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34年前,我們第一次拍到了哈雷彗星

34年前,我們第一次拍到了哈雷彗星

編者按:34年前的11月份,中科院雲南天文台科研人員拍到了哈雷彗星,這是該次哈雷彗星回歸期我國首次捕獲到它的蹤跡。當年參與人之一——中科院雲南天文台鮑夢賢老先生特撰文回顧這段歷史。

1984年11月5日清晨,天空異常晴朗,在昆明鳳凰山雲南天文台一米望遠鏡觀測室里,雲南天文台太陽系天體和哈雷彗星研究專家吳光節指著CCD底片上的哈雷彗星,興奮地對身邊的同事說,「看,我們終於拍到哈雷彗星了!」。

圖1 1986年宇宙飛船發回的哈雷彗星照片

獨特的哈雷彗星(Halley)

彗星,俗名「掃帚星」,是圍繞太陽運行的一種天體,靠反射太陽光而發光。人們已經發現數千顆彗星,但是能用肉眼可見的彗星卻很少。哈雷彗星是能用裸眼看見的彗星中最著名的一顆,因英國物理學家愛德蒙?哈雷首先測定其軌道數據並成功預言回歸時間而得名。

哈雷彗星的彗核非常暗,它的反照率僅為0.03,這讓它比煤還暗。哈雷彗星在眾多彗星中幾乎是獨一無二的,它又大又活躍,且軌道周期有明確的規律。哈雷彗星像一位太陽系的巡迴大使,周期性地檢閱太陽系各大行星並帶回豐富的信息。因此,它的每次回歸都引起天文學家的極大興趣。

哈雷彗星是人類首顆有記錄的周期彗星,古代中國曾多次記錄下了回歸的彗星。哈雷彗星的軌道周期大約為74~79年,它下次經過近日點的時間是2061年7月28日,到時候人們有望再次從地球上欣賞到它回歸的壯觀和美麗。

上世紀80年代初的世界哈雷彗星觀測熱

1986年哈雷彗星的回歸,很早就引起了全球天文學家和天文愛好者的極大期盼。

世界上的一些大望遠鏡自1981年就開始了對它的搜尋。1982年10月16日,美國帕洛馬天文台使用5米鏡加CCD裝置首次發現了哈雷彗星的倩影,發現它的當前位置與預報位置相差了約0.3天。隨後,基特峰天文台4米鏡、加拿大-法國-夏威夷的3.6米鏡和歐南台的丹麥1.5米鏡等也都先後觀測到了哈雷彗星,這些觀測修正了彗星的軌道根數,從而使得更容易將其在茫茫星海中抓獲。

中國人首次用望遠鏡拍獲回歸早期的哈雷彗星

1979年, 1米光學望遠鏡在雲南天文台安裝成功投入使用,由鮑夢賢負責管理和使用其中長焦照相系統,當時主要是用kodak玻璃底片拍攝球狀星團,觀測和研究其中的變星。1984年初,「雲台一號」CCD由葉彬洵同志從國外帶回,這是我國第一塊直接用於天文學觀測實踐的科學CCD,引起了天文學照相觀測的革命性變更。

張柏榮和葉彬洵邀請鮑夢賢參與該CCD系統的性能檢測和試觀測,並且提議將早期搜索哈雷彗星做為CCD試觀測的內容之一。哈雷彗星的研究和觀測工作由吳光節主導。

1984年初的幾個月里,彗星搜尋觀測團隊利用昆明雨季中少有的晴夜甚至在雲縫中,進行過若干次CCD觀測。遺憾的是,一直沒有成功捕捉到哈雷彗星的足跡,但卻在這一過程中熟悉和掌握了CCD觀測的一整套方法。

從九月中旬起,彗星觀測團隊間斷地多次對預報天區作了觀測,由於天氣不佳和彗星天頂距太大等原因,一直未能搜索到哈雷彗星的蹤影。一直到10月下旬條件轉好,終於在10月24日晨、26日晨、27日晨的CCD圖像上發現了彗星的蛛絲馬跡,其淡淡的拖影幾乎與底片背景的不均勻相混淆。

11月5日凌晨,天氣條件非常理想,在最初拍攝的幾幅CCD圖像上就已經看到了彗星的朦朧影像,到月落西山以後彗星已近中天,觀測條件極好,觀測團隊精心調整了觀測細節,確切地認定在新拍的CCD圖像上終於抓拍到了朝思暮想的哈雷彗星。

圖2 1984年11月5日早晨的哈雷彗星照片。拍攝時間:北京時間5:24:52開始,曝光:1801秒。

圖3 放大後的圖2局部

這是1986年哈雷彗星回歸期我國首次捕獲到它的蹤跡,當時哈雷彗星才剛剛回到木星軌道附近,離地球還相當遙遠,比全球性的哈雷彗星熱還早了一年多。

現在我們擁有了更強大的望遠鏡,一定會更容易觀測到下一次回歸期的哈雷彗星。2061年7月28日,哈雷彗星,我們不見不散。

來源: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科院之聲 的精彩文章:

新型寬光譜捕光催化劑研究取得新進展
「癩蛤蟆」與無疤痕修復

TAG:中科院之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