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人造肉」來了,讓美國人民先嘗嘗

「人造肉」來了,讓美國人民先嘗嘗

「人造肉」來了,讓美國人民先嘗嘗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

「人造肉」真的要來了。

據美國農業部與食品藥品管理局,實驗室培育的肉類產品(也就是「人造肉」)很快將被端上美國人的餐桌。「人造肉」不僅可以消除對培育和屠宰動物的需求,還能幫助抑制氣候變化。

「人造肉」來了,讓美國人民先嘗嘗

據美國《科學》雜誌近日報道,實驗室培育的肉類產品,俗稱「人造肉」,很快就會出現在美國人的餐桌上。美國農業部和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近日宣布,他們將聯合對這種肉類的生產進行監督,以便其可以被安全地出售給全國各地的消費者。

這兩家機構發布的一份聯合聲明表示,他們將共同努力「培育這些創新食品並保持最高標準,以維護公共健康。」

根據分工,FDA將負責監管製造人造肉所需細胞的收集、儲存和培育;而美國農業部主要負責食品的生產和貼標籤工作。

實驗室培育出來的肉類有何特殊?為何需要兩大監管機構聯合監管?這種肉類在走向消費者餐桌的路途上,還會遇到什麼「攔路虎」?

「人造肉」好處多多

要想在實驗室培育出人造肉,首先需要進行活檢,也就是從一隻動物身上提取一塊組織或器官——通常是用針,獲得幹細胞,然後將幹細胞放入培養皿中繁殖,得到肌肉組織。

實驗室培育出來的肉類有很多好處。首先,這將消除對培育和屠宰動物的需求。要知道,僅在美國,每年就有大約90億隻雞和3200萬頭牛被宰殺。

此外,它還有助於抑制氣候變化,因為農業,尤其是肉類生產,是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當然,如果實驗室培育肉類技術能夠成功推廣,還會讓相關人士賺得盆滿缽滿,獲得巨大的經濟回報。

2013年,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的生物工程學家馬克?波斯特創造出有史以來第一塊人造牛排。隨後,人造肉引來無數投資資金,眾多私營公司,包括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和PayPal創始人彼得?泰爾等在內的知名投資者,都對其表示出了極大的興趣,在推動其商業發展方面付出了不少心血。

比如,2017年8月1日,專門研究利用素食食材製作牛肉餅的公司「不可思議的食物」(Impossible Foods)宣布,其獲得了來自新加坡基金公司淡馬錫、比爾?蓋茨、科斯拉風投等投資公司和個人共計7500萬美元的融資。

獲眾多大咖支持

當地時間上周五,美國證券與交易委員會(SEC)發布的文件顯示,美國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已經申請進行IPO,計劃融資1億美元。

這家總部位於加州的初創公司是素食香腸、純素雞肉和Beyond Burger等產品的製造商,而且其產品已經在全食超市和克羅格等美國大型超市銷售。據悉,高盛、摩根大通和瑞信集團將擔任此次IPO的聯席主承銷商,Beyond Meat將在納斯達克交易,代碼為BYND。

數據顯示,在截至2018年9月29日的9個月內,Beyond Meat凈收入達到5640萬美元,同比增長167%,凈虧損為2240萬美元。「接下來,公司將繼續投資於創新、供應鏈能力,以及製造和營銷措施。」Beyond Meat在IPO文件中表示。

資料顯示,Beyond Meat成立於2009年,公司最大股東為風險投資機構Kleiner Perkins Caufield&Byers LLC,持有Beyond Meat16%的股份,Obvious Ventures持有10%的股份,美國食品巨頭泰森公司持有5%的股份。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還注意到,Beyond Meat的個人投資者中可謂大咖雲集,其中包括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著名影星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Twitter的聯合創始人埃文·威廉姆斯和比茲·斯通,以及麥當勞前任首席執行官唐·湯普森等,也因此受到了媒體的廣泛關注。

此外,Beyond Meat還宣布可口可樂和推特的首席財務官凱西·沃勒和內德·西格爾將加入公司的董事會。

《福布斯》報道稱,當比爾·蓋茨在2013年品嘗了Beyond Meat 一種不含肉類的雞肉玉米餅後,便對其進行了投資。當時,比爾·蓋茨表示,「和大多數人一樣,我不認為自己容易上當受騙。但當我嘗了他們的雞肉卷,並努力判斷裡面的肉是真是假時,就發生了這樣的事情。這肉看上去不僅像雞肉,而且聞起來也跟雞肉的味道一樣。我咬了一口,味道和質地也像真正的雞肉。但當我得知這肉完全不是雞肉做的後,我被震驚了。這些雞肉完全是由植物製成的。我卻沒看出它和真的雞肉有什麼不同。」

Beyond Meat是由伊森·布朗創建,布朗從小從事動物和牲畜飼養的相關工作。隨著素食主義者數量在美國持續增長,Beyond Meat也因為瞄準了環保飲食領域的,獲得了眾多業內大咖的青睞。

市場規模將達64億美元

市場研究公司 Markets and Markets的數據顯示,全球肉類替代品市場將穩步增長,預計從2018年的約46億美元增長到2023年的64億美元。研究發現,這一增長主要因為全球消費者越來越關注的健康問題,其中包括食用肉類導致的肥胖和糖尿病等問題。

在此大背景下,像Beyond Meat、Morningstar Farms和Impossible Foods這樣的肉類代用品公司,正受益於這一大趨勢以及人們對工廠化腌制對環境影響的日益擔憂。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Beyond Meat在招股書中表示,公司最著名的產品便是Beyond Burger,這款漢堡的外觀、烹飪方式和味道都像傳統的碎牛肉。而這都要歸功於一個由40名科學家和廚師組成的創新團隊,他們共同開發了新的植物性肉類。

Beyond Meat在官網上也表示,自2016年以來,其人造肉漢堡已經售出了數千萬份。與傳統的牛肉漢堡相比,他們製作的人造肉漢堡能在生產過程中節約99%的水、93%的土地、90%的排放以及46%的能量。此外,Beyond Meat也憑藉與快餐和休閑連鎖餐廳的合作關係,成功地接觸到了更多的受眾。公司背後的許多風投也對其未來持樂觀態度。

近幾年,矽谷掀起了一股食品科技創業、投資浪潮。有機構測算,食品科技行業前景光明,未來市場規模有望達到千億美元級別。事實上,自2014年起,很多投資界大咖就開始紛紛涉足人造肉領域。同年,李嘉誠通過其投資公司Horizons Ventures向位於美國紐約的人造肉初創公司Modern Meadow注資1000萬美元,用於人造肉的研發。在投資Beyond Meat之外,比爾·蓋茨還投資了另一家同樣做人造肉的初創公司Impossible Burger。

雙管齊下確保最高標準

但迄今為止,這些人造肉產品如何從實驗室走向消費者的菜籃子,並最終被端上餐桌,一直面臨如何監管的問題。不過,這種情況正在發生變化。11月16日,美國農業部與FDA正式就實驗室製造出來的肉類產品的商業化制定了規則框架。這在全球尚屬首次。

今年10月,FDA與美國農業部召開會議,討論了實施食品生產所需的監管框架並發表聯合聲明。聲明稱,FDA將負責管理細胞在實驗室的整個過程,這是該機構的傳統職能許可權。在這些階段之後,就要由農業部接手了,它將監督產品的生產與貼標籤環節。「該監管框架將利用FDA在管理細胞培養技術和活體生物系統方面的經驗,以及美國農業部在管理供人類食用的牲畜和家禽產品方面的專業知識。我們相信,這一監管框架可以成功實施,並確保這些產品的安全。」

美國優質食品研究所負責人傑西卡?阿爾米說:「我們相信,這兩個機構能夠相互協調,保證通過細胞培養得到的肉類對消費者無害並且貼上正確的標籤,完全不需要為此制定新的法規或者額外條例。」言下之意是:要將實驗室製造的肉投入市場,任何新的法律框架都是不必要的。

目前,美國農業部和FDA正在積極優化技術細節,但他們說,他們有權協調各自的監管系統,以便不需要額外的立法。

對此,阿爾米難掩興奮:「這兩個部門為可預見的透明管理提供了如此的便利,這對該工業是一個非常鼓舞人心的跡象。」

來自養殖肉類初創公司「新時代肉類」(New Age Meats)的布萊恩?斯皮爾斯則表示:「(新的監管框架)減少了不確定性,使我們能在美國開發創新技術,使肉更美味、更健康、更可持續。此外,聯合框架還使我們能更快地提供更多研發和製造崗位。」

價格高企仍是「攔路虎」

不過,人造肉在邁向餐桌的道路上還面臨著另外一隻「攔路虎」:高昂的價格。2013年,波斯特創造出的第一塊人造牛排的生產成本高達25萬歐元(約合200萬元人民幣)。

法國全國農藝研究所研究主管讓-弗朗索瓦?奧凱特表示:「雖然成本肯定會大幅下降,但那也很難進入到工業階段,除非取得技術突破。」

美國、荷蘭、以色列等國的好幾家新興企業目前正致力於破解這個難題。此外,還可以寄希望於農產食品加工業的大量支持,其中最大的支持者是泰森風險投資公司,這是美國最大的肉產品公司泰森食品公司旗下專門進行風投的企業。還有嘉吉公司、谷歌或前面提到的比爾?蓋茨等。加州新興企業Just因為生產不含雞蛋的蛋黃醬而聞名,它自2011年創立以來已經籌集了2.45億美元資金。

阿爾米補充說:「以色列、日本和新加坡等國政府已經對這種食物技術表現出非常大的興趣。或許在不久的未來,我們就能吃上美味的人造肉。」

人造肉吃起來什麼味道?

Green Common是一家綠色素食概念餐廳。在這個亞洲消耗肉類最多的城市,餐廳希望用人造肉來替代傳統肉類,成排的展示櫃擺滿了雞塊、蟹餅和咕嚕肉——當然,全部由植物提取加工而成。

店裡還出售一款叫「未來漢堡」的科技食物,由美國最大的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推出,曾在2016年轟動矽谷,投資者中不乏比爾·蓋茨、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等名人身影。在美國,「未來漢堡」目前已遍布上千家餐廳和零售商場。

「跟真的牛肉吃起來沒有區別!」一口咬下後,製片人點點確信了這點。與真牛肉口感無異卻更健康、環保,在越來越注重健康飲食的今天,難怪「未來漢堡」在歐美會成為明星產品。

「人造肉」來了,讓美國人民先嘗嘗

而為迎合亞洲人口味,Green Common還推出了由蘑菇、黃豆、豌豆和大米製成的人造豬肉。

老闆大偉指著煎鍋里的豬肉餅解釋:「這是招牌菜,叫『藕遇善良豬』,它的含鐵量比真豬肉還高。」給肉餅翻了個面,他繼續說,「為什麼說善良,因為對動物、對地球、對你自己都是好的。」「我們的食物鏈必須要改變,否則將來根本養不了這麼多人。」

大偉的擔憂非常具體,也很現實。據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顯示,到2050年,世界人口預計可達90億,而全球50%的溫室氣體來自畜牧業,龐大的人口總數加上氣溫持續上升,將導致食品安全問題進一步惡化。

「人造肉」來了,讓美國人民先嘗嘗

除了把植物改造成人造肉,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世界銀行等機構的報告提醒我們,食用昆蟲也是應對上述困境的一條重要途徑。

據統計,同樣生產1千克蛋白質,牲畜所需的飼料是昆蟲的12倍,水是昆蟲的20000倍,而在溫室氣體的排放上,昆蟲只有牲畜的百分之一。

「人造肉」來了,讓美國人民先嘗嘗

全球消費最多的昆蟲種類(來源:FAO)

位於上海的食品領域加速器Bits x Bites,專註於孵化跟投資食品科技領域,其中一個重要的項目就是「昆蟲食品」。

「昆蟲是一種非常安全的動物蛋白來源,營養和我們吃的雞羊豬牛是一樣的。」相較於生產成本更高,傳染病風險也更高的肉類,創始人Matilda認為,昆蟲顯然是一種更理想的食物來源。

「我們為什麼不去嘗試這種更安全,然後營養價值一樣高,又不會對環境造成任何污染的蛋白質來源呢?」Matilda反問。

「人造肉」來了,讓美國人民先嘗嘗

這個問題其實不難回答。全球各地幾乎都有食用昆蟲的習慣,但對很多人來說,拒絕吃蟲子更多是出於心理障礙。

當人們看不到昆蟲的具體形態時,很大程度上就不會再排斥它。在歐美一些國家,昆蟲類食品早已被擺上超市貨架。電影《雪國列車》里,人們賴以生存的能量塊也由昆蟲加工製成。

把蠶蛹薯片、蟋蟀粉意麵視為美味的Massimo表示,「50年前人們不敢吃龍蝦,在我看來現在時代不一樣了。」他相信再過3、4年,人們就能接受吃蟲子了,大眾的飲食習慣在當代社會很容易被改變。

「人造肉」來了,讓美國人民先嘗嘗

各種口味的蠶蛹薯片

在保證口感、營養的前提下,提高大眾對人造肉和昆蟲食物的接受度似乎並不難。液體便當「若飯」,這種更接近科幻片設定的食物,對大眾來說才是真正的挑戰。

製片人點點只喝了一小口若飯,就笑著擰上了瓶蓋。作為一個吃貨,她覺得若飯的味道「有點像泡麵剛加水還沒有泡開。」不過,若飯創始人邵煒看上去並不在乎這個。

「吃一餐飯的滿足不一定源自味蕾,也可以是修道士般的自律。」邵煒認為,人類理想中的飲食習慣應該是高效且量化的。在他的想像中,未來食物3.0時代,吃飯將不再提供社交、味蕾享受等附加功能,食物原本的形態也會消失,最終只是以營養的形式呈現給人類。

「人造肉」來了,讓美國人民先嘗嘗

邵煒的想像很大膽,但並非沒有可能。人造肉、昆蟲薯片、液體便當………這些我們即刻就可以品嘗的未來,代表著某種趨勢,也是我們窺探未來不同可能性的重要截面。

在追求美味、營養、環保、高效的餐桌上,人類還有更多的慾望和情感需要被滿足,如何拿捏兩者之間的火候,或許是未來一步步到來前,我們每個人開飯前都要面對的選擇。

近期,官媒已經證實,有9800個自媒體賬號被封了

為了避免失聯,歡迎關注「世界科技創新論壇」小號——

「創業黑馬集中營(ID:cyhmjzy)」

感謝每一位粉絲的支持


粉絲可添加論壇君微信(ltj_001)進入粉絲群

「人造肉」來了,讓美國人民先嘗嘗

(添加時請備註簡要個人信息,昵稱+學生或某公司職位)

你可能還想看:

歡迎關注公眾號:創業黑馬集中營(ID:cyhmjzy),為您提供一手創業資訊、產業案例分析、投融資趨勢…… | 來源:新浪財經綜合自科技日報、界面、每日經濟新聞 | 編輯:Sugar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科技創新論壇 的精彩文章:

養活全球57萬員工,最高1600億身家!最新美國25大科技富豪出爐
比爾·蓋茨:新一代廁所即將問世,每年將創造60億美元商機

TAG:世界科技創新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