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自我擁抱」引發「圍城」之戰

「自我擁抱」引發「圍城」之戰

在很多家庭中,我們經常會看見這樣的場景:妻子對丈夫下達了種種命令:「上班穿西裝,下班別再穿了!」「飯前要洗手,飯後也要洗手!」「別總盯著我看,更別盯著別的女人看!」 「早上六點起床 ,晚上十點睡覺!」俗話說「江山難改,本性難移。」人通常都有很難更改的個性愛好。不過,很多妻子卻喜歡按照自己的意願和喜好來改造自己的丈夫,當然她們也有自己的理由:是為了夫妻關係更和諧。不幸的是,這樣反而會引起相互之間的矛盾,而當矛盾愈演愈烈,動干戈自然也就難以避免了。而身心疲憊的「圍城之戰」 最終會令很多人 「丟盔棄甲」「棄城而逃」。先前甜蜜美好的家庭也隨之瓦解。

「圍城之戰」背後的真相

「圍城」之戰可能會令人們反思:到底是什麼導致了女人要做出這種按照自己標準來改造男人的行為呢?美國的心理學家稱這是「自我擁抱」傾向造成的結果。一般來說,擁有這種行為傾向的人,大都看重自己的價值觀,並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於他人。他們通常會認為自己有什麼個性愛好,別人也該有怎樣的個性愛好。並且認為,自己傳達出的一言一行,別人都應該可以理解。他們會把這些認為是使生活變得更加融洽和諧的基本。但是,實際情況卻是,「高山流水」式的知音畢竟少之又少。更多情況下,我們傳達出的言行,以及其他的信息等,其實只有我們自己知道它到底要表達個什麼意思。但是,別人若以自己的心態來理解,則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他們很有可能按照他們自己的思維方式理解成其他甚至相反的意思。為了證實這點,最近美國的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心理實驗。

心理學家召集了一些大學生參加試驗。試驗者們被兩人一組分成若干組。其中一人在既不能說出歌曲的名字,也不能哼唱的前提下,全憑自己對某首歌曲的節拍、音樂、情感的記憶,通過用手指在桌子上有節奏地敲打來演奏某首歌曲,當然,歌曲也是對方熟悉的。然後要求對方猜測演奏的是什麼曲子,並將其記錄下來。同時也讓「演奏者」猜測對方猜對的概率,並將其記錄下來。實驗結果顯示,只有10%的「聽眾」猜對了歌名,但「演奏者」卻猜測50%以上的 「聽眾」應該能夠猜對歌名。實驗結果告訴我們,幻想能夠將自己的想法強加於他人,讓他人也能理解自己的想法或者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其實是有偏差的。

內心深處的自我為「中心」

可是,讓人感到疑惑的是,人們為什麼會有「自我擁抱」的心理傾向呢?到底是什麼導致了人們會有錯誤的認識呢?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其實這只是人們潛意識中的「自我中心」在搗亂呢。在人們的觀念中,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大都不會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而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說話,認為別人的思想觀念等就該和自己的一樣。比如他自己碗里的湯是鹹的,別人碗里湯也該就是鹹的。

但是,人們很想知道:人們這種「怪」心理到底是怎麼來的呢?科學家們經過長期研究發現,在人腦半球額部的皮層中,有一個部位為大腦前額葉背側部,這個部位的神經元同人的體態語言和「精神圖像」有很大的關係,因為人的體態語言和「精神圖像」正是依靠此部位的神經元儲存在記憶中,而體態語言和「精神圖像」經過長期的進化發展,就形成了人的「自我」意識。當人的「自我」意識的形成後,人們對外在環境和事物的認知就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這之前,認知和判斷更過地會受到客觀環境的影響,而現在呢,會更多地來自自己的切身感受和主觀體驗了。這種認知方式就會使得人們在為人處世時,更多時候是來自於自己主觀感受到的信息就會刺激大腦前額葉部位,從而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心理。而這種潛意識心理的形成,就會導致我們對實際生活理解會有不正確的認識。

「自我擁抱」不如「與人相擁」

「自我擁抱」不僅僅只是引發「圍城之戰」的導火索之一。在我們的生活中,因為「自我擁抱」的心理傾向所造成的種種不愉快和矛盾,不在少數。比如同事之間,有的人開了不該開的玩笑,面對一直悶悶不樂的同事,不去給別人道歉,反而會說:「只不過開個玩笑,你就這樣小肚雞腸!」這是因為他並不知道,雖然在自己看來只是個玩笑,但是對於別人而言,內心已經受到了傷害。另外,父母總是會以「學前教育」為借口,將那些難度高於孩子所處年齡段的知識,硬塞給自己的子女,且又經常會把「這麼簡單你都不會」掛在嘴邊。很顯然,做父母的並沒有意識到,這些知識其實只是對大人而言才是簡單的。

我們每個人自己都不是俞伯牙,他人也不是鍾子期,所以不要幻想別人一定要理解你自己的想法,並且按照你的意圖來行事,這樣只會給我們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所以,不如轉換心理,多多地換位思考,尊重體諒對方的想法和意見,從而做到「與人相擁」,生活里也就會少了許多不愉快的「事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你受氣,大家泄氣
盯著傷口看能減輕劇痛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