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他們26年付出,讓美軍上萬億隱形戰機變成一堆廢鐵

他們26年付出,讓美軍上萬億隱形戰機變成一堆廢鐵

1991的海灣戰爭,美國也曾把F-117隱形轟炸機首次用於中東戰場,可以說海灣戰爭是一場沒有疑問的「一邊倒」。

2018年5月,以色列使用F-35隱形戰鬥機,敘防空部隊發射了100多枚防空導彈,但無一命中。

或許,這兩次戰爭都只是在中東,延續26年的時間裡,美國的隱形戰機成為制空霸主。

然而也是在這26年的時間裡,中國空軍從弱到強,曾經海灣戰爭的隱形飛機震懾中國,而如今阿拉伯聯盟卻迫切希望中國能提供雷達技術。

因為面對美國的隱形戰機,全世界只有中國可以制衡。

這個利器的名字叫做三坐標雷達,世界上首個反隱身先進米波雷達。

這個利器背後的名字叫做吳劍旗,位於安徽合肥的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38研究所的副所長。

資料圖:中國海軍深圳艦上的米波雷達

被震懾的中國和臨危受命的軍人

金一南就曾說:「1991年海灣戰爭後,美國的作戰模式對我們衝擊非常大。我們一度大量翻譯美軍的作戰條例、軍事報告,無形中開始參照對方的模式和標準來建軍。」

1991年,海灣戰爭成為全世界的話題,中國自然也不例外,開始了對隱形戰機的研究,研發和防禦成為軍工中最重要的課題。

吳劍旗意識到必須攻克這個難題,恢復雷達在防空網中的地位,用雷達人的力量捍衛國防安全。

時隔一年,吳劍旗恰巧獲得了負責一個旨在解決反隱身問題的預研課題的機會,這個課題名稱叫稀布陣綜合脈衝孔徑雷達試驗系統。

從此開始,吳劍旗投身到中國反隱身雷達的研究之中。

上世紀90年代,剛剛碩士畢業的吳劍旗來到了搬遷於合肥不久的38所。

那時,38所周邊還是未被開發的荒涼之地,他每天踩著泥土路,在一個車間廠房裡臨時搭建的辦公室上班。

吳劍旗祖籍江蘇,長在瀘州。1970年,因父親工作變動,四歲的他隨父母與兩位哥哥一起來到瀘州。

小時候的吳劍旗,最異於常人的是他的思維能力。

10歲左右時,他的中國象棋水平就已非常厲害,整個大院里,就連大人也鮮有敵手。

至今,他還有下棋的愛好。他還曾代表單位參加圍棋比賽,獲得了不錯的名次。

小時候的吳劍旗,也有調皮的一面。初三時,他跟著二哥吳劍明,拖著一個舊輪胎就下了長江。

」而私自下河這件事,兄弟倆並沒有被父母嚴厲責罰,「也許是那箇舊輪胎的因素」。

父親是軍人,做事強硬,對三個兒子卻顯得非常溫和,但一旦兄弟三人做了違背父親原則的事情,也會迎來一頓揍。

吳劍旗挨過一回狠打,已不記得為何,「父親追著我,在籃球場跑了好幾圈,最後沒跑掉」。

父親一人上班,母親在家照料吳劍旗三兄弟,日子總在溫飽線下徘徊。

吳劍旗喜歡跟哥哥們一起自製玩具,他們想盡辦法找材料,然後自己動手做彈弓、滑板。

讀書的時候,吳劍旗的哥哥吳劍明並未覺得弟弟成績有多好。

直到初三時,年級八個班分出一個快班(尖子班),吳劍旗分進了快班,成績是前三名。

初中和高中,吳劍旗都在瀘州二中度過。

之後,考取了北航電子工程系、在成電讀了研究生,畢業到了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工作。

那個時候的吳劍旗沒有想過未來會成為中國中國電科首席科學家、雷達總師。

鑄就我國國防「火眼金睛」

回顧雷達的發展歷史,米波雷達曾在二戰前後佔主流地位。

然而,隨著技術發展,米波雷達不能準確測高、威力覆蓋不連續、低角盲區大、陣地適應性差等缺陷逐漸凸顯出來,微波雷達以其高精度、更好的抗干擾能力逐漸取代米波雷達,成為骨幹雷達。

但是,隱身飛機出現後,逐漸被淘汰的米波雷達重新進入雷達專家的視野:它能避開隱形飛機的隱身波段,具有探測隱身飛機的天然優勢。

吳劍旗是第一個重新將米波雷達做為自己研究對象,可想而知當時的阻力有多大,有的專家反覆論證這種研究方向的錯誤性。

但是在當時,吳劍旗想的卻不是這樣看,照著國外的研究路線發展,風險肯定會小很多。

但是如果我們的思路和國外一樣,就沒有機會趕在他們前面。

要解決我國反隱身的問題,必須要創新,要有攻堅克難的勇氣,這樣我們才能實現超越。

沒有任何經驗參考,吳劍旗團隊的反隱身米波雷達技術研究,一切從零開始。從課題研究到理論建模,從設計方法到技術實現,需要一點一點地突破,吳劍旗帶著他的團隊一做就是二十多年。

一個小小的外部因素,或許就會干擾實驗,導致失敗。

2000年初,當時民用調頻台漸漸多了。以前測試雷達只需要調到一個空頻率就可以了,但那會不行了,很多頻率都不能用,每次測試前,都要跟廣電部門協調關掉一些民用頻率來避免信號干擾。

但這種迴避的辦法在雷達實際應用中怎麼行得通呢?誰來排除干擾?

吳劍旗和他的團隊不斷發現問題,反覆研究試錯,最終找到了抑制信號干擾的辦法,他們研製的米波雷達的抗干擾能力在實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000年,吳劍旗帶領團隊圓滿完成了預研課題的全部任務,成功實現了一種2003年以後才被國際雷達界稱為MIMO(多輸入多輸出)的雷達新體制。

該成果獲得了2001年度國防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02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2012年,反隱身米波雷達完成一級設計定型,成為世界上第一部大型實用新體制米波雷達。

經過實際使用驗證,傳統米波雷達精度差、盲區大等主要缺陷已克服,米波雷達反隱身的潛力得以充分發揮,該雷達已成為我國新型骨幹裝備。

這在軍中屬於國家機密,結果,三年之後,MIMO成為國際的新課題,歐美國家才開始進行研究。

吳劍旗帶領團隊領先了國際三年。

反隱身米波雷達(資料配圖)

26年的研究,美國戰機無法隱形

1999年,我國空軍啟動機動式三坐標雷達工程的研製工作。

當時,項目總設計師吳曼青院士率領的年輕研製團隊作出了一個決定:採用DBF(數字波束形成)體制,吳劍旗正是這個團隊的核心成員。

他全力支持採用創新方案,並主動承擔起了攻堅克難的重任。

在重點工程型號中採用全新方案這一決定立刻在雷達界掀起了軒然大波。

眾多雷達專家的質疑聲不絕於耳:當時「世界上公認最先進的三坐標雷達採用的是多波束相掃體制,沿用這一技術體制,省時省力,又簡單穩妥,為何要避易就難,去挑戰沒有成功經驗可借鑒的全新技術體制呢?」

方案確定後,吳劍旗和他的團隊瞄準DBF體制研究,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一項新技術的誕生、應用必然會經歷一個艱難的過程,DBF體制三坐標雷達的研製也不例外。

背負著重大使命的吳劍旗和他的團隊始終處於高度緊張的工作狀態。

從事雷達技術研究,離不開大量的野外試驗、飛行試驗。試驗地點常常在偏遠地區,山勢險峻,非常艱苦,試驗期間連續幾個月無法回家更是常事。

因此,他們付出的不僅僅是汗水、親情,甚至冒著生命危險……

歷經4年異常艱辛的研製過程,他們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工程上的困難,終於取得了成功。

2005年,DBF體制三坐標雷達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5年9月3日,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上,由吳劍旗團隊研製的世界上首個採用DBF體制的305A機動式三坐標雷達在天安門廣場接受了黨和全國人民的檢閱,在我國雷達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我國的DBF體制三坐標雷達研製成功後,2006、2007年連續兩年在國際市場簽約達一億美元,打破了美國、法國長期佔領國際雷達市場優勢地位的局面,而西方先進國家在2007年後才推出DBF體制的新一代三坐標防空雷達。

可以說,吳劍旗團隊的成功對我國雷達技術發展產生了里程碑意義:在長期以西方國家為主導的雷達界,我國自主研製的雷達第一次以全新的設計理念和先進的技術性能在國際上取得了前沿位置,標誌著我國的雷達研製生產趕上了世界先進水平。

之後的吳劍旗沒有滿足已經有的成績,繼續在在這個課題進行研究,如今已經到了第五代,針對的就是如今美國的第五代隱形戰機。

這也是阿拉伯國家渴望中國賣給他們這一科技成果的原因。

尾聲

由於為國防安全作出突出貢獻,吳劍旗和團隊多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他本人也先後獲得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創新爭先獎狀等榮譽。

2018年2月23日,在安徽省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吳劍旗憑藉多年來在反隱身雷達研究領域的突出貢獻獲得了2017年度安徽省重大科技成就獎。

國防代表的是國家的安全,希望安徽人能夠記住這位讓我們的頭頂著安全藍天的科技工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客讀史 的精彩文章:

TAG:看客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