和戰士犧牲後,不好向家裡通知,因為不少官兵的家 都在敵占區,根本不能通知,若是通知了,被日偽軍、國民黨反動派知道後,全家人的性命都難保。

所以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少烈士犧牲後,家裡得不到消息,慢慢就無聲無息了。

聽一位當時抗戰中的護士講,當時死的人太多,一開始是一個人一個坑,後來是兩個人、三個人埋在一個坑裡,到最後實在埋不過來了,就一堆人放一起埋了!根本就看不清誰是誰了

烈士死後屍體一般都是由村裡壯漢組成 的杠子隊抬走安葬的。墓前有一個木頭做成的小牌子,牌子有30多厘米長,5厘米左右寬,上面寫有烈士的姓名、職務、部隊番號。

起初這些墓前標牌保存較好,但是由於日寇 掃蕩,國民黨反動派的破壞,加之長久的風化,所以牌子早不見了,不可能知道他們的名字了。

(墓園一角)

烈士墓地無人管,三位老人「接力」看守

這片烈士墓群在當地早就家喻戶曉,卻一直無人過問,也沒有專人管理。

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第一位自發義務看守墓地的老人,是家住墓群附近的新四軍老戰士楊文秀。

他看到這片墓地常被散放的牛、豬拱得一片狼藉,心裡很難過。沒事時,他就帶把鍬去墓地添土除草,驅趕牲畜。

就這樣,老人一做就是二十多年。

直到陵園建成,第二任看護人劉玉雲接手後,老人這才安心卸下義務承擔的重任,如今楊大爺已經去世。

劉玉雲老人從1998年正式進入烈士陵園看護。衛生的打掃及樹木的管理是他的日常必修課。

除草是個體力活,夏天,陵園內的野草必須清除兩次,兩米深的草徹底清除一次就得半個月,每年僅砍下的乾草就有四五千斤,雖然體力漸漸不行了,但是老人一直堅持至今。

後來,今年67歲的梅發勝老人也加入了「接力賽」,繼續守候著墓群。

「我的家也安在這裡了,一天要24個小時看著我才放心。除非有特殊情況,否則我都不離開。」

梅發勝老人也經歷過戰爭,他說:「我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想證明,我們活著的人沒有忘記為我們犧牲的人!」

「每年都有幾千人來這裡,大部分是學校老師帶學生來,這裡已經成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讓梅發勝老人記憶尤為深刻的是,每年都會有很多人來尋親:「就我看墓群的這9年來,大約有一兩百人來尋親了,有內蒙古的、湖南的、山東的。很多親屬找到這裡哭著說,自己的親人走了,也不知道在哪兒,他們很痛苦。可是這裡沒有任何資料,他們只能無奈地回去。」

劉玉雲老人說,就是沒一個正規的部門來管,有問題沒地方反映。比如日常掃墓用的掃帚、鋤頭之類的農具,這些經費都沒地方報銷。

趕到掃墓時需要做些條幅和牌匾也找不到人管,這些幾十元的費用都是老人承擔了。

最艱苦的工作莫過於除草,每年夏天,陵園內的野草必須清除兩次,兩米深的草徹底清除一次就得半個月時間。

「如果用藥就輕鬆多了,買一次葯總費用約需200元。2011年算是最輕鬆的一次,找到鎮里好幾個部門終於批了200元經費。」

民心所在,監管失職

如今,因為有了這三位老人,每逢清明節,王小廟無名烈士墓 地里,陸陸續續會來很多人,有老大娘帶著兒孫的,有丈夫帶著新婚妻子的,有教師帶 著學生的。

按當地風俗習慣,他們還帶來紅皮雞蛋、水果、煙酒和香爐,炸響鞭炮,表 達對英靈的哀悼之情。

到了中午,墓前的人越來越多,股股煙霧直衝雲霄。

附近的金王、瓦屋劉、官塘程、官塘劉、馬廠、二郎 、大霍等10個村莊的村民自發前來悼念,那場景令人難忘、激動。」

鄉里要重新修一條通往無名烈士墓群的砂石道路,需占江德增、霍如平等9戶農家的 良田。

70多歲的江世新大爺對鄉里領導說:「當年我家就住過新四軍傷員,我也參加過 扛子隊,搶救過新四軍傷員,如今我們過上好日子,他們卻犧牲了,連個名字也沒留下 來啊!現在上面要在這裡修碑作紀念,別說占我家幾分地,就是占幾畝,我也心甘情願 啊!」

在二郎村以節儉過日子、惜地如金而出名的村民霍開峰,得悉修路要佔自家地,連眉頭都沒皺一下。

開工修路那天,二郎、馬廠兩個村的幹部一聲吆喝,成群結隊的人 上了工地參加義務勞動。

在社會各界的關懷幫助下,如今這裡已修好了四五公里長的砂石路;路兩邊栽上了 常青樹2000多棵;鄉里新擴5畝土地,拉上了一人多高的圍牆。

但是,這個烈士墓群,在政府監管上,仍然不知道歸哪個管,所屬的經費也要幾個部門一起簽字,無形中給看手墓群的老人帶來了困難。

而民心,卻成為這個烈士墓群依然堅持到現在的原因。

以至於兩位老人在政府沒有重視的時候,都心中懷著憂愁:我們是了,這個地方可怎麼辦?

最終在2011年,被媒體曝光後,鏽蝕的大鐵門進行了更換,陵園東南角出現裂縫的圍牆也完全修理好;尤其是陵園正中的紀念碑上,很多大理石脫落的問題也徹底予以解決。

中央重視,打造紅色旅遊

因為被媒體曝光,王小廟新四軍無名烈士墓群引起中央和省領導重視。

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曾慶紅看了一份關於王小廟新四軍無名烈士墓群的材料後作出批示:一定 要保護好建設好烈士墓群。

原安徽省委書記盧榮景指示有關部門要重視做好王小廟無名 烈士墓群的規劃、建設和保護工作。

原安徽省政府副省長楊多良親臨王小廟指導陵園建設 。

新四軍老戰士廖美成將軍特地委託原安徽省副省長鬍坦到墓地敬獻花圈表示緬懷。

原南京軍區政委、七屆人大常委傅奎清將軍不顧 80高齡,風塵僕僕地到王小廟參加無名烈 士紀念碑落成典禮。

定遠縣民政局分管此事的有關負責人說,兩位老人是義務看守,如今,縣裡已將王小廟納入該縣的紅色旅遊項目之一,和藕塘烈士陵園及中原局第三次會議舊址在一條旅遊線路上。

安息吧,新四軍無名烈士們,人民將永遠把你們鐫刻在心中。

我們不知道,世界上是否還有第二個同它一樣有著174座墳塋組成的無名烈士墓群。

但這裡,卻是用生命換回民族尊嚴的鋼鐵戰士休憩的地方。

希望不要讓熱心的人變涼。

經濟不該是重視民族尊嚴的理由,也不該是冷落民族脊樑的原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客讀史 的精彩文章:

TAG:看客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