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朱寨鎮發現聖旨碑——三河村考碑記

朱寨鎮發現聖旨碑——三河村考碑記

朱寨鎮發現聖旨碑

——三河村考碑記

古往今來,對於有社會影響的人進行褒揚不外乎樹碑立傳。立傳流芳汗青,樹碑顯耀世人。在明清時期,出現了官方朝廷為普通婦女樹碑立傳的風潮,對一些堅貞守節的婦女進行旌表,尤其是清代,貞節牌坊和節孝石碑遍布各地。這種節孝碑,在我們今天的阜南大地上依然可尋其跡,在朱寨鎮三河村常白庄,近期就發現了兩塊旌表的聖旨碑。

朱寨鎮發現聖旨碑——三河村考碑記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三河村

什麼是旌表?

旌表是古代統治者提倡封建德行的一種方式。自秦、漢以來,歷代王朝對所謂義夫、節婦、孝子、賢人、隱逸以及累世同居等大加推崇,往往由地方官申報朝廷,獲准後則賜以匾額,或由官府為造石坊,以彰顯其名聲氣節。

現代有人認為節孝旌表是封建糟粕,是一種桎梏,是對婦女的戕害。然而節孝旌表是歷史客觀存在,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還是有其積極意義的。它教化人們遵守道德,強化了規矩意識。它在一定程度上固化了社會關係,維持了社會穩定。它讓一些普通草民在歷史煙波中留下姓名,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

11月12日,我與阜南地方文史專家杜選凌、攝影師竹慶中、入圍媒體中心站長陳朋一同前往朱寨鎮三河村考察兩方聖旨節孝碑。


朱寨鎮發現聖旨碑——三河村考碑記

查看碑帽

我們首先到三河村村室,查看了聖旨碑的其中一個碑頭。該碑帽為青石雕琢,圖案為雙龍戲珠,中有「聖旨」二字。從石頭的風化斑駁看,初步估計為清代中晚期的物件。

朱寨鎮發現聖旨碑——三河村考碑記

沈氏碑

隨後,我們在鎮駐村幹部朱德安的帶領下,前往常庄查看兩方石碑。我們在路邊找到石碑,兩方碑均已殘斷為兩截,但文字內容完整。經辨認:一方為道光九年所立,碑文為「旌表阜邑處士朱國相之妻賈氏節孝碑」;另一方為光緒三十年所立,碑文為「旌表阜邑處士朱東川之妻沈氏節孝碑」。這兩方碑的碑座均沒找到,其中一個「聖旨」碑帽還被村民運到了阜陽。這兩塊「節孝碑」符合清代節孝碑規制的一般要求。碑身材質均為青石,高均在1.8米左右,寬80厘米,厚20厘米;上帽的為高60厘米,寬80厘米,厚20厘米。

朱寨鎮發現聖旨碑——三河村考碑記

碑帽一


朱寨鎮發現聖旨碑——三河村考碑記

碑帽二

從兩方碑的形制和內容看,完全可以認定其真實性,為晚清官方的旌表石碑。聖旨和旌表這兩個詞,在等級級森嚴的封建社會是不可隨便用的,搞不好有殺頭之虞。因此,我們常見一些晚清的墓碑上會有「皇清待贈」的文字,這是那些有錢有勢的人故去後的虛榮做法,但他們不敢僭越使用「」皇封。「皇清待贈」意思就是死後等著接受大清皇封,意淫而已。

我們從兩方「節孝碑」的內容看,兩個女主人的丈夫都是「處士」,所謂處士就是指古時候有道德有學問而未做過官的士人。從時間上看,道光九年的碑距今189年,光緒三十年的碑距今114年。

有位81歲的老農說:對道光碑上的朱國相的家事知道不多,但對光緒碑上的朱東川的家事略知一些。他說:朱東川妻子姓沈,南鄉人。朱東川沒有兒子,有兩個女兒,家有50畝地。朱東川死後,其妻子守節育女,但其生活艱辛,逐漸將土地賣與他人維持生活。後女兒出嫁,家產告罄,守正病逝。

老農還說:常庄北面,也就是現在的村室南面,民國時有一個集市,叫雙碑集,就是因為有這兩個碑。

朱寨鎮發現聖旨碑——三河村考碑記

鎮領導

在我們查看石碑時,朱寨鎮黨委書記李禕楠及副鎮長朱德森來到現場。他們詢問了關於石碑的一些情況,並指示將兩方石碑運至三河村村室暫存。李書記向我們介紹了當地的一些情況:兩方節孝碑的發現地叫常白庄,在其南面的湖窪里的高地就是著名的台家寺遺址,這裡還是國寶龍虎尊的發現地。

常白庄其實是兩個庄,東面的叫常庄,西面的叫白庄。常庄的居民大多姓朱,而白庄卻沒有一戶姓白。從地名與姓氏分析,當地的歷史變遷還是很大的。這次兩方「節孝碑」的發現,說明當地的「處士」並不稀罕。另外清末民初著名教育家朱炎昭也是常庄人。這些受教程度很高的群體,證明了常白庄一帶,歷史上經濟較發達,民眾受教化程度高,傳統道德受到尊重,社會風氣淳樸向善。

朱寨鎮發現聖旨碑——三河村考碑記

查看碑身

一方水土,一方教化,對鄉風民俗的形成,對家庭道德觀念建立,都產生著巨大影響。良好的社會氛圍會使人心向善、遵守規矩。常白庄一帶自古崇尚規矩意識和遵守道德規範,其深厚的文化底蘊潤物細無聲地影響著後人。從這裡走出了「時代楷模」高思傑以及美德少年馬雲,他們雖然受到黨和國家的教育培養,但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肯定受到了當地文化的熏陶,他們守規矩講道德的意識已深深紮根於心。

朱寨鎮雖然是阜南的文化大鎮,但還需進一步挖掘歷史文化。歷史文化不僅可資旅遊,促進經濟發展,更可以提煉文化思想,對教育群眾和改善社會氛圍大有裨益。


朱寨鎮發現聖旨碑——三河村考碑記

攝影竹慶中

朱炎昭是誰?

朱炎昭(1832一1919),字飛仙,號鴻升,又稱朱老鴻,同治3年(1864),朱炎昭赴淮寧應試,中秀才,6年(1867)中舉人。光緒20年(1894年),62歲的朱炎昭才被吏部選官,擔任鄭州學正(正八品)。在任鄭州學正17年里,曾主講東里書院,政績卓著,聲名遠播。宣統3年(1911),79歲時升任衛輝府教授(正七品)。這一年秋,辛亥革命爆發,清制瓦解,他還鄉安度晚年。

朱炎昭胸懷寬闊,不拘小節,能言善辯,詼諧無羈;性格開朗,平易近人;學識淵博,處處受人敬慕。教學上能為人師表,嚴於律己,舉一反三,誨人不倦,弟子多有建樹,深受學生、群眾的尊重和稱讚。朱炎昭雖入仕但未盡展其才,終以詩、書、畫"三絕"負有盛名。著有《蔬香閣詩集》、《飛仙遊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