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年輕軍官跳出《孫子兵法》的框框,在喜馬拉雅創新解讀這經典兵書

年輕軍官跳出《孫子兵法》的框框,在喜馬拉雅創新解讀這經典兵書

:導讀《孫子兵法》是筆者在知名音頻平台「喜馬拉雅」的節目,已於2018年8月1日首播,收聽量已達5萬+。現經平台授權,在我自己的公眾號「這才是美軍」發布文字版,以饗讀者。大家如果想「偷懶」聽這個節目,這裡附上節目的鏈接:

筆者在喜馬拉雅導讀《孫子兵法》

你好,這裡是喜馬拉雅「天天聽好書」,為你一網打盡全球好書。

今天要和大家聊的,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經典軍事名著《孫子兵法》。

有的書經典但不暢銷,有的書暢銷但不經典,什麼樣的書既經典又暢銷?有三層境界:

第一層境界,很多人沒看過,但知道書名;

第二層境界,很多人不僅知道書名,還看過;

第三層境界,很多人就算沒看過,也能背幾句。

能達到第三層境界的書不多,《孫子兵法》是其中之一。「兵者,國之大事也」、「不戰而屈人之兵」、「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不會背的人恐怕沒幾個。

從京東看,《孫子兵法》不是一般的暢銷書和常銷書

《孫子兵法》地位有多高,影響有多大,流傳有多廣,就不用多說了。不過有個簡單的問題,您未必知道準確答案——《孫子兵法》一共有多少字?

答案是6045字(《武經七書》版),擱現在只是一篇文章的體量,沒有「資格」印成書,但書店裡賣的《孫子兵法》往往遠遠不止6000多字。原來,譯文和戰例佔了大頭。換句話說,書店裡的《孫子兵法》不是「純凈版」,而是「肥胖版」,而且編者添加的戰例多是孫子死後發生的。

那麼問題來了:孫武生活在春秋晚期,之前似乎沒有多少戰例參考借鑒,他腦子裡怎麼能蹦出那麼多經典的軍事思想?

第一,「春秋少戰事」其實是錯誤印象。春秋時期一共294年(公元前769-前476年),發生戰爭384次,平均一年1.3次。孫子對軍事戰史很關心,是因為其曾祖父和祖父都靠戰功起家,希望他在軍事領域有一番作為,所以在他名字里嵌入「武」字。同時,孫子也有條件充分利用國家圖書館,至少對齊國軍事史很熟,因為他是「官二代」出身,父親做到齊國「上卿」。換句話說,孫子的軍事思想並非無源之水,既引用了《軍政》這樣的軍事理論書籍,也引用了黃帝戰勝四帝的戰例。

第二,孫武寓軍事實踐者和軍事理論家於一身。古今中外常見的現象是:指揮打仗的不寫兵書,寫兵書的沒有指揮過打仗,孫武則兼而有之。特別是他與伍子胥一起,率領3萬吳軍大破20萬楚軍,僅僅用了十多天就殺入楚國首都,創造了奇蹟。有句話說得好:「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孫)武子也。」

電視連續劇《孫子兵法》,張豐毅扮演孫武

下面主要從5個方面對《孫子兵法》進行解讀:

一、《孫子兵法》究竟講了啥

二、《孫子兵法》有哪些缺點

三、中國著名將帥與《孫子兵法》

四、外國人怎麼讀《孫子兵法》

五、現代戰爭條件下,《孫子兵法》還有用嗎

6000多字的小冊子就能成為經典,是不是太過分了?這部兵書厲害得不要不要的,到底講了些啥?

《孫子兵法》原書13篇,依次是計篇、作戰篇、謀攻篇、形篇、勢篇、虛實篇、軍爭篇、九變篇、行軍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間篇。乍一聽讓人有點暈菜,咱們從作戰、訓練、後勤、戰法4個方面切入就清晰了。

第一,作戰

很多人對《孫子兵法》有個誤解,以為這部兵書是教人用計以弱勝強,其實不然。孫子主張在軍事實力強於對方的前提下「用計」,反對實力不如對方還和人家死磕。「謀攻篇」特彆強調這麼一句:「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弱則能避之。」孫子認為,兵力是對方10倍最好,可以形成碾壓,如果兵力不如對方,別打為好。

除了軍事實力這個「必備硬體」,孫子還特彆強調「配套軟體」的作用,即平時訓練和戰時指揮。怎麼才能打贏?他用一個排比做了回答,「將孰有能?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

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孫子討論作戰沒有局限于軍事,看到了經濟、政治、外交與軍事的密切關係。

經濟上,綜合國力決定戰爭潛力。《孫子兵法》認為「稱生勝」,這裡的「稱」包括國家面積多大、物產多少、人口多少等。說白了,實力足夠才玩得起,才能打贏。孫子有此認識是現實使然,春秋五霸之齊、晉、秦、楚、吳,都是經濟強國,相比之下,鄭、魯、宋這樣的小國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壓根兒沒有稱霸的條件和可能。

政治上,上下一心是打贏的前提。《孫子兵法》開篇一上來就強調「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也就是老百姓和國君要一條心,同仇敵愾。孫武為什麼把「道」放在首位?可能受一個著名戰例啟發——牧野之戰。武王伐紂逼近商朝首都,紂王糾集了70萬人,除了政府軍,絕大部分是奴隸和戰俘,這些人和紂王不是一條心,沒想保首都,只想保自己,於是臨陣倒戈,結果紂王兵敗如山倒。

外交上,孤立敵人是打贏的保障。孫武把「伐交」排在「伐兵」之前,主張能用外交手段解決的問題,不用軍事手段。春秋時期,大國強國依靠軍事實力並運用外交手段,「大棒+胡蘿蔔」,往往能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就算是小國弱國,外交手段用好了,也能起到同樣的效果。公元前630年,鄭國遭到秦、晉聯合進攻,隨便來一個都吃不消,何況兩個一起來。在這種情況下,鄭國依靠一個外交官,說服秦國退兵,瓦解了秦晉聯盟。

自然條件上,天時與地利是打贏的外因。《孫子兵法》開篇就指出了「天」和「地」的重要性,甚至排在「將」之前。不過,在春秋時期,「天氣」之類的天時既不可測,更不可控,所以孫武沒有展開論述。而對「地利」,孫子不僅用了「九地篇」專門論述,在其他篇章也多次強調。古代戰爭受地理因素影響很大,春秋時期有很多戰例,這必然給了孫子啟發。比如公元前645年,秦國和晉國發生「韓原之戰」,晉軍誤入沼澤地,戰馬陷入泥潭不能動彈,結果大敗,連晉惠公都被俘虜。

軍事、經濟、政治、外交、自然條件,這些因素都有利了,接下來怎麼打?《孫子兵法》講了不少方法,離不開兩個字——「詭詐」。這部兵書有兩句話很出名,一句是:「兵者,詭道也」;另一句是「兵以詐立。」說白了,打仗就得玩心計,如果你的心思一眼讓對方看穿,那就沒得玩了。

第二,訓練

作戰講究戰法,是一門「藝術」,而訓練講究規矩,是一門「技術」。套用兩個英語單詞也許更容易理解,作戰是「military art」,訓練是「military law」,打仗不要章法,訓練要有規則。

說到訓練,大家印象最深的也許是那個著名典故—— 「吳宮教戰」,孫子為了嚴肅軍紀,把吳王的愛姬給拖出去砍了。《孫子兵法》說到軍事訓練時,特彆強調「軍紀」,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治眾如治寡」的境界。

除了「肅紀」,孫子還特彆強調「練將」和「練兵」。

先來看「練將」。

有個說法叫「文臣武將」,上朝的時候文武官員各站一邊。其實,最開始不分文武,直到春秋晚期文武才分家,有了「將軍」的名號,專門負責軍事。孫子正好生活在春秋晚期,敏銳地看到了「練將」的重要性。他認為,將軍是軍隊建設的靈魂,必須具備五大素質——「智、信、仁、勇、嚴」。孫子不僅強調了「優秀將領」應該具備哪些素質,還指出了「不合格將領」有什麼缺點,比如「廉潔」和「愛民」,「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廉潔和愛民一般被認為是好品質,在孫子那兒怎麼成了缺點呢?那是因為孫子所說的「愛民」、「廉潔」和大家理解的不同,兵法中的「廉潔」,是指將領把主要心思放在追求廉潔的名聲上,會導致治軍的精力和能力不足;「愛民」,則是指對士兵一味「仁慈」,置軍紀於不顧,會導致「慈不掌兵」。西漢名將李廣恰好有這兩個缺點,所以屢戰屢敗,導致「李廣難封」。

再來看「練兵」。

治軍需有方,練兵要有道。《孫子兵法》寫到取勝的6個條件時,著重強調「士卒孰練」。孫子認為,練兵主要有兩個作用,一是提高官兵的軍事素質,二是使士兵養成服從命令聽從指揮的習慣。軍隊訓練有素,即使失去主帥,常常也能立於不敗之地。公元前589年,齊國和晉國發生「鞍之戰」,晉國主帥郤克受重傷無法繼續指揮,但晉軍仍然取得大勝,就是因為平時訓練有素。

第三,後勤

打仗,前面打指揮,後面打糧草。《孫子兵法》非常強調後勤的重要性,表示有三種情況軍隊會完蛋:「軍無輜重則亡,無糧食則亡,無委積則亡。」

孫子主張「速決戰」,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當時生產力水平低,一個國家的經濟實力難以支撐曠日持久的大戰。因此,《孫子兵法》提出對外征戰的一個重要戰略——「因糧於敵」,也就是搶對方的糧食吃。古代打仗,糧食運輸實在不划算,運到目的地,基本上只剩下下40%,就是孫子所說的「十去其六」。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是因糧於敵,性價比是自己運糧的20倍,按照《孫子兵法》的說法:「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孫武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他與伍子胥指揮吳軍進攻楚國,就是「食而從之」,奪了楚軍的糧食再追擊前進,勢如破竹把楚國首都拿下。

有矛就有盾,為了破解孫子的「因糧於敵」,後世想出了應對之策,也是4個字——「堅壁清野」。拿破崙進攻俄國,都殺進莫斯科了,最終還是敗退,就是因為俄軍統帥庫圖佐夫實行了「堅壁清野」政策。俄國人連自己房子都燒,法國人做不到。所以,當拿破崙看到莫斯科的宮殿和民居燃起熊熊大火,不由感嘆:這是個什麼民族啊!

第四,特戰

所謂「特戰」即「特殊戰法」,《孫子兵法》主要提出了兩種「特戰」,一是「火攻」,二是「用間」。

歷史上用「火攻」制勝的戰例不少,僅三國時期就有著名的3場:曹操火燒袁紹糧草,孫劉火燒曹操戰船,陸遜火燒劉備蜀軍。《孫子兵法》專門把「火攻」拎出來,似乎沒啥稀奇,不見得有多高明。

這樣想就錯了,太低估孫子。

戰史上「火攻」戰例確實不少,但春秋時期極少。既然如此,孫子為什麼這麼突出和強調「火攻」?

這裡面有個慘痛教訓,孫子有切膚之痛。

他指揮吳軍打敗楚軍,後來楚軍反攻報仇,大敗吳軍,用的就是「火攻」之法。此事記於《左傳》,比較簡略:「吳師居麇(qún,成群的意思)」,楚軍「焚之,而又戰,吳師敗。」楚軍用火攻,連孫子也沒想到,這刺激他對「火攻」產生了極大興趣,並進行專門研究。

至於「用間」,春秋時期已廣泛使用,《孫子兵法》若視而不見,一定被認為瞎了眼。「用間」是為了刺探敵情,做到「知彼」,這一點在任何時候都不會過時。今天,美國布置在天上的監視衛星,其實是「間諜」的變種。

倫敦書店裡的《孫子兵法》

附:這是「上篇」,「下篇」將從4個方面繼續導讀《孫子兵法》:

孫子兵法的不足之處有哪些?

中國哪些著名將帥與《孫子兵法》有著特殊的緣分和有趣的故事?

外國人怎麼讀《孫子兵法》?

這部古典兵書在現代戰爭中還有用嗎?

敬請繼續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這才是美軍 的精彩文章:

美國軍官要混得好也靠關係,西點軍校是最典型不過的例子
「21世紀美軍最傑出的將領」犯事,美國辦不辦?

TAG:這才是美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