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日方專家:發動甲午戰爭源於日本對北洋艦隊的恐懼,沒料到能打贏

日方專家:發動甲午戰爭源於日本對北洋艦隊的恐懼,沒料到能打贏

日本甲午歷史學家訪談錄 003:茂木敏夫篇

歡迎關注公眾號【薩蘇】(sasutime)

日方專家:發動甲午戰爭源於日本對北洋艦隊的恐懼,沒料到能打贏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 茂木敏夫教授

專家介紹:茂木敏夫,日本女子大學國際社會學系國際關係學教授,其研究方向為中國近代思想史。著有《中國的天朝中心意識》,《傳統中國世界觀的改變》等作品。

記者:請問您認為甲午戰爭日本獲勝的原因在哪裡?

茂木敏夫:用一句話來歸納的話就是當時世界秩序(構造)發生巨大變化,日本及時適應了這種變化,而中國卻沒能適應。為什麼中國沒能及時適應?在此(甲午戰爭)之前整個東亞,中國處於主導地位,那是朝鮮國王都要由中國冊封的時代。

因此,延續這種世界秩序當然對中國有利。然而西洋近代文明影響到了東亞,日本及時改變,適應西洋的各種各樣的價值觀、技術,在此之前日本是處在中華文明圈之中。

觀察日本為什麼能順應西洋近代文明時我們看到,日本當時如果一直處在中華文明圈之中,中國就一直會是有利的主導地位,也就是說日本一定要脫離中國(中華文明圈)。這是日本較早實現西洋近代化的一個原因。

從西方的角度來看,實行西洋近代文明的日本同守舊保守的中國比較,當然日本更受西方國家的歡迎。

因此可以說,圍繞朝鮮和東亞的歷史舞台、遊戲規則發生了變化。改變後的世界秩序對日本有利,而在此之前的秩序卻對中國有利,中國更願意維繫舊的世界秩序,中國也因此落後於時代。不僅僅是軍事關係的原因,我認為歷史舞台秩序發生了變化是更為重要的原因。

記者:可以認為因為歷史舞台的變局,日本變得強盛了?

茂木敏夫:不是一下子變得強大了。中國畢竟是東亞大國,儘管日本接近西洋文明,依然還是個小國。如果沒有大的混亂,雖然不再積極主動承認,但仍可以默認中國的地位。

日本也一樣,不管怎麼說許多人內心還是認為中國是大國,可是近代化方面日本走在了前面。當時的日本人、日本社會存在著這種(糾結)的心理。

記者:甲午戰爭對日本歷史產生了什麼影響?

茂木敏夫:從西方國家角度來看,以前中國是東亞的中心,甲午戰爭後日本成為了東亞中心,這是第一。從日本國內來看,日本社會原本就有自己國家先進但中國卻比自己強大這樣的複雜心態,由於甲午戰爭獲勝日本開始認為自己比中國強大,認為自己在中國之上。

之後中國留學生來到日本學習西方文明,日本人的上述認識就越發增強。中國留學生翻譯西方書籍,學習西方技術,將「科學」「社會」這樣的辭彙引入中國。

因此,甲午戰爭後,原本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秩序改變成了以日本為中心。順便說一句,現在中國反過來又變得非常強大,亞洲中心轉移回到中國,於是日本社會開始有些不安。

記者:甲午戰爭是否增強了日本的軍事力量,進而促進了日本的軍國主義的發展?

茂木敏夫:甲午、日俄戰爭的時候,日本社會的主觀思想還是認為日本是弱國。日俄戰爭時,是小日本對大俄國,不強大就會被吞滅的小國,被害者的意識還是比較強。

日本人真正認為自己強大是在日俄戰爭後,或者說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日本成為世界五大強國之一,從世界的大舞台來看日本認為自己是強國,僅僅戰勝中國還不能被認為是強國。

促使帝國主義、軍國主義以及侵略(戰爭)發展應該說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或者說稍前一點的1915年的《二十一條》,日本是謀劃採取同西方帝國主義列強一樣做法的。

然而,這個時期,世界舞台秩序再次發生變化,出現了民族自決運動、國際聯盟等,帝國主義的做法行不通了。日本在成為大國的瞬間世界發生了變化。這次日本落後了,中國適應了民族自決的時代潮流,發起五四運動。

記者:甲午戰爭前北洋艦隊曾幾次來到日本,當時日本政府、民眾、新聞界的感受如何?

茂木敏夫:非常可怕。當時能同北洋艦隊相比的戰艦日本完全沒有,感覺像巨大的怪物,所以覺得可怕,日本海軍也覺得可怕。剛才說到日本人原本認為自己國家先進但中國卻比自己強大,產生這樣的複雜心理,北洋艦隊的存在是主要原因。所以政府、軍隊、新聞界,包括一般民眾都感覺(北洋艦隊)可怕。

記者:什麼時候覺得日本能戰勝北洋艦隊?

茂木敏夫:陸軍可以說有必勝的信心,海軍其實沒有想到能絕對勝利。既然如此為何發動戰爭?這同剛才的敘述相關聯,日本預測到國際社會不會援助中國,開戰後國際社會不會參與,局勢對日本是有利的。

1894年7月,日本同英國簽訂《日英通商航海條約》,儘管是不平等條約,但在一定程度上使英國認可了日本的近代化,日本認為可以擺平同英國的關係,因此發動戰爭,國際社會即便不直接援助日本,但在心情上應該是偏向日本的。

記者:發動戰爭國際社會不會幹涉的判斷是如何得出的?

茂木敏夫:朝鮮半島動蕩對英國和俄國不利,兩國採取調停、中介的辦法沒有奏效。日本的做法非常討巧,提出讓朝鮮脫離中國實行近代化的方案。在國際社會看來,儘管也明白日本隱藏的野心,但對朝鮮實行近代化改革的方案本身不便直接反對。

世界秩序發生了變化,即近代化的日本對落後的中國。加上日本同英國簽訂了《通商航海條約》,一定程度上成功的使英國默許了日本的做法,因此日本判斷發動戰爭國際社會不會幹涉。

記者:日本巧妙的利用世界舞台的結構變化?

茂木敏夫:是的。相反中國要維持原有的傳統秩序,這樣中國對朝鮮的支配地位就可以一直保持。

記者:長崎事件為什麼會發生?產生了什麼影響?

茂木敏夫:北洋艦隊的水兵在長崎放蕩荒唐的行為引起外交糾紛,媒體報道後事件被放大。事件本身是偶然的,但是,水兵事件為何會變成日本舉國上下的反清事件呢?

前面說過,當時日本社會存在著一種焦急的情緒。國家文明開化、近代化走在前面的日本應該強大,為何清朝看起來比我們更強大?特別是北洋艦隊看上去實在太強大、太可怕。文明開化日本走在前面,中國落後了但中國依然還是大國。這種矛盾的反差,使日本人變得焦慮。北洋艦隊作為中國強大的象徵,使這個單純的事件將日本社會的焦慮情緒引爆。

日方專家:發動甲午戰爭源於日本對北洋艦隊的恐懼,沒料到能打贏

▲ 長崎花街,北洋水師與當地警民衝突之地

記者:因此發清朝情緒高漲,促使日本舉國團結一致戰鬥?

茂木敏夫:不是完全肯定,但必須建設強大的海軍的意識以及中日之間的對立是越發明確。圍繞朝鮮,當時中國占絕對主導地位。1884年12月的甲申政變更是增強了中國對朝鮮的勢力,日本此時是處於失敗的局面。因此,更感覺中國還是強國,事件加劇了日本社會的焦慮情緒。

記者:戰時大本營的作用為何?如何制定對清的戰略策略?

茂木敏夫:戰時特別機構。可以越過一切非戰時的法律、規定、手續而直接確定戰略策略。明治天皇親自統領指揮、組織全體國民集結戰鬥的機構。甲午戰爭時,明治天皇特意坐陣廣島指揮戰爭。他如何制定戰略策略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不太清楚,不過在日本國民看來戰爭是天皇親自指揮,因此形成了全民一致戰鬥的意識。

此時日本已經實行徵兵制,同武士不一樣,國民被徵召入伍上戰場,由此產生「為國民自己而戰」的意識。

日方專家:發動甲午戰爭源於日本對北洋艦隊的恐懼,沒料到能打贏

▲ 日本佐世保海軍墓地,埋葬的日軍都標明身份,既有武士,也有平民

記者:日本軍隊如何實行近代化改革?武器以外,如何實行軍隊如何進行近代化改革?

茂木敏夫:同洋務運動軍隊改革相比,日本的軍隊改革連同西方的軍隊體制和組織一併進行了學習。不但從武器方面學習、而且引進西方的徵兵制。

到江戶時代日本實行身分等級武士制,改革首先是廢除武士制度,廢除了武士身份,然後實施徵兵制,如此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士兵,都有保衛國家的義務。廢除武士特權,市民平等,實行徵兵制,非常便於戰時動員國民參戰,市民誰都有資格、誰都可以平等地保衛國家。

戰前日本有對士兵的天皇告諭和對市民的教育詔書,不分等級,士兵們直接接受天皇的教誨,平等地保衛國家,這種軍隊體制對日後日本的軍國化有很大的意義。日俄戰爭時,到日本留學的中國學生,看到日本國民高喊萬歲走向戰場這種高昂的愛國精神。

對此宋教仁在日記中有記載。其消極一面則是大量的民眾被動員上了前線。

記者:甲午戰爭時期的中日對立與現在的中日之間的對立有何相同點和不同點?

茂木敏夫:有很相似的地方。甲午戰爭是在世界秩序發生大的變化時爆發的。原本處於亞洲主導地位的中國由於近代化進程的落後失去了主導地位;日本順應西方近代化文明的潮流取代中國獲取了亞洲的有利位置。現在,歷史格局又出現了變化,GDP為世界第二的日本被中國反超。

然而經濟實力逐漸強大的中國有不自信的地方,被反超的日本一方也越發變得不安、擔心。中日雙方互相之間的認識失去平衡,相互產生誤解。上面說到的長崎事件時,日本國內存在一種焦慮情緒的問題,我想中國不一定能理解。就是世界格局發生變化的時期,雙方各自的認知都失去了平衡。

因此,甲午戰爭時期日本變得強大的格局變化,同現在中國又變得強大的格局變化的時期,中日雙方的自我認識和對對方的認識都失去了平衡,所以雙方之間的理解變得異常重要。

日本被反超越發不安和擔心、焦慮;而中國雖變得強大但好像並沒有被世界認可,於是就越發加油希望讓世界認可,結果適得其反世界覺得中國越發傲慢,當然這又加劇了中國的不滿。自己的意思沒有傳達給對方,對方的做法也不理解,中國和日本都處在這樣的局面。

記者:為什麼甲午戰爭中日本肯定陸軍可以取勝?

茂木敏夫:軍隊近代化的改革,不僅僅是軍隊制度的改革,軍隊在社會中的位置也從制度上進行了改革。

中國是文化之國,軍人並不被社會遵崇。洋務運動並不是社會整體的改革,在整個傳統社會的環境下,軍隊的社會地位並沒有改變。而是軍隊中一部分優秀的人才學習西方,這部分人學到的東西並沒有改變社會整體的力量。

日本不一樣,學習了西方近代文明的這些人可以直接將學到的東西付諸實際,日本建立了容許他們付諸實際的體制。中國留學生回國後並沒有制度允許他們實施各種改革,軍隊如此,社會也同樣。江戶幕府徹底被推翻,日本進行了徹底的近代化改革。

而中國是在清朝體制內的部分改革。對當時中國留學生來講讓人同情的是,他們拚命學到的東西回到中國沒有施展的制度保證。日中之間的落差由此而產生了。

日方專家:發動甲午戰爭源於日本對北洋艦隊的恐懼,沒料到能打贏

▲ 魏源《海國圖志》

記者:請問魏源的《海國圖志》對日本民眾有何影響?

茂木敏夫:當時幾十個藩組織翻譯了《海國圖志》,許多地方還作為學校的教材使用。除了武士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跨身份的人群,如商人等都接觸到了《海國圖志》,影響比較大,可以說傳播到了一般民眾。

記者:對明治維新也產生了影響嗎?

茂木敏夫:明治政府成立前影響較大。到了德川幕府時期日本派遣留學生去荷蘭等,親自去收集學習西方文化。魏源的《海國圖志》是間接信息,明治時期以後日本人是直接獲取西洋的信息。

記者:請問您有沒有要傳達給中國觀眾的話?

茂木敏夫:紀念甲午戰爭120周年,回望甲午,非常有意義。現在中日處在關係改變的時期。我們關心如何改變,期待朝著好的方向改變。

甲午戰爭是可以成為歷史的鏡子。20世紀日本成為亞洲中心,現在格局正在逐漸變化。回顧120年前,我們為什麼會發生戰爭?今後我們應該怎麼做?甲午戰爭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歷史教訓。現在更是需要我們雙方加深理解的時期。

【完】

歡迎關注公眾號【薩蘇】(sasutim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薩蘇 的精彩文章:

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的八艘主力艦今何在?旗艦被日軍掠去耀武揚威
1988年被打撈的這艘北洋水師戰艦,管帶曾在甲午海戰中對日舉白旗

TAG:薩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