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余秋雨是一個文壇精英人物,當陳丹青提到他時,為何會嗤之以鼻?

余秋雨是一個文壇精英人物,當陳丹青提到他時,為何會嗤之以鼻?

余秋雨是一個文壇精英人物,當陳丹青提到他時,為何會嗤之以鼻?

文/千燈引

陳丹青,于丹,余秋雨,大眾或者是媒體人普遍認可的中國文化論壇當中的精英人物,論影響力與才能,他們不相上下,但要論點別的,這就很難分上下了。

記者徐青鋒坐在陳丹青前,問了他這樣一個問題——作為一個作家或者是畫家,被歸為社會上很能講話的精英人物,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在小編的印象當中,陳丹青一直是一個倔強的並且有稜角的知識分子,他的回答很尖銳,當然,言語之中的態度表達的也很明確,也很尖銳。

陳丹青對於余秋雨的評價,是站在人品或者說道德層面上的。眾所周知,余秋雨是作家,是文化學者,同樣也是一個官員,這樣的身份地位,一言一行都會對社會造成很大的影響,作為一個文化學者,行為做派卻像是一個當官的,一個媒體人,陳丹青自然是對於這種做派嗤之以鼻——這完全不是一個作家或者學者該有的樣子。

就因為一件事,就是那此地震後勸說小孩家長不要胡鬧的那件事,陳丹青對他的尊敬就這樣沒了。

知識分子,不可有傲氣,但要有傲骨,對於社會或者瑕疵應當敢於抨擊,就像魯迅先生那樣。在陳丹青與記者的談話中,就可以感覺得到,他認為余秋雨是那種缺失了「學者底線」的學者,已經變了,已經不再和他是一路人。

那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呢?是一種很不開心的體驗,被強行歸到了一類人當中,感覺很不爽,按照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很「沮喪」。

在談話中,順便還談了一下於丹,這個比較有意思,陳丹青覺得于丹就像是一個能說會道的「少先隊員」,會說話,會講道理,可就是在立場上,她沒有堅定的理念,換句話說,就是不會直面社會的瑕疵,以及那些非常尖銳的問題,她,不能與陳丹青成為一類人。

與記者的談話進行到這裡,一切都不言自明,陳丹青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按照他的話說,自己是一個「不合作的人」,就像那首歌唱的一樣,「我們不一樣」。

按照陳丹青的觀點來看,他還是變成了那樣的「公眾人物」,變成了媒體人,而不再是學者,作家,或者畫家,這一切的原因,是自己所處的環境,現在的社會,媒體的力量太強,在不知不覺中,自己已經成為了他們的一份子。

「我的本意是抗爭,說些真話,結果我最後變成了一個被消費的媒體明星」,這很悲慘,也很現實,這對於一個學者來說是不太幸運的,也是失敗的,當然,他也直言不諱,這是我們自己的文化所造成的,是現實,一時半會改變不了的現實。

所以雖然余秋雨是一個文壇精英人物,當陳丹青提到他時,會嗤之以鼻。

小編只是個學生,對於這種深層次的問題,我是難以理解透徹的,但是我覺得有一句話說的很好,「多念一本書,就要多一份覺悟」,小編是理工黨,但我知道社會的發展,依靠的不僅僅是科學家和工程師,必定還有那些學者,研究歷史的,或者是研究哲學的。社會的問題,也只有那些人的眼睛看得到,但要是看得到卻不說,那就沒有意義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聞歷史文 的精彩文章:

千年古墓出土的匈奴文物,差點被專家選為鎮國之寶,這是咋回事?
俗語「處暑後十八盆湯」是啥意思?可不是過了處暑就喝湯

TAG:趣聞歷史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