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周忠和:今天的科學共同體有怎樣的社會責任

周忠和:今天的科學共同體有怎樣的社會責任

編者按:今天一則基因編輯的新聞震動了學術界,其中「科學倫理」問題是焦點話題。編輯特選取周忠和院士發表在《科技日報》的文章,供讀者參考閱讀。

20世紀以來,科學的發展極大推動了社會進步,科學活動的組織與形式都發生了很大改變,科學與社會的聯繫更加緊密,科學家的社會責任也在不斷增加。科學家發揮社會責任可以通過兩個方面:一是作為科學家個人;二是通過所在的科學家群體,即科學共同體。

想講一講科學共同體的社會責任:伴隨科學的不斷進步,科學共同體的社會責任發生了哪些變化,並面臨哪些挑戰。

科學進步與科學共同體的誕生

什麼是科學共同體?就是由科學家組成的群體,可以很大,廣義上就是指科學界,它可以跨越國界,跨越學科界線;也可以很小,不同的學科或者交叉學科的領域,乃至一個研究機構等都能構成不同規模、不同類型的科學共同體。

科學共同體的概念發源於19世紀中葉,與現代科學及其分支學科的誕生緊密相關。在歐洲出現的一些古老的科學組織,如倫敦的皇家學會,可能代表了科學共同體的前身。但科學的進步、科學研究的職業化、科研機構的誕生等都促進了科學共同體的發展。

如今,在許多國家都建立了形式多樣的學院或學會,如美國國家科學院,英國的皇家學會,中國科學院學部,中國科協等。他們並不代表個別科學家或者某個部門的利益,能夠彙集這個國家或更多範圍內科學共同體的意見,引導或影響公眾以及政府的有關決策。由於科學自身的客觀與公正性,對科學與技術發展的預判能力,使得這些科學共同體在學界和公眾中往往享有崇高的威信。

伴隨科學的進步,科學共同體自身也在不斷發展變化。但無論怎麼改變,作為一個獨特的社會群體,一般都具備特有的規範和氣質。譬如,對科學精神的弘揚,對科學規律的遵循,對科學研究規範(如客觀、公正的同行評議原則等)的堅守,對自然的探索以及對真理的追求等。

科學共同體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

科學共同體的社會責任很多,有幾點我認為比較重要。

第一,科學教育與國民科學素質提高的作用。科學興趣的培育,科學精神的培養和傳播,知識的普及都是科學共同體不可或缺的責任。中國科協近日組織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就是科學共同體發揮社會責任的體現之一。據中國科協最新發布的報告, 截至2018年,中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民比例達到了8.47%,雖有了長足進步,但依然遠低於發達國家。令人欣喜的是,政府近年來十分重視科學普及和國民科學素質的提升。但要實現更宏偉的目標,顯然不是科學共同體能獨立完成,需要政府部門、教育部門以及社會各界的合作。

第二,對技術和經濟發展的貢獻,包括國家和地區安全。我們可以說科學沒有國界,然而大多數情況下,科學家還隸屬於所在國家的科學共同體,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並且獲得了納稅人的資助,自然應當積極承擔用科學推動這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發展與進步的責任。這樣的貢獻有時是立竿見影的,但很多情況下卻不一定,譬如對技術人才的培養,學術的諮詢建議等。

第三,對人類居住環境的關注。科學共同體因為擁有對科學技術發展前景以及可能產生社會影響的預見性和判斷力,有責任將真相及時告知決策者和公眾。過去200多年來工業革命的歷程,在推動社會進步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生態環境破壞等不利影響。如今科技的快速發展,無疑將為社會發展帶來更加複雜深遠的影響。科學共同體應當為人類文明可持續發展提出具有遠見的判斷,為國家和政府科學決策提供更為準確的依據。

第四,溝通科學與社會的橋樑作用。科學共同體應當保持與公眾、決策者、企業以及出版界等的緊密聯繫。近年來,科學共同體與出版集團的矛盾不斷顯現。首先SCI等代表的評價指標的濫用引起許多科學家的不滿。科學共同體不斷呼籲的論文即時開放獲取遲遲得不到響應。最近,歐洲11個國家的科研資助機構發表聲明,計劃要求到2020年,其資助的每篇論文一經發表就免費開放。這是國際科學共同體為了科學發展而做出的一個重大舉措。藉此也呼籲中國以及其他主要國家的科研資助機構積極響應。

第五,倡導並踐行負責任的科學行為。科學既能帶來社會進步,也會帶來災難,因此科學倫理一直是科學共同體以及社會都十分關注的問題。例如,基因編輯技術、人工智慧以及神經調控技術的高速發展等都引發了緊迫的倫理問題。許多科學家呼籲,科學家要用正確的道德和倫理準則來控制自己的研究成果及應用,抵制與倫理規範相悖的科學研究活動。

中國政府的許多機構都有相關嚴格的規定,除認真執法之外,我們呼籲加大在研究生階段的科研倫理和道德教育。此外,各國科學共同體與社會一道,應當努力克服歷史、文化差異對形成國際科學倫理共識和規範的影響,積極開展有關科學倫理標準的討論和研究。

科學進步給科學共同體帶來的新挑戰

科學已成為社會不可分割的部分,不論是否情願,科學與科學家都受到比以往更多的社會關注。社會也對科學家參與公共決策和管理,以及幫助公眾理解科學有了更多訴求。不能要求每一個科學家個體都積極投身社會事務,但科學共同體就不僅不能置身事外,而且還應當更加積極主動地回應社會,普及最新的科學進展與技術應用的知識,解釋科學研究的過程和結果,以及未來科學進步可能帶來的社會影響,為公眾解疑釋惑。當今科學共同體面臨的挑戰眾多,例如:

首先,互聯網普及使得社會節奏加快,也對科學共同體的某些運行規則產生重大影響。正面的如學術交流和電子出版的便利與迅捷;不利影響同樣不少:發表論文的壓力,更加功利而數字化的學術評價等,使得科學研究的功利性和世俗性不斷增強。對科學家的挑戰可能來自社會,也可能來自科學共同體內部。

第二,當今科學快速發展的一個特點是:新的前沿方向和領域不斷湧現,並孕育了若干新的技術和產業,出現了越來越多新的學科分支。現在已經很難找到某個或幾個科學家,能夠宣稱熟悉所有科學領域的發展趨勢。或許也可以這麼說,個別或少數幾個科學家作為科學的權威或科學代言人的時代已經結束了,科學共同體在社會中所能發揮的作用更加重要。

第三,公眾獲取信息的來源更加多元化,與此同時,現代前沿科學的進步讓普通公眾(包括非本領域的科學家)依然難以輕鬆理解。互聯網時代造就了許多新的社會公知和偶像,其科學素質或高或低,但對科學和社會話題的評價在公眾中影響很大。科學共同體如何贏得更多科學的話語權?這是一個挑戰。

第四,由於信息不對稱等原因,行政管理者、政策制定者對現代科技發展進步甚至變革,能作出準確判斷的難度越來越大,因此科學發展要獲得政府和社會的支持,就非常需要科學共同體發出明確、準確而且響亮的聲音。而且,科學要想發揮更大的作用,同樣離不開科學共同體與決策者之間的有效溝通,甚至直接參与決策。

科學共同體的自身建設與發展

科學的進步對科學共同體自身的建設發展提出新要求。中國有科學院、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等不少國字型大小的科學共同體。中國科協已有200多個全國性學會。個人感覺,科學共同體發揮的空間還可以大幅度提升。一些行政化和官僚化問題應當儘快解決,才能有效發揮作用。

強調科學共同體要發揮作用,並不意味著可以輕視科學家個體的獨特作用。當今科學的組織與形式,以及在社會中的角色都在改變,但有一個不變的主題:對未知的探索與求真。好奇心驅動、研究者主導的科學研究永遠都是創新思想的源泉。

歷史告訴我們,那些最原創的科學思想,剛開始往往不能一下子獲得科學共同體的認同。因此,科學共同體應當更加開放心態,充分尊重不同領域、不同個體科學家多樣性的興趣和追求,維護共同體成員的多樣性。多樣性的存在是科學共同體良好生態建設的保障。

今天,科學共同體的組織與構成也面臨新挑戰,新成立的學會正在替代一些傳統科學組織,獲得更有影響的號召力。如果不能順應發展,舊的或者傳統上以學科為主要劃分依據的科學共同體被新的科學共同體所超越甚至取代也將成為必然。像一些學術微信平台已經不僅僅是一個自媒體平台,而正在成為一個活躍的科學共同體,向社會發出科學聲音。

科學研究本來就是國際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共同體不僅屬於特定的國家和社會,也同樣是全球化和國際化的最堅定的支持者。各國的科學共同體應當積極提倡國際合作,努力減少狹隘的國家主義和民族主義思想對科學進步的影響,面向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營造一個更加開放的學術環境,才能進一步推動人才的流動,打破人為設置的藩籬。

當前,科學與社會的交織比過去任何時期都要緊密。科學共同體將承擔更多的歷史責任,更加積極主動地回應社會和公眾的訴求,旗幟鮮明地維護科學精神,自覺履行負責任的科研行為。唯有如此,科學的進步才能更加具有持續性和活力。

(作者系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科技日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抗癲癇Ⅰ類新葯派恩加濱獲准臨床研究
研究人員發表中紅外金屬鹵化物非線性光學材料研究綜述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