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此國天生與美國犯沖,美國卻不在乎,還絞盡腦汁拉攏它

此國天生與美國犯沖,美國卻不在乎,還絞盡腦汁拉攏它

上世紀70年代,美國跟沙特結為同盟,從此,兩國開啟了長達數十年的蜜月期。

咋一看,這個同盟實在有些奇葩。畢竟美國一直自詡美國西式民主燈塔,文化上更是推崇自由開放,最主要的是,美國還十分熱衷於推銷這套所謂普世價值與體制,在國際上也以此為標準,對各種所謂「威權國家」大加鞭笞。

可就是這樣一個民主燈塔,居然會跟沙特締盟,這實在有點不可思議。畢竟地球人都知道,沙特跟美國那是絕對的氣質不和——政治上,沙特沿用的是中世紀式的封建君主獨裁政體;文化方面,該國非常封閉保守,推崇伊斯蘭原教旨主義。這種跟「美國價值」截然對立的國家,美國居然會將它當做盟友,實在是讓人意外了些

當然,其實拋開虛泛的所謂三觀,純粹從利益角度來分析,美國跟沙特結盟還是很合理的。上世紀70年代初,鑒於越戰等因素,美國正處在一個相對低潮期,經濟方面,美國經濟危機頻繁爆發,以美元與黃金掛鉤為基礎的布雷頓森林體系也趨於解體。

在當時的情形下,美國有必要尋找黃金的替代品,作為美元價值的支撐,以確保美元作為世界貨幣的江湖地位。這種情況下,作為現代工業基礎資源的大宗商品——石油,進入了美國視線。石油美元誕生。

既然要玩石油美元,那就有必要確保對國際原油市場的掌控。波斯灣地區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石油產區,並且這裡的石油多用於出口,在全球原油交易市場中的地位舉足輕重。鑒於此,美國必須確立對中東,特別是波斯灣地區的優勢影響力。基於這種考量,美國寧願自己打臉,不顧自己成天吹噓的所謂普世價值,跟以沙特為首的海灣阿拉伯王權國結為盟邦,靠他們的支持,成就石油美元,並以此為基,打造出自己的金融霸權。

可是,上述種種,都是從美國利益的角度來分析的。而從沙特的利益角度來看,它與美國結盟,又是基於什麼因素考量呢?

很多人看來,沙特這也是別無選擇。畢竟波斯灣對美國太重要了,要是沙特政府不答應,那沒準下場就是敬酒不吃吃罰酒。

這話說的也不是沒有道理,但這並非全部原因。畢竟同盟的建立,尤其是長久維持,必須有能讓雙方都認可的共同利益基礎。倘若這種同盟單單是美國單方面受益,沙特卻沒什麼好處,那它壓根就沒動力去做石油美元的奠基石——畢竟對封閉保守的沙特來說,跟美國這種國家合作,自己國家的整個上層建築乃至意識形態體系,都勢必遭受到西方文明的衝擊——這對他們的伊斯蘭王權體制維持並無好處。

政治上,當時冷戰正處在蘇攻美守的第二階段,而具體到中東這個區域,美國當時的優勢其實也很有限——蘇聯的南俄,特別是南高加索領土,正好跟中東山水相連。真要把沙特逼急了,讓他不得不引蘇聯自固,在中東缺乏穩定根基的美國,還真不見得能把它怎麼樣。

所以,美沙同盟,其實不光有美國的需要,其實也包含了沙特自身的利益考量。這種同盟,其實也是符合它自身利益的。唯有如此,美沙同盟方有堅固的基礎,不然壓根就不可能維繫幾十年之久。

那麼,跟美國結盟,沙特有哪些好處?這種好處到底有多誘人,竟然可以讓沙特突破體制和意識形態的顧忌?

雲石君覺得,這主要是沙特維持國家生存的需要。具體點數哦,又隱含著地緣政治方面的考量。

在之前的《地緣政治:沙特為什麼會堅持君主專制》一文中,雲石君曾分析過,沙特所在的阿拉伯高原儘管面積不小,但氣候惡劣,基本為一片荒漠,可開發價值不高,所以地緣實力本身其實很差。沙特之所以能爆發,全靠波斯灣及沿岸地區石油的開採。

石油讓沙特暴富,也改變了沙特的外部環境和自身想法。

首先,沙特靠著石油大發橫財,這難免會招人覬覦。特別是像伊朗、伊拉克這些山水相連的大國,都有整合伊斯蘭世界的宏圖願景。以前沙特這鬼地方除了沙子什麼都沒有,沒太大價值;但隨著這地方逐漸暴富,難免招人眼紅。

所以,沙特這些海灣王權國在暴發的同時,他們的國家安全形勢也相應惡化。

當然,沙特靠石油賺了錢,國家實力自然也今非昔比,有足夠的資金來整軍經武。不過,雖然沙特魚躍龍門,但真跟伊朗、伊拉克這些不光有石油,還有工農業體系支撐的傳統區域地緣大國比,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最要命的是,沙特的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沿岸,這裡同樣也是是沙特、伊拉克、伊朗三國的地緣緩衝,一旦爆發國戰,沙特賴以維生石油工業很快就會被摧毀。

當然,在之前《地緣政治77:沙特為什麼沒有將周邊小國給吞掉》一節中,雲石君曾分析道:波斯灣周邊勢力犬牙交錯,沙特、伊朗、伊拉克三國彼此制衡,再加上三國在海域及周邊都有大量石油工業,故為避免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一般大家還是不敢在這裡玩火的。

不過凡事沒有絕對。像伊朗和伊拉克,一直關係緊張,甚至還打了八年的兩伊戰爭。要是兩伊博弈結束,甭管誰家贏,只要兩河平原與伊朗高原這中東兩大板塊整合為一體,那一個中東霸主就基本成型。接下來,在兩伊基礎上形成的新國家再來打沙特的主意,那基本上是一打一個準。只要拿下沙特,用不了多久,戰爭中受損的石油工業就又可以恢復——甚至還把沙特和海灣小國們的份額摟草打兔子一起拿了過去。

在中東,有志於整合伊斯蘭世界的國家還真不少。無論他們中誰上了位,沙特這個揣著金元寶的小娃娃,都免不了被他們下鍋煮了。甚至極端情況下,某一家在爭霸過程中失血過多,說不定也會鋌而走險,拿這些又有錢又沒實力的土豪給自家補血——像兩伊戰爭後,內傷嚴重的伊拉克,就悍然入侵科威特,直接引發了海灣戰爭。

沙特自然不想坐以待斃。但它孱弱的地緣實力,又決定了,其面對兩伊這類強勢對手時,註定後勁不足。鑒於此,沙特要想自保,就必須引入外援。

而美國,則是相對最好的選擇。

雖說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跟伊朗、土耳其乃至於伊拉克等中東大國都有這樣那樣的勾勾搭搭,不過說一千道一萬,美國的中東戰略,是保持中東各國的均勢制衡。避免任何一家坐大,以威脅到自己這個外來戶對中東秩序的主導權。

而中東各本土大國中,論富裕沙特當屬第一,但論戰爭潛力,沙特排名基本墊底。美國跟沙特結盟,首先能將水攪得更混;其次,鑒於沙特自身資質有限,坐大而不可複製的可能性也相對最小——這意味著它相對來說最「安全」最低;最後,在上世紀70年代時,伊朗已經逐漸成長為中東最強本土大國,再發展下去,就很有可能強龍不壓地頭蛇。而美伊同盟的存在,以及伊朗阻擊蘇聯的重要價值,又導致美國不便直接對付伊朗。這種情況下,再扶植一個沙特,在某種程度上能對伊朗構成制衡。而到後來,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美伊反目成仇,這種情況下,沙特製衡伊朗的戰略價值更加凸顯。基於這些政治考慮,再加上石油美元的意義,美國當然需要對沙特另眼相看。

有了美國的加持,沙特的國家安全算是獲得了保證。而來自沙特的支持,也讓石油美元獲得了堅強的戰略支撐,美國的金融霸權重新得以鞏固。

而美沙同盟成型,還對冷戰的進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通過石油這個武器,美國對蘇聯部署了新一輪經濟反擊——長期打壓油價,摧毀蘇聯財政。美沙的默契配合,使整個80年代的國際油價都長期保持低位,這給主要靠出售石油換取外匯的蘇聯財政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並成為最終導致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

只不過,這裡有一個問題,打壓油價,美國作為全球最大工業國當然是樂見其成。但沙特也是靠賣油混飯吃的。油價長期低位徘徊,這意味著收入也大幅縮水。倘若這種縮水是一兩年,那沙特可能還無所謂。可這一縮水就貫穿了整個80年代——這損失未免也太大了些吧?

就為了幫美國,沙特就甘願承受如此慘重的代價?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沙特跟美國的同盟,本身便是建立在二者共同利益基礎上的,哪有放著十年的大錢不賺而去支持美國的道理?故而,沙特此舉,其背後也有自身的利益考量。

那麼,沙特的這種考量是什麼呢?它為什麼拼著出血,也得耗死俄羅斯?關於這一點,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在下一節中繼續解讀。

本文為雲石地緣政治系列98——沙特之第三節。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石 的精彩文章:

這個國家被美國連揍兩次,全國炸的稀爛,美國還說它越變越好
美國政斗突破底線,沙特記者被殺案暗藏玄機,特朗普陷兩難

TAG:雲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