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怎麼讀《孫子兵法》?日本的解讀最令人意外
按:上一篇文章,咱們跳出《孫子兵法》的框框(原有13篇的結構),從內容上對這部兵書進行了現代性解讀。這一篇文章,咱們主要聊四個話題:
孫子兵法的不足之處有哪些?
中國哪些著名將帥與《孫子兵法》有著特殊的緣分和有趣的故事?
外國人怎麼讀《孫子兵法》?
這部古典兵書在現代戰爭中還有用嗎?
1.《孫子兵法》的不足
在西方,《戰爭論》是經典,但有很多人指出這部兵書存在不少缺點;在東方,《孫子兵法》的待遇好多了,似乎沒有多少人指出這部兵書有啥毛病。其實,《孫子兵法》並非十全十美,這裡代表性地說三點不足。
孫子兵法與戰爭論比較研究
一是政治軍事本末倒置
孫子看到了「政治」的作用,但對政治與軍事關係的認識有偏差。在孫子看來,政治只需要在戰爭之前發揮上下一心的作用,不能干預戰爭進程,否則會壞事。且不說戰略應該在政略下發揮作用,軍事應當服從和服務於政治,而且《孫子兵法》忽略了政治在戰爭結束後還應繼續發揮作用。
孫子未能意識到這一點,吃了大虧。他全程參與指揮了吳楚之戰,在軍事上擊破強楚,但政治上未安撫楚民,反而大肆搶掠,失道寡助。孫子還和其他指揮官一樣,強佔楚國官員的老婆。結果,不到一年,吳軍的軍事勝利因為政治失策,化為烏有。
幾千年前孫子犯的錯,現在美國人還在犯。2003年伊拉克戰爭,美國人打得確實漂亮,但打完收不了工,戰後的傷亡超過戰時的傷亡,最後灰溜溜撤出伊拉克。
二是功利色彩過濃
《孫子兵法》和《君主論》有相似之處。一方面,作者都是用書做「敲門磚」,想求取統治者賞識和重用;另一方面,兩本書都毫不掩飾功利目的,《孫子兵法》直言不諱地寫道:「兵以詐立,以利動」;「合於利而動,不合於利而止」,「利」字在全書出現了51次之多。
孫子認為,打勝仗對國家必然有好處,所以可採取任何功利性手段。為此,他提出「愚兵」政策:「將軍之事,靜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民無知。易其事,命其謀,使民無識;易其居,迂其途,使民不得慮。帥與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帥與之深入諸侯之地,而發其機;若驅群羊,驅而往,驅而來,莫知所之。聚三軍之眾,投之於險,此謂將軍之事也。」啥意思?當統帥要會裝,不讓士兵知道作戰計劃,把他們置於險地,為了自救,只能拚死一搏。
除了「愚兵」,孫子還主張「掠糧」,用暴力手段搶奪敵國糧食。《孫子兵法》中,「掠」字至少出現了4次,如「侵掠如火」,「掠鄉分眾、廓地分利」,「重地則掠」,「掠於饒野,三軍足食」。在孫子看來,為了取得軍事勝利,掠奪糧食算不上什麼。僅僅從軍事角度和短期看,確實如此,但從全局和長遠看,就不見得是好事,這暴露出孫子有「短視」之嫌。
三是過度重攻輕守
孫子非常崇尚進攻,儘管也談到了「守」,但比起「攻」來微不足道。
從《孫子兵法》的結構看,全書以「進攻」為主線進行編排,從第一篇「計篇」到最後一篇「用間篇」,幾乎全是圍繞「進攻」在講。從《孫子兵法》13篇的篇名上看,《謀攻》和《火攻》都明確冠之以「攻」,卻沒有一篇冠之以「守」。從《孫子兵法》對攻守關係的具體論述看,前者明顯重於後者,強調「攻則有餘,守則不足」。(《孫子校譯》,第55-56頁)
那麼,孫子是怎麼論「守」的呢?「虛實篇」寫道:「我不欲戰,雖畫地而守之,敵不得與我戰者,乖其所之也。」(《孫子校譯》,第90-91頁)面對敵人進攻,他的對策是改變其進攻方向,這其實是避戰,迴避了「守」的具體問題。腦無所思,行無所備。第二次吳楚之戰,面對秦楚聯軍的反攻,孫子沒有拿出有效的防守辦法。
攻與守孰重孰輕?孰長孰短?孰優孰劣?不能一概而論。但《孫子兵法》明顯揚攻抑守,不夠科學。
2. 中國著名將帥與《孫子兵法》
儘管《孫子兵法》有不足,但瑕不掩瑜,不妨礙它擁有眾多粉絲。這部兵書問世後,最捧場的當然是帶兵打仗的將帥們,第一個重量級「粉絲」非曹操莫屬。
一方面,曹操靈活運用《孫子兵法》,打了不少勝仗。《三國志》記載:「其行軍用師,大較依孫、吳之法,而因事設奇,譎敵制勝,變化如神。」諸葛亮也承認:「曹操智計,殊絕於人。其用兵也,彷彿孫、吳。」
另一方面,曹操對《孫子兵法》研究很深,還親自做注。他對《孫子兵法》非常佩服,說過:「吾觀兵書戰策多矣,孫武所著深矣。」曹操覺得原書沒有註解,不好懂,於是寫了一本書叫《孫子略解》,對難懂的地方進行解釋說明。
大家都知道,曹操在官渡之戰中用「火攻」大敗袁紹,統一北方,後來在赤壁之戰中又敗於「火攻」,可謂「成也火攻,敗也火攻」。那麼,他對《孫子兵法》中的「火攻篇」會做出什麼注釋呢?書中有一句「行火必有因」,曹操在此批註了3個字——「因奸人」,當然是指詐降的黃蓋。可見,曹操對赤壁之敗耿耿於懷。
第二個高舉《孫子兵法》「紅寶書」的是抗倭名將戚繼光。他寫了《練兵實紀》和《紀效新書》,序言中對《孫子兵法》大加推崇:「孫武之法,綱領精微,為莫加焉。」兩部兵書都借鑒了《孫子兵法》不少內容,如談到「練將」時,便化用了「愛士如嬰兒,故可與之赴深溪。」
《孫子兵法》高屋建瓴,優長在戰略高度,缺陷也在戰略高度,只告訴你明確方向,沒告訴你具體方法。運用《孫子兵法》需要從「頂端」下地,得有「樓梯」,否則從雲端跌落塵泥,那就痛死了。戚繼光的兩部兵書,就是使《孫子兵法》更接底氣的「樓梯」。比如,《孫子兵法》強調「士卒孰練」,但並未具體論述如何訓練。戚繼光的兩部兵書主要圍繞「練兵」展開,而且用的是大白話。他踐行書中的練兵理論,打造出赫赫有名的「戚家軍」。一個典型的案例是,戚繼光長子在作戰時回頭看了一下,便被父親以違反軍紀為由斬殺,這與孫武斬殺吳王愛姬有異曲同工之處。
戚繼光對《孫子兵法》進行了逐字逐句研讀,但從不教條化,主張「師其意,不泥其跡」。他的兵書為什麼叫《紀效新書》,戚繼光解釋說:「新書」者,「出於法而不泥於法,合時措之宜也」;「紀效」者,不是搞學術研究,而是要在戰場上打勝仗,取得實效。戚繼光膜拜《孫子兵法》,但並沒有把書中每一句話都當作金科玉律,反而認為其中有些結論過於絕對化。如《孫子兵法》強調「高陵勿向」,不能仰攻,而戚繼光則用實踐證明,仰攻有時難以避免而且也可以取得成功;《孫子兵法》指出「圍師必闕」,戚繼光則認為如果我軍優勢明顯,敵軍處于山林等狹窄之處,可以四面圍攻;《孫子兵法》建議「勿攻堂堂之陣」,戚繼光則認為必要情況下可以實施中央突破,撿最硬的骨頭啃,其他敵人就會因此膽寒。
活學活用《孫子兵法》最有名最有效最成功的人,還是毛澤東。毛澤東也讀《戰爭論》,而法國將軍鮑威爾認為:「同克勞塞維茨相比,毛澤東受孫子的影響更大些。」1960年,英國名將蒙哥馬利來訪,毛澤東特地向他推薦《孫子兵法》:「你沒有看過兩千年前我國的《孫子兵法》吧?裡面很有些好東西。」
毛澤東與孫子兵法
毛澤東批註孫子兵法
僅僅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書中,毛澤東就至少3次明確引用《孫子兵法》:
第一次:「我們可以人工地造成敵軍的過失,例如孫子所謂示形之類(示形於東而擊於西,即所謂聲東擊西)。」
第二次:「中國古代大軍事學家孫武子書上『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這句話,我們不要看輕這句話。」
第三次:「孫子說的『避其銳氣,擊其惰歸』,就是指的使敵疲勞沮喪,以求減殺其優勢。」
毛澤東讀《孫子兵法》,最重視其中8個字——「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先後在三部名著中強調過——《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矛盾論》、《論持久戰》。他欣賞《孫子兵法》,但並未奉若神明。恰恰相反,毛澤東用兵有時與《孫子兵法》相反。如《孫子兵法》警告「窮寇勿追」,毛澤東則主張「宜將剩勇追窮寇」。
有人說,毛澤東因為看《孫子兵法》才打了勝仗,這就牽強附會了,毛澤東本人一定不同意。李宗仁從國外回來定居,問毛澤東是不是靠《孫子兵法》打仗,毛澤東予以明確否認。他愛看書沒錯,但更重實踐,實踐為體,書本為用,從不本末倒置。
毛澤東曾說過:「一上戰場,兵法就全都忘了。」這是不是意味著《孫子兵法》對指揮打仗沒用呢?當然不是。毛澤東讀《孫子兵法》已經融會貫通,不需要書中具體的字句去指揮作戰。「似忘未忘」,這才是最高境界。
3. 外國人怎麼讀《孫子兵法》
東西方思維差異很大,下面我們看看外國人怎麼讀《孫子兵法》。外國人讀孫子兵法,東西方分別以日本人和美國人為代表。
最先讀到《孫子兵法》的外國人是日本人,唐玄宗時期就傳過去了。一個叫吉備真備的日本留學生對《孫子兵法》研究很深,曾向天皇身邊的6名武士傳授《孫子兵法》,選取的是《九地篇》。這說明,日本人學孫子重實用。
日本人看完《孫子兵法》,受到刺激和啟發,寫出了「日本版《孫子兵法》」,這就是鼎鼎大名的《斗戰經》。該書對《孫子兵法》提出一個很重要的批評,認為孫子這計謀那計策,是因為害怕對手,用《斗戰經》的原話來說:「孫子十三篇,不免懼字也。」因此,《斗戰經》主張「正面強攻」,「力取」多於「智取」。在日本,《斗戰經》比《孫子兵法》更受重視。
日本人讀《孫子兵法》,除了進行文本解釋,更多是在軍事和商業上實際運用。其中,最重視《孫子兵法》中的「用間」思想,認為孫子把《用間篇》放在最後不是不重視,而是為了與《始計篇》首尾呼應,孫子反覆強調「知彼」,主要靠「用間」實現。日本情報搜集能力之強,諜報內容之細,情報利用效果之好,世界聞名。
《孫子兵法》傳入西方是1772年,比日本晚很多。《孫子兵法》英譯本在外國書店裡,會放在哪個門類?很多人估計會想當然地以為是「軍事類」。錯啦,是「漢學類」。
《孫子兵法》在西方受到重視要感謝一個人——利德爾·哈特,享譽世界的戰略學大師。他認為《孫子兵法》比《戰爭論》更厲害。為什麼?第一,孫子兵法成書要早2000多年;第二《孫子兵法》更理性,不像《戰爭論》那樣強調暴力的無限作用。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那就是《孫子兵法》「更透徹、更深刻」。
二戰結束後,美國人開始重視《孫子兵法》。他們研究《孫子兵法》,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解中國人的思維。一方面,美國人認為孫子是「智慧」和「戰略」的象徵,另一方面又覺得中國人會像孫子那樣「詭詐」,對付美國人。
外國美女看《孫子兵法》
如果說日本主要吸取了《孫子兵法》的「用間」思想,那麼美國則主要借鑒了該書「全國為上」的「全勝」思想。所謂「全勝」,即以最小的代價獲取最大的收益,不僅把自己也把對方的損失降至最低,而精確制導武器為實現「全勝」創造了條件。鳳凰衛視記者隗靜採訪伊拉克戰爭時,在日記中感慨:「現代戰爭的精準和鋒利實在令人感慨,美軍的轟炸令伊拉克的政府癱瘓,指揮系統報廢,可是巴格達的大部分建築卻沒有受到任何損傷……給敵國帶來最大程度的損失和最大數量的人員傷亡,已經不再是新型戰爭的目標和獲勝標準了。」
在美國,孫子和克勞塞維茨誰更受歡迎?通過對2005-2014年的《紐約時報》進行統計,結果很有意思。提到孫子的文章93篇,提到克勞塞維茨的68篇,孫子在「客場」打敗了克勞塞維茨。其中,文化和經濟領域的文章提到孫子更多,而軍事領域提到克勞塞維茨更多,外交領域孫子和克勞塞維茨打個平手。可見,孫子在多領域的「適用性」強於克勞塞維茨,而克勞塞維茨在純軍事領域的「實用性」強於孫子。
4. 現代戰爭條件下,《孫子兵法》還有啥用?
戰略大師利德爾·哈特已經很好地回答過這個問題。
二戰中,蔣介石麾下一名軍官登門拜訪利德爾·哈特,雙方有下面這段對話:
中國軍官:您的專著是中國軍校學生的必讀書。
利德爾·哈特問:你們不看《孫子兵法》嗎?
中國軍官:《孫子兵法》是經典沒錯,但中國的多數軍官認為,在機械化戰爭時代,這書過時了,根本不值一讀。
利德爾·哈特:「不,正是現在,我們才應『回到孫子』。」
筆者在喜馬拉雅導讀《孫子兵法》


TAG:這才是美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