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本土被狂轟濫炸,前線又急需武器,納粹後勤高官用這方式「拚命」

本土被狂轟濫炸,前線又急需武器,納粹後勤高官用這方式「拚命」

原標題:本土被狂轟濫炸,前線又急需武器,納粹後勤高官用這方式「拚命」


1942年8月美國第8航空隊正式執行對德戰略轟炸任務,德國和英國的空中對峙平衡瞬間被擊碎,空戰的天平向著英美聯軍偏移,曾經在西班牙、法國以及蘇聯不可一世的德國戰機開始逐漸跌下「神壇」。


1943年1月出於徹底讓德國喪失繼續打二戰能力的需要,英美兩國的軍方高層舉辦了卡薩布蘭卡會議,在會議之上德國的潛艇工業、航空工業、交通運輸系統、石油工業等能跟生產軍用裝備掛上鉤的產業。


被英美高層一致決定,圈定成為必須摧毀的德國目標。隨後數以千記的英美戰機騰空而起,緊接著德國控制下的西歐大陸「噼里啪啦」的一陣「亂響」。


這些「亂響」總結起來大致分為魯爾空中戰役、漢堡空中戰役、柏林空中戰役、美軍白晝大轟炸,其中魯爾空中戰役是指針對德國重工業中心魯爾區的大轟炸,不完全統計英美聯軍出動航空兵18506架次,是對德國軍備生產影響最深遠的一次轟炸。


而就在英美空軍「肆無忌憚」的襲擊德國工業的同時,借著1943年2月2日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以德國完全失敗告終的勝利,蘇聯人掀起了反擊之戰。


德國軍隊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之中,為了保證自己能夠儘快站住腳步,不再在蘇聯人的衝擊下潰敗,急需德國本土從後方送來源源不斷的彈藥以及武器,保證德軍的「軍刀」永遠是鋒利的。


所以為了能夠頂著英美日益密集的轟炸,保證前線作戰的德國士兵不會因為沒有武器而作戰失敗,納粹德國的高層開始對德國的戰時生產結構進行顛覆性的轉變。


在此之前為了能夠讓德國在歐洲工業生產中佔有決定性的領先地位,德國對佔領區的工業政策,普遍都是積極發展原料生產工業,打壓工業成品的工廠,力圖把所有佔領區的工業變成德國工業的附屬。


而在德國航空兵完全無法阻擋英美幾乎不間斷轟炸的背景下,德國思索良久之後,決定放鬆對佔領區民用工業成品的控制。


至於具體該怎樣的「放鬆」,時任納粹德國軍備與戰時生產部長施佩爾,在戰後的紐倫堡審判上,道出了他當時的解決方案。


大的整體思路是不再讓德國原本就因空襲而緊張的工業生產線,去生產「非武器」類裝備,優先保證蘇德前線的德國士兵能夠得到足夠的武器,抵抗蘇聯日益猛烈的進攻。


至於怎樣去具體執行這個解決方案?施佩爾計劃給予佔領區工廠足夠的信任,即將德國境內生產包括鞋子、衣服在內的輕工業訂單,逐漸轉移到西歐的佔領區生產,讓那裡的工人重回生產的第一線。


與此同時隨著佔領區的工人再次走進工廠,德國境內的相關企業將會被關閉,取而代之的是「兵工廠」,施佩爾要把整個德國變成一個巨型兵工廠。

為此施佩爾曾自豪的說道:給佔領區提供100萬個工作,對德國來說又有了100萬德國工人從事軍備生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袁載譽 的精彩文章:

古裝劇拍隋唐像日本、演明朝就像韓國背後的尷尬真相
納粹黨執政時的第一次危機,特務全力出擊都沒能壓住

TAG:袁載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