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征服「死亡地帶」的掃雷英雄——杜富國

征服「死亡地帶」的掃雷英雄——杜富國

原標題:征服「死亡地帶」的掃雷英雄——杜富國


杜富國


11月16日,雲南省麻栗坡縣天保鎮老山西側壩子雷場,南部戰區陸軍雲南掃雷大隊掃雷四隊官兵當著當地政府代表和老百姓的面手牽手趟過雷場,用這種特殊的方式向老百姓說明腳下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安全的,至此,中越邊境第三次大面積掃雷行動雲南段掃雷任務勝利完成。然而,一個多月前,正是在這片雷場,中士杜富國在掃雷作業中突遇爆炸,生死一瞬,捨身一擋。他保護了戰友,自己失去了雙手雙眼,再也難以操作他熟悉的探雷器,也難以目睹這片浴血之地交付邊民耕種。


「你退後,讓我來!」


時隔1個多月,杜富國在雷場上的這句話依然在戰士艾岩耳邊迴響,他哽咽道:「如果沒有他,我可能就永遠的倒在那個地方了,是他救了我的命。」

10月11日,南部戰區陸軍雲南掃雷大隊作業組長杜富國在邊境掃雷行動中,面對複雜雷場的一枚加重手榴彈,讓同組戰友艾岩退後,獨自查明情況時突遇爆炸,身負重傷。


這名年輕的90後士兵,三年來1000餘次進出生死雷場,拆除2400餘枚爆炸物,處置各類險情20多起。在他戰鬥過的雷場,鄉親們種下的苞谷、草果等作物,鬱鬱蔥蔥,一派生機。


「讓我來!」這是杜富國負傷時對艾岩說的最後一句話,也是杜富國平時對戰友們說的高頻語句。這句簡單的話,凝練著一名士兵的崇高品質,見證著一名掃雷兵的英雄傳奇。


杜富國排除了1枚反坦克地雷。楊萌 攝


把生的希望留給戰友,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


雲南邊境,昔日敵我激烈交戰的山脊、溝壑、林地,地雷、炮彈、手榴彈無處不在。30多年草木生長,雨浸風蝕,難以計數的爆炸物靜靜潛伏,吞噬一切進入禁區的生命。鄉親們誇張地形容:「螞蟻爬進去,也被炸成粉。」


多年來,很多鄉親炸傷、炸殘、炸死也炸怕了,腳步離雷區越遠越安心,杜富國和戰友們的腳步,則向著鄉親遠離的雷區,逆行。在山高坡陡的雷區,即使世界上最先進的掃雷設備也派不上用場,掃雷兵只能用探雷器掃、用手排。誰多排一顆雷,承受的危險就多一分。


杜富國搜排出1枚炮彈。楊萌 攝


這個淺顯的概率原理,任何掃雷兵都清楚,杜富國卻總是讓同組作業的戰友退後,「讓我來」。


在馬嘿雷場,戰士唐世傑探到10多枚引信朝下、高度危險的火箭彈。杜富國照例讓小唐退到安全地域觀察,獨自上前處理。整整一上午,杜富國厚如棉衣的防護服被汗水浸透。「只要有危險,他就要自己上。」掃雷大隊大隊長陳安遊說。艾岩來到掃雷四隊後,一直是杜富國帶他作業,手把手教他排雷。艾岩記得自己第一次上雷場時,心裡忐忑。杜富國讓他踩著自己的腳印走。每次遇險情,杜富國都讓他退到安全地域,自己獨自上前處置。「他說『讓我來』,雖說是因為他技術好,更多的是不想讓我冒險。」艾岩說。

杜富國在往雷場背運掃雷爆破筒。(陳楊 攝)


在八里河東山某雷場,班長劉貴濤探到1枚罕見而危險的拋撒雷。沒等劉貴濤行使職權命令杜富國撤,杜富國道:「班長,我來吧。」話未畢,人已匍匐到地雷前。


「他就是這樣,不管與上級還是下級同組作業,都「強詞奪理」爭著上、必須上。」杜富國負傷後,劉貴濤回憶這些細節,抹了淚:「他其實是不想讓別人冒險,這成了他的習慣。」


在戰友們的敘述中,杜富國靦腆,話少。「讓我來」,做的遠比說的多。


「對講機里,大家呼叫他的名字最多。」掃雷四隊隊長李華健說,富國技術好,熱心腸,哪有任務哪有他,哪有困難他在哪,「好像不知道累,戰友們叫他『雷場小馬達』」。


剛轉業的原隊長龍泉,聽到杜富國負傷的消息很難過,「既意外,又不意外」。意外,是杜富國排雷技術好、心理素質好,「怎麼會是他?」不意外,是因為杜富國排雷時總是「讓我來」,經歷的風險是其他戰友的數倍。


「他是我們掃雷兵的驕傲!」掃雷大隊政委周文春說。


杜富國和戰友們一起搬運掃雷爆破筒(楊萌 攝)


過硬的排雷技術源自水滴石穿的積澱


杜富國給自己的微信取名叫「雷神」,他的QQ昵稱則叫「征服死亡地帶」。磨損嚴重的防雷靴,汗漬斑斑的防護服,光溜鋥亮的排雷工具,見證著一位英雄掃雷兵的戰鬥足跡。

在雜草泥土中,隨機深埋鐵絲、五角硬幣、鐵釘、防步兵教練雷,掃雷兵們要通過探雷器的探頭遠近、警報聲音強弱,判明土裡埋著何物、鐵絲長短、鐵釘朝向。


這是杜富國和戰友們必考常考的基礎訓練課目。「就像用聲音給土裡的爆炸物照X光,照清楚了,心裡才有數,出手才有底氣。」一班長陳清說,「杜富國愛動腦子,動手能力強。他總說『讓我來』,是因為他有底氣,有本事,大家也才敢讓他來。」


掃雷期間體力消耗太大,作業間隙掃雷隊會組織官兵們吃一些乾糧補充體力。圖為杜富國和戰友正在吃饅頭。楊萌 攝


探雷器,是掃雷兵的「手中槍」,「學會5分鐘,學精得5年」。杜富國將各種金屬物埋了排、排了埋,把訓練場的土地翻了個遍。他還和戰友「背靠背」對抗,請別人隨意埋設鐵釘、硬幣、彈片,通過斜放、深埋、混合、纏繞增加難度,以此訓練「聽聲辨物」本領。經年累月,他熟練掌握了10多種地雷的排除法,將探雷器練成了「第三隻手」,準確探識地雷埋設位置,分辨地雷種類,精準安全拆彈。


「一名優秀的掃雷兵,不是天生具備。」杜富國在筆記本中寫著這麼一句話。他如同「創客」,打破「逐點逐片平行爆破」作業方式,探索開道劃片爆破、多人多塊同步作業的方法,提升了爆破效率,被稱為「田字切割法」;基於教材「連續掃描探測、目標精確定位」十字交叉定位法,總結「分塊掃描、木棍標識、交叉劃線、精確定位」搜排要訣,提高了探測速度精度;根據爆炸物的規格尺寸、性能種類,他製作了10多種裝運沙箱,大大提升了雷場搬運效益和安全係數。


杜富國成為掃雷骨幹後,常對戰友說:「技術不過硬,就是拿自己生命開玩笑。」掃雷大隊大隊長陳安遊說:「杜富國在雷場上總說『讓我來』,這不是口號,而是水滴石穿的積澱,是實打實的真功夫!」


增補到掃雷隊的戰士,每天排了多少雷,常在本子上畫「正」字計數。對杜富國這樣的排雷老兵來說,早已不在意也不統計自己排了多少雷。但戰友們都說,杜富國是排雷最多的人之一,「因為他技術好,又總是搶著上」。


在排雷四隊,杜富國享受了一項「特權」:配有兩套防護服。老山地區夏秋季節悶熱,掃雷戰士穿著棉衣厚的防護服作業,渾身汗濕,當天回營無法晾乾,第二天又得穿著潮濕的防護服上山。隊里特意騰出一套防護服增配給杜富國,讓他換著穿。


杜富國的靴子。羋金 攝


杜富國所在的三分隊宿舍門口,整整齊齊擺放著戰士們的防雷靴。「富國的靴子,磨損最快,也最爛。」六班戰士梁慶找出杜富國的靴子,靴幫嚴重磨損,後跟還破了洞。這雙防雷靴,陪伴主人走遍14塊雷場的17平方公里土地。如今,它的主人靜靜躺在病床上。

付出是為了把秀美河山交付人民


54歲的麻栗坡縣猛硐鄉鄉民盤金良幾乎每天他都要來看掃雷隊作業進展,他家的草果地就在雷場周邊。


盤金良坐在通往雷場的路口。羋金 攝


說起地雷,盤金良既恨又怕。1993年和2016年,他在草果地勞作時兩次觸雷,前一次炸掉右腿,後一次炸掉左腿。掃雷隊入駐當地後,再也沒有群眾炸死炸傷。沒想到,這回是掃雷戰士血灑雷場。「他是為了我們負的傷啊!」老人流淚道。


杜富國負了重傷,在猛硐鄉土生土長的鄉長盤院華幾度哽咽:「掃雷官兵來到我們這,付出太多,他們是當代的老山英雄。」盤院華介紹,猛硐的山林地適合種植茶葉、草果,但全鄉2萬畝茶園,有8000畝在雷區,群眾不敢進去耕種,只能撂荒。部隊進駐當地掃雷後,已將三分之二以上的雷區土地移交給了村民耕種,目前已產生效益。


將雷區變成鄉親們耕種的田園,掃雷戰士個個「很有成就感」。每次移交雷場,掃雷隊會拍兩張集體照。一張,是與當地政府的移交儀式照,嚴肅端莊。另一張,是掃雷官兵的集體留影,人人笑容燦爛。杜富國的班長劉貴濤翻出手機中的照片:「你看,這個嘴巴咧得最大的,就是杜富國。」


一次,杜富國和戰友們登上雷場深處的主峰。左邊是異國,右邊是祖國,遠山鬼斧神工,雲霧繚繞,美如仙境。想到戰後30多年來,自己站立之地無人站過,眼前風景無人看過,學過美術的戰士張基多說,「很想把這片美麗河山畫成油畫」。


失去雙眼的杜富國眼前一片漆黑,但他給邊民帶來的是光明。他再也無法用眼睛看到祖國的美麗河山,也無法用眼睛看到最後一塊雷場移交。但他和戰友們三年來征服的57.6平方公里雷區,如今已變成田園。他們用汗水、鮮血乃至生命鑄就的「為人民掃雷,為軍旗增輝」精神,已深深地印在了這片土地,印在了人民的心田。

掃雷大隊四隊組織M04004號雷場驗收移交時,官兵們手拉著手徒步驗收雷場。中間就是杜富國。楊萌 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網-軍事頻道 的精彩文章:

NASA考慮出售航天器冠名權
雖年過花甲,這頭「熊」仍不容小覷

TAG:人民網-軍事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