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妝容 > 師說丨李堅瑜:彩妝研發是一條學無止境的道路

師說丨李堅瑜:彩妝研發是一條學無止境的道路

原標題:師說丨李堅瑜:彩妝研發是一條學無止境的道路


理論與實踐同等重要。


文/林子


業內有個比較流行的說法:化妝品工程師現在也坐在風口上。一方面,面對90後年輕一代個性化的新需求,作為化妝品內在基質料體的配方設計決定者,化妝品工程師愈發顯得重要;另一方面,多樣化的市場,也是現階段化妝品工程師創業的最佳時機。


作為由化妝品工程師轉型為化妝品代工企業創業者的其中一員,目前擔任廣州造夢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同時也是廣東省化妝品科學技術研究會彩妝委員會發起人之一的李堅瑜,對彩妝研發及市場都有著更深的感觸。

彩妝研發50%靠學識,50%靠實踐


「從事彩妝研發的這些年,最大的感觸就是學無止境。」李堅瑜坦言,自己能在彩妝研發領域堅持這麼久,很大原因就是覺得永遠有學不完的東西。說這話的一年以前,他還在廣州卡姿蘭集團任職研發經理,彼時的他在卡姿蘭做彩妝研發已有15年時間,而他從事彩妝研發工作已有17年。


不同於許多半路出家的彩妝研發工程師,2000年畢業後的他從實習開始就一直在從事彩妝研發的相關工作。先後在東莞、廣州、義烏的三個化妝品公司呆過,實驗室打版、車間配料、灌裝指導等工作一一參與。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後,2002年,李堅瑜進入了卡姿蘭的研發中心。在那裡,他一干就是15年,從一個入行不久的新人逐漸成長為公司研發部的骨幹力量。



▍李堅瑜


「做彩妝研發50%靠學識,50%靠實踐」,對於彩妝的研發,李堅瑜深有體會。工廠的配方設計與純研究機構不同,不是實驗室打出了樣,出一張配方表就了事。工廠是奔著量產去的,要設計出一個好的彩妝配方,需要考慮原料的安全,料體配方的妝效,與包裝的匹配穩定,生產工藝的簡便效率,關鍵指標的可檢測性,成本控制,符合法規法律等問題。這需要同時具備基礎的科學理論、豐富的原料信息、大量的原料應用技術積累、相關生產設備特性的了解,以及豐富的現場實踐經驗。否則,就無法讓配方從實驗室轉化為可批量生產的成品。


他認為,「理論決定你能夠研究到什麼程度,實踐表示你能有多快速地做出你要的東西」。沒有理論,就會只知其然而不知其之所以然,就不會舉一反三。比如做一隻唇膏,易斷,很多人知道加微晶蠟可以改善,但是為什麼會斷還是不明白,也就只知道用微晶蠟來解決,殊不知除了蠟,油也是可以解決的。而實踐,則來自各種原料應用的了解跟判斷。工程師都知道化妝品原料的類別如乳化劑、表活、油脂、蠟、保濕劑等,但就算同一類別,每個原料的性能各有不同,只有了解到具體原料的應用,才能快速的找到原料,做出配方。


對李堅瑜來說,研發最難的地方就在於對原料的掌握程度。「化妝品原料數量太多了,國際化妝品目錄里有2萬多種,國內已使用目錄里有8800多種。我在卡姿蘭待了15年,我們的原料儲備積累到600多種,也就是說,我能親自觸摸到、感受到的就只有這600多種原料,但問題是,還有那麼多我不知道的呢?萬一這個配方用的原料就是我不知道的呢?找到與測試就需要時間,對配方開發來說,客戶不等你,時間不夠用,所以我認為難。」


除此之外,他還表示,「化妝品行業並不是一個新鮮的行業,化妝品的很多東西都借鑒於其它行業,特別是藥品和食品行業。」因此,這就要求工程師不斷地豐富自己的學識,增加實踐的經驗。


最大的困難受限於研究設備和人員

「國家還是希望我們的產業升級要做就做大,做規範化。這個也是個趨勢,我們也是往這個方向努力,要轉型,我們要抱團」, 一見面,李堅瑜便忍不住感慨,國家對化妝品行業監管趨嚴,中小企業的日子愈發難熬。


2017年,李堅瑜從卡姿蘭出來,與現在的合伙人共同開辦了廣州造夢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並擔任總工的職位,目前,該公司主要從事唇膏產品的代加工。和以前單純的做研發不同,現在自主創業的李堅瑜,除了研發外,多了一份對企業發展的憂心忡忡。


「客戶一般三天要見到樣板,你三天還沒出來,他沒這個耐心的,因為人家基本上一個月內就想出貨了」,李堅瑜無奈地表示,這就是為什麼當下很多工程師沒有辦法去做產品驗證,而這樣一來風險就大了,萬一產品出問題,工廠有可能就破產了。


創業是艱辛的,競爭也是殘酷的。在代工企業多如牛毛的廣州,對於中小代工企業來說,時間意味著一切,即在客戶提出需求時及時把樣板做出來,是他們能夠爭取到客戶的首要條件。


李堅瑜表示,卡姿蘭開發一個新品,要經過配方開發階段、穩定性測試、中試、採購、量產等,算上充足的風險時間,差不多要14個月的時間。根據調度不同,實際新品時間會在6個月-14個月之間。如果有儲備配方,開發周期縮短,至少能省出2個月的時間。所以大公司會設置基礎配方開發室,專門做各種儲備配方,這樣當有實際配方需求時配方轉換就很快。


而在他看來,目前大部分的公司受限於研究設備還有研究人員,中小型企業買不起昂貴設備,在沒有人沒有設備的情況下,想做更好的研究,對小企業來講是比較吃力的。


「分析和檢測設備會對研發有很大的影響」,李堅瑜表示,所有的研發都以數據說話,有數據才能找到根源和規律,沒有數據就只是一種感受,這種感受會變成一種不確定,也不具備一種傳承性。研發過程中,如果要找具備某一種特性的原料,希望能通過查找列表得到,列表來自於數據,而數據來自於設備,有了分析檢測設備,就能夠大大加快研發的進程,比如科技研究會劉綱勇會長就在做原料研究項目的資料庫。


除此之外,這對工程師的要求很高,工程師的技術越嫻熟,見識越多,越能快速地、針對性地找到想要的東西,要不然就要花很長時間去摸索。「現在彩妝工程師的要求比以前高了很多」,李堅瑜表示,現在市場上的產品太多了,如果完全沒做過的話,工程師可能都沒想到有些產品的出現,問題的解決不是因為配方,而是設備。彩妝跟護膚不一樣,彩妝離不了設備,就像現在的很多異形的,如貓頭的,甚至有環狀的,都是設備做出來,「所以我們每年展會也會去看,不能只看原料,也要看設備。」


越簡單的產品越暢銷


「越是簡單,越暢銷」, 除了專註於配方的研發,李堅瑜也時刻關注著彩妝領域的時尚潮流,根據最新時尚元素或包裝工藝開發出各種不同的產品。李堅瑜認為,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使用方法的簡便化,是導致彩妝消費增長的主要原因。

從2002年任職於卡姿蘭,到2017年離開自主創業,他不僅目睹了卡姿蘭從一個OEM代工企業逐漸變成一個專業彩妝品牌,更親歷了彩妝品類從興起到爆發的發展過程。


李堅瑜認為,從最早前睫毛膏的流行,到後來氣墊、唇膏、眉部產品、眼影等的興起,除了配方的改良外,與產品的使用方法越來越簡便化有很大關係,「彩妝真的是越簡單越容易火起來。」


「現在彩妝的創新方面太多了,包裝的創新、形狀的創新、配方的創新,各方面都有創新。其中,包裝設計以及使用方法的創新是現在的一個商機。因此,除了配方上創新以外,彩妝研發工程師還需要更多地站在消費者的角度,思考更多的可能性。」


他同時也認為,對於代工企業而言,迎合市場需求做產品開發無可厚非,但如果僅僅只是為了噱頭而創新,這樣的產品並不能長久。比如之前風靡一時的印章眉粉,由於使用方法像蓋章一樣簡單而受到消費者的追捧,但沒過多久就因為實際效果不佳被拋棄了。因為,「實際上它沒有解決技術問題」。但他也笑言,「這確實也是一種使用上的創新,因此贏得了一時的消費者,掘到了第一桶金。如果哪家公司解決了妝效與持久的問題,未嘗不是爆品。」


往期回顧


師說 | 王明鏡:30年真實之路


師說 | 施昌松:以人為本,向光而行


師說 | 張太軍:做一個能夠讓生活變得更美好的



師說 | 古玉龍:我的萬分之一,消費者的百分

之百


師說 | 霍剛:愈鑽研,愈年輕


師說 | 夏冷:因為熱愛,所以敬畏


師說 | 李慧良:站在高處的憂慮者


師說 | Roger Ai:工程師要有情懷,更要有舞台


師說 | 鄭如娟:做一名接地氣的彩妝工程師


師說丨Eddy He:研發就是一群聰明人去做一件


傻事


師說 | 葉琳琳:從博士到技術網紅的蛻變


師說 | 董鵬程:時刻對產品、消費者和企業負責

師說 | 曾萬祥:做好東西才有好回報


師說 | 蔣麗剛:1%如何煉成


師說 | 鄧燕民:10年是技術研發人員的起步階段


師說 | 段國梅:研發是一件充滿樂趣的事


師說 | 姜義華:上游的水平決定了下游的質量


師說 | 李洪海:走出舒適區


師說 | 劉山:從工程師中來,到工程師中去


師說 | 向文浩:好產品是聰明人下笨功夫做出來的


師說 | 龐義:用阿爾法狗的「嗅覺」引領創新


師說 | 張忠偉:在我手上,從未出現過抽檢不合格

師說 | 譚濤:就算不存在完美,也要力求做到


99%


師說 | 楊珂:研發的土壤就是工程師自己


師說 | 王文昭:研發的G點在市場


師說 | 劉向前:當下就是最有成就感的時刻


師說 | 范皓然:化妝品技術交流的築橋者


師說 | Cecilia Almasio:一個義大利工程師眼中的


中國彩妝市場


師說 | 楊子彬:一名88歲老協和人對化妝品研發


的新期待

師說 | 呂智:從高露潔到相宜本草,困難會有,


困惑不再有


師說 | 廖霖峰:「廣東20%的企業面臨被淘汰」


師說 | 邱曉鋒:代工企業要帶給客戶更持久的


價值感才能生存


師說 | 翁玉萍:中草藥應成國產化妝品的護城河


師說 | 方電力:代工企業的格局有多大,舞台


就有多大


師說 | 溫俊帆:氣霧劑類化妝品需要更多競爭者


師說 | 何秋星:是師者,更是連接企業和學生的

「紐帶」


師說 | 王晶:模仿的終點不是模仿,而是原創


師說 | 廖廣光:功效化妝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師說 | 張思諾:彩妝研發不只是門技術活兒


師說 | 蘆澤慶治:立足中國的研發,有更大的


空間和未來


師說 | 董義偉:代工企業如何突破外資的重圍?


師說 | 張婉萍:產、學、研,任何一環都不能掉


鏈子


師說 | 毛勇進:小實驗室越來越難,大平台是主流

師說 | 劉綱勇:化妝品科研未來分工將越來越細


師說 | 蔡昌建:彩妝研發與藝術品創作有著同樣


快感


師說 | 班育安:「工程師老闆」提升了整個行業


的進入門檻


師說 | 林麗雋:彩妝的理論知識體系有待完善


師說 | 廖文貴:創新並不是簡單的發明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更多青眼資訊




不一樣的視角


閱讀原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青眼 的精彩文章:

國家葯監局:30批次化妝品不合格,染髮產品成重災區
黃金十年|李記李道揚:本土與外資真正的較量才開始

TAG:青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