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福州——胡建人,糊糊的,才好吃

福州——胡建人,糊糊的,才好吃

福州,一座古早味的城市。從三坊七巷的閩都神韻,到羅星塔下的船工號子,無不散發著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

然而,對福州人來說,想要喚醒這座城市的古早味,關鍵還靠一碗熱氣騰騰的鍋邊糊。

在福州話里,人們稱鍋做「鼎」,因此,鍋邊糊也叫鼎邊糊。這是閩南地區特有的風味小吃,福州地區的尤為出名。

幾乎在每個福州人心裡,都有一份專屬的鍋邊榜單。

清晨,熟悉的鍋邊店,老闆幹練地手起刀落,將米漿澆在燒熱的鍋沿上,順著鍋邊,均勻攤開。眨眼的功夫,就燙成米片,鏟落進海鮮湯底中。

用不著5分鐘,一碗地道的風味就誕生了。

快而美的食物,溫暖著形色匆匆的過客。在這座城市的晨間煙火中,天然散發的市井氣息,當地人難以抗拒,外出打拚的福州人,更是魂牽夢繞。

「七溜八溜,莫離福州。」在福州人眼裡,一碗鍋邊,不僅裝滿鄉愁,更承載了福州人的生活哲學:

鍋邊糊看似簡單,想要做好卻一點兒不容易,每一步的細節都極為講究。大米先浸泡,磨成漿,充分發揮了大米的香氣。澆在鍋邊上加熱,鍋蓋一蓋,又牢牢地鎖住米香。

傳統的鍋邊,還講究用木柴來燒。火的接觸面積大了,鼎的底部受熱均勻,燙出來的鍋邊更加醇香。

有經驗的吃貨,往鍋邊瞟兩眼,就知道師傅的修行到不到位,澆米漿最容易露餡兒。舀起一勺米漿,不抖不灑,手腕輕輕一轉,必須是均勻的一圈,多一點少一點,都不夠優秀。唯有鏟下來的米片薄嫩連綿,才能證明廚者的實力所在。

舊時,立夏一過,人們開始忙於農活。鍋邊糊快捷易熟、料足頂飽,是人們勞作下肚的不二之選。

婦人們煮鍋邊,總不忘多煮一些,帶給來不及果腹的左鄰右里。在老一輩眼裡,

完美詮釋閩南文化的精髓:金厝邊銀鄉里,鄰里和睦好做事。

鍋邊看上去樸實無華,吃起來才深諳內藏豐富。

掀開虛掩的米片,鍋邊的配料讓人大開眼界:花蛤、海蠣、蝦頭、蝦皮,還有黃蜆和筒骨熬制的湯底,海味十足,鮮美無比。再來一根油條和蝦酥,一口吃出延續了幾百年的古早味。

鍋邊糊

蝦酥

舊時的福州,建設基礎差,幾乎所有的房子都是木屋做的:「城內木屋毗連,紙糊牆壁;道路狹小,牛馬過市;颱風過處,瓦片飛舞;一遇火災,火燒連營。」被戲稱為「紙糊的福州」。

福州人對此也不在意,

福州人大概是真心愛「糊」。老舊的紙褙屋在更新換代中消亡,人們就在美食上,繼續延續「糊」的另一種本質。

不管是鍋邊糊、麵線糊,還是出神入化的勾芡,福州小吃給外地人的直觀感受,也就是一個字:糊。

但勾芡的精髓就在於此:讓湯汁充分吸收配料的精華,將美味牢牢鎖在其中。這種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外地人看不懂,沒關係,隔壁廣東人懂!

畢竟論勾芡,潮汕腸粉和牛肉粿也不在話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那一座城 的精彩文章:

鳳凰 | 最放鬆的旅行,無非就是睡得安心。
百年老樹殺人事件簿

TAG:那一座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