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歙硯,你了解嗎?

歙硯,你了解嗎?

歙硯,你了解嗎?

歙硯自唐開元年間問世以來,已有著1200餘年的歷史了。千餘年來,歷史的發展與歙硯的嬗變相互烙印,不同時期的文化與審美意識在歙硯上都通過造型紋飾而留下了深深的印跡,而歙硯的發展也同時折射出人類社會的文化與進步。

歙硯以其獨有的變幻多姿、美妙動人的天然紋理,緊密濕潤、玉德金聲的本質讓世人讚歎。加上能工巧匠的精心雕飾,使其與端硯千百年來始終並肩位居於中國硯林之首。今日,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歙硯吧。

一、歙硯地理

歙硯硯石在唐時的主要產地為婺源的龍尾山,因舊屬歙州府而名之。故有人又稱歙州硯、婺源硯或龍尾硯。歙硯的加工地主要有歙縣、婺源,以及宣城的績溪、涇縣等。集散地主要集中在黃山,其次是婺源和宣城。

二、歙硯紋理

歙硯在唐時的品種有龍尾石和金星石兩大類,而唐時的龍尾石有蒼黑和青碧兩種,涸而不滑,扣之玉振,金聲清越,肌理緊密濕潤,發墨而不澀筆;金星石上的金星呈穀粒狀,如秋夜星空。

歙硯上的金星

時至宋代,龍尾石的開採和製作進入歷史上第一個鼎盛期。出現象羅紋坑、眉子坑、金星坑和水舷坑和金星坑等著名的老坑,同時開發了諸如水蕨坑、里山羅紋坑以及溪頭、葉九、緊足、碧里、濟源和外庄等眾多名硯坑,開採出了羅紋、眉子、金星、金暈、魚子等五大類50餘個小類的精美品質的硯石。

其中羅紋有粗、細、暗細、水波、魚浪、刷絲、牛毛、古犀、泥漿、金星、金花、金暈、運算元、烏釘、龜背、松皮等16種,以暗細、細、牛毛、古犀、刷絲羅紋等為最佳,尤以暗細羅紋最難得。

歙硯眉紋

眉紋有闊、細、長、短、對、綠豆、鱔肚、雁湖、水浪、金星、金暈、虎斑、棗心、白、金、簇等16種,以對眉紋、鱔肚眉紋、雁湖眉紋為貴重,尤以雁湖眉紋最罕見。

金星有雨點、鳳眼、金圈、金花、栗米、穀粒、魚子、水浪、眉紋、金暈、綠豆、雨絲、刷絲、金絲、銀星、玉帶等17種,尤以葵花金星、銀星金星、魚子金星、 刷絲金星和玉帶金星為珍奇。

歙硯冰紋

金暈可分狀物類、自然山水類兩大類,狀物主要指暈的形態似人物、動物、植物或其它物體等,自然山水類主要指暈的形態似雲氣、山峰、河流等;魚子有 鰍 背、茶葉末、鱔肚、碎冰紋、石眼等5種,以 鰍背和鱔肚魚子為貴。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少見的稀有品種,為銀星、銀暈、玉帶、龍鱗、廟前紅、廟前青等。

三、歙硯的雕刻與造型

仿物形硯

隨形硯

歙硯的形制千變萬化,歸納起來可分三大類:幾何形、仿物形、隨形。幾何形也即規矩形,這是歙硯造型的主流,唐以降方正之硯一直經久不衰,具體可分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六角、八角、橢圓、梯形等;仿物硯,即仿造物體的形象,如蟬形、鵝形、龜形、瓦形、鐘形、琴形、蓮葉形、竹節形等,不少於五、六十個品種;隨形硯即依硯石的自然形態隨勢製作而成,有時只稍作人工點綴和修飾,突出硯石的本身的自然美。

唐時的歙硯也和其它的石硯一樣,以箕形式為主流,即前高後低、前窄後寬的箕形淌池硯,其背部的尾端有兩個長方形或圓柱形、梯形的柱足,背部的首端有的琢成圓首著地,有的琢成方首著地;此外,還有承漢制的圓形即渠形石渠硯式等。

唐末至五代,漸漸化兩尾柱足為兩牆足,從硯首至硯尾形成兩邊低矮的牆,硯式開始由箕形向梯形乃至長方形轉化,矮牆足的形成為北宋抄手硯的誕生奠定了轉化的基礎。

唐代簸箕硯

到了宋代,背部挖空的深度、弧度加深、加大,使得兩側牆逐漸增高,形成了明顯的抄手;宋代早期的抄手硯呈梯形,硯的兩側向內收斂,形成面寬背窄,抄手留出的空間和硯堂的淌池式斜坡「外同內製」,可稱為箕形抄手硯。

宋代中期始,抄手硯漸為長方形,硯身增高,硯堂逐漸平坦,墨池也彷彿被擠成窄而深的一分池,硯堂與池開始分離,但它的四側內斂、面寬背窄的特點仍然存在,線與面的這種變化帶給人是宋硯的審美,與其時代的理學精神相吻合,其平淺的硯堂予人以開闊飽滿之美,深而窄的墨池顯示出深邃精神,給人的秀逸、典雅之感。除了抄手硯這一具有明顯時代特色的主流硯式外,宋朝湧現出來了本節文首提到的各式各樣、豐富多彩的硯式。因此,無論是硯石的品種、質量、數量,硯式的種類等等,宋朝無愧於硯文化 的鼎盛期。

北宋羅紋抄手硯

明代伊始,抄手硯成為較為規矩的長方形,硯側四邊垂直成90度,硯邊偏寬,而墨池比宋代抄手硯更窄且淺,最具特點是硯堂與墨池的連接線垂直稍向內圓起,形成的這種墨池成為一橫條狀,它的寬度和深度僅可容一手指,故又稱「一指池硯」,簡稱「一指硯」;背部抄手內也與宋硯有別,宋抄手內多為斜坡式,明抄手為弧形,就像半截橋拱型。

明末之時,抄手硯又產生了新的變化,硯形加寬,但還是長方形,墨池左右的邊緣比硯堂邊緣略寬,形成「門式」形,稱為「玉堂抄手」。它的特點是硯緣凸起,硯堂下凹成一定深度,墨池也偏大,堂與池之間以弧線形相過渡,形成飽滿而圓滑的坡形,被戲稱為「羅漢肚」,堂抄手內的弧線稍作改進成曲線,就像明代傢具背靠是以人體靠坐時的曲線一樣。

清朝的抄手硯式又有新的變化,除了延續 玉堂之風外,還在硯上增加了雕飾紋樣,其圖案也是多樣化;最大的區別是其抄手的形制隨之消失,替之以平底和四邊留沿、中間凹下為附池的樣式,並且形成了在附池內題銘、雕刻書畫圖案的風尚。明清兩朝的硯台也由實用轉為實用與欣賞並用,有的已成了單純的藝術品,尤其是清以降,雕工更趨繁縟,精雕細琢已超過了對實用的關注。明清兩朝除了抄手硯的變化之外,又開拓出具有時代特徵的隨形硯,也增加了前朝沒有過的天然硯和平板硯以及以花鳥蟲魚、人物走獸、山水園林等為題材的眾多紋飾等。

當代歙硯式樣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造型的重點轉向了隨形硯上,著眼於欣賞的需要,硯堂與池都成了硯的象徵而不是主題來經營,突出雕刻的主體審美形象,以綜合、立體的造型手法來表現物象和自然,出現了求大求奇的現象,硯的藝術性得到極大的增加,而實用性逐漸消失。

TIPS:歙硯的鑒別

歙硯的坑口比較多,各坑所產硯石存在著優劣之分,怎樣鑒識硯石中的優劣,不管是民間的口傳經驗,還是各種書本歸納出的經驗,不外乎從三個方面入手,即從硯的質、色、紋作全面的分析判斷。質是硯的內在質量,最為重要,色和紋是硯石的表面特徵,是在質的基礎上評斷的標準。對一塊具體的硯石,區別其優劣,可用以下方法:

(一)看:將硯石浸入中或打濕,首先觀察有沒有裂痕,有無雜質和瑕疵,裂痕乃石之大病,有的在面上,有的在側面。雜質主要指石筋,有黑白兩種,黑者為黑筋、鐵線、雞爪紋等,有的還像蚯蚓痕迹一樣色黃黑硬滑被稱作隔路的筋紋;白者為白石英雜質,其質堅硬,最影響石質;還有一種擔線斜紋(如水線而現斷裂紋);石之瑕疵還包括豬鬃孔、黃爛(含土氣的黃色斑點)等等。排除了上述問題外,最關鍵的還是看天然紋理,在首節文字中已經介紹了五大類紋色,如何區別紋色的優劣也是有標準的,如:羅紋以均勻細密,石色純潔為上,以水濕方見的暗細羅紋為珍貴;眉紋以典型分明,分布均勻疏朗,底色青瑩者為上,尤以成雙成對的對眉子,湖心無紋、圍繞湖心布滿指甲痕般的攢雁湖眉子最為精絕;金星,以金黃色為上品,土黃色的次之,而不在星的多少、大小,金暈也是一樣;魚子紋以紋理細密均勻者為上品。

(二)摸:即用手扶摸硯膚,感覺細膩滋潤者為上品,「嬰兒的屁股」、「美人膚」這些形象化的比喻即是對手感好的解釋;有的非常好的硯質著手即潤,在石面上留下指印,如老坑石等。

(三)聽:即聽硯石的聲音。即用手將硯石托空(硯石過大過厚則需另選辦法),然後用手指或木棍敲擊硯石,聲音如金屬般清脆者為上品,所謂「聲如磬」、「聲如銅」即是對龍尾佳石的讚譽,而出現泥聲、瓦聲、木聲則為下品。

(四)磨:如果有條件的話,還是應該用磨墨的方法試一下硯石,如是下墨快、發墨如油的石質一定是好硯石,所謂「殺墨如風,磨墨如銼,下墨如油」是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微報 的精彩文章:

寫篆隸用啥筆?飛雪來助!
明代榜眼楷書欣賞

TAG:書法微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