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沒有污染,就不發展了嗎?

沒有污染,就不發展了嗎?

每年進入秋冬,以北京為代表的國內各大城市上空,都會經常出現灰濛濛的灰霾天氣,最嚴重時能見度低到幾米開外已經看不清物體了,給人感覺好像是世界末日已經降臨。在這些城市的,人們被充滿懸浮顆粒的空氣包圍,逃無可逃,呼吸性疾病的發病率大增。甚至有人驚呼,這些城市已「不適合人類居住!」

污染與發展如影隨形

那麼,對空氣質量的控制,是不是一個世界難題?從技術上說好像不是。因為空氣污染主要是人為排放有毒有害氣體的結果,只要人類盡量不要向空氣里排放污染物,空氣質量就會自然好轉。但是,只要經濟發展,人類就必然需要排放出各種各樣的污染物,即使沒有灰霾天氣,也會有其他不同種類、不同來源的污染在影響著我們,它們早已不幸地成為人類生活的一部分。

在西方,從工業革命開始,污染就與經濟發展如影隨形,兩百多年來無法根除。早在19世紀的倫敦,由於煤炭作為燃料被廣泛使用,倫敦上空的空氣污染開始了。19世紀末的印象派繪畫以表達變幻不居的光色效果而著稱於世,但鮮為人知的是,印象派的產生卻與當時剛剛出現的西方城市工業污染相關。印象派先驅透納從小生長在倫敦,在工業煙霧的籠罩下,泰晤士河上很少看到明媚的陽光。那些暗無天日的泰晤士河風光給透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落到他的畫布上,就變成了印象派繪畫的開端。

20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汽車工業和石油與有機化工的發展,倫敦的空氣污染更加嚴重,大霧天氣更加頻繁。1952年12月5日,前所未見的濃霧瀰漫倫敦全城,能見度節節下降。最嚴重的時候,市內某些地區的能見度降到零,人們連自己的腳都看不到。12月10日大霧散去,其間死亡人數比平時多出4000多人,此後兩個月內,又有近8000人因為煙霧事件而死於呼吸系統疾病,大多數是死於呼吸道疾病和心臟病的老人。這就是著名的「1952年倫敦大霧事件」。

這場悲劇終於使英國人痛下決心整治環境。1956年,英國政府首次頒布「清潔空氣法案」,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減少煤炭用量,冬季採取集中供暖;在城市裡設立無煙區,區內禁止使用產生煙霧的燃料;煤煙污染的大戶——發電廠和重工業被遷到郊區。經過對污染工業不斷的限制,到1980年,倫敦的霧日由每年幾十天減少到了5天,霧都已經名不符實。

但是,故事到此並沒有完結。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汽車數量持續增加,取代煤成為倫敦大氣的主要污染源。為了治理日益嚴重的汽車尾氣污染,倫敦市政府採取了一系列舉措,規定所有正在出售的新車都必須加裝催化器以減少氮氧化物污染,汽油標準要達到嚴格規定的標準。此外,政府還大力扶持公共交通,並鼓勵居民購買排氣量小的汽車,推廣高效率、清潔的發動機技術以及使用天然氣、電力或燃料電池的低污染汽車。

經過長期不懈的整頓,工業時代那棕黃色的倫敦霧終於成為歷史。如今,在倫敦的清晨,陽光碟機散薄霧後,公園裡綠草如茵,空氣清明,讓人難以想像當年迷離晦暗的霧中情景。

舊的剛去,新的又來

但只要經濟在發展,污染就會如同噩夢揮之不去。空氣污染被全方位治理了,其他新的污染源又層出不窮地發生了。因工業生產將大量化學物質排入水體而造成的水體污染事件、因工業廢水廢渣排入土壤而造成的土壤污染事件在世界各地不時上演。1953年,日本水俁灣附近漁村流行一種原因不明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稱為「水俁病」。日本政府後來確認,水俁病是人們長期食用受富含甲基汞的工業廢水毒害的水產品造成的。

因有毒化學物質和致病生物等進入食品而造成的食品污染公害事件也不少見,1968年,日本北九州的一家食用油加工廠因管理不善,將毒性極強的多氯聯苯滲入米糠油中,導致患病者超過5000人,共有16人死亡。一時間,恐慌混亂籠罩著日本西部。

原子能放射性污染的出現,使環境污染危機變得更為複雜和恐怖。上世紀60年代以後,核電工程迅速成長,核能在為人類提供巨大的動力和能量時,也產生了放射物質泄漏和放射性污染,會對人類造成嚴重而持久的威脅。1986年4月26日,前蘇聯烏克蘭地區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的一聲爆炸,帶來了人類和平使用核能歷史上的一次最大的慘劇。爆炸最終導致2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受到污染,在受污染地區,甲狀腺癌、白血病兒童以及新生兒生理殘疾者數量也驟然增加。據專家估計,完全消除這場浩劫的影響最少需要800年!2011年3月11日,日本發生9級大地震,日本福島縣第一核電站發生氫氣爆炸,釋放大量核輻射,周邊海域發生嚴重核污染。

近些年來,新的污染源層出不窮,人類窮於招架,徒喚奈何。英國的瘋牛病、近年來的禽流感、2003年國內發生的SARS,甚至一些兒童一生下來不久就出現莫名其妙的怪病……有些病連科學家都無法查明來自哪裡,如何防治。這一切足以表明,伴隨著經濟的繁榮,人類對大自然的污染和破壞卻不斷加深,人們實則生活在一個缺乏安全、危機四伏的環境之中。

尊重自然才能根治污染

如今的中國以及該持續了30多年的高速經濟發展,與此同時,污染也相伴相隨在祖國大地上擴散了30多年,相比於其他更觸目驚心的污染,灰霾天氣可以說不值一提。據估計,我國境內5萬公里主要河流已經有四分之三以上無法讓魚類繼續生存,全國3億畝耕地正在受到重金屬污染的威脅,佔全國農田總數的1/6。因環境污染而形成的「癌症村」正在中國大陸逐年增多,據估計目前已超過200個,涵蓋中國大陸的27個省份。在這200多個名單中,絕大多數屬於化工廠、垃圾處理廠、礦山等污染了當地的水源、耕地和空氣。某個污染地區的老百姓說:「我們都習慣了污染,日本發生核輻射時,我們一點兒都不怕,這兒的輻射可是要比日本厲害多了。」

眾所周知,無論是生產或消費過程,都不可避免地產生物質與能量廢棄物。因此,經濟總量增加的過程,必然是自然資源消耗增加的過程,也是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過程。越來越多的學者認識到,如果人類一味追求經濟的快速增長,只關心能「利用自然作些什麼」,這種自私的、功利主義的發展意識,必然會導致我們毫無節制地開發資源,無所顧忌地排放廢棄物,最終傷害到的貪婪的人類本身。

有鑒於此,我們應該把自然看作是需要尊重和熱愛的夥伴,確立與自然和睦相處並協調發展的現代觀念。而這個觀念的建立首先要從政府做起,因為環境問題是公共問題,企業發展經濟而不顧環境代價,這時正需要政府來監督治理。只有政府才能做到統籌規劃、協調發展,鼓勵企業開發環境友好產品,實現真正的綠色發展。據聯合國對15個發達國家的調查,多數國家政府願意以放慢經濟發展速度、降低消費水平來保證環境質量的提高。這是令人欣慰的信號,也只有這樣,人類才能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中找到一個合適的均衡點,形成人與環境的和諧互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太空探索,紅酒相伴
科苑鮮果:與人辯論,機器人贏了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