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2018年,矽谷的P2P公司們為啥沒跑路?

2018年,矽谷的P2P公司們為啥沒跑路?

2018年,矽谷的P2P公司們為啥沒跑路?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矽谷Live / 實地探訪 / 熱點探秘 / 深度探討

如果盤點2018年中國金融圈大事件,恐怕第一件就要數多達100 多家的P2P 公司跑路,讓幾萬名投資人血本無歸,成為「金融難民」!

2018年,矽谷的P2P公司們為啥沒跑路?

自今年6月份位於上海的著名 P2P 平台唐小僧開始跑路開始,從6月底到7月初,就有位於杭州的小金袋、賢錢寶、金大聖、穩展財富、匯博金服等一連串公司清盤的清盤,跑路的跑路。

小探就納悶了:同樣是P2P, 矽谷的公司咋沒聽見這麼多幺蛾子呢?

作為金融科技(Fintech)的發源地矽谷,目前為止,共有500多家金融科技初創公司,從事借貸服務的公司多達幾十家。那麼這些P2P公司為何興起?有哪些特點?存在怎樣的問題?和國內的行業比有哪些不同?今天,小探就帶你好好研究一番!

矽谷P2P獨角獸們:也不好過

從 Business Insider 上的數據來看,2018年在矽谷的金融科技類,估值超過10億美金的「獨角獸」公司共有八家。其中 SoFi 就是一家典型的 P2P 借貸平台公司。

2018年,矽谷的P2P公司們為啥沒跑路?

成立於2011年的SoFi (Social Finance),作為一家在線金融公司,主要為學生貸款提供再融資,房屋貸款和個人貸款。公司的借貸演算法忽略了銀行用的嚴格的信用分數,而考慮一些實用的反映償還能力的指標,比如結合未來的工作就業情況。

同時,由於 SoFi 學生貸款的利率要低於政府的利率,因此而獲得了許多學生的青睞。而 Sofi 這一部分的資金來源通常是學校校友,因此構成一個「校友給 SoFi 資金 —— SoFi 作為平台將資金借貸給學校學生」這樣一個良性循環模式。

具體來看,在 SoFi 平台,普通個人貸款的利率通常在 5.5% 到 9% 之間,要比其他借貸平台的利率低不少。而學生貸款的利率則只有 3.5%, 直接秒殺其他平台。預計到今年年底,SoFi 一共放出 60 億美金的貸款。

然而,2018 年對於 SoFi 來說,並不好過。

先是公司內部兩名員工狀告主管性騷擾,接著9月前 CEO Mike Cagney 因為批評了公司的兄弟會文化而被迫辭職。

在業績表現方面,SoFi 上一季度的財報顯示有多筆貸款表現不佳,投資人利益受損。自 2016 年起,就對上市一拖再拖的 SoFi,未來的路如何還不得而知。

而對於另一家 P2P 公司 Lending Club 來說,雖然已經上市,2018年也過得比較艱辛。

2007 年成立的 Lending Club 作為金融科技業的先驅者,是全球最大的點對點借貸平台,為借貸者提供貸款,使得投資者能夠交割債票。

到 2012 年底,其貸款總額度超過了 10 億美金,同期 Lending Club 的現金流入首次小於現金流出,實現盈利。2014年12月 Lending Club 上市。在其董事會名單中,互聯網女皇 Mary Meeker,摩根斯坦利前 CEO John Mack,以及美國前財政部部長 Larry Summers 的名字赫然在列。公司發展得如此迅猛,想必離不開這些背後人物的鼎力支持。

2018年,矽谷的P2P公司們為啥沒跑路?

然而,這個曾經被中、港、美三地投資者奉為「Super Star」的互聯網金融新星、P2P 模式的鼻祖在 2016 年經歷了 CEO 兼創始人違規借貸的辭職風波,以及借貸人還貸過低等一系列問題。其市值從 50 億美金跌到了 10 億美金,目前在 11 億美金左右。而今年 Lending Club 第一季度被曝虧損3118 萬美金,並有數據預計,公司今年一共會虧損 7000 萬。

這樣看來,兩大行業巨頭的 2018 年都挺坎坷,這是否意味著矽谷的 P2P行業前途渺茫呢?

P2P 知識大掃盲!

為了探清 P2P 行業的真實面目,小探跟矽谷一家知名科技金融公司的VP Henry 來了次深度交流!在金融界摸爬滾打了 20 多年的 Henry 表示,對於美國 P2P 公司的發展態度是很樂觀的。

「如果你去看美國 P2P 平台,你會發現他們之所以能發展起來,並不是僅僅因為他們的資金充裕,而是因為他們在科技方面尤其是在大數據分析方面確實有所突破。而傳統的老牌銀行,在服務效率低,貸款人審查階段沒有足夠的演算法支持,花費時間長等問題,必然會導致新興金融科技公司『見縫插針』,來解決這些痛點。」 Henry 開門尖山地說。

但是,讓小探疑惑不解的是,坊間一直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很多美國P2P平台的表現不佳, 難道不是平台本身的貸款對象「不靠譜」嗎?

要知道,銀行貸款給個人或企業通常要進行嚴格而繁瑣的信用調查。也就是說,對於資金不足或信用積點不夠的個人或企業來說,像 Lending Club 這樣的平台確實能幫他們解決燃眉之急。但反過來看,這樣的企業和個人的還款能力也可能會出現問題。這就是為什麼會有投資人的錢有去無回。

對於這種說法,Henry 指出了其中的邏輯漏洞:

「打個比方, 銀行通過自己的審查系統,決定借貸給 100 個申請人中排名前十的人。但是,接下來排名 11-20 的人是不是就沒有還款能力了呢?並不是這樣。很有可能是銀行的數據系統根本沒有能力算出這十個人的還款能力也很強,雖然沒有排在他們前面的十個人高。這樣看來,並不是很多個人或企業沒有能力來還款,而是銀行的技術支持不行。這也是為什麼說Fintech 行業,它需要的是足夠多的技術支持。」

那如何解釋上文我們提到的 P2P 平台 SoFi 目前虧損無盈利的現象?

「亞馬遜曾經十多年一直沒有盈利,那麼你是否能就此論斷它必死無疑呢?」 Henry 反問小探。(額....那倒是)

那為何 P2P 平台的發展道路會如此曲折呢?

首先,看它的競爭對手。不差錢的老牌華爾街銀行們從新興公司冒出來的那天起,就一面唱衰Fintech,一面著手強力打壓。

早在 2016 年,知名投資人、原高盛集團前合伙人 Christopher Flowers 曾在《華爾街日報》上預言,絕大多數金融科技新創公司會失敗。

「他們最終會『淚流滿面』地收場」。這位金融家認為技術與金融之間存在著根本的戰略矛盾。具體說來,是」必須快速發展並主宰一個行業的技術理念」與金融業的緩慢變動性特別是貸款不一致。衝突是金融科技公司資金籌措的直接結果。各種投資者,從傳統風險投資集團到天使投資者,都習慣於現代科技增長曲線。大多數機構或私人基金都有三到五年的投資期限。這意味著投資者將資金注入企業,期望在該投資範圍內實現該資本的回報。

然而,問題是,金融行業一個非常緩慢的部門。無論是銷售銀行技術,小型企業解決方案,還是充當貸方,都需要時間進入市場。但是金融科技公司(尤其是P2P公司)經常受到現有和潛在投資者的壓力,要求他們展示所謂的」一飛衝天「式增長。

反過來,這會導致代表金融科技公司的短期思考,從而造成行業困境。這也是造成金融技術公司不能健康發展的另一個原因。

給你舉個例子就懂了。為了快速增長,一些初創公司使盡全身解數來做廣告。在過去的幾年中,有些時候「小企業貸款」等關鍵字在谷歌上的每次點擊價格(PPC)已經上漲到近 100 美元。要知道,通常能付出這個數目的公司一般都是大律師事務所的金主爸爸們。可見,高速增長,已經成為貸款平台追求的唯一目標。

在 Christopher Flowers 看來,隨著競爭的加劇,金融科技初創公司們開始制定風險更高的決策。對於像 P2P 借貸平台這樣的公司來說,這可能意味著接受不適合產品的客戶和交易。對於在線貸款人而言,這意味著風險高且不太理想的貸款。

在唱衰的同時,老牌的金融大鱷們也開始部署自己的應對措施。比如高盛銀行在其旗下創立 Marcus,一家針對美國中、低產階級的貸款平台。2016年成立的 Marcus, 以服務手續費為零作為福利,借著高盛的金字招牌,將廣告宣傳單郵寄到美國各個社區中來招攬生意。

2018年,矽谷的P2P公司們為啥沒跑路?

可見,還處在初級階段的 P2P 公司們想跟不差錢的金主爸爸們 PK,確實難度不小。

同時,監管的逐步深入,也會讓初創小公司們分身乏術。資金有限、人員有限的 P2P 公司要花大力氣應對華爾街施壓下的監管措施,難度可想而知。細想一下,連 Facebook 這樣的大公司面對各種監管都要提起十二分的精神,小公司們到底該何去何從確實無從知曉。

但是,為何美國並沒有發生像中國P2P平台一樣的跑路現象?對於這個複雜的問題,Henry 認為可以從三個角度去看:

首先是中美監管體系的不同。美國從 P2P 平台開始打廣告的那一刻就開始審查其合法性,只有審核通過的公司才可以去尋找投資人投入資金。而中國的貸款平台可以任意為投資人「畫大餅」,直到出了問題,監管機構才會浮出水面。

其次是美國第三方銀行的存在。美國的 P2P 平台所收到的全部資金必須存放在一個 Trust 銀行,比如老牌富國銀行,作為託管,再發放貸款給借款人。公司自己想拿錢跑路?門都沒有!然而中國的 P2P 公司們收到的資金都存放於自己的平台賬戶里,自然會存在想拿就拿,想跑就跑的問題。

再次,是中美投資人本身對於 P2P 所帶來的風險的理解程度不同。國內的投資人們被 P2P 平台忽悠得天花亂墜,一位只要把錢放進去,就會有大量利息拿回來。但事實上,P2P 其實只是一個投資平台。而投資,就一定會存在風險。而美國的投資人對於風險的理解則相對比較成熟,在入場之前心中已經有數,所以不會大量投入資金。

那麼,P2P平台以及 Fintech 行業到底未來走勢如何呢?

風物長宜放眼量

從長遠來看,Fintech 公司存在的真正意義所在並不是哪家公司存活下來、這個行業是否會枝繁葉茂,而是它們對於整個冗雜的傳統金融系統的顛覆,以及對未來人們經濟生活的巨大影響。

舉個簡單的比方。信用卡從上世紀80年代出現後,徹底顛覆了整個原有的借貸行業:它第一次客觀地引入了數據分析。在此之前,銀行們只能憑藉經驗決定是否給借貸人借款。正是信用卡的出現,讓人們意識到了科技的力量。

但是,目前市面上已經不存在一家獨立的信用卡借貸公司了!(人家Visa那是支付公司……)換句話說,從80年代中期興起的信用卡借貸整個行業已經消失了

但這對於我們來說重要嗎?並不重要。為什麼?因為信用卡已經融入了各個銀行的服務體系中。而我們普通人作為被服務對象,想要的只是最好的服務,某個行業的存在與否已經不重要了。

因此,對於 Fintech 整個行業,我們不要簡單地看它發展得如何,而更應該看看它能如何更好地改變的我們的生活。而這也是這個行業興起的初衷。

話說,有小夥伴們經歷過 P2P 嗎?大家對國內 P2P 爆雷又怎麼看?歡迎留言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矽谷密探 的精彩文章:

這個開源軟體被2億用戶使用的天才程序員,產品哲學是什麼?
Blockchain Connect Conference 全球區塊鏈峰會即將召開!

TAG:矽谷密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