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高級的人生里,都少不了留白
拾遺物語
看到秋天的雲彩,原來生命別太擁擠,得空點。
——林語堂
壹
最近,電影《你好,之華》上映了。
胡歌在其中,演了個小配角:
一頭亂髮,滿面鬍渣,從眼神到舉止,
絕對是個不折不扣的「渣男」。
沒想到,他這次毀形象的客串,
卻引來滿屏的讚歎:
「不斷在突破!」
「又前進了一步!」
「演技炸裂!」
在浮躁喧嚷的演藝圈裡,胡歌算是少有的清流。
當很多明星忙著賣人設、刷流量、拚命接戲時,
他卻在最紅的時候,選擇了息影。
有人覺得他太傻:「這時候不拍戲,損失得有多大?」
胡歌一臉的雲淡風輕:
「永遠都會有比我片酬高的人。」
他之所以選擇暫別,是因為比很多人清醒:
濃墨重彩的輝煌固然可喜,
紛擾之外的留白卻絕不可無。
作家蘇芩說:
「一個會布局的人,永遠不會把人生塞得太滿。」
離開名利場,胡歌去了很多地方,
讀書、攝影、思考,感受最真實的生活況味。
在素淡的日子中,他褪去浮躁,滿眼歡喜:
「台上的美麗是眾星拱月,台下的美麗是月明星稀。」
「睡了太久,星空已然不同了。」
真正豐厚的人生,大抵如此,
不會被勞碌和瑣碎擠滿,而是留些空白,
偶爾停頓下,享受少許餘閒。
因為留白,藏著從容生活的智慧,
和抵達遼闊境界的哲學。
貳
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裡,有太多人忙於奔命。
為了房子、車子、票子、位子,
將自己變成高速運轉的機器。
在滿滿當當的日程里,
甚至不能慢飲一杯白茶,靜聽一場秋雨。
於熙熙攘攘的焦灼中,落下一身的疲憊。
有時看似無奈:
「都是為了生活,我有什麼辦法呢?」
可是,沒有餘閑的奔忙,
真的會比有留白的生活更有效率嗎?
美國開國元勛富蘭克林,
曾提出過著名的「五小時原則」:
在周一至周五,每天給自己留一個小時。
即使平日再繁忙,他仍然堅持「製造空白時間給自己」,
做些真正想做的事,或者什麼都不做。
正是因為每天的「偷懶」,使他保持了高效的工作,
成就了一番了不起的事業。
心理學家阿摩司·特沃斯基曾說:
「保持一定程度的無所事事,一向是做出好研究的秘訣,
如果不能浪費幾個小時,你就會浪費掉幾年。」
留白,意味著效率。
沒有留白的生活,看似勤奮,
卻很容易陷入無效勞動的死循環,
唯有暫時的停歇,為心靈騰出空間,
才能源源不斷地獲得能量,使生活更加高效。
叄
比爾·蓋茨在創業之初,是個典型的工作狂。
他經常處在兩極狀態,
要麼是絞盡腦汁激烈地工作,
要麼是精疲力竭後倒地就睡,全年沒有任何假期,
他的行程表都是以分鐘為單位,
連與人握手都要按秒計算。
直到與妻子梅琳結婚後,
他的工作和生活才漸漸平衡。
蓋茨開始在滿檔的工作中留出空間,陪家人去度假,
每半年中還要抽出一周,作為個人「思考周」,
在這段時間裡,他遠離一切工作事務,
一個人呆在別墅里,
專註思考,享受身心的自由。
《三體》中說:
「百忙之中,下一步閑棋是很有必要的。」
正是這些短暫的「空窗期」,使他的事業蒸蒸日上,
在從容緩步中,他開始關注慈善,
先是成立基金會,捐出了98%的家產,
然後奔走於世界各地,
在菲律賓資助研發新品種水稻,在中國幫助預防艾滋病,
在哥倫比亞、尼泊爾發展教育和醫療,
有無數的人,在他的幫助下,擺脫貧苦掙扎的命運。
法頂禪師曾言:
「不要只想著填滿,而要懂得留白,
空蕩的地方,才能聽見靈魂的聲音。」
當與自我素麵相對,才能看清最真實的內心,
了悟自己所追求的人生意義。
留白,便是找到自己。
肆
史特凡·賽格米斯特,在TED上演講《休假的力量》。
他在紐約開了家工作室,
從事的正是自己熱愛的領域:音樂和設計。
但經過長時間的工作,
他漸漸發現,再喜愛的事物,
一旦習以為常,就會變得沉悶。
所以,他做了個決定:每工作七年,就休息一年,
閉門不接受任何顧客。
他利用這一年的閑暇,去世界各地旅行,
將自己的小願望列成清單,一一兌現。
這樣的長假,使他對事業有了新的熱情,
創造的靈感也泉涌而來,
他也因此,創作出更多富有生命力的作品。
那麼,為什麼人在空白期會比忙碌時更有靈感?
作者Windy Liu曾對這種現象做出解釋:
我們的大腦,有著兩種重要的思維狀態,
一種是「集中思維」,另一種是「發散思維」。
「集中思維」依靠專註力,對外部信息快速處理,
比如,我們工作中處理專業問題,
但其弊端是容易形成思維定勢。
而「發散思維」是一種全局思維,天馬行空,
在大腦處於閑置狀態時,就會將記憶重新連接,
而這種連接,正是創造力的來源。
音樂家久石讓的創作,正是得益於這種狀態:
「根據我過去的經驗,
稍縱即逝的靈感似乎大多出現在無意識的時候。」
適當地閑著,讓思緒發散,
你會擁有更多靈光乍現的時刻,
棘手的難題,也可能迎刃而解。
留白,正是靈感的聚集地。
伍
奧巴馬在做總統時,睡眠時間基本不超過五小時,
但無論白天有多忙,他都會為自己的生活製造空檔。
傍晚,在白宮裡,他和家人共進晚餐,
打會兒撞球,然後哄女兒們睡覺。
等這些結束後,
他會走進辦公室里,獨自呆四五個鐘頭。
忙完各種文件和演講稿,他就沉浸在閱讀和寫作中。
他說:「這兩件事對我來說無比珍貴。它們使我能夠慢下來,
我不好說它們是否讓我成為了一個更好的總統。
但可以說,它們讓我在這八年里保持了平衡。
因為這個地方總是緊密控制著你,不會放鬆。」
在那段繁重的白宮歲月里,奧巴馬獲得了珍貴的停歇時刻,
也活成了另一種可能,一個作為寫作者的奧巴馬。
有哲學家說:
「閑暇是人生的精華,除此之外,
人的整個一生就只是辛苦和勞作而已。」
麗薩·埃瓦里諾是一位在香港工作的菲佣,
她在僱主家的勞務很重,一周要工作六天,收入也很少。
一次偶爾的機會,她看到一本登山的書,
就試著爬上近處的山,令她想不到的是,
山上的風景這麼迷人,她從中體驗到從未有過的輕鬆。
從此,她一有空,就去爬山,
日本槍岳,乞力馬扎羅,還有喜馬拉雅山,
都留下了她的身影,作為登山者,而不是一個傭人。
很多時候,我們被俗事羈絆,失去了應有的輕盈。
許自己一份短暫的空白,試著觀照自我,
興許你會發現,人生的其他可能,
和藏起來的另一個自己。
留白,即是未知和更多可能性。
陸
汪曾祺是個十足的「生活家」。
雖然他一生顛沛流離,
卻很少有人像他這般,活出滿滿的幸福感。
他說:
「一個人不能從早寫到晚,
那樣就成了一架寫作機器,
總得岔乎岔乎,找點事情消遣消遣。」
寫文章累了,他就變著法兒地玩:
年輕時喜歡唱戲,閑了就唱青衣,唱老生;
後來沒事就吹笛子玩,樂得自在;
再後來牙齒掉光了,嘴巴漏氣,笛子吹不了了,
他就臨帖,宣紙一鋪開,研磨提筆,
幾個鐘頭下來,大汗淋漓,像練了一回氣功;
他也愛畫畫,經常用筆瞎抹一氣,純粹是解悶;
買菜做飯也是他極愛的,逛逛菜場,再琢磨下花樣,
一番輕量運動後,便可以享受美食了。
他說:「生活,是很好玩的。」
在平日的玩樂中,一草一木,一茶一飯,他都能品出情趣來。
因此,在勞作之外,不妨留點玩的時間。
就像叔本華所言:
「只有閑暇可以讓一個人完全擁有屬於自己的時光。
一個自身內在豐富多彩的人,在閑暇中才是最幸福的。」
留白,使幸福更簡單。
柒
三百多年前,黃宗羲作為遺老,
在明亡之後,隱於山林,潛心著書。
他常常獨坐於雪交亭中,默然守靜,
乃至黃昏月上而渾然不覺,
有時坐累了就去田間走走,
在至朴清寒中,年年如斯。
縱覽他的一生,死難催逼,
被清廷懸賞通緝,被圍困在城中,
被揭發謀反,甚至差點死在沙地里……
他卻已淡然:
「李斯、陸機所不能得之日,
吾得之,亦已幸矣!」
棄絕俗世繁蕪,在極簡的生活中,
他的內心寧靜清明。
傳奇歌手萊昂納德?科恩,
有著風光無限的音樂道路,
在最耀眼的舞台上,六十歲的他卻選擇轉身,
來到洛杉磯的一所寺院里清修。
撣盡滿身風塵,置身於空蕩蕩的禪室,
在日日的冥想中,過最素簡的生活。
豐子愷說:
「人生的至高境界,就是懂得刪繁就簡,
不寵無驚過好這一生。
生活因極簡而至美,人生因留白而自在。」
剪去生活多餘的枝葉,才能擁有足夠的空間,
生活簡單了,心就會獲得長久的安寧。
留白,使人更寧靜自足。
捌
演員張靜初平時工作很忙,
但只要一有時間,回到家裡,
她就將自己和外面的世界隔開,
在自己的小空間里,
她會修剪花草,將淘來的老物件精心擺放,
從壁畫、老地毯到燭台,
家裡的各個角落被布置地格外雅緻。
她說:「我喜歡那些無用而美好的事。」
當我們試著慢下來,那些無用之事,無用之物,
會越發顯得詩情畫意。
畫家東山魁夷說:「風景是人心中所願。」
心中有留白,才能從平淡的日子裡,看出美來。
很喜歡《世說新語》里的一則故事:
有一年冬夜,大雪滿山。
王徽之從夢中蘇醒,望窗外朗月當空,雪色皎然,
便於院中獨自飲酒詠詩,怡然自樂,
在這良辰美景中,他念起在剡溪的朋友戴逵,
便不顧路途遙遠,連夜乘小船前往。
等到了朋友居處,他沒有造訪就回去了,
旁人問他原因,王徽之洒然答道:
「我本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這樣的一點任性,便是生活的雅趣所在。
想必蘇軾也會感嘆:「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人若想活得詩意,當有留白。
玖
無留白,不生活。
正是有這一寸餘地,
我們的內心才飽滿豐盛,生活才餘味無盡。
而對於這短暫的留白,古人最懂風雅。
閑時需有閑情,處處皆成詩。
於留白中,人生樂事有四十:
高卧、靜坐、嘗酒、試茶、
閱書、臨帖、對畫、誦經、
詠歌、鼓琴、焚香、蒔花、
候月、聽雨、望雲、瞻星、
負暄、賞雪、看鳥、觀魚、
漱泉、濯足、倚竹、撫松、
遠眺、俯瞰、散步、蕩舟、
游山、玩水、訪古、尋幽、
消寒、避暑、隨緣、忘愁、
慰親、習業、為善、布施。
即使是聽聽腳踩下的積雪,
抬眼望一望風中翻飛的黃葉,
也好過乾癟無趣、被忙碌佔滿的生活。
席慕容說:
「有能夠偶爾坐下來聞一聞花香的閑暇,
生活就會變得非常富足了。」
君居於當下,會如何留白呢?
▼
有一種愛叫做點贊


※有手感的女人,特別招人喜歡
※他黑老婆30年,卻引來100萬人點贊
TAG:拾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