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柳斌傑:在《域外漢籍珍本文庫》學術座談暨項目總結會議上的講話

柳斌傑:在《域外漢籍珍本文庫》學術座談暨項目總結會議上的講話

在《域外漢籍珍本文庫》學術座談暨項目總結會議上的講話

柳斌傑

(2018年11月9日)

非常高興,今天這麼多領導、專家、學者、出版界,共同見證域外漢籍工程項目結項。這麼多成果擺在面前,有種收穫感。這個項目歷經十年,今天終於看到正果。在此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諸位專家學者和三位社長,沒有大家的努力,成果是不會來的。

回想十多年走過的歷程,可以說是相當艱難。這個項目剛開始還有些爭議,當時最爭議的就是版本的甄別、內外的價值,但確定進入實施後,大家都做了很艱苦的工作。歷史所的專家學者本著對國家和歷史負責的精神,調查摸底,選擇好的版本,特別是國內沒有的稀缺的版本,讓漢籍回國,豐富中華文化寶庫,是傳承中華文化的一件大事。

做這項工程,我認為有兩方面的重大意義:一是文化傳承價值。它能讓傳統文化得以完整、系統地保存和傳承。由於歷史原因,大量歷史文獻不在國內,而是陳列在別人的圖書館、博物館、藏書室里。曾經有一個美國的議員講,美國有很多來自中國的古籍,希望中美合作、共同出版,當時許嘉璐副委員長非常重視,但由於中美關係的影響,未能深入下去。向西看,絲綢之路上,俄羅斯、地中海沿岸國家,也有大量的漢籍。這麼多的漢籍,都是中國人民的歷史創造;或者是外國人在中國遊歷、參觀、考察、記錄下來的東西,也非常重要。

那麼如何回歸祖國?所以,十多年前就謀劃《域外漢籍珍本文庫》項目,後來得以實現,列入國家出版重大工程和文化重大工程,於2007年正式啟動這項工作。經過十年來學者和出版家的努力,今天終於看到成果,這是值得慶祝的事情。這項工程相當浩大,相當不容易。目前出版的800餘冊圖書中,包含2000多種珍稀漢籍,補充了國內傳統文化經典文獻方面的空白或不足。但與此同時,域外漢籍整理回歸的任務還大得很,比如《永樂大典》大部分在國外,國內是少部分,最近兩年還從民間收回來幾本,它的去向國內人和國際上都說不清楚,找不到下落。現在還有域外漢籍散失在海外,等待著我們去整理回歸。這是中華文化傳承的價值。

二是文化交流價值。文化起源問題,是學者爭論不休的問題。國際上的學者大多認為是多點起源、融合發展,主要有地中海、印度、中國。這三個區域,在公元前7世紀到公元2世紀形成了人類思想文化的主體。比較起來,中國思想文化原典就是誕生在這個時期,春秋戰國、秦漢時期,形成了中國文化的原典,以後沒有超出這個範圍。所以,找到漢籍的行蹤,知道了中國文化在世界傳承的路線圖,再返回祖國,就能了解中國文化與世界交流傳承的過程。西方人通過傳教士來中國傳教、傳播文化,而中國是靠書籍來傳播文化的。把這些漢籍找到了,就能證明中國文化傳播有一套自己的體系,不是靠教堂,而是靠古代學者的思想文化。中國圖書的影響是很大的,比如歐洲的很多思想家,包括黑格爾、馬克思等思想家很多都引用了中國的思想文化。從哪裡來的?就是通過圖書。馬克思《資本論》裡面有文章,記錄了中國的府尹管理,也就是政府的開支,其資料的來源就是通過俄羅斯拿到的中國清朝政府的一本書。日本、韓國、越南以及東南亞一些國家更是受到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域外漢籍的整理與回歸在國際文化交流上具有重要意義,我們必須要把這項工作做好。

我認為,一代學者、一代出版家,最重要的是把前人的精神文化傳承好,把當代的思想文化記錄好。這兩項工作做好了,就對得起歷史、對得起後人。我推動出版,就把傳承作為出版的一個重要責任。無論現在人怎麼看,都要去做,功過留給後代人去評說,所以推動實施了幾項重要工程。我曾經擔任十多年古籍出版整理規劃領導小組組長,全力推動古籍整理的工作,讓出版界、高校界兩條線並舉,保證二者項目資金一樣多。前段時間,在雲南召開了紀念古籍出版60周年的會議,我去講了話,大家回顧歷史都很激動。我們通過這些年的努力,基本摸清了家底,全國現在共有22萬種古籍書目,其中3.6萬種古籍獲得整理出版。毛澤東主席兩次講過,要把傳統文化傳承好。這個傳統文化就是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的文化遺產。所以我們組織實施了《域外漢籍珍本文庫》這個項目,讓漢籍回國;再一個就是紹興市整合力量在推動收集整理出版流失在外的近代文獻工程,目前確定了14萬種的目錄,包括經濟、政治各個方面的文獻。還有,浙江省也正在推進《宋畫全集》等有關中國文化傳承的大型出版工程;今日還出版了的《中華傳世藏書》,有2億字的規模,相當於馬恩列斯全集的規模。這幾件事情,都是為了傳承中國文化。當代政治如何認識這些歷史經典,當代人民怎麼評價是另一回事,但更重要的事情是要把它們傳承下來。

黨的十九大報告反覆強調,要創造性傳承和創新性發展優秀傳統文化,永葆中華文化的魅力。我希望我們的學者、出版家繼續重視域外漢籍的出版工程,繼續做好、做下去。

關於項目本身,我講三點具體建議:

一是項目不是終結,而是新的起點,要繼續做好。剛才大家發言都講了這個問題,我們要繼續收集、整理、出版所能找到的珍稀漢籍。現在出版的《域外漢籍珍本文庫》,還要通過現代傳播手段讓它活起來。習近平總書記對傳統文化的要求是兩個講清楚,三個活起來。我們要讓這套大型叢書活起來,包括新的出版計劃、有力的傳播平台、有效的推介使用等。

二是把域外漢籍工程逐步納入古籍出版的整個工程,作為其中的一部分,常態化、固定化推進。關於古籍整理出版,國家有長期規劃,中央也高度重視,資金年年增加,項目越來越好。以後域外漢籍項目推動起來,會更加有保障。

三是要研究中國文化的傳播之路。中國文化如何向世界傳播,還需要進一步研究。我們希望能夠通過專家、學者的研究,對「漢籍之路」進行深入研究。中國有「絲綢之路」,德國學者倡導提出這個概念後,得到大家的認可,成為一個國際概念。絲綢之路是貨物貿易等物質文化傳播的途徑。那麼,精神文化如何傳播?前面提到了西方是以教會傳播為主線,中國是以書籍為載體進行的傳播。中國的書籍傳播的線路,與絲綢之路是不一樣的。書籍首先是對周邊國家的傳播,對世界其他區域國家的傳播非常複雜,還需要進一步考據和實證研究。這項研究有利於推動中國文化的全球傳播和中國出版走出去的目標。我們可以借鑒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傳播經驗和途徑,重構今天中國文化傳播的版圖,重現今日中國文化傳播的影響力。在國際話語權、在中國文化傳播的學術方面,我們要站到一個制高點上。當然,這還只是一個設想,還需要專家學者和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努力。

今天的會議既是《域外漢籍珍本文庫》項目工程的總結會,也是繼續推進項目開展的會議,要繼續做下去,要確實體現出中國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特點,要證明中國文化是對人類作出重要貢獻的一種文化。

最後,再次感謝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和兩家出版單位,也感謝所有參與這項工程的各方面的專家學者和同志們。這項重大出版工程既是研究創造,也是整理出版,是一項複雜的工程,沒有你們的智慧和貢獻,是無法取得今天的成果的。希望大家繼續努力。

(作者系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主任委員、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原國家新聞出版總署署長)

原標題:在《域外漢籍珍本文庫》學術座談暨項目總結會議上的講話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任編輯:張卓晶 排版編輯:張卓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李後強:三星堆起源於大禹,毀滅於雷擊
李新烽: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