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基因改造嬰兒在中國出生,潘多拉魔盒被打開了嗎?

基因改造嬰兒在中國出生,潘多拉魔盒被打開了嗎?

南方科技大學科學家賀建奎宣布基因定製嬰兒露露和娜娜在中國出生,這在科學界引起巨大爭議。

文 | 阿樹 宣彤

天生免疫艾滋病,定製嬰兒誕生

還記得霍金的預言嗎?上個月出版的霍金遺作《對大問題的簡明回答》中,霍金預言,不久之後,人類就可以選擇編輯自己和孩子的DNA,讓自己和孩子變成擁有更強記憶力、抗病力、智力和更長壽命的「超人」。

這一切,正在逐步變為現實。

本月,一對天生能抵抗艾滋病的嬰兒「露露和娜娜」在中國出生。

這種抗病能力,來自她們被修改的一個基因——CCR5基因。CCR5是白細胞上的一種蛋白,HIV 病毒入侵機體細胞的主要輔助受體之一。如果修改了一個人的CCR5基因,他將對多種病毒感染有顯著的抵禦能力,甚至有效阻斷霍亂、天花或艾滋病的感染。

她們出生的消息,是今天南方科技大學科學家賀建奎宣布的。如果情況屬實,露露和娜娜便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

此前,賀建奎團隊一直在招募志願者夫婦來創建第一批基因編輯的嬰兒,這些參與試驗的志願者拒絕透露任何身份信息。

在美聯社的採訪中,賀建奎這樣描述他的編輯:編輯工作開始於體外受精卵培育階段。先把精子從可能潛伏HIV的精液中分離出來,將單個精子放入單個卵子,從而產生胚胎。當胚胎生長3至5天時,取出一些細胞,檢查並進行編輯。之後,他把編輯後的胚胎植入子宮進行培育。

最終孕育的露露和娜娜,其中一個在胚胎階段被編輯過兩個基因副本,另外一個只修改了一個副本,後者仍有可能感染HIV。

賀建奎表示,沒有證據證明,在編輯該基因時,其他基因受到了損害。而賀建奎所使用的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本身存在編輯不精確的「脫靶」風險。

對於此番試驗,賀建奎團隊在一份醫院倫理申請書中說,這將是超越2010年獲得諾貝爾獎的體外受精技術領域的開創性研究,將為無數的重大遺傳性疾病的治療帶來曙光。

值得注意的是,這份倫理審查報告的,正出自一家名為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的醫院,天眼查顯示,它的法定代表人叫林玉明,福建莆田人,擁有多家莆田系醫院。

不過隨後和美方面否認了,宣稱說,試驗跟他們沒有關係。深圳市衛生計生委醫學倫理專家委員會也對新京報說,他們並沒有收到這個項目的報備。

目前的倫理審查陷入巨大爭議,真相也撲朔迷離。

潘多拉魔盒被打開了嗎?

此前,幾乎所有基因編輯的研究,都集中在其他生物身上,不過所有研究者都心知肚明,它必然會回到人類身上。

事實上,我們知道,基因編輯技術可以幫助治療由基因缺陷導致的各種疾病,比如較常見的紅綠色盲、白化病等基因疾病。

除了醫學治療,基因編輯技術這把剪刀,在「增強」上有神奇的魔力。毫不誇張的講,等到基因技術足夠成熟的時候,父母甚至可以用基因編輯修改胚胎,植入孕婦體內,從而定製「完美小孩」。

有一天我們掌握所有人類必須的DNA,再也不是母親與父親染色體的組合才可以產生新的個體,我們可以通過技術將父母雙方的優秀基因篩選出來,然後拼接形成新的個體,媽媽的單眼皮不好看就用爸爸的雙眼皮基因,爸爸有點笨就用媽媽的聰明基因。

甚至,這些基因可以不來自父母。我們可以把博爾特的運動基因和愛因斯坦的聰明基因統統通過基因技術放在同一個嬰兒身上。

如同代碼被篡改,經過了基因編輯後的胚胎,會誕生一種異於常人的超人,這些嬰兒誕下後代,生殖細胞還會再遺傳,強大基因在子子孫孫中流傳,從而產生一個新的物種。

如果是一個遊戲世界,基因編輯不是簡單的紅藍葯,如果能力全部開發,它可以讓一部分人直接啟動開掛模式。

關於通過改變基因來定製嬰兒,科學界一直像面對潘多拉魔盒一樣,爭議從來沒有停止過。

這種爭議,在普通民眾中也存在爭議。中山大學一研究團隊發布了國內首份針對普通公眾和HIV攜帶者關於基因編輯認知的比較報告,六成受訪者對基因編輯技術的運用持積極態度。美國皮尤研究中心2018年4月針對2537名美國成年人的一項調查顯示,60%的美國人支持對未出生嬰兒進行基因編輯,認為為了降低患嚴重疾病的風險,基因編輯是一種有效的醫療手段。

基因修改的紅線在哪裡?倫理爭議從未停止

一石激起千層浪,科學界有關於賀建奎的實驗爭論不休,美國哈佛醫學院遺傳學教授、基因工程知名專家喬治·丘奇(George Church)說:「考慮到HIV 對全球公共健康的威脅有擴大的趨勢,我認為賀建奎選擇了一個非常好的目標基因。」

賓夕法尼亞大學基因編輯專家、遺傳學雜誌編輯柯蘭·穆蘇努魯博士批評說, 這項試驗是 "不合理的...... 對人類的一種在道德或倫理上都無法辯護的實驗"。

今天下午,國內122位科學家共同簽署了聲明,對這項試驗表達了譴責。

賀建奎也預感到這種爭議,去年 11 月,他在朋友圈發文說:「我支持基因編輯用於治療和預防疾病,但並不贊同為了提高或改善智商,那對社會沒有好處。」

對於這項技術巨大的「增強」潛力,各國科學家們感到事情的嚴峻,該在哪裡劃線,是否禁止胚胎研究?

2015年12月,中美英三國科學家聚在華盛頓,開了第一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來討論。經過一年的時間才達成「共識」。

他們給目前大行其道的「基因剪刀」畫了一套紅線,禁止任何生殖目的,也給胚胎研究開了綠燈。這樣模稜兩可的聲明,並沒有終止其中的倫理爭議。

就醫學本身來說,目前人類對遺傳學的認知尚淺,反對者擔心貿然編輯基因可能會帶來無法預料的災難性副作用,它們會伴隨著子孫後代。這對毫無發言權的孩子來說,將是一種不可撤回的剝奪。

科學家和社會學家們擔心,這可能會形成一種全新的優生學,影響人類社會的結構,在不確定的未來,如果權勢階層和富人們壟斷了基因編輯技術,優化自己的基因,智力、外貌以及體格,成為一種更加高級的物種,這讓基因編輯可能會成為一個社會階層的過濾器,不公平現象越來越加劇。

三年前的峰會上,美國埃默里大學倫理學中心主任保羅·沃爾普還認為,現在人類對複雜遺傳特性的認識還是初步的,沒有人知道如何去製造一個聰明伶俐的嬰兒。

三年後,「定製」嬰兒露露和娜娜就出生了。

明天的第二屆國際人類基因組編輯峰會上,賀建奎將展示手術嬰兒臍帶血的檢測成功用以證明基因編輯手術的成功,他還表示,他準備了長達18年的隨訪計劃用來觀察和檢驗。

來源|南都周刊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都周刊 的精彩文章:

一個吃雞類型的遊戲,卻能讓你成為養生大佬
網綜出新,2018玩法不一樣!

TAG:南都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