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為什麼卻在印度沒落徹底敗給了印度教?

佛教起源於古印度,為什麼卻在印度沒落徹底敗給了印度教?

佛教距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王子喬達摩·悉達多所創。佛教,作為世上三大宗教之一,起源於古印度,曾是古印度數個王朝的國教。佛教在古印度曾經無比輝煌,是古印度的文化輸出象徵。

在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時代,摩揭陀國基本完成了古印度的統一。阿育王將佛教定位國教,佛教地位被抬升。到公元一世紀左右,盤踞在印度北部的貴霜帝國迦膩色伽王受馬鳴菩薩點化,也皈依了佛教,佛教徹底完成了逆襲,成為印度的主流文化。

但是自公元十二世紀之後,佛教突然在印度歷史中消失,再也沒有出現過。那麼,佛教為什麼會在印度慢慢沒落了呢?

佛教理念與印度種姓制度不符

古印度自雅利安人入侵以來,統治者都以種姓制度來保障自己的利益,將階級明確劃分。

種姓制度提倡身份自出生起就被賦予,所以社會流動的情況不可能在印度發生。佛教所提倡的眾生皆平等,某程度上是挑戰了種姓制度的不公。

雖然在現代社會看來,平等主義是理所當然,是世界潮流,但站在古印度的社會來看,種姓制度反而更符合當時的大環境。

佛教相信眾生平等,僧人非常鄙視階級觀念。印度的僧人自認為是方外之人,有自己的理想和行為,所以不應該跟世俗的階級或權威沾上任何關係。

僧人自認為認地位在君王之上,君王應該禮待僧人,從而讓僧人為俗世帶來真正的解脫。

這種思想類似於?沙門不敬王者?的理論,是與封建思想相衝突的。佛教主張僧人高於統治者,會影響統治者的權威, 因此僧人容易遭到統治者的打擊清算。


生存過於依賴權貴

由於學院式發展模式,印度佛教從起初的自給自足變成了依賴權貴,繼而使得印度佛教的生命力更脆弱。

佛教僧人走上了專業知識化的道路,他們只對討論佛理感興趣,是社會上不事生產的一群,也沒有收入來源,結果佛教必需依賴國王和貴族之間的納捐來生存,因此佛教學院的命運跟國家局勢和政治掛勾。

一旦有國王或貴族不支持佛教學院,這些學院便面臨倒閉的命運。

再者,由於國王和貴族之間的納捐多數都是田產和土地,所以很多佛教學院都成為了當地的大地主。

當國家出現了經濟困難或土地供應不足,國王通常都會對學院下手,強行沒收學院土地,這也令印度佛教的勢力衰退。

穆斯林軍隊對佛教的毀滅性摧殘

伊斯蘭教大規模傳入印度是從突厥人開始的。公元十一世紀,突厥人(此時早已接受伊斯蘭教)入侵北印度,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消滅或臣服了大部分北印國家,建立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個伊斯蘭帝國——德里蘇丹國。

突厥貴族通過武力征服的方式來傳播伊斯蘭教,其政策遠比當初的阿拉伯人激進。他們大肆燒殺搶掠,摧毀佛教寺院和印度教廟宇,強迫「異教徒」接受「先知的宗教」。沙漠游牧民中盛行尚武精神,劫掠被奉為一種民族風俗,當這種「風俗」以奉真主之名和破除偶像、消滅異端等宗教名義表達時,就會變得異常血腥、瘋狂。

穆斯林屠殺異教徒

根據英國學者渥德爾的引述,「穆斯林從左邊殺過去,又從右邊殺過來……被征服的人民要麼接受伊斯蘭教,要麼只有死亡一途。」幾乎所有佛教寺院都在劫掠一空後被焚燒,或在其原址上建立起清真寺。佛教僧人和信眾要麼逃亡,要麼交重稅,要麼改宗伊斯蘭教。

而婆羅門教失去了主流文化地位後,開始反思並革新成了之後的印度教。

到了19世紀,印度佛教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恢復,目前印度大約有5百多萬佛教徒,不到總人口比例的1%。不過很多研究者認為,現在印度的佛教跟歷史上的印度佛教完全不同,其實相當於印度教的分支。

印度教大師商羯羅

當代印度首任總理尼赫魯著《印度的發現》,探討了許多印度宗教和哲學的問題,其中對釋迦牟尼佛就有很高的評價;印度教代表作之一《薄伽梵歌》中,許多宗教的用詞及解釋與佛教如出一轍,讀來十分親切。這些似乎表明,名義上的、有組織的佛教雖然早在公元十三世紀就已消亡,近代雖有恢復,信眾也不多(人口佔比不到1%),但佛教的諸多教義、形成的文化習俗早已融入到印度文化之海中,仍在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或許正因如此,佛教在印度很難再次崛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文讀史 的精彩文章:

如何看中日之間的歷史和解

TAG:談文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