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文精讀」淺談秦國滅亡的原因

「古文精讀」淺談秦國滅亡的原因

小編的話

前幾天小編連續的給大家分享了賈誼的《過秦論》、杜牧《阿房宮賦》和蘇洵的《六國論》。這三篇文章都講述了秦國滅亡的原因,今天小編總結一下以上三篇文章各自的主旨思想,總結一下秦國滅亡的原因。以及小編自己的一些想法分享給大家,請諸位雅正。

小編是理工科出身,小編的文筆並不優美,但是小編會以「理科生」的思維,為大家將每一點原因逐條列出,供大家參考。


總結

  • 《過秦論》

「古文精讀」淺談秦國滅亡的原因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精彩圖片

賈誼

《過秦論》全文三篇主要分為秦國崛起、二世而亡、子嬰之過三個部分,從各個方面分析了秦王朝的過失。本篇精彩處卻在於作者用了四個方面的對比:即秦國本身先強後弱、先盛後衰、先興旺後滅亡的對比;秦與六國的對比;秦與陳涉的對比;陳涉與六國的對比。幾種對比交織在一起,鮮明的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論點:「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這篇文章在當時確實起了積極的影響。賈誼作為 士大夫 ,固然站在封建統治階級立場為漢王朝出謀劃策。但他卻能認識到農民起義的力量,認識到秦王朝滅亡的關鍵在於失掉民心和過分迷信武力,封建統治者野心大而虐待人民,終於被人民滅亡。有了這個認識,統治階級才開始考慮如何緩和社會矛盾,以鞏固自己的統治政權。這才說明農民起義真正推動了歷史前進的車輪。有了賈誼這一番描繪,漢朝的皇帝才能真正總結秦代由盛而衰、由強而弱的經驗教訓。

  • 《阿房宮賦》

「古文精讀」淺談秦國滅亡的原因

楚人一炬

文章通過對阿房宮興建及其毀滅的描寫,生動形象地總結了秦朝 統治者驕奢亡國的歷史教訓,向唐朝統治者發出了警告,表現出一個正直文人憂國憂民、匡世濟俗的情懷。而在文章結尾作者提出了秦代二世而亡的根本原因:「亡秦者秦「。而後有「後人哀之而不鑒之」的議論更是可悲之處,著實發人深省。

  • 《六國論》

「古文精讀」淺談秦國滅亡的原因

六國論

反觀《六國論》站在了「六國」的角度上提出並論證了六國滅亡「弊在賂秦」的精闢論點。更是與《阿房宮賦》「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的觀點異曲同工。


對比《過秦論》與《阿房宮賦》

《過秦論》因要「過」秦,便反覆對比:秦先弱後強之比,九國之師與一秦之比,強秦與 陳涉之比,九國之師與陳涉之師之比。兩兩比較,只為激出末句。「故正意一經揭出,格外警悚出奇,可謂極謀篇之能事矣。」

《阿房宮賦》則以「寓言」式的描寫,來表明「秦愛紛奢」「鼎鐺玉石,金塊珠礫,棄擲邐迤」,「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進而指出秦滅亡的主要原因。

賈誼繼承並發展了漢初叔孫通、 陸賈等人關於秦滅亡原因的觀點,簡潔地概括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杜牧在文末也說:「嗟夫!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為君,誰得而族滅也?」。

「施仁義」和「愛人」皆儒家一脈相承之觀點。


總結

對於秦始皇其人,有人評論說:他是暴君,窮奢極欲,橫徵暴斂,嚴刑峻法,給當時的百姓造成了沉重的災難;也有人評論說:秦始皇是千古一帝,一統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專制集權國家,開創了後來在中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

由上述我們分析的三篇文章,我們可以知道,秦代的滅亡根本原因就是「不施仁政」。

秦朝滅亡最重要的原因可以分為四點:

  • 君主失誤(三位君主)

「古文精讀」淺談秦國滅亡的原因

秦始皇

秦朝的滅亡,三位君主都負有責任,其中秦始皇和秦二世負有主要責任。這句話到底有沒有道理呢?我想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古文精讀」淺談秦國滅亡的原因

秦二世 胡亥

我給大家算一算這三位君主的掌權時間,秦始皇十三歲登基,二十二歲親政,到五十歲去世,在位三十七年,實際掌權二十八年。秦二世掌權三年;子嬰掌權僅僅只有四十六天。這裡面最不應該負責人的人就是子嬰了,四十六天又能做什麼呢。但是又不能說子嬰是一點過錯都沒有。我認為秦始皇應該對秦朝的滅亡負有最主要的責任,所以我提出了以下三位君主的失誤之處:

「古文精讀」淺談秦國滅亡的原因

子嬰 投降

秦始皇剛愎自用,堅持錯誤;

秦二世沿襲了秦始皇的錯誤,不知悔改;

子嬰沒有能「挽狂瀾之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 秦始皇的急政(不施仁政)

歷來儒家的主流思想都是說秦始皇的「暴政」,但是在小編看來「暴政」之下其實隱含著「急政」秦始皇雄才大略,制定的國家發展戰略都是「罪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宏圖大業。但是操之過急,從而變成了「暴政」。

秦朝的發展軌跡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打天下;第二階段:守天下;第三階段:失天下。打天下體現了秦國的強,守天下體現了秦國的不施仁義,失天下體現了秦國的弱,這是秦國滅亡的重要原因。這裡面我們主要論述第二階段:

我們來看看秦始皇在位期間特別是在一統六國之後都做了什麼,秦始皇被稱為「工程皇帝」當之無愧,我們來細數一下秦始皇的幾大工程:

一、秦直道:秦代的「高速公路」從咸陽翻山越嶺直達內蒙古包頭,從此匈奴「人不敢南下牧馬,士不敢張弓報怨」;

而且要說到秦直道的歷史影響,「漢武帝逐匈奴於漠北」,建立赫赫戰功的大將軍衛青、霍去病北征匈奴走的路就是——秦直道。

「古文精讀」淺談秦國滅亡的原因

秦直道

二、靈渠:溝通了湘江與灕江;兩大水系,給秦軍平定嶺南提供後勤保障,為促進中原和嶺南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作用。

靈渠這條古老的運河至今發揮著作用,可謂「利在千秋」。

「古文精讀」淺談秦國滅亡的原因

靈渠

三、秦始皇陵兵馬俑:秦始皇嬴政從即位時就開始修建陵園,陵園由丞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8年,工程之浩大、氣魄之宏偉,開創歷代封建統治者奢侈厚葬之先例。

「古文精讀」淺談秦國滅亡的原因

兵馬俑

四、都江堰:關於都江堰這一偉大的水利工作,任何詞語都難以形容古人的偉大。都江堰是全世界迄今為止,年代最久遠、唯一留存並仍在一直使用的水利工程。這座偉大水利工程的出現,使成都平原成為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

五、萬里長城:秦朝統一之後,雖然國內已經沒有力量能與政府對抗,但是北方的匈奴卻逐漸強大起來。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令蒙恬負責修筑北方的長城,以防備匈奴南侵。司馬遷在《史記·蒙恬列傳》中記載,「秦已並天下,乃使蒙恬將三十萬眾北逐戎狄,收河南。築長城,因地形,用制險塞,起臨洮,至遼東,延袤萬餘里。於是渡河,據陽山,逶蛇而北。暴師於外十餘年。」

「古文精讀」淺談秦國滅亡的原因

秦長城

六、阿房宮:雖然歷史上的阿房宮沒有修建完工,但是並不妨礙它成為「天下第一宮」。「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驪山北構而西折,直走咸陽。二川溶溶,流入宮牆。五步一樓,十步一閣。廊腰縵回,檐牙高啄。」杜牧的寥寥幾句關於阿房宮的描述,讓人震撼不已。

「古文精讀」淺談秦國滅亡的原因

阿房宮

以上幾大工程除了阿房宮和秦始皇陵我們可以說是秦始皇為了滿足一己私慾而建造的可謂是「一人之心,千萬人之心也」。但是其他的工程沒有一件不是利在千秋的大好事。

此外,秦始皇還大興兵戈, 北伐匈奴、南征百越。但是這也確實是為了維護國家的安定與統一。但是一系列工程加上連年戰事確實是把老百姓折騰的民不聊生。至於秦始皇的這些行為,是功大於過還是過大於功,每個人心中可能都用不一樣的答案。

「古文精讀」淺談秦國滅亡的原因

法家

而且秦始皇崇尚法家思想,以為法家提出的是一個專制獨裁的理論,很是符合秦始皇的口味。秦始皇雖然沒有滅掉儒家(秦始皇沒有「焚書坑儒」,史書記載的是「焚詩書,坑術士」,「焚書坑儒」一說應該最早發現於隋唐時期。)但是秦始皇對儒家的思想很是不滿意,他沒有認識到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對鞏固中央集權有極大的作用。這就是秦始皇「不施仁政」的原因。

  • 民心盡失

秦朝滅亡的時候,從公卿到百姓人人自危,人人想叛變,導致了秦朝的滅亡。

民心盡失這一點給我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過秦論》中,秦國與六國的對比以及之後的六國與陳勝的對比,陳勝「瓮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不如六國之君尊貴;陳勝的軍隊中也沒有廉頗、趙奢等等眾多的名將;沒有足智多謀的謀士;沒有精良的武器裝備;「八百戍卒」更是比不上六國訓練有素的百萬雄師。

「古文精讀」淺談秦國滅亡的原因

揭竿而起

陳勝跟六國相比可謂是樣樣不如,但是為什麼秦滅了六國,陳勝起義卻滅了秦呢?

答案就是:六國所面對的是一個蓬勃奮發的秦國,而陳勝面對的是一個人心盡失的王朝。根本原因就是:「天下苦秦久矣」

  • 大臣失語

秦朝的大臣中絕對不會缺乏看出秦朝弊端的有識之士,為什麼這些大臣都不站出來說話呢?

大臣們如果敢於直言可以挽回秦始皇的很多過失,但是大臣們集體失語。

這裡面我認為秦始皇和秦二世還是要負有主要責任:

秦始皇一統六國之後變得剛愎自用,聽不進去大臣們的話,也不允許大臣們妄自評論與他。我給大家舉一個例子就可以看出這一點:秦始皇下詔廢除了「謚法」,他認為這是「子論父,臣論君」。所以這大臣失語的第一個原因就出在了秦始皇本人的身上。

其次就是秦二世胡亥,胡亥即位之時應該只有十九歲,參照秦始皇二十二歲親政的話,胡亥可能確實年紀還小。但是胡亥重新奸宦趙高,最終釀成了亡國的悲劇。趙高權傾朝野最後更是發動政變,逼死了秦二世胡亥。至於「指鹿為馬」的典故想必大家都熟悉,趙高當權,怎麼可能有大臣有機會站的出來。

「古文精讀」淺談秦國滅亡的原因

指鹿為馬


總評秦朝滅亡

根據小編上面列出的幾點原因,以及之前對幾篇文章的講解,小編認為秦朝滅亡的原因就是秦始皇本人的「急政」造成民不聊生,剛愎自用導致的「大臣失語」而秦二世胡亥不能革除弊政,反而重用奸宦趙高,最終導致了秦朝的滅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