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14年,146200ml,他用自身體重的兩倍的熱血,溫暖人間

14年,146200ml,他用自身體重的兩倍的熱血,溫暖人間

2018年11月2日,阜陽一戶不起眼的房屋裡,50歲的王振學親了親熟睡中的小外孫女,便提起行李,和妻子動身前往合肥。

前往省城,不購物、不旅遊,只為給一位素未謀面的陌生人送一樣東西——造血幹細胞。

王振學不知道這位陌生人姓甚名誰,家住何處,甚至是男是女,他只知道,這個人正等著他的造血幹細胞救命。

而除了這一次捐獻,在此前14年間,王振學已獻血146200毫升,總重量超過他自身體重的兩倍!

為了救人,我等了7年

時光倒回2004年7月某一天。認真工作一整天的王振學下班回家,在馬路邊,他經歷了影響他一生的一分鐘。

那天的路邊,播放了一部無償獻血的宣傳片。

這一分多鐘的宣傳短片讓他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活了小半輩子的他,這時才知道,原來獻血可以挽救他人的生命。

這一分多鐘,促使他在2004年7月11日進行第一次無償獻血,然後,一發不可收拾。

從2004年至2018年,14年來王振學累計機采血小板274個治療量和部分全血,共計捐獻14.62萬毫升,獻血量比自己的體重兩倍還多。

這些鮮血,正常情況下可以救治150人左右,令他先後4次榮獲全國無償獻血奉獻「銀獎」「金獎」。

2011年,他加入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

從那天起,他等了7年,7年間堅持鍛煉,每天徒步15公里,只為了可以隨時救人。

時間終於到了2018年8月14日,本是普通的工作日,卻是某個不知名人士的希望日。

那天,王振學接到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安徽分庫阜陽工作站的電話,從電話中,他得知他的血樣數據與一名重症血液病患者初配成功。

在非血緣關係中,最終能與白血病患者完成配型成功的概率非常低,僅為幾千分之一甚至幾萬分之一

「不用考慮,我同意捐獻。捐獻時間,我聽你們的安排。」王振學立即回復道。

為了這一天,王振學已經等了2400餘天。

他第一時間打電話給妻子,說:「這一生最幸運的事情讓我碰到了。」

十四年,一個人帶動一群人

王振學是上海鐵路局阜陽工務段的一名員工,多次獲得「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最美阜工人」等光榮稱號,還獲得路局「先進工作者」和路局十佳「道德模範」光榮稱號。

他的這些榮譽,可不是浪得虛名。

比如說「道德模範」吧。

王振學14年的獻血經歷,以及他為造血幹細胞捐獻所做的努力,引發阜陽工務段兩千名職工的共鳴。平時不吭不響的王振學成了單位的「明星」。

在王振學的帶領下,他的親人、同事、朋友先後有近百人加入到無償獻血的隊伍。

在他帶動的人群中,高運撲和李亭勇獲得全國無償獻血奉獻「金獎」的榮譽,這與他先後4次榮獲全國無償獻血奉獻獎的榮譽相得益彰。

更有2017年2月,阜陽工務段10名職工遠赴千里之外的上海獻血救工友的事迹。此事迹被《中國青年報》報道,多家媒體廣為轉載。

王振學說:「獨木不成林,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帶動周圍的人加入進來,那有多少家庭多少人獲得幸福?多好的一件事,我一定會堅持做下去。」

400萬白血病患者,7001個累計捐獻數

11月7日11點59分,歷時三個多小時,王振學終於完成的324毫升造血幹細胞懸浮液的提取, 安徽省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認真地裝進藥箱,隨後將乘飛機送往目的地。

按照「雙盲」的保密原則,對方的情況我們一無所知,但我們知道,在遠方,另一個人的生命之花重新綻放。

安徽省紅十字會曹蘆松秘書長到現場看望慰問,對王振學說:「你的一言一行感染著周圍的人,一個人的愛心故事引發一群人的愛心義舉,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歡迎你加入到我們造血幹細胞志願者的隊伍中來,也希望你為紅十字事業做出更多的貢獻。」

王振學表示,他回到工作單位後要將自己捐獻造血幹細胞的過程宣傳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並願意捐獻造血幹細胞:

「這次捐獻對我來說也是一次升華,讓我知道我能做的事情還有很多」。

其實,安徽阜陽哪止一位王振學呢?在他之前,從徐寧開始,阜陽市已有五位造血幹細胞捐獻者,他是第六位。

「2016年6月14日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安徽分庫阜陽工作站正式啟用,我市的造血幹細胞捐獻工作雖然只開展兩年,但入庫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已達549人,實現捐獻6例,走在了全省前列。」市紅十字會常務副會長李德傑說。

在以前,很多人不清楚造血幹細胞捐獻的過程,誤以為是抽骨髓,所以很多人對這項工作存在誤解。

其實,造血幹細胞捐獻的過程是把骨髓當中的造血幹細胞動員到血液中,抽取血液,再進行分離,然後再把血液輸回身體。

而造血幹細胞也是再生資源,捐獻完以後還會再生,對捐獻者的身體沒有害處。

近年來,在各地政府的支持下,紅十字會組織和相關部門不斷加大宣傳,有效提升造血幹細胞捐獻的知曉率。

這一點,界首市紅十字會專職副會長相治龍體會頗深。

10個多月來,他奔波於各個鄉鎮街道之間,主要工作就是招募造血幹細胞捐獻的志願者。他說:「資料庫多一名志願者,患者的生命就多一份希望。」

相治龍的這份緊迫感來自任職後的一次培訓,從中他得知我國每年新增4萬名白血病患者,其中很多人因找不到合適配型的捐獻者,只能面臨死亡。

數據顯示,目前在我國有400萬左右的白血病患者,而每年更是以3—4萬的速度增長,大部分患者經過造血幹細胞移植後是能夠治癒的。

截至2017年底,中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累計庫容量為242萬,累計捐獻數只有7001人。

400萬白血病患者,7001個累計捐獻數,中間相差的缺口,是一個個求生不得的患者的求救聲,是一個個破碎家庭的哭喊聲,是無數不明真相的人們的沉默。

相治龍面對這樣一組數據,再想一想當時界首市的造血幹細胞捐獻工作尚未起步的工作情況,他覺得,他不能再沉默。

為此,相治龍與同事每周跟隨采血車下鄉宣傳,定期為黨員幹部們講課,上街頭散發傳單。

在他們的努力下,目前界首市造血幹細胞血樣採集近300例,總數量位居全市第一。

用熱血澆灌生命之花

「從首例造血幹細胞捐獻者徐寧到王振學,都實現了捐獻,兌現了承諾,他們身上無不閃耀著阜陽好人的道德光芒。」李德傑說,這主要源於阜陽獨特的潁淮文化,孕育出好人因子。「重信守諾、仁愛奉獻等樸素的思想深深植根於阜陽這片沃土。」

正是因為廣大志願者的無私奉獻,阜陽市、安徽省、全中國的無償獻血、造血幹細胞捐獻和遺體器官捐獻才取得今天的成績。

據李德傑介紹,「三獻」工作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無償獻血是第一步。

去年,單阜陽市的無償獻血就達6萬餘人次,采血量達21噸,臨床用血100%來自無償獻血。

6萬餘人次,21噸采血量,100%臨床用血,為阜陽贏得的,是第八次被授予「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城市」光榮稱號。

無償獻血不僅為阜陽培養了龐大的志願者隊伍,還悄然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

目前,阜陽職業技術學院、阜陽師範學院等大中專院校志願參與無償獻血和造血幹細胞捐獻的學生越來越多,並成為阜陽的「應急血庫」。

其實,哪止阜陽市呢!

2016年,安徽省有48.1萬人次參加無償獻血,獻血量達到78.8萬單位,相當於157.6噸,千人口獻血率為11.2,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0.5/千人口;

成都共20.6萬人次獻血 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2位;

……

一個個城市累積起來的,是2016年,全中國無償獻血人次達到1400萬,采血總量達到2360萬單位。

這2360萬單位的鮮血,能救多少人呢?誰也不知道。

但所有人都知道,這1400萬人次,獻出的鮮血是滾燙的,救人的心情是熱切的。

這1400萬人次,來自安徽,來自山東,來自廣東,來自新疆……來自全中國34個省市自治區。這些五湖四海的血液匯聚在一起,就是一個大寫的「人」字。

熱血傳遞愛心,

溫情流淌心間。

生命之花,

有了熱血澆灌,

定會絢麗多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看客讀史 的精彩文章:

他們26年付出,讓美軍上萬億隱形戰機變成一堆廢鐵

TAG:看客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