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赫德與李鴻章打了三十年交道 為何稱他是無能之輩

赫德與李鴻章打了三十年交道 為何稱他是無能之輩

英國人羅伯特·赫德,曾經在中國生活工作了54年。尤其是擔任清朝海關總稅務司一職長達半個世紀,創造了外國人在中國任職的記錄。期間,赫德與晚清重臣李鴻章,交往30多年,有著比較密切的關係。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赫德對李鴻章的評價似乎並不高。赫德說:「他(李鴻章)像我一樣,年輕時交上好運,就此扶搖直上,位極人臣。其實我再說一遍,他像我一樣,不過是一個普通人,且是因為身居高位使他聲名顯赫而已。當他接待外國人時彷彿應付裕如,但揭去他的這張皮,他還是中國佬,同其他官僚同樣是無能之輩。」

在赫德的眼裡,清朝中興名臣之一的李鴻章只是一個「普通人」「無能之輩」。可是,就是赫德眼裡的「普通人」「無能之輩」,以封疆大吏的身份輔佐朝政30餘年。

赫德為什麼會認為李鴻章是「無能之輩」呢?

這是因為,儘管李鴻章手握大權,並領導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但他始終局限於技術層面的近代化,忽略了制度與文明層面的變革。

據《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記載,1864年,李鴻章在一份致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信函中提出:「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從這一刻開始,李鴻章就有了向西方列強學習先進技術的理念。這無可厚非。可是,與此同時,李鴻章又拒絕從制度與文明層面進行改革。李鴻章說:「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於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在李鴻章看來,中國的制度與文明,遠遠超過西方列強,只是武器不及他們而已。

李鴻章發自內心地認為,中國的那套封建君主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只是暫時遇到了困難。因此,他寧願像一個「裱糊匠」,在清朝這間破屋裡敲敲打打、修修補補,絕不願意、也想不到在制度和文明層面進行變革。

我們知道,就在清朝推行洋務運動的同期,一水之隔的日本也啟動了著名的「明治維新」。日本明治維新不但在科學技術上學習歐美列強,還致力於政治改革,並提倡學習西方社會文化及習慣。西方生活方式在日本逐漸得以推廣。

對於日本的這些改革,李鴻章當然有所耳聞。1875年,日本駐清朝特命全權公使森有禮來到中國天津,拜見了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

在會見時,他們有一段激烈的交鋒。

李鴻章說:「閣下對貴國舍舊服仿歐俗,拋棄獨立精神而受歐洲支配,難道一點不感到羞恥嗎?」

森有禮回答:「毫無可恥之處,我們還以這些變革感到驕傲。這些變革決不是受外力強迫的,完全是我國自己決定的。正如我國自古以來,對亞洲和其他任何國家,只要發現其長處,就要取之用於我國。」

李鴻章信心滿滿地表示:「我國決不會進行這樣的變革,只是軍器、鐵路、電信及其他器械是必要之物和西方最長之處,才不得不採之外才不得不採之外國。」

森有禮說:「凡是將來之事,誰也不能確定其好壞,正如貴國400年前(指清軍人關前)也沒有人喜歡現在這種馬蹄袖服制。」

李鴻章斷然回答:「這是我國國內的變革,決不是用歐俗。」

基於這種理念,哪怕洋務運動創建了許多兵工廠,修建了許多鐵路,但始終沒有在制度和文明層面進行任何改革。失敗在所難免。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朝軍隊在陸戰和海戰雙雙敗北。或許這時候,李鴻章才意識到洋務運動的局限性。

1895年,李鴻章來到日本馬關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進行談判。他說:「我國之事囿於習俗,未能如願以償。當時貴大臣(伊藤博文)相勸,雲中國地廣人眾,變革諸政應由漸而來。今轉瞬十年,依然如故;本大臣更為抱歉!自慚心有餘、力不足而已。貴國兵將悉照西法訓練,甚精;各項政治,日新日盛;此次本大臣進京與士大夫相論,亦有深知我國必宜改變方能自立者。」

然而,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後,李鴻章被免除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職務,坐了「冷板凳」,不再掌握實權,所謂「變革諸政」最終成為一句空話。

【參考資料:《清史稿》《同治朝籌辦夷務始末》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勇哥讀史 的精彩文章:

《延禧攻略》高貴妃原型並不跋扈 乾隆為她寫了16首詩

TAG:勇哥讀史 |