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佛教中的聲聞 是指聽聞佛陀聲教而證悟的弟子

佛教中的聲聞 是指聽聞佛陀聲教而證悟的弟子

聲聞(佛教解釋)

音譯舍羅婆迦。又意譯作弟子。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聽聞佛陀聲教而證悟之出家弟子。

含義

聲聞

.亦作「聲問」。音信。《國語·越語上》:「寡君句踐乏無所使,使其下臣種,不敢徹聲聞於天王。」《呂氏春秋·贊能》:「孫叔敖、沉尹莖相與友,叔敖游於郢三年,聲問不知,修行不聞。」《漢書·蘇武傳》:「前發匈奴時,胡婦適產一子通國,有聲問來,願因使者致金帛贖之。」《北史·儒林傳下·劉炫》:「炫與妻子,相去百里,聲聞斷絕。」宋沈括《夢溪筆談·謬誤》:「丁晉公之逐,士大夫遠嫌,莫敢與之通聲問。」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四章第一節:「唐北庭節度使李元忠、安西四鎮留後郭昕率將士守境,與朝廷聲問中斷。」

.亦作「聲問」。名聲。《荀子·大略》:「德至者色澤洽,行盡而聲問遠。」《韓非子·內儲說上》:「子聞寡人之聲聞,亦何如焉?」《三國志·蜀志·許靖傳》「南陽宋仲子於荊州與蜀郡太守王商書」裴松之注引晉陳壽《益州耆舊傳》:「商字文表,廣漢人,以才學稱,聲問著於州里。」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健馱邏國》:「﹝論師﹞少好學,有才辯,聲聞遐被,法俗歸心。」宋沈遼《真覺開堂》:「自諸祖述作已達者,皆著聲問。」清曹寅《題雲辨上人小照》詩:「行識自來矜色相,聲聞何惜證飛仙。」參見「聲聞過情」。

梵文意譯。佛家稱聞佛之言教,證四諦之理的得道者。常指羅漢。《大乘義章》卷十七:「觀察四諦而得道者,悉名聲聞。」《大乘義章》卷十七:「從佛聲聞而得道者,悉名聲聞。」《敦煌變文集·維摩經押座文》:「五百聲聞皆被訶,住相法空分取證。」

修法

首先舉示佛經:佛開解梵志阿拔經卷一: 何謂五陰?一、色,二、受,三、想,四、行,五、識。此五覆人,令不見道。因此修行第一步,就是見道(以聲聞四果來說,就是初果),而要取證初果,勢必要先了解這五陰的內涵。而具體的修法,其實阿含經非常多了,舉示一則:雜阿含經卷八203: 佛告諸比丘: 諦聽,善思,當為汝說。諸比丘!云何一法斷故,乃至不受後有?所謂無明。離欲、明生、得正智,能自記說:我生已盡,梵行以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正觀眼無常:若色、眼識、眼觸。眼觸因緣生受,若苦、若樂、不苦不樂,彼亦正觀無常。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比丘!如是知,如是見無明,離欲,明生。因此要親證不受後有,也就是聲聞四果阿羅漢的自知自證境界,必須斷除一念無明,無明斷,明生,就能得正智了。具體的修法,就是如實了知五陰的內涵,並且如實一一深入觀察五陰的虛妄,才有辦法破除無明(一念無明的主要內涵就是將五陰認取、執著為真實有)。但是除了觀察五陰虛妄以外,還必須有個大前提:中阿含經卷54: 複次,有六見處。云何為六?比丘者,所有色,過去、未來,或內或外,或精或粗,或妙或不妙,或近或遠;""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觀,知其如真。所有覺(受陰),所有想(想陰),所有此,見[非我有,我非彼有;我當無我,當不有;彼(覺、想)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觀,知其如真。所有此,見若見聞識知(識陰和行陰)所得所觀,意所思念,從此世至彼世,從彼世至此世,""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觀,知其如真。所有"此",見此是神,此是世,此是我;"我"當後世有,常,不變易;恆,不磨滅法;"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觀,知其如真。經中一開始說明五陰的虛妄,可是在最後提到: 有真實我--常、不變易、恆、不磨滅。所以其實從這邊就可以看出,在最早期的阿含時期,佛陀就已經開示了五陰虛妄的背後,有個真實我,也就是般若經典提到的真心、金剛心、不念心、真如、如、涅盤、無所住心等等。所以要取證聲聞四果阿羅漢,只要如實觀察五陰的虛妄(對於五陰的內涵務必如實了知而無所遺漏),斷除對於五陰的執著,也信受佛語,五陰雖非真實我,然而卻有真實我是常、不變易、恆、真實的。有這幾個前提與條件,今生要取證聲聞解脫果,實非難事。

分類

四種

【四種聲聞】 [出法華文句] 一決定聲聞謂其久習小乘之法。故今聞小乘教而得證果。既證小果之後。再不進求大乘之法。是名決定聲聞。二退菩提聲聞梵語菩提。華言道。謂此聲聞本是菩薩。會發菩提之心。積劫修道。忽因被厭生死。退失大心而證小果。是名退菩提聲聞。(劫。梵語具雲劫波。華言分別時節。)三應化聲聞應謂應現。化即變化。謂此聲聞本是諸佛菩薩。內秘真實之行。外現聲聞之身。而能引接前之二種聲聞歸於大乘。及廣化眾生令入佛道。是名應化聲聞。四增上慢聲聞謂自得增上之法而輕慢於他。此種聲聞。厭惡生死。欣樂涅盤。因修戒定慧之道。少有所得。便謂證果。此即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是名增上慢聲聞。(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瑜伽八十卷五頁云:云何名為四種聲聞?一者、變化聲聞。二者、增上慢聲聞。三者、迴向菩提聲聞。四者、一向趣寂聲聞。變化聲聞者:為欲化度由彼所化諸有情故;或諸菩薩,或諸如來,化作聲聞。增上慢聲聞者:謂但由補特伽羅無我智及執著邪法無我智,計為清凈。迴向菩提聲聞者:謂從本來、是極微劣慈悲種姓。由親近如來住故;於廣大佛法中,起大功德想,熏修相續。雖到究竟住無漏界;而蒙諸佛覺悟引入方便開導。由此因故;便能發趣廣大菩提。彼於如是廣大菩提,雖能發趣;由樂寂故;於此加行,極成遲鈍。不如初始發心有佛種姓者。一向趣寂聲聞者:謂從本來、是最極微劣慈悲種姓故;一向棄背利益眾生事故;於生死苦,極怖畏故;唯有安住涅盤意樂,畢竟不能趣大菩提。如二王子、相似處生。平等平等,受王快樂。一、於王政詩論;工巧處等,皆悉善知。第二王子,則不如是。彼二但由此分差別;非由受用王之快樂。如是於無漏界中,諸菩薩眾、與一向趣寂聲聞、當知差別。

五種

[出法華文句] 一決定聲聞謂久習小乘。積劫功圓。而證得小果。是名決定聲聞。二退道聲聞謂此聲聞本習大乘。積劫修道。中間為厭生死。退大道心。取證小果。是名退道聲聞。三應化聲聞謂諸佛菩薩。為前二種聲聞故。內秘佛菩薩之行。外見聲聞之形。引誘小乘。令入大乘。是名應化聲聞。四增上慢聲聞厭居生死。欣樂涅盤。修習小乘。以少為足。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是名增上慢聲聞。五大乘聲聞謂以佛道聲。令一切聞。不住化城。終歸實所。是名大乘聲聞。(化城者。無而倏有名化。防非禦敵名城。以喻小乘涅盤。能防見思之非。而御生死之敵也。寶所。即大乘實相之理也。)

二藏之一,三藏之一。指釋尊為聲聞所說之四諦、十二因緣等教說。為菩薩所說之六度等教法,則稱菩薩藏。聲聞藏一語系出自菩薩地持經卷十二。隋代慧遠及唐代吉藏、善導等諸師,均將經典分類為二藏,並加以批判。於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經卷中則舉聲聞、緣覺、菩薩三藏之說。若僅稱聲聞、菩薩二藏時,聲聞藏中則已包含有緣覺藏。此二藏之分類,與所謂大小二乘、半滿二教為同義。[入大乘論卷上、大乘義章卷一]

二種僧之一,三種僧之一。指剃髮染衣,現沙門之形相,而修習戒、定、慧三學者。大智度論卷三十四舉出聲聞僧、菩薩僧二種;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二則舉出菩薩僧、聲聞僧、凡夫僧等三種。如舍利弗、目犍連等,即為聲聞僧。(參閱『僧伽』5718)

佛教三乘之一。稱聞佛言教悟苦﹑集﹑滅﹑道四諦之真理而得道者。

四果

聲聞四果 - 須陀洹果。[出金剛經疏] 一須陀洹果梵語須陀洹。華言入流。又名預流。即初果也。謂此人斷三界見惑盡。預入聖道法流。故名入流。(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

聲聞二果-斯陀含果,梵語斯陀含。華言一來。即第二果也。謂此人於欲界九品思惑中。斷前六品盡,後三品猶在。須更來欲界一番受生。故名一來。(思惑者。謂眼等五根對色等五塵。心起貪受。迷惑不了也。九品得。於上中下三品中又各分三品也。)

聲聞三果-阿那含果,梵語阿那含。華言不來。即第三果也。謂此人斷欲界後三品思惑盡。更不來欲界受生。故名不來。

聲聞四果 - 阿羅漢果。阿羅漢果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即第四果也。謂此人斷色界無色界思惑盡。四智已圓。已出三界。已證涅盤。無法可學。(四智睹。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辦。不受後有也。梵語涅盤。華言滅度。)

三道

【聲聞三道】 【出天台四教儀集注】 一見道謂聲聞因斷三界見惑。見真諦理。故名見道。即初果須陀洹也。(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也。見惑者。意根對法塵起諸分別曰見惑。梵語須陀洹。華言預流。謂預入聖道法流也。)二修道謂聲聞得初果已。復緣真諦之理。斷欲界九品思惑。名為修道。即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也。(思惑者。五根對五塵起貪染心曰思。九品者。於上中下三品。每一品中又分三品。名為九品。梵語斯陀含。華言一來。謂來欲界一番受生也。梵語阿那含。華言不來。謂不來欲界受生也。)三無學道謂聲聞斷三界見思惑盡。真諦之理究竟。無法可學。故名無學。即第四果阿羅漢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佛緣大智慧聚寶閣 的精彩文章:

佛教故事 佛陀怎樣教化難陀
佛教 曬經坡由來的故事

TAG:佛緣大智慧聚寶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