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上廟號「仁宗」的為何都是性情比較溫厚的?看看嘉慶就知道了

歷史上廟號「仁宗」的為何都是性情比較溫厚的?看看嘉慶就知道了

撰文:趙立波

歷史上皇帝身後能被冠以「仁宗」廟號的皇帝往往是性格非常溫和,與群臣關係最和諧的一位,比如「宋仁宗」和今天要說的「清仁宗」嘉慶皇帝。

清仁宗嘉慶帝

這個孩子是乾隆眾多皇子中並不突出的一位,但卻是身上沒有任何明顯缺點的一個。

首先顒琰學習努力成績好,「英詞炳蔚,援筆立就,動成典則」《 十二朝東華錄》。長大後,尤其喜讀諸史、通鑒,居然達到「上下三千年,治跡目瞭然」的程度。或許自己清醒認識到資質平常,所以學習更為努力。史載他「以不學為戒,故三冬甲夜,孜孜於退食之時,游情於聖賢之籍」。對這段學習生活他自己回憶說:「夜讀挑燈座右銘,每因嗜學下重帷」。不僅如此他一直在砥礪自己學習和修身的品行,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他的老師朱珪赴福建學政任前夕,上五箴於顒琰,「曰養心、曰敬身、曰勤業、曰虛己、曰致誠」,顒琰「力行之」,甚至在親政後,亦「嘗置左右」。《清史稿三百四十 列傳一百二十七》

嘉慶書法

這個青年道德品質非常好,沒有任何貴族子弟的紈絝。顒琰自制能力極強,天性的厚道加上自學以及宮廷巨大的成長壓力,讓他不斷謹小慎微,絲毫不敢犯一點錯誤。帝王式的教育,儒家的修身辦法,凡事力求「中正平和」,「克己去欲」。也由此正史絕少關於他的負面記載。朝鮮使臣回國向國王彙報時說:「第十五子嘉親王永琰,聰明力學,頗有人望。」「皇子見存四人,八王、十一王、十七王倶無令名,唯十五王飭躬讀書,剛明有戒,長於禁中,聲譽頗多」。《朝鮮李朝實錄》

最後從形象上看,嘉慶皇帝是清代歷代皇帝中長得最端正、最有風度的一位。他身材中等,皮膚白皙,五官端正,舉止有度。說話時,有條不紊,思路清晰,聲音不緩不慢,邏輯性非常強,這些都給乾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乾隆在權衡後終於決定把顒琰的名字藏在「正大光明」匾額,並在天壇圜丘向天禱告,這個孩子如果有能力繼承國家大業,則祈求上天保佑他諸事有成,如果並非賢能之人,則願上天讓他短命而死,不至於繼承大統,貽害社稷。《清高宗實錄》與江山社稷相比,親情永遠微不足道,輕如鴻毛。

這年顒琰十三歲,在乾隆用了22年的觀察考驗後,終於讓他在乾隆六十年開始帝位實習期,用乾隆的解釋是:「我皇祖在位六十一年,我不敢相比,如果我能統治六十年,一定會在八十有五歲時傳位皇子,自己退休下台」。《清高宗實錄》

乾隆晚年畫像

然而乾隆遺留下來的爛攤子巨大,作為新皇帝的他,雖然幾十年兢兢業業,卻終於未能挽回滑落趨勢。

嘉慶本人該是清代素養、品格較為上乘的一位,在二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中,他一直保持著良好的政治作風。早起晚睡一天召見大臣十餘名,披覽奏摺幾十件,勤政精神如同祖父雍正皇帝。嘉慶十年十二月去瀛台看冰技,正好那天沒有奏摺遞進,回宮後無事可辦,非常生氣,下旨給大臣說:「朕每日孜孜不倦工作,即使外出也要早起數刻,辦完事再走。你們這些大臣怎麼一點也不仿效?我去看冰技,是祖宗留下來的規矩,寒冷天有什麼好看的?你們卻趁機偷懶睡覺……」

在出現一系列問題後,嘉慶帝首先是自我檢討,可知其為人風格謙和厚重,在《罪己詔》中,嘉慶不無委屈凄涼地說:「我做了18年皇帝,從不偷懶。剛即位的時候,白蓮教鬧了8年才平息……今天導致這麼大的事情發生,漢唐宋明都未曾有過。 說到這裡,再不忍說下去,惟有自我反思,改正錯誤,上報蒼天,對下平息民怨。眾大臣如果還是大清國的忠臣,就應該赤心報國,幫我改正錯誤。如果還是自甘墮落,你們還是辭職算了,不要佔著位置,增添我的罪過。」「筆隨淚灑,通諭知之」這是嘉慶最後一句話,包含著無奈、委屈、悲涼,甚至曾在詩文中寫道:從來未有事,竟出大清朝。

白蓮教起義

不僅如此,嘉慶皇帝十分節儉,在五十歲生日這年,御史建議在皇帝萬壽時,在京城演戲十天,並成為今後慣例,嘉慶看後,十分惱怒說:「朕親政以來,唯有惦念蒼生,從無衝上奢侈之風,況且就算朕想辦這些慶典,你作為御史應該勸阻,實在太可恨了!於是將這名御史革職充當苦差。朝鮮使臣形容嘉慶:「大抵以勤儉見稱,觀於宮殿之樸陋,可謂簡矣」。對於臣下有時非常的有禮貌,在一次君臣互相研究政務時,當時是盛夏酷暑,看到臣下大汗直流,他也把自己的扇子收起來,以至於多年後這位臣下懷念起嘉慶帝時還淚流滿面。

他在《報天恩肅吏治修武備諭》中感慨地說:「為君難,至朕尤難!」在總結一些列問題和反省他施政弊端時,總結出來,凡是今天種種結果都是從上到下不遵守祖製造成的。到了執政最後,雖然依舊勤政,在他執政方針上最大的特色就是「守成、法祖」,他相信祖宗留下的制度只要執行得力就能徹底清除這個帝國所有的弊端,出現這麼多的問題,恰恰因為從上到下背離祖制才導致人心離散,從此,嘉慶花費了巨大精力去研究歷代《實錄》,最大限度地按照祖制要求辦事。不管怎麼說,清仁宗嘉慶是清代私德較好的一位,至於清朝的許多問題,乾隆要負更多責任,畢竟在不久即將迎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這種擔子也不應該叫他一人來背,我們更多的時候看待歷史,將他回歸於一個常人,或許歷史在瞬間就有了溫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大波瀾 的精彩文章:

乾隆在晚年時為何親自為順治最痛恨的多爾袞翻案?
王莽假如50歲前「及時」死去,將是歷史上最大的千古完人

TAG:歷史大波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